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剪刀,剪出多彩的世界- 李文明的日志- 网易博客

神奇的剪刀,剪出多彩的世界

2010-04-23 13:46:12 阅读12 评论2 字号:

泉头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走进满族剪纸艺术

一、活动背景:

     1、我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就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为我国的剪纸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2、泉头镇剪纸情况

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原为满族镇,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赋予变化,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亦情亦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作品,是铁岭市民间剪纸最集中的地方,被确认为铁岭市文艺家协会满族剪纸基地。小学生对身边的剪纸艺术十分感兴趣。以满族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热爱剪纸艺术,激发学生做满族剪纸艺术接班人的热情。

二、活动目的:

⑴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满族剪纸的来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⑵了解和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资料搜集、信息归纳的方法,掌握报告、汇报、讨论等学习方法。

⑶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表达、协作分工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找学习资源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⑸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觉养成注意安全的意识,卫生意识,创新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8)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活动对象:泉头小学全体学生851人.

四、探究方法

⑴搜集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访问专家、上网等方式搜集家乡满族剪纸艺术的相关资料。

(2)欣赏与观察探究相结合:欣赏老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观察剪纸图案,了解内涵;观察艺术家剪纸技法,学习创造美的技能。

(3)自主体验式探究活动:学生自备活动材料,向老艺术家学习满族剪纸的方法,体验剪纸的乐趣。

(4)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剪纸。

(5)通过对网络和其他文献资料的检索,获取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相关资料,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情况。

(6)交流与讨论:各小组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后,相互交流信息,讨论有关问题。

(7)  注重实效性: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

五、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由科技辅导员李文明指导,门春玲老师联系艺术家,协助艺术家辅导学生剪纸艺术。

学校全体学生参加。

活动在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完成。

六、实施过程:

1、活动内容:组织学生搜集剪纸艺术的资料,带领学生走访民间满族剪纸艺术家,参观艺术家的剪纸艺术作品,听艺术家讲诉关于剪纸方面的小故事和学习剪纸的经历。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热爱剪纸艺术,学习剪纸艺术,为家乡文化事业做贡献。

2、难点:1、学生有畏难情绪

         2、组织学生到校外,安全要有保障

  重点:1、培养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掌握剪纸技术

        2、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学会沟通与交流

  创新点:1、把科技实践活动与家乡民族艺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了解满族风情,在有一定剪纸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关于满族风情和满族习俗的剪纸作品。

3、创作满族小故事,并用剪刀剪成作品。

4、每幅剪纸作品都包含着一个充满了满族风情的小故事,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把故事讲出来,写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剪纸技能,又丰富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4、采取了低起点、重趣味,以现代剪纸和传统剪纸相结合的方法,在剪纸内容上采用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人文主线,开发民俗剪纸,在剪纸内容上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另一条是以培养剪纸技能为主线,从剪刀的把握,剪直线,剪曲线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剪纸能力。

 

3、科技教育资源:(1)、场所:老艺术家家里、小学课堂

                (2)、资料:搜集关于民间满族剪纸的传说和由来及一些剪纸作品

                            泉头镇老艺术家的剪纸作品

4、过程:{dy}阶段:(2009年3月)学生收集剪纸艺术的相关资料,了解满族剪纸艺术的由来。和老剪纸艺术家联系,到老艺术家家里参观剪纸作品,听老艺术家讲满族剪纸的来历、特点、介绍满族的历史和风俗,满族风情与剪纸的关系及剪纸方面的小故事,每位组员在调查中做好笔录,以利于后期资料的整理。

第二阶段:(2009年4月——10月)学生向老艺术家学习剪纸艺术。一年级新生学习用剪子,剪最简单的图形。二年级学生剪二方连续图案。三、四年级学生剪团花。五年级学生感受创作,六年级学生放手创作。

第三阶段:(2009年11月)学校开展剪纸作品竞赛,要求全校学生都积极踊跃参加,以年组为单位进行表奖。展示获奖作品。

第四阶段:(2009年12月)整理材料,总结活动。

五、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1、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采取的预案: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相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指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使他们对剪纸作品热爱,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技能的能力进行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示范作品只比学生的程度高一点点,使学生觉得自己努力了,就能达到老师的水平,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5)哪位学生剪得认真,作品漂亮,有创新意识,就进行奖励,如把老师的作品送给他。

