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见习记者 王城长 文/图
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通常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潲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通常包括狭义的地沟油(从下水道、地沟里掏出来的废油)和潲水油。
不久前,成都13家火锅店被曝使用地沟油后,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又在媒体表示,全国每年约有200吨-300吨地沟油回流餐桌。一向不为人注意的地沟油随即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
近日,《法制周报》记者对长沙地沟油的基本流向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全景式明查暗访,发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地沟油回流餐桌和疑似流向植物油生产企业等问题,在长沙亦同样存在。更怵目惊心的是,在业内人士的协助下,记者暗访所看到的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遍布长沙五个城区的近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了黑加工点”。
夜色中特殊的“捞油工”
2010年4月18日,阴雨,长沙街头沉浸在薄薄的雨雾中。晚上9时许,40岁的李明(化名)开着面包车开始了他{yt}的工作——捞地沟油。隶属于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总废油回收分公司的李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签约酒店打烊以后,到指定的地点收捞{yt}积聚下来的地沟油。他和很多“捞油工”一样每天昼伏夜出。
每天入夜,一群来自偏远乡村的农民工都会往来穿梭在长沙城区各大酒店,将原本要流向下水道的地沟油等餐饮垃圾,一点点地捞起来带到回收点。十年前,这个行业刚兴起时,由于打捞地沟油既能有效地清理下水道,又起到了废物利用作用,“捞油工”曾被誉为“城市血管”的清道夫。
入行近十年的李明,对当时媒体的报道记忆犹新,但他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来自社会的这种认可了,“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破坏了这个行业的规矩”,李明告诉记者,现在,办理了正规经营手续的地沟油回收企业很少,像他这样有正规单位捞油工,全市仅有几十人,而全长沙城的“非正规”捞油工,“少说都有五六百。”
“由于回收地沟油有可观的利润,两三个人合伙在一起就可以开一个作坊”,李明说,现在很多捞油工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一边捞油,一边经营黑加工点。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从酒店前面经过驶向不远处的夜宵一条街,自行车的两边各挂着一个大铁桶,铁桶里放着三样捞油工具。李明说,“这个人,我每天都看见他,,他们的加工点在黎托和浏阳河那边。”
“其实,要区分我们和他们,也很容易。”李明说,“正规的捞油工,大都只回收大中型酒店的地沟油,每年年初,我们公司都会和相关酒店签订回收合同,所以我们收油是光明正大的;而那些替黑作坊收油的人,由于不可能与酒店签订回收合同,只能去一些管理不严的小酒店、盒饭店或夜宵摊,偷偷摸摸地收油。”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由于我们签约的这些酒店,每天地沟油量比较大,仅用自行车是装不下的,所以我们都会自备一个面包车,而‘游击队’们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或三轮摩托车收油。”李明说。
半数地沟油疑流向了非正常加工点
作为餐饮垃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沟油和潲水油是一对孪生姐妹,近年来均成为一些人获取暴利的重要“资源”。根据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回收分公司(以下简称废油回收公司)的调查和测算,“长沙市每天形成的潲水大约为2000吨-3000吨,可提炼潲水油100吨左右;全市各酒店日均形成的地沟油估计在20吨左右,一个月下来不会低于600吨。”长沙某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潲水油主要流向养殖场、油脂厂、化工厂,还有少数通过非法渠道流向餐桌;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非正常加工点。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在酒店宾馆大快朵颐之后,还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资源”,而这个一向不被人注意的巨大资源,正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地带,成为一个城市无法绕过的管理难题。
“潲水油和地沟油的回收程序有所不同,流向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令老百姓担忧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粗加工提炼后的这两种餐饮垃圾,最终都有可能直接回流到餐桌,或变身之后再回流到餐桌。”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潲水油一般由养殖户,直接到酒店回收,拉回家后经过3小时的高温煮沸,将潲水油和潲水渣分离开来。前者由专门收购潲水油的人买走,后者则作为猪饲料。而地沟油则直接由“经营者”用各种容器烧煮后,在去掉漂浮物等渣子,通过油水分离灌装出售。
“我估计,目前分布在长沙市近郊的养猪专业户,最少也有1万户。”一位多年从事生猪生意的经营者笑着说,“可以说,城里人几乎都吃过潲水猪。”
