《解决问题》评课- 雨天的日志- 网易博客

《解决问题》评课

2010-04-04 18:57:48 阅读19 评论0 字号:

4月1日,在明湖小学听了{dy}单元《解决问题》的两节研讨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计算中,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目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乘加、乘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与生活紧密联系,更侧重与学生一起研究,初步渗透解决问题的有关策略方法。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更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动力。下面我想就教材处理的几个环节上进行一下对比,以及谈一下自己听课的一点感受:

一、复习阶段:

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比如{dy}节王淑文老师的课,感觉设计上很好,环节与环节过渡自然,练习有梯度,是一节饶有兴趣的数学课。课前复习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目,与其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我觉得更旨在说明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复习中的第二道题目:二年级(2)班有20名学生,32名女生,有30名同学大扫除,还剩多少人?这道题目设置的还是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申老师的这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上,还是很值得我去学习的,刚开始通过让学生复习例一中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学生说思路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熟悉的解决问题方法应用,迁移到新知识上。老师着重引导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通过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隐藏的条件(中间问题),再与剩下的条件结合求出最终的问题。贯穿在整节课中,虽然可能给人的感觉有些套路,但是我认为,在学生初次学习,接触,并且系统学习两步应用题的时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上的有序性培养。

二、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重在审题训练,申老师做的很好,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读明白题目的意思,分析题目中数量所表示的意义。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下,跷跷板乐园中的同学分布在成哪几部分:玩跷跷板的同学,又来的7名同学。引导学xx现如果想解决现在跷跷板乐园有多少名同学,必须先求出翘翘板上的同学人数。而跷跷板上的同学人数可以由分析得出:有3个跷跷板,每个翘翘板上有4人。个人认为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先求什么,对于复杂一些的题目,不易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所以,觉得分析法比较清楚一些。如果用综合法,可以让学生列出已知条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如: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可以直接求出跷跷板上的人数,让学生多说,在练习中可以适当训练让学生快速找出有直接关系的条件。这节课的特点是:①审题,找已知条件。②用两个已知条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③列算式。思路很清楚,应用题结构训练的很好。

王老师的课,则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我觉得,这里可以先分布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让学生在分步算式中分析数量关系,如列式:22+13=35(人),35-6=29(人)。分析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说几遍,再来说说这个算式在题目中求的是什么。这一道例题可以拓展一下,比如,原来的人来了13人,走了6人,总变化是什么?(原来人数“多了”13-6=7人)即可以引导一部分学优生列出:13-6=7(人),22+7=29(人),并且要求简单的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在这节课中老师将依据变化量求现在公交车上的人数放在练习上,我觉得可以在例题中适当引导一下这个方法,因为在例题中可以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思路更加开阔。

在备课中,例1与例2的教学有一个要求,即:先加后减和先减后加这两道算式,“特别”要让学生明确两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dy}节课中,通过对两种算法的比较,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目都设计的很不错,{dy}节课的练习中引导学xx现总变化量,从而列出算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关:上学期男生得了15朵,女生比男生少4朵,他们两人一共得了多少朵花?这是一道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我觉得在处理这一道题目中,老师可以出示线段图,把方法介绍给学生:

男生:    15朵      

女生:         4朵  

求男生和女生一共得了多少朵花。(实线部分)

第二节课中的练习前两道取自课本练习二中的{dy}题和第二题,在解决这两道题目时,特别是{dy}题学生较易出现问题,应着重学生审题的引导,如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看图,了解到哪些信息(家里有四只熊。。。),弄清楚这道题目中:“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个玉米。”和“我掰了6个。”两个“我”,{dy}个是指熊哥哥,第二个是指熊弟弟。整节课老师着重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zh1}一题是一道拓展,有效的说明了应用题审题的必要性。

带着许多疑惑听完了这两节研讨课,感觉自己还是受益匪浅的。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应局限于学生会列式计算,更应该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当及时引导,教会学生读题,审题,找出有用的已知条件,并会有目的的、有序的思考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算法多样化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解决问题》评课- 雨天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