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通常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潲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通常包括狭义的地沟油(从下水道、地沟里掏出来的废油)和潲水油。
不久前,成都13家火锅店被曝使用地沟油后,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又在媒体表示,全国每年约有200吨-300吨地沟油回流餐桌。一向不为人注意的地沟油随即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 近日,《法制周报》记者对长沙地沟油的基本流向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全景式明查暗访,发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地沟油回流餐桌和疑似流向植物油生产企业等问题,在长沙亦同样存在。更怵目惊心的是,在业内人士的协助下,记者暗访所看到的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遍布长沙五个城区的近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了黑加工点”。 夜色中特殊的“捞油工” 2010年4月18日,阴雨,长沙街头沉浸在薄薄的雨雾中。晚上9时许,40岁的李明(化名)开着面包车开始了他{yt}的工作——捞地沟油。隶属于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总废油回收分公司的李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签约酒店打烊以后,到指定的地点收捞{yt}积聚下来的地沟油。他和很多“捞油工”一样每天昼伏夜出。 每天入夜,一群来自偏远乡村的农民工都会往来穿梭在长沙城区各大酒店,将原本要流向下水道的地沟油等餐饮垃圾,一点点地捞起来带到回收点。十年前,这个行业刚兴起时,由于打捞地沟油既能有效地清理下水道,又起到了废物利用作用,“捞油工”曾被誉为“城市血管”的清道夫。 入行近十年的李明,对当时媒体的报道记忆犹新,但他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来自社会的这种认可了,“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破坏了这个行业的规矩”,李明告诉记者,现在,办理了正规经营手续的地沟油回收企业很少,像他这样有正规单位捞油工,全市仅有几十人,而全长沙城的“非正规”捞油工,“少说都有五六百。” “由于回收地沟油有可观的利润,两三个人合伙在一起就可以开一个作坊”,李明说,现在很多捞油工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一边捞油,一边经营黑加工点。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从酒店前面经过驶向不远处的夜宵一条街,自行车的两边各挂着一个大铁桶,铁桶里放着三样捞油工具。李明说,“这个人,我每天都看见他,,他们的加工点在黎托和浏阳河那边。” “其实,要区分我们和他们,也很容易。”李明说,“正规的捞油工,大都只回收大中型酒店的地沟油,每年年初,我们公司都会和相关酒店签订回收合同,所以我们收油是光明正大的;而那些替黑作坊收油的人,由于不可能与酒店签订回收合同,只能去一些管理不严的小酒店、盒饭店或夜宵摊,偷偷摸摸地收油。”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由于我们签约的这些酒店,每天地沟油量比较大,仅用自行车是装不下的,所以我们都会自备一个面包车,而‘游击队’们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或三轮摩托车收油。”李明说。 半数地沟油疑流向了非正常加工点 作为餐饮垃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沟油和潲水油是一对孪生姐妹,近年来均成为一些人获取暴利的重要“资源”。根据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回收分公司(以下简称废油回收公司)的调查和测算,“长沙市每天形成的潲水大约为2000吨-3000吨,可提炼潲水油100吨左右;全市各酒店日均形成的地沟油估计在20吨左右,一个月下来不会低于600吨。”长沙某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潲水油主要流向养殖场、油脂厂、化工厂,还有少数通过非法渠道流向餐桌;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非正常加工点。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在酒店宾馆大快朵颐之后,还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资源”,而这个一向不被人注意的巨大资源,正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地带,成为一个城市无法绕过的管理难题。 “潲水油和地沟油的回收程序有所不同,流向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令老百姓担忧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粗加工提炼后的这两种餐饮垃圾,最终都有可能直接回流到餐桌,或变身之后再回流到餐桌。”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潲水油一般由养殖户,直接到酒店回收,拉回家后经过3小时的高温煮沸,将潲水油和潲水渣分离开来。前者由专门收购潲水油的人买走,后者则作为猪饲料。而地沟油则直接由“经营者”用各种容器烧煮后,在去掉漂浮物等渣子,通过油水分离灌装出售。 “我估计,目前分布在长沙市近郊的养猪专业户,最少也有1万户。”一位多年从事生猪生意的经营者笑着说,“可以说,城里人几乎都吃过潲水猪。” 《法制周报》记者在岳麓区王家湾附近暗访时发现,一个小区域就分布着20多家养猪场。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养殖户不仅能从养猪中得到收益,作为副产品的潲水油,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收购价格甚至与市场上汽柴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曾经收过潲水油的李明说,金融危机时期,潲水油价格大跌,猪价也不高,很多养殖户辛苦一年下来,甚至还要亏本。 随着市场汽柴油市场的回暖,潲水油价格从今年年初以来节节攀升,现在已经上涨到每吨3500元—4000元/吨。 疑似黑作坊遍布城郊结合部 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废油回收公司负责人刘胜兵告诉《法制周报》记者,潲水油回流餐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过报道,主要是因为它的二次流向,没有得到严格的监控,而地沟油,在{dy}次流向时,如果进入了黑作坊,受利益驱动,他们生产出来的半成品xx有可能卖给那些黑心企业,被进一步精炼加工提纯后,回流到餐桌。 “严格控制地沟油的{dy}次流向,是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惟一途径”,刘胜兵指称,按照企业了解到的情况,目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地沟油原料流向了没有正规经营资格的黑作坊。 刘胜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长沙市的酒店每天形成的地沟油总量估计在20吨左右,全市拥有正规回收资质的企业现在只有两三家,我们的规模算是{zd0}的,但我们每天的回收量不到5吨,如果算上其他几家正规企业所回收的一部分,估计进入正规回收途径的一共也就在10吨上下,至少还有10吨可能流向了黑作坊。”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法制周报》记者发现,疑似地沟油黑作坊在长沙市5个城区都有分布。这些疑似黑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大都地处比较偏僻的城郊结合部,暗藏在居民区,进入路段没有任何标志,加工设备简单:50只-100只铁油桶,几个炼油的炉子,“生产”环境异常恶劣,到处都是霉变的黑色沉淀物等等。 据了解,目前在长沙经营无证地沟油加工的人,主要来自3个地方,其一是来自湖南益阳、宁乡等地的农民工;其二是来自重庆万县等地,第三部分来自河南,他们大都有各自的地盘,同乡之间互相联系,外省的一般不来往。 “这些黑作坊,非常灵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搬到其他地方继续生产。”在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西龙村合胜村暗访时,当地一村民向《法制周报》记者介绍,3年前,这里有很多地沟油加工作坊,但后来陆续搬走了,“但肯定不会关门,很可能换了个地方在继续做。” 据不xx调查和知情人士的举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分布在天心区黑石铺镇(1家)、岳麓区(2家)、芙蓉区(浏阳河边1家)、雨花区(12家)、开福区捞刀河镇(1家)及长沙县(2家)的18家疑似地沟油黑作坊。 疑似地沟油非正常加工点,大都潜伏在长沙城郊结合地带的民房内,有些甚至就在铁道旁、高速公路边上。一般是几间简陋的房屋,几十个油桶,几个装油池,再加上几个掏地沟油的人。为了尽可能接近真相,本报记者持续一个多月,对长沙的一些疑似黑加工点进行了调查,暗访到的加工现场令人怵目惊心。 //实录一// 一次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 四月的长沙,一连下了十多天雨。这样的天气,给本报暗访小组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很多黑加工点都是露天作业,遇上雨天就暂时歇业。 2010年4月16日,长沙转晴。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可以出发了。在长沙地沟油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魏广生(化名),作为打击地沟油黑窝点的志愿者,与本报记者同往。曾先后出入过多个黑加工点,与部分黑加工点老板有过业务接触的魏广生,心里有本长沙地沟油加工作坊的地图。 上午7时30分左右,暗访小组来到河西岳麓山大学城附近。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分布着大量的潲水猪养殖场,是地沟油的重要聚散地。 “一般的地沟油黑作坊都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这样运输成本较低。”魏广生说。 上午9时10分左右,面包车经过麓山南路后湖一带,终于来到了一个遍布艺术画廊、美术培训学校的棚户区。狭长的小巷中间,有一棵老樟树。 “那个樟树附近的小弄里头,就有一个。”魏广生说,“我把车子停到外面去等你们,你们步行过去,大概500米左右。如果遇到情况,你们就原路返回。” 不到三米宽的小弄尽头,隐约可见一些加工地沟油的痕迹。在小巷转入小弄的口子上,还有一张大铁门。 记者到达时,铁门没有关,一个40来岁、身高1.7米左右的女子在门框靠着,另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准备发动面包车往外走。 “老板,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听朋友介绍,您这里有便宜的地沟油卖,我想来你这里调点油。”记者挎着一个皮包,俨然一副买油老板的摸样。女子并不热情,还有点质疑:“我们这点小,没有多少油。