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 - 博客中国-个人专栏文章

中国没有独立的文学教育学科,中国文学教育同语言教育混融为“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教育亟待与语言教育脱钩独立。中国式语言与文学混融的教育已经严重滞后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中国式“语言文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中国高校文学教育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形势。比较西方现代高校文学教育发展,同西方文学教育接轨,走“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之路,是中国文学教育独立发展的未来方向。10年前中国教育界发起过一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运动,10年后,中国高校文学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

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校文学教育,文学学科地位在中国从未独立。中国的文学教育从来就没有与语言教育分离,处于未独立状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概念一直处于“文”与“道”含容不分、“文”与“章”含容不分的状态。郭绍虞先生考证,中国思想始源期“文学”和“博学”含容,学术文章和文学创作混在一起,“文学”和“文章”不分,没有文學作品与应用文的区分,这种情况两汉魏晋时期有改善,但隋、唐、北宋文學觀念却又转回文道、文章不分的含混,而“南宋到清代,此期特點是在前此兩期的批評基礎上加以發揮、補充、調和融合,新見較少”。当然,中国古代有文章学,但文章学研究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写作要素,较少涉及“如何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课题。现代文学发端之初,在梁启超的观念里,文学是塑造新国民这个“道”要求的产物,在胡适的观念里,是追求“白话文”的语言革命的产物,周作人把“文学”奠基于“个人性自由表达”与“自然人性之表现”的“文学观”处于末流。中国当代的文学教育也因为这个传统而一直处于文道不分和文章不分的境地。

当代高校文学教育一直和语言教育混融,形成了“谈文学就是谈语言”、“谈语言就是谈文学”的混融观念,进而造成了文学学科学科属性认识上的偏差,含混地强调其“基础类”、“研究性”学科属性,忽略其“艺术性”学科本质,否认甚至反对其应用性。事实上,文学和语言是两个xx不同的学科,文学教育不仅仅应该教语言修养、文体格式,更应该教个体表达和创造思维(“自我诗化”),文学是语言艺术,但是,从这点上说,文学却恰恰存在于语言之外,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不是“语言+艺术”。文学教育应该独立,应该回归其艺术教育的学科本性。

目前的文学教育是“把文学当作意识形态”时代教育体制的遗存,是为培养“文学哨兵”服务的,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为主,教授语言知识、语言修养,教授文学史知识和文学鉴赏批评能力,却不教授文学创造能力。以前我们“把文学当作意识形态”强调作家身份及其创作的独特控制管道,自然我们也不需要面对大众的以“独创”为指归、以个体表达为核心的“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19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潮”及其后的启蒙主义文论让我们误以为文学的个体性和创作性的是不可习得性的,文学创作与创作成规的可继承性是对立的,我们不承认文学创作能力可以培养、教育,因而我们没有指向“创意写作”的高校文学学科。

摒弃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建立新型的以创意写作为方向的文学。文学教育应有独立学科地位,应确认其作为艺术教育学科的本质品格。改革不可能在现有的语言文学系框架下进行,应该走创建独立文学系的道路。“创意写作”是一切创造性写作的统称,包含狭义虚构类创造性写作和非虚构类类创造性写作等。创意写作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西方文学教育一般归属艺术类,把创意写作作为文学教育教学的主攻方向。目前创意写作在西方是一个包含近20个子门类、提供本科、硕士、博士学科课程的大学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创动力。目前该学科在国内还处于空白。中国的文学教育归属于人文社科类,以文学研究为主。传统中文系一般开设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但二者较少涉及创造性写作的教育教学。传统中文系在学生培育目标上明确宣布“不培养作家”。因此,打破现有语言文学系框架,创建新型文学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文学系不是新闻系、文秘系、语言系,不培养公文写手、新闻记者,甚至不培养语文教师,文学系应该以创意写作为专业,培养具有艺术创造思维和文学写作才能的专业人才,他们未来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员。

西方文学教育经验、与世界文学教育接轨要求我们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创生于美国,1936年爱荷华创意写作工坊创建,之后创意写作成为一门新兴科目在美国大学内得以确立和推广。不同于一般大学课程由教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创意写作的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在这里不断从个人的经历、回忆、观察、思考中深挖素材,写出以往没人写过的原创作品成为教学目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在这里变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写作真正切近学生个人体验是创意写作教学的根本原则,其授课形式多采用学生与老师组成合作团体,在课堂上大家平等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各抒已见,对别人的作品可以任意评价,优点、缺点、称赞、批评、修改意见等等。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墨西哥、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也纷纷开始效仿美国,在大学设立创意写作专业。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势要求我们改革。美国的强盛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军事能力和传统工业技术,更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GDP占比约20%,是美国{dy}大产业,同时也是美国{dy}出口产业,其出口额超过军工和一般制造业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总值约5%,极端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按照美国水平,中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至少可以有4倍的空间。目前,我们文化创意产业的落后最主要是因为的搞笑文学艺术教育落后所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大的文学艺术教育学科,但我们缺乏这个学科引擎。

中国的未来要靠创新,要靠思想和艺术创造力,否则,中国没有前途,我们永远摆脱不了在世界分工中做没有脑子的生产机器的角色,我们永远只能是给别人打工的命运。创造性人才需要天赋,但人的创造性并非不可以培养,创意大师赖声川就说人的创意才能可以创意概念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训练来提高。欧美创意写作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现有文学教育模式,创建以创造性写作为方向的独立文学教育学科,培养新型写作人才和创意人才,承担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发动机角色,是xx必要也是xx可以做到的。

大学中文教育要的不是改革,是革命!