《法制周报》记者在岳麓区王家湾附近暗访时发现,一个小区域就分布着20多家养猪场。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养殖户不仅能从养猪中得到收益,作为副产品的潲水油,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收购价格甚至与市场上汽柴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曾经收过潲水油的李明说,金融危机时期,潲水油价格大跌,猪价也不高,很多养殖户辛苦一年下来,甚至还要亏本。
随着市场汽柴油市场的回暖,潲水油价格从今年年初以来节节攀升,现在已经上涨到每吨3500元—4000元/吨。
疑似黑作坊遍布城郊结合部
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废油回收公司负责人刘胜兵告诉《法制周报》记者,潲水油回流餐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过报道,主要是因为它的二次流向,没有得到严格的监控,而地沟油,在{dy}次流向时,如果进入了黑作坊,受利益驱动,他们生产出来的半成品xx有可能卖给那些黑心企业,被进一步精炼加工提纯后,回流到餐桌。
“严格控制地沟油的{dy}次流向,是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惟一途径”,刘胜兵指称,按照企业了解到的情况,目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地沟油原料流向了没有正规经营资格的黑作坊。
刘胜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长沙市的酒店每天形成的地沟油总量估计在20吨左右,全市拥有正规回收资质的企业现在只有两三家,我们的规模算是{zd0}的,但我们每天的回收量不到5吨,如果算上其他几家正规企业所回收的一部分,估计进入正规回收途径的一共也就在10吨上下,至少还有10吨可能流向了黑作坊。”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法制周报》记者发现,疑似地沟油黑作坊在长沙市5个城区都有分布。这些疑似黑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大都地处比较偏僻的城郊结合部,暗藏在居民区,进入路段没有任何标志,加工设备简单:50只-100只铁油桶,几个炼油的炉子,“生产”环境异常恶劣,到处都是霉变的黑色沉淀物等等。
据了解,目前在长沙经营无证地沟油加工的人,主要来自3个地方,其一是来自湖南益阳、宁乡等地的农民工;其二是来自重庆万县等地,第三部分来自河南,他们大都有各自的地盘,同乡之间互相联系,外省的一般不来往。
“这些黑作坊,非常灵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搬到其他地方继续生产。”在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西龙村合胜村暗访时,当地一村民向《法制周报》记者介绍,3年前,这里有很多地沟油加工作坊,但后来陆续搬走了,“但肯定不会关门,很可能换了个地方在继续做。”
据不xx调查和知情人士的举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分布在天心区黑石铺镇(1家)、岳麓区(2家)、芙蓉区(浏阳河边1家)、雨花区(12家)、开福区捞刀河镇(1家)及长沙县(2家)的18家疑似地沟油黑作坊。
“我们这里的油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记者多次被油老板骑电动车跟踪
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暗访实录
《法制周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疑似地沟油非正常加工点,大都潜伏在长沙城郊结合地带的民房内,有些甚至就在铁道旁、高速公路边上。一般是几间简陋的房屋,几十个油桶,几个装油池,再加上几个掏地沟油的人。为了尽可能接近真相,本报记者持续一个多月,对长沙的一些疑似黑加工点进行了调查,暗访到的加工现场令人怵目惊心。
//实录一//
一次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
四月的长沙,一连下了十多天雨。这样的天气,给本报暗访小组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很多黑加工点都是露天作业,遇上雨天就暂时歇业。
2010年4月16日,长沙转晴。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可以出发了。在长沙地沟油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魏广生(化名),作为打击地沟油黑窝点的志愿者,与本报记者同往。曾先后出入过多个黑加工点,与部分黑加工点老板有过业务接触的魏广生,心里有本长沙地沟油加工作坊的地图。
上午7时30分左右,暗访小组来到河西岳麓山大学城附近。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分布着大量的潲水猪养殖场,是地沟油的重要聚散地。
“一般的地沟油黑作坊都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这样运输成本较低。”魏广生说。
上午9时10分左右,面包车经过麓山南路后湖一带,终于来到了一个遍布艺术画廊、美术培训学校的棚户区。狭长的小巷中间,有一棵老樟树。
“那个樟树附近的小弄里头,就有一个。”魏广生说,“我把车子停到外面去等你们,你们步行过去,大概500米左右。如果遇到情况,你们就原路返回。”
不到三米宽的小弄尽头,隐约可见一些加工地沟油的痕迹。在小巷转入小弄的口子上,还有一张大铁门。
记者到达时,铁门没有关,一个40来岁、身高1.7米左右的女子在门框靠着,另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准备发动面包车往外走。
“老板,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听朋友介绍,您这里有便宜的地沟油卖,我想来你这里调点油。”记者挎着一个皮包,俨然一副买油老板的摸样。女子并不热情,还有点质疑:“我们这点小,没有多少油。近来城管管得严,拖油的三轮车不准上路,大部分捞油工买不起面包车,就不做了。”
“我们只卖给固定的客户,这样安全一些。”中年女子补充道。
面对“冷遇”,记者抛出“长期要油、价格可以适当提点”的砝码。“我们现在每天正常情况下只能出200公斤-300公斤油。定点送给一个化工厂,10多年了,从不外卖,价钱再高也不卖。”当记者再三打探他们长期送油的厂家时,女子开始警惕起来。
记者再次试探性地向中年女子问道,“听说现在调油都要有营业执照,你们有这些手续吗?”