(6)老师帮助学生画出图案,指导学生进行剪纸。

(7)善于发现学生的剪纸优点,哪怕就一剪子剪得好,也要及时鼓励。

2、到校外去,交通安全很重要。

(1)提前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2)老师组织学生站队去,适当维持纪律。

六、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学生对剪纸艺术十分喜爱,愿意学习剪纸艺术,剪纸作品十分优美;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对老艺术家十分尊敬,体现出了当代小学生特有的风采。

七、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学校组织剪纸竞赛,要求学生全体参赛;并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等大型美术活动。

 2、学校建立展板和剪纸展室,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

3、把学生的剪纸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县委及友好学校。

八、对青少年的作用:

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剪纸艺术家,接触剪纸艺术,是满族文化与科技时代的交融和撞击,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和启迪。剪纸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启蒙教育的有效载体,掌握一门终生受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成为民族艺术的承接人指日可待。以动脑和动手为特征的剪纸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手的机能,促进学生手脑协调能力;剪纸的过程是意志锤炼的过程,蕴含了从无形到有形的积极心理体验,是细心、耐心、专心的劳动习惯形成过程。也使学生接触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加快了融入社会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神奇的剪刀,剪出多彩的世界

                 ——泉头小学剪纸教学历程

一、     剪纸艺术引入我校的目的

昌图满族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是农村妇女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剪纸内容和体裁大多来自剪纸人的生活爱好。逢年过节剪些小猫小狗、窗花、福字送给左邻右舍,图个喜庆乐呵。有许多老人剪纸是为了哄孩子,打发时光。后来才被称为剪纸艺术。

昌图泉头满族剪纸的老艺人有十几位已经相继去世了。如今会满族剪纸的艺人已是凤毛麟角,为了抢救民族文化,弘扬满族剪纸艺术,继承和发扬满族剪纸传统文化,我校把剪纸艺术引入我校,开展了剪纸活动,建立了昌图泉头中心小学剪纸基地。

剪纸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满族文化与科技时代的交融和撞击,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实现我校以剪纸艺术教学为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     我校剪纸艺术教学的兴起人

我校剪纸艺术教学的兴起人是美术教师张玉莲老师,从1989年起,张老师就开始从事剪纸艺术的挖掘和教学,发挥自身能力特长,不断深入民间,向本镇民间艺人学习,先后到大苇子村三组、泉头街八组、九组、林场十三组等地,行程达30多华里,采访了赵李氏、田淑华、龚德学、田景洪等老艺人,请他们为学生表演剪纸技艺,介绍满族剪纸特点,介绍满族的历史和风俗。并收集他们的剪纸作品。在向民间艺人学习的同时,张玉莲老师还不断的探讨剪纸艺术的教学方法,学校还聘请铁岭市群众艺术馆的吴润龄老师来我校指导张玉莲老师、门春玲老师剪纸教学活动,并深入课堂指导学生剪;两位老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满族剪纸的民间韵味,并把这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剪纸人才。

三、     艰辛的剪纸教学历程

首先,了解昌图民间剪纸的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剪纸的民族特色,我校老师组织学生上网和查找文献资料,并联系走访了民间艺术家,听艺术家讲解满族风情、满族习俗和关于剪纸方面的小故事,参观艺术家的剪纸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学生参观访问后,感触颇深,非常热爱剪纸艺术,愿意继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家乡剪纸艺术的承接人。

昌图民间剪纸是传统的满族剪纸。早在1802年科尔沁左后旗首次在境内常突额勒克(常突的蒙语发音意思是绿色的草原)招民开垦建立家园。昌图在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融汇满、汉、回、蒙等各民族文化,泉头地区满族人口占45%,满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剪纸以满族风情为主。