近来城管管得严,拖油的三轮车不准上路,大部分捞油工买不起面包车,就不做了。” “我们只卖给固定的客户,这样安全一些。”中年女子补充道。 面对“冷遇”,记者抛出“长期要油、价格可以适当提点”的砝码。“我们现在每天正常情况下只能出200公斤-300公斤油。定点送给一个化工厂,10多年了,从不外卖,价钱再高也不卖。”当记者再三打探他们长期送油的厂家时,女子开始警惕起来。 记者再次试探性地向中年女子问道,“听说现在调油都要有营业执照,你们有这些手续吗?” “当然有,我们的手续是齐的,营业执照、环保许可证都有。” 由于是暗访,记者没有要求查看其手续,该加工点是否如她所言有一切合法的手续,也就无从证实。 就在记者与中年女子进行交流时,另一名暗访记者来到巷子的尽头,看到了让人怵目惊心的一幕:一个破旧的帐篷下,2个大的水泥池里面装满了地沟油,一名衣着脏旧的工人正在烧火炼油。当记者刚抽出相机想把加工现场拍下来时,却被棚下工人盯住,记者只好借故拍了几张外面围墙外面的建筑工地照片,匆匆离开。 临出门时,原先在加工点作业的工人跑了上来,对中年妇女说,他们在拍照片。中年妇女见此顿生警惕,强行要查看照片,在确认不是拍加工点现场照片后,才悻悻地离开。5分钟后,当记者离开现场大约500米时,中年女子又骑着电动车追了上来:“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买油的!”记者答道。“买油拍照片干啥?” “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拍下建筑工地的风景。” “刚才那家黑作坊老板是河南人,我估计他们会跟出来,所以我把车换了位置。”当记者步行700多米,找到停在一个岔路口的魏广生时,对刚才发生的一幕,魏广生说,这早在他预料中。 //实录二// “老板”称营业执照可以借到 4月16日上午10:20左右,面包车经过长沙市政府大楼,转上观沙岭路。在这条路的尽头,一个规模可观的地沟油加工点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一个xx裸露、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加工点。一名穿着绿色帆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油桶。 在正式接触加工点内的帆布衣男子之前,记者躲在面包车后,拍下了数张照片。 “老板,你好,听说你们这里油多油好,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想从你这调点油。”记者问道。 “可以啊!你们要多少?”男子顺口接应,一只脚踩在油桶上。 “20多桶吧,像这样大小的油桶。”记者设法深入了解加工作坊的生产能力。 “我们这里平均每天可以出10桶左右,前几天卖了30多桶!过几天就有。”该男子表示。 交流中得知,该男子叫蔡某,益阳人,是这家加工作坊的老板之一。 近一个月的调查,记者对地沟油的价钱、行情都比较了解,提问也十分专业:“如果买的话,要多少钱一吨?”“4100,一分都不少!”蔡某不愿还价,“最近地沟油走俏,不好买。” “河东某废油回收公司只要3800元左右一吨!”记者想把价钱砍下来。“3800?那谈不成。”蔡某望了望周围的油桶,靠着载着油桶的自行车,准备出去。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老板都对风传的相关部门正在严抓地沟油、潲水油可能流入餐桌一事保持警惕。蔡某也不例外。 “这种事肯定有!不过,我这里的油谁价钱高就卖给谁,管他们拿去做什么,反正犯法的又不是我!”蔡某只在乎油的高价钱,不管油的去向。他还透露,长沙的很多地沟油是被江苏、浙江以及河南等地的人收走。 当记者提到公司收油需要对方提供一个正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确保油的正规来路时,蔡某听后,迟疑了半分钟:“营业执照我们没有,不过你们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借!” //实录三// “油老板”骑电动车跟踪记者 4月16日14:30左右,记者随车从长沙芙蓉区进入了雨花区。天气转阴。 根据业内人士魏广生提供的地址,记者在长沙大道附近打探,一直没有发现地沟油加工作坊的痕迹。原本狭窄的郊区马路上,大型卡车接二连三,灰尘扬起。“那家加工点我3年前来过,可能搬了!”魏广生向记者解释。“原来这里是有一家,不过已经搬了。”一个专门收潲水养猪的妇女告诉记者,“可能在附近的川河村。” 1小时后,记者在黎托乡川河村发现了一家地沟油加工点——一间破旧的房子,一群人在前坪闲聊,右侧就是地沟油加工的地方,一名30多岁的男子正往火坑里添废渣熬油,炉火正旺,池子里的油被熬得“吱吱”响,传来一股烧焦的气味,油烟直熏人眼。 “老板,你这有油卖么?”记者走近一名30来岁的男子。“你要好多咯?”该男子带着重庆口音回答。询问中得知,该男子叫鲁某,重庆万州人。“大概要40桶左右,价钱怎样呢?”记者问道,“3900元/吨,一分都不少!”鲁某表示,“潲水油在涨,地沟油更俏些。” 眼见价钱砍不下来,记者要求看看成品油的质量。鲁某表示:“你要看货我必须看到你的车!” 气氛僵持半分钟后,一名60来岁的老人走了过来,嘴里叼着一根烟,也表示低于这个价钱不卖。 突然,一个20多岁的女子走到记者身边,说:“你们是记者吧?”而鲁某并没在意。记者有所警惕,摸出手机,假装接到一个电话,通话内容是关于公司收油的情况、价钱如何等等。 电话挂断后,记者接着问道:“你们这里每天能够生产多少桶油?我明天来拉的话能拉多少?” “每天至少炼5桶油吧!明天来拉可以,要早点来!”鲁某说。 当记者提到买油要正规营业执照的复印件时,鲁某表示这些手续都有,不过要等开着卡车来拉油的时候才拿出来看。 在整个交谈中,鲁某只字没问买油的人拿这些油做什么用。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是正规的加工作坊,都会主动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并且会问对方买油的用处,还要对方有一个正规的公司证明。 记者留下鲁某手机号码,答应次日一早去拉油,转身离去。未想,在走出加工作坊300米左右,鲁某等二人跟了过来,当看到记者上的是长安面包车后,才放心地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