“当然有,我们的手续是齐的,营业执照、环保许可证都有。”
由于是暗访,记者没有要求查看其手续,该加工点是否如她所言有一切合法的手续,也就无从证实。
就在记者与中年女子进行交流时,另一名暗访记者来到巷子的尽头,看到了让人怵目惊心的一幕:一个破旧的帐篷下,2个大的水泥池里面装满了地沟油,一名衣着脏旧的工人正在烧火炼油。当记者刚抽出相机想把加工现场拍下来时,却被棚下工人盯住,记者只好借故拍了几张外面围墙外面的建筑工地照片,匆匆离开。
临出门时,原先在加工点作业的工人跑了上来,对中年妇女说,他们在拍照片。中年妇女见此顿生警惕,强行要查看照片,在确认不是拍加工点现场照片后,才悻悻地离开。5分钟后,当记者离开现场大约500米时,中年女子又骑着电动车追了上来:“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买油的!”记者答道。“买油拍照片干啥?”
“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拍下建筑工地的风景。”
“刚才那家黑作坊老板是河南人,我估计他们会跟出来,所以我把车换了位置。”当记者步行700多米,找到停在一个岔路口的魏广生时,对刚才发生的一幕,魏广生说,这早在他预料中。
//实录二//
“老板”称营业执照可以借到
4月16日上午10:20左右,面包车经过长沙市政府大楼,转上观沙岭路。在这条路的尽头,一个规模可观的地沟油加工点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一个xx裸露、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加工点。一名穿着绿色帆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油桶。
在正式接触加工点内的帆布衣男子之前,记者躲在面包车后,拍下了数张照片。
“老板,你好,听说你们这里油多油好,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想从你这调点油。”记者问道。
“可以啊!你们要多少?”男子顺口接应,一只脚踩在油桶上。
“20多桶吧,像这样大小的油桶。”记者设法深入了解加工作坊的生产能力。
“我们这里平均每天可以出10桶左右,前几天卖了30多桶!过几天就有。”该男子表示。
交流中得知,该男子叫蔡某,益阳人,是这家加工作坊的老板之一。
近一个月的调查,记者对地沟油的价钱、行情都比较了解,提问也十分专业:“如果买的话,要多少钱一吨?”“4100,一分都不少!”蔡某不愿还价,“最近地沟油走俏,不好买。”
“河东某废油回收公司只要3800元左右一吨!”记者想把价钱砍下来。“3800?那谈不成。”蔡某望了望周围的油桶,靠着载着油桶的自行车,准备出去。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老板都对风传的相关部门正在严抓地沟油、潲水油可能流入餐桌一事保持警惕。蔡某也不例外。
“这种事肯定有!不过,我这里的油谁价钱高就卖给谁,管他们拿去做什么,反正犯法的又不是我!”蔡某只在乎油的高价钱,不管油的去向。他还透露,长沙的很多地沟油是被江苏、浙江以及河南等地的人收走。
当记者提到公司收油需要对方提供一个正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确保油的正规来路时,蔡某听后,迟疑了半分钟:“营业执照我们没有,不过你们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借!”