昌图民间剪纸最集中的地方是泉头镇(原为泉头满族镇),以泉头镇大苇子村最为集中,剪纸技艺代表人物有田淑华,赵景贤,田景红老人,我们通过看他们的剪纸,可以了解满族生活、服饰、礼仪、装饰纹样等方面内容,了解满族剪纸的独特风格,龚德学老人剪纸{zj1}特色,是最古老的满族剪纸方法,她先把小动物的外形剪出来,再把小动物鼻子、嘴都剪掉,再用洋油烟熏黑。还有桥口东村夏王氏的双喜字剪法多样,代表了满族风格。听老人们说早些年用桦树皮剪成各种动物形,然后用松烟熏黑,挂在自家屋里,寓意能捕猎到更多的动物。

昌图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地域特色浓厚,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赋予变化。风格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亦情亦景,十分美观,令人爱不释手,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寓意。满族剪纸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等非常有特点,身上的绒毛剪法细腻,鼻子、眼睛、嘴剪掉属于阴刻,小猫、小狗身上没有图案,小猫头上有一朵是石榴花。满族剪纸人物属于单独图案,人物的五官也属于阴刻,人物造型夸张特征明显,具有实用性。剪纸的题材与满族人的生活有关:例如:打猎、滑雪、滑冰、打嘎儿、架鹰玩鸟、骑马打仗等方面,剪纸的形式有窗花、喜庆、福寿连绵、五福同贺等等。剪纸的内容历史传说、《红楼梦》的片段、民俗故事等。有的人家过年贴福字、贴挂签,还有一种说法,贴挂签贴几个就表示从长白山几道沟出来的,贴哪种颜色:红、黄、蓝、白。就表示祖先是哪个旗的。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剪纸技术,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

剪纸这门独特艺术,既有本身的特色又可以通过剪纸让人们了解我们满族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为了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张玉莲、门春玲老师开展了艰难的培养工作。

1、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由于受活动场地的限制,张玉莲、门春玲老师从每班选出5到10人参加剪纸活动,从最开始教怎样折纸、剪半圆、剪毛齿,再发展到剪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团花、对折 纹样,{zh1}到创作。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学生都能独立剪纸,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我们组织学生剪刻“挂笺”“窗花”等,并选出优秀作品,赠送红军烈属,十几年的第二课堂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校长决定让剪纸走进课堂。

剪纸教学走进课堂与教学相结合,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大批的优秀人才就脱颖而出。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民间的剪纸做法,了解各地民间剪纸,尤其是满族剪纸的作品,受到美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剪纸教学,一年级新生学习用剪子,剪最简单的图形。二年级学生剪二方连续图案。三、四年级学生剪团花。五年级学生感受创作,六年级学生放手创作。

(一)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拥有长期学习剪纸的兴趣,愿意掌握剪纸技能,剪纸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精心设计教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断修改教学设计,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由主导者变为合作者,由居高临下者变为首席者居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教师的作品,然后,运用课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而后,学生进行制作。剪纸教学的原则是大手牵小手,俯视教学。教学方式分年级、分阶段.

1、          跳一跳,摘桃子

一开始,老师采用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有所提高,但是,孩子毕竟年龄较小,以前没怎么接触剪刀,剪起来很困难,剪不出心里期望的图案,在困难面前,孩子很容易打起了退堂鼓,对剪纸不那么感兴趣了。

2、          俯视教学

鉴于“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们,老师们便改变了教学方式,开始俯下身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组织教学,老师的示范剪纸作品只比学生剪得高一点点,和学生的剪纸程度非常靠近,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也能剪得像老师一样好,激发了他们的剪纸兴趣,使他们愿意去剪。

3、          奖励法

在剪纸教学开始之前,老师先向学生说明,哪个学生剪得认真,剪出的作品漂亮,老师就把自己的剪纸作品送给他。这样,孩子们都为了得到老师的作品,而努力去做。随时表扬剪得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优秀作品向全体学生展示。

4、          帮助法

学生画不上图案的时候,给学生画好图案,只是训练学生剪纸的技能。根据老师画的图案,学生能剪出更好的作品,看起来赏心悦目,增强了学习剪纸的乐趣。

5、          创作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自主选择想画的图案,如画一个人物、小熊等,并研究把它变成剪纸作品。