吴洁

“三十年前,文科考生{sx}中文系,现在肯定不是,比起热门专业如经济、法律等,中文系的光环在消失,魅力在减退。”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谈及大学中文系时这样说道(详见2009年7月5日《东方早报》)。中文系昔日辉煌已成明日黄花,它的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数据表明,中文专业已经连续三年位列“学生就业前景最黯淡”专业前十名,为最严重过剩专业之一。中文学子人人自危,而如何让中文系脱离学科困境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中为文学教育的改革疾呼,流露出一个学者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反思和担忧,但是笔者看来现如今的文学教育要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彻底的革命!

中文专业(也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迄今为止,中文系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科设置、学术传统、教学模式都呈现非常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一成不变的中文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目前中文系的学科定位有偏差,呈现结构性的缺失。中文系设有文学专业,有语言专业,却没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专业(尤其是创意写作)。有的院校在大一大二时也许会设置写作课程,可是这些写作课程理论陈旧,内容枯燥,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反而让学生对提笔写作产生了很严重的畏难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中文学生不会创作,甚至基本的应用文都难以成文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中文系主任杨晦曾断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几乎是全国高校中文系的共识,那么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人才?他们要培养的是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人员。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人才”缺乏社会生存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之后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文章,网络上的写手常常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中文系学生陷入缺乏专业特征的困境,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中文学生找不到工作。

二、当前高校中文教育是八股取士制度的遗留,没有活力,缺乏创造力。中文系虽说一百年前才建立学科,但是追溯汉语言文学的源头又何止千年,从隋朝开科取士开始,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直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才取消。而发展到了清朝,科举取士的考题已经变成了标准的八股文取士,这些八股文不但形式化严重,命题没有新意,而且扼杀了文士的创造力,同时没有实用价值。现在的中文教育虽然脱去八股外衣,但是活力不足,创造力压抑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不仅仅是高校中文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中文教育的问题。2010年春晚的七岁女孩背诵百家姓的节目不正是提倡死记硬背的产物?专家也指出这只是让孩子单纯记忆一些姓名的位置,缺乏对其内在思维的训练和引导,这种机械的记忆方法价值并不大。现在中文系学生机械记忆,应付考试的现象十分常见。更有学生自我调侃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考前一晚,胜过学半年。”

面对上述情况,中文系的革命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最终不仅要被学生抛弃,被用人单位抛弃,更难以避免的是被市场、被社会所抛弃。不是小修小补的改革,而是要彻底的革命。何故?

首先,中文系的改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文系的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年年改,年年变,却成效不大,中文系的学科困境已经没有解决。这样小打小闹,不但浪费时间和人力,最终会耽误更多中文学子的,使得中文教育走向失败。所以要大刀阔斧的进行革命。怎么革命?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指出的文学创意写作是一条明路。笔者对文学创意写作有较深体会,从去年开始翻译的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约翰·舒尔茨教授的《writing from start to finish》,这本书阐明了由作者始创的写作教学方法——故事工作坊基本形式方法,介绍了构建故事的基本形式的主要方法、整合的过程以及修辞知识,同时强调信件和日记的写作过程、演讲意识以及传统作文的最基本的形式,还收录了学生和专业人士写的{zx1}的或是历久弥新的研究性文章。这些基本结构在教授有效写作的学术课程和工作场合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到创意写作正是挽救我国中文系的良药,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中文学子。上海大学中文系文学创意写作中心的创立,打响了全国中文系革命的{dy}炮。

其次,改革有时候比革命还难,这就像一个工程要进行二次建设之难。近日,上海地铁二号线客流压力日渐增加,已经超出了二号地铁站负荷,尤其是狭窄的楼梯道等硬件设施的问题日益凸显,专家指出二次建设的费用将会非常高昂,而且由于本身的设计不合理,要改建的难度很大。中文系的改革也是同样的情况。你要改革,别人愿意让你改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只愿意守在自己一方小天地中,反对改变。小打小闹的改,小修小补的维持,很难给中文系脱胎换骨。大刀阔斧的进行革命才能打破目前中文系的僵局,给中文系注入活力。

葛红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书画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
1993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文学创作集二十余种,译著一种,另有三卷本《葛红兵文集》及自选文集《正午的诗学》、《人为与人言》等面世。
主要代表作:
《身体政治》
《文学史学》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
《中国思想的底线》
《摄影的秘密——当代世界先锋摄影赏析》
《美术的秘密——当代中国先锋美术赏析》等。

葛红兵教授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畅销书作家,其小说代表作有:
《我的N种生活》
《沙床》
《财道》
《未来战士三部曲》
每一部作品都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在港澳台、韩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形成影响。
书法和绘画,91年起从事书画创作及收藏。作品率性、质朴、前卫,具有浓郁的文人书画特征,又有现代品味,曾在上海、南京、新加坡等地参展,被海内外xx藏家、馆所收藏。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research fellow (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 visit scholar(2004年)。2005年受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书展特邀嘉宾;2006年受台湾“陆委会”邀请访台;2007年受澳洲华文文学会邀请访澳;2009年上海世博局聘任专家。 联系方式:hongb@81890.net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 - 博客中国-个人专栏文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