//实录三//
“油老板”骑电动车跟踪记者
4月16日14:30左右,记者随车从长沙芙蓉区进入了雨花区。天气转阴。
根据业内人士魏广生提供的地址,记者在长沙大道附近打探,一直没有发现地沟油加工作坊的痕迹。原本狭窄的郊区马路上,大型卡车接二连三,灰尘扬起。“那家加工点我3年前来过,可能搬了!”魏广生向记者解释。“原来这里是有一家,不过已经搬了。”一个专门收潲水养猪的妇女告诉记者,“可能在附近的川河村。”
1小时后,记者在黎托乡川河村发现了一家地沟油加工点——一间破旧的房子,一群人在前坪闲聊,右侧就是地沟油加工的地方,一名30多岁的男子正往火坑里添废渣熬油,炉火正旺,池子里的油被熬得“吱吱”响,传来一股烧焦的气味,油烟直熏人眼。
“老板,你这有油卖么?”记者走近一名30来岁的男子。“你要好多咯?”该男子带着重庆口音回答。询问中得知,该男子叫鲁某,重庆万州人。“大概要40桶左右,价钱怎样呢?”记者问道,“3900元/吨,一分都不少!”鲁某表示,“潲水油在涨,地沟油更俏些。”
眼见价钱砍不下来,记者要求看看成品油的质量。鲁某表示:“你要看货我必须看到你的车!”
气氛僵持半分钟后,一名60来岁的老人走了过来,嘴里叼着一根烟,也表示低于这个价钱不卖。
突然,一个20多岁的女子走到记者身边,说:“你们是记者吧?”而鲁某并没在意。记者有所警惕,摸出手机,假装接到一个电话,通话内容是关于公司收油的情况、价钱如何等等。
电话挂断后,记者接着问道:“你们这里每天能够生产多少桶油?我明天来拉的话能拉多少?”
“每天至少炼5桶油吧!明天来拉可以,要早点来!”鲁某说。
当记者提到买油要正规营业执照的复印件时,鲁某表示这些手续都有,不过要等开着卡车来拉油的时候才拿出来看。
在整个交谈中,鲁某只字没问买油的人拿这些油做什么用。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是正规的加工作坊,都会主动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并且会问对方买油的用处,还要对方有一个正规的公司证明。
记者留下鲁某手机号码,答应次日一早去拉油,转身离去。未想,在走出加工作坊300米左右,鲁某等二人跟了过来,当看到记者上的是长安面包车后,才放心地回去。
//实录四//
被转移的阵地
“这些黑作坊,最善于打游击,有的几个月一换,有的一年一换!”在暗访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炼油厂时,暮云镇工商所所长袁杰向记者介绍。
4月16日上午11点半左右,暗访记者随面包车,沿着坎坷、泥泞的土路,来到芙蓉区东岸乡合胜村,路旁池塘边堆满了生活垃圾。随行的业内人士指着池塘的尽头,说:“那附近应该有一家。老板是重庆那边的。”
为了不惊动加工作坊的老板,记者步行过去。而在池塘的尽头,记者只看到几间由几块木板组合成的棚屋,坪里有一些散碎的垃圾,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地沟油的气味。
“这原来应该是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记者有些怀疑,就算搬了,也会有残留的油桶。眼前,却没有一个废油桶。
为了求证,记者来到隔壁的废品回收站打探,正在整理废品的工人张梁(化名)指着隔壁的棚屋,说:“那地方原来确实是地沟油加工作坊,最近地沟油抓得严,半个月前就搬了。” 不过,张梁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可能就在附近。张梁说老板是重庆巫山的,一伙有四五个人。
半个小时的打探,仍然找不到作坊下落——搬走,或许是做贼心虚;如果是倒闭了,或意味着少一些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但记者担心,这些黑作坊仍在暗地生存。
就在记者沿着池塘返回的路上,一辆载着装地沟油胶桶的三轮车擦身而过。
被转移的地沟油作坊或许仍在某个偏僻的角落……
加工后的地沟油、潲水油卖3元/斤左右 黑加工点的油一次毒死8只鸡
地沟油半成品二次流向灰色路线图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见习记者 王城长/文 记者 陈鸣/图
地沟油,自最初从餐饮企业回收到{zh1}被“生产”,有两次流向过程。{dy}次是捞油工从餐饮企业回收后的去向,第二次则是粗加工后的去向。长沙的地沟油是否也像成都一样,悄悄地回流进了餐桌或植物油生产企业?这个问题可以从地沟油的流向路线图中,得到答案。
《法制周报》记者调查得知,地沟油的二次流向路径,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一是流向正规的生物柴油制造企业,目前,湖南这样的企业有七八家,这是地沟油最合理的流向(详见05版相关报道);二是饲料生产企业;三是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如用作油漆原料,等等;四是植物油生产企业;五是直接回流上餐桌。
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xx的调查结果,可以完整显示地沟油的全部流向路径,但来自业内人士的分析和本报记者的暗访结果显示,地沟油回流餐桌,只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油脂厂不接受参观的秘密