6、          鼓励法

发现后进生哪怕只有一处闪光点,只有一剪子剪得好,都要及时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进步。

7、          谈话法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他们理解剪纸图案的画意,激励他们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剪出优秀作品。

8、          分层教学法

对于剪纸能力差的同学,要求完成每幅作品,并把作品贴在图画本上,装订成册;能力强的同学,做大幅作品,有条件的装裱。

(二)迎接上级检查,接受先进指导

为了实现以剪纸艺术教学的特色,推出我校的剪纸艺术,我校领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邀请昌图县文化馆徐凯多次来我校为学生讲解剪纸技法,并组织学生参加文化馆举办的少儿剪纸艺术班;学校还聘请铁岭市群众艺术馆的吴润龄老师多次来我校指导张玉莲老师、门春玲老师剪纸教学,并深入课堂指导学生剪;教师学校经常在我们学校举办县级观摩课,组织市、县级领导、老师观看我校的剪纸观摩课,观看学生的剪纸方法及剪纸作品。组织学生去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剪纸创作,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满族剪纸的民间韵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剪纸比赛、展览,并将学生作品出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比赛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开展剪纸比赛,以每个年组为单位,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年组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状和奖品,并展出获奖部分作品。

(四)展出学生作品

我校利用走廊文化,张贴学生的剪纸作品,并专门利用一间教室,作为我校的剪纸展室,里面贴满了我校的学生剪纸作品。

总之,无论在组织联系上级领导和指导教师方面,还是在资金物质配备上,校领导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使我校剪纸艺术教学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

{zh1},取得辉煌成绩,民族使命任重道远

1、媒体报道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泉头满族剪纸备受新闻媒体的xx,昌图、铁领市、辽宁省电视台把泉头小学满族剪纸多次作为新闻节目播出。2003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节目组来昌图录制春节特别节目,我校表演的是满族人家过年时,剪贴福字、窗花的过程。并在正月初七下午2点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播出。1996年《铁岭日报》记者来我校采访,并将我校的剪纸活动刊登在《铁岭日报上》上,2005年辽宁《沈阳晚报》报道了门春玲、杨玉玺的剪纸的教学情况。2009年4月10日,省团委组织并由辽宁电视台录制《少年儿童发展情况》,我校学生的剪纸活动被推送到了团中央。

我校多次接待市、县五大领导班子领导来我校观看剪纸。

1996年昌图实验小学王书记带领美术教师来我校参观学习剪纸艺术。

  2009年8月25日,省文联副主席孙金英等十四市县区文联主席一百多人来我校参观学生剪纸及展室。

2、编入学生教材

一九八九年学生剪纸作品,二十三件分别编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年级二册三十八页三十九页(辽宁儿童剪纸)

四年级八册(辽宁剪纸部分)

一九九零年六月《中国少年儿童剪纸选》入编:六年一班于海阔《满族人家》、五年一班丁新《花丛中学习》

一九九零年七月我校学生剪纸作品出版,书名为《泉头满族剪纸新苗》,全书收集了本校师生剪纸一百六十二幅。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编著第二册剪纸----参考书(剪纸----第二课堂教材)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国剪纸协会协办,参加《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剪纸画展比赛,六年一班的孙想、杨阳的剪纸作品入选,并入编。

一九九四年《 阳剪纸报》刊登了我校六年二班高亮的作品《丰收乐》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国际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集》中国卷入编了六年一班孙想的剪纸《满族人物》和藏莹的儿童画。

一九九五年《铁岭日报》刊登了我校六年一班李盛楠、孙想、杨扬的作品。

一九九六年《昌图县报》刊登了我校崔丽敏、高亮、王冲的剪纸。

二零零三年《辽沈晚报》刊登了我校剪纸活动。

二零零六年门春玲、杨玉玺编著了《泉头中心小学剪纸》校本教材。

3、比赛获奖情况

1995年10月16日,我校有126人参加全国第九届《双龙杯》少年书画大赛,剪纸作品荣获集体三等奖。

1996年11月28日,我校有146人参加全国第十届《双龙杯》少年书画大赛,剪纸作品荣获集体一等奖。

1997年11月25日,我校有116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双龙杯》少年书画大赛,剪纸作品荣获集体二等奖。

