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颠覆性观点 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全球温度基本无关|气候环境 ...
最近看到快乐是什么河友写的《杂谈全球