李植民(化名),湖南宁乡人,企业家。他是一个轻易不在外面吃饭的中年人,即使要吃,也只到盒饭店吃。
“理由很简单,我在盒饭店吃,可以看到老板是否用刚煎的猪油炒菜,在饭店里,你能看到吗?”李植民说,他从不在外面包括超市购买植物油,在家里都是用上好的肥肉熬油吃,“为了多活几年,只能这样。”
这种饮食习惯,李植民并不是之前就有的。“在一次考察中,我不经意的一次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食用油市场的看法,从那以后,我就坚信,市面上的植物油可能来路不正。”
李植民说,几年前,他在浏阳、岳阳等地,选择了几家比较有名的油脂化工企业,准备前去考察,但那些企业根本就不接受外人参观,“每个企业都显得很神秘,没有特殊关系,根本进不去。”
后来,李植民通过关系,来到了岳阳市某油脂化工厂参观。“他们生产时,不让任何陌生人进去。”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李植民发现,他们的生产场地干干净净,甚至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地沟油、潲水油和用盐水瓶盛装的成品油,分成五个等级,摆放在展厅中。“这些油不仅分成了等级,还配上了标签,看上去和外面的植物油、色拉油xx一样”。
李植民没有问这些油的{zh1}去向,但他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坚信这些油肯定流向了市场。“一个简单的问题是,现在长沙市每天要消耗那么多植物油,但这么多植物油的生产原料都从哪里来?谁能拍着胸脯说,全国每天消耗掉的成千上万吨食用油里,没有被加工过后的地沟油?”
也就是这次参观之后,李植民不再在外面吃饭,也不再购买植物油了。
与此相呼应的是,长沙市民张女士表示,现在很难吃到放心油——农村里自家养的猪杀了熬的油,或者买了好的油菜籽、花生等,亲眼看着炸出来的油才干净,吃得放心。
拿着批文要办营业执照
2010年4月1日下午3时许,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某地沟油加工点。在远离107国道的一个普通民房前,包括长沙县暮云镇工商所一名工作人员、本报两名记者在内的暗访小组一行3人,推开一扇虚掩的小柴门,走了进去。
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锈迹斑斑的铁门半开着,一栋破旧的泥砖屋前坪,散乱地堆放着一个个东倒西歪的铁皮油桶。在靠近铁路边的民房尽头,即是“生产车间”:一个大的水泥缸里,装满了回收来的地沟油,旁边有一个长手柄的勺子,缸下面是一个用来加温的灶,一旁堆满了柴禾……在“生产车间”的后面,是一条充满污物的小水沟,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随着这条小沟,直接流入到屋后的水田里,而水沟附近已成不毛之地。
暗访小组在进入加工点后始终要捂着鼻子,才能勉强往里走。
在记者暗访的半个多小时内,始终没有见到这个加工点的任何工人。临走时,一个中年男人赶了5只羊通过铁门进到了屋内,往铁路边的坡地走去。
暮云镇工商所负责人袁杰告诉记者,这个地沟油加工点以前在另一个村,在一次媒体暗访后曝光后,转移到了这里。“那个老板通过很多关系,找到工商所要求为其办理营业执照,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办下来。我们也怀疑其生产的合法性一直没有批。如果今后真查出有问题,我们批准他的营业执照是要负责任的。”袁杰说,加工点老板多次拿着长沙市环保局、长沙县环保局的批文来工商所要求办理执照。
鸡吃了油都被毒死了
由于联系不上该加工点的负责人,记者无法对该加工点的更多情况进行了解和核实,但住在该加工点附近的一位村民王帆(化名),还是向记者提供了部分情况。
王帆告诉记者,这个加工点有两个老板,一个是南县人,姓赖,另一个是本村妇女,姓周。“他们用大概一万多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了隔壁这户人家的房子,晚上在此炼油。”
王帆说,加工点只有一到两个工人做事,开工时间一般是天气比较晴朗的日子,从前{yt}晚上八九时开始,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凌晨两三时。当晚炼出的油,当晚就会用板车拖出去,“他们有专门的销售路线,定点销售”。
“他们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睡了,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起床。”当记者问到“是否了解这些油的具体销路”时,王帆表示自己很少有机会碰到他们,只是晚上偶尔起来上厕所时,从老板打电话的过程中,听出了一些情况。
“有一次,我听老板打电话说要把油送到红星农贸市场附近的酒店里,具体哪一家,我记不清了。”王帆说,由于自己一直住在家里,但对该加工点人员和材料的进出大致有所了解,“一般是每周出一次油,一次大概是60到70桶左右。”
“如果这些油真是被送到了餐馆,吃了肯定要生病的。”他说,“这样脏的油,鸡都吃不得!有一次,我的8只土鸡吃了地上的油,全都死了。他们也没有赔,连上门道歉都没有。”由于作坊租用的房子户主跟王帆家有亲戚关系,王帆在鸡死后,也没有去找老板索赔。