1997年5月10日,我校有61人参加中国新加坡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剪纸作品荣获优秀集体奖。

1998年9月8日,我校有33人参加中国日本美术、书法、摄影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剪纸作品荣获优秀集体。

2008年,我校有21人参加辽宁省举办幼儿书画大塞,张淼的剪纸作品获特别金奖。

4、展出剪纸作品

1991年上半年,铁岭市群众艺术馆乡土艺术研究室,在我校搞了一次全国少儿剪纸作品展,我校部分学生剪纸作品参展。

1991年冬季铁岭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松泉艺术展。展出了西丰松树乡小学和泉头中心小学的剪纸。

2008年9月12日,辽宁省剪纸邀请展在昌图展出400幅作品,泉头中心小学代表昌图县参展,展出150幅作品。

2010年4月,铁岭市林业局和教委在新区主办“佳意杯”爱鸟周剪纸作品展,我校选送作品24幅。

5、作为礼物赠送

1991年,铁岭市政协助学金朝美同志与日本友人大矢八重子协商中、日小学生友好交流事宜。签订了泉头中心小学与日本鹿绍市南部小学签订了友好往来协议书。1992年4月2日铁岭市市长李世文把泉头中心小学学生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日本鹿绍市,{dy}批作品共计十件。1993 年4月15日,铁岭市市长杨新华把泉头中心小学学生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日本鹿绍市,第二批作品共计三十件。1994年4月21日,铁岭市市长杨新华把泉头中心小学学生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日本鹿绍市,第三批作品共计二十件。

2008年5月26日昌图县委副书记王跃把泉头中心小学教师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赠给外国友人,作品共计二十件。

6、确立剪纸地位

1989年,我校被确立为昌图县满族剪纸基地。

2008年4月,铁岭市文联主席陈西来我校验收,确立我校剪纸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4月,铁岭市开展了“种文艺到乡村”手拉手活动,文联副主席李子奎带队,为我校挂上了“铁岭市剪纸基地”牌子。

 2009年10月,我校因剪纸艺术特色而被评为铁岭市艺术特色学校。

      总之,泉头满族剪纸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我校美术老师二十多年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出大量的剪纸能手有二千多人,有了这些满族文化的承接人。泉头满族剪纸一定会大放异彩。

 

 

泉头满族剪纸——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

泉头满族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端午节剪小葫芦,小粽子挂在柳树枝上,就是从纪念屈原时开始的。它是农村妇女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逢年过节剪些小猫小狗、窗花、福字送给左邻右舍,图个喜庆乐呵。剪纸内容和体裁大多来自剪纸人的生活爱好。有许多老人剪纸是为了哄孩子,打发时光。后来才被称为剪纸艺术。

昌图民间剪纸最集中的地方泉头镇(原为泉头满族镇),以泉头镇大苇子村最为集中,剪纸技艺代表人物有田淑华,赵景贤,田景红老人,他们的剪纸具有满族生活、服饰、礼仪、装饰纹样等特征,具有满族剪纸的独特风格,龚德学老人剪纸更具特色,是最古老的满族剪纸方法,她袭先把小动物的外形剪出来,再把小动物鼻子、嘴都剪掉,再用洋油烟熏黑。听老人们说早些年用桦树皮剪成各种动物形,然后用松烟熏黑,挂在自家屋里,寓意能捕猎到更多的动物。还有桥口东村夏王氏的双喜字剪法多样,具有满族风味。

泉头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赋予变化。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亦情亦景。昌图县泉头镇自1989年建立剪纸基地以来,大批青少年剪纸爱好者不断涌现出来,继承和发扬了满族剪纸的传统及风格。上古时代的社会习俗、遗风至今仍在昌图流传。

泉头民间剪纸是传统的满族剪纸。早在1802年科尔沁左后旗首次在境内常突额勒克(长途的梦语发音意思是绿色的草原)招民开垦建立家园。昌图在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融汇满、汉、回、蒙等各民族文化,泉头地区满族人口占45%,满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剪纸以满族风情为主。