“他们只跟村上的干部有来往,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才懒得理呢。”
小摊档多用便宜劣质油
近一个月来,只要了解地沟油的加工黑幕的人,无不谈“油”色变。
记者在网上惊讶地发现,名叫“潇湘竹子”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出的一个帖子《路边的油条摊、5块钱一顿的小餐馆,{zh0}不要去吃!他们用的大多是地沟油!》,以亲历者的身份,曝光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黑幕,跟帖者纷纷表示气愤。
“像这样的小摊小店,长沙城区不下万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工商营业执照,那些炸油条、卖快餐的小店,就更不用说了。”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为摸清小餐馆、油条摊的用油情况,记者冒雨对湖南农业大学周边的小餐馆、油条摊做了暗访调查。
“老板,你这油条是用什么油炸的?”记者走到一油条摊,看到摊边放着一个白色的塑料油瓶。“顶好的植物油!5.8元/斤!放心油,我们经常做生意的不会用差油!”老板煞有介事地说。
老板姓张,河南人,夫妻俩在附近卖油条有四五年了,炸油条的每锅油会用两天。用过的油他们会卖给别人炒菜吃,由于水分少,还是5.8元/斤。记者分析,这种油不可能还能卖这个价。而当记者没走几米远,该老板却对旁人说:“这油哪有人要,骗他的!”
而据另外一家烧烤店老板介绍,在高桥大市场有很多便宜油卖,“我们经常在那边买油。”
就算是下雨天,高桥大市场卖油的门市也十分红火。
在高桥大市场一家名叫友益的粮油商行,一快餐店老板正在买油。记者凑上去问他有没有更便宜的油,该商行李老板表示:“好油差油都有,看你要哪种?”当记者问及便宜的油的来路时?”李老板显得很不耐烦:“你买油就买油,问油从哪里来的干什么?”
就在友益粮油商行附近的一家面粉店老板易老板向记者透露:“我之前是卖油的,这里某些黑心店什么油都有,加工后的地沟油、潲水油3元/斤左右,你们需要他们就给你,这些油煎、炒、烤之后,气味和一般的食用油没有很大区别。”
缺乏明确管理部门的监督 地沟油半成品很容易流向价格更高的食用油市场
长沙地沟油的正规流向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回收地沟油时要有详细的记录,半成品出库时,要有对方单位的合法手续,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收货和出货的数量还要能互相印证,有关部门定期对这些记录和手续进行查对,以确保我们所生产出来的地沟油流向正规。”
——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回收分公司刘胜兵
地沟油命运的惊天逆转
50岁的刘胜兵喜欢看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连日来,有关成都十三家火锅店使用地沟油的新闻,让刘胜兵十分感慨。“地沟油的流向如果管理不好,迟早是会要回流到餐桌上的”,刘胜兵在成都火锅地沟油事件发生后,先后五次组织公司员工开会,再三强调,要严格执行公司原料和成品的进出登记制度。
资料显示,刘胜兵所在的企业成立于2004年,是经长沙市环保、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经营方向为地沟油回收加工的特殊行业企业。“目前,像我们这样有废油回收资格的企业长沙只有两三家,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但没有回收资格,他们也在收油。”“长沙市的地沟油以前并没有形成产业,而是由各个餐饮企业将其排放到下水道中,流入到湘江里了。”刘胜兵说,那个时候,清理地沟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难题,“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变冷以后,地沟油废料中的油脂部份遇冷凝结,严重时可以堵塞下水道。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流入湘江后,直接造成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地沟油的命运发生转变,是在汽柴油市场价格节节上涨之后出现的。有人研究,可以将地沟油转化成生物柴油,一大批以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厂,在这一背景下次第开业。据了解,目前湖南此类企业就有七八家之多,投资规模均在亿元以上。原来人人望之生厌的地沟油,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紧俏品种。一些专以回收地沟油的小作坊,在长沙近郊陆续悄悄开业。“这个市场从一形成起,就缺失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坦率地讲,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管理,十分混乱”,刘胜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