泉头民间剪纸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有四种来源方式。

{dy}种,泉头具有一种古老宗教——萨满教,以祭天地、祖先、家神、鬼仙等。萨满教的剪纸包罗万象、题材广泛。其中有300多个嬷嬷神,至今仍有人会剪《送病娃娃》、《燎疳娃娃》、《送钱娃娃》。用白色纸剪成两排拉手小人,烧掉后能祛病消灾。还有《替身娃娃》传说剪成小孩本身的样子烧掉后小孩就会平安无恙。《夫妇和合娃娃》剪成男女对头顶娃娃烧掉后夫妇和睦生活幸福。因此,泉头早期的剪纸是以巫术为代表的。

第二种,泉头满族剪纸艺术来源于补绣。据《长白山证录》记载满族在没有纸之前,已经有了“剪纸”,那时用皮革、鱼皮、麻布、植物叶子等物剪刻成粗犷图案,贴在衣服、枕头等物上,这是剪纸的雏形。后来,人们用蓝色的布剪成造型古朴粗犷的图案,用黑线缝在白色的底子上,四周缝上黑色的宽边,这种形式一般用在被面、幔帐套、枕头顶、苫单上。这种形式称为“补绣”。补绣这种形式在满族服饰上、用品上都有体现,它是满族的一大特色。大姑娘、小媳妇为了互相取样,用纸直接剪下花样、鞋样。再按照补绣的程式,在轮廓内应用补绣的表现方法和内容剪成精美的图案。有人们常见的动物、人物及生活场景。

第三种,泉头满族剪纸来源于历史传说。满族历史文化悠久,可追朔到夏、商、周时期。满族当时被称为肃慎,文化形式体现在系绳、画岩、刻形。昌图地区在努尔哈赤统一之前隶属建州女真,这里有努尔哈赤遇难的泉头大苇子,黄狗救主、乌鸦救主的故事,老罕王在逃跑时脱鞋倒土留下的双堆子(现在称为十八家子),还有罕王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故事。因此,狗、乌鸦被封为满族的吉祥物。满族人不吃狗肉,用索伦杆供养乌鸦。这里流传着老太太哄小孙子,就剪小狗、乌鸦、小猫、小兔等等。逢年过节也会剪些小狗、乌鸦、小猫、小兔及一些花鸟来装饰屋子。漫漫的小孩也会剪一些动物,有些人长大了也就把剪纸技艺继承下来了。

第四种,泉头满族剪纸艺术来源于美好的寓意。在过去医疗水平低下,生产生活比较落后,小孩平安健康长大不容易。俗话说“成葫芦瘪葫芦不一定”。满族妇女喜欢剪葫芦、石榴花等,寓意子孙昌盛,多生多养,总有养老送终的人。大姑娘爱剪莲花鲤鱼图案,这类剪纸有三种形式:一是鲤鱼在莲花外,表示姑娘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二是鲤鱼在莲花和莲叶中间,表示姑娘已经订婚。三是鲤鱼卧在莲叶上,表示姑娘结婚时用的图案。端午节时,剪小剪子贴在门窗上,还剪小葫芦、小粽子挂在柳枝上,表示祛病除恶。

泉头满族剪纸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地域特色浓厚。满族剪纸的小动物:小锚、小狗、小兔等非常有特点,身上的绒毛剪法细腻,鼻子、眼睛、嘴、剪掉属于阴刻,小锚、小狗身上没有图案小猫头上有一朵是石榴花。满族剪纸人物属于单独图案,人物的五官也属于阴刻人物造型夸张特征明显,具有实用性。剪纸的题材与满族人的生活有关:例如:打猎、滑雪、滑冰、打嘎儿、架鹰玩鸟、骑马打仗等方面,剪纸的形式有窗花、喜庆、福寿连绵、五福同贺。剪纸的内容历史传说、《红楼梦》的片段、民俗故事。有的人家过年贴福字、贴挂签,还有一种说法,贴挂签贴几个就表示从长白山几道沟出来的,贴红、黄、蓝、白。就表示主上是哪个旗的。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神奇的剪刀,剪出多彩的世界- 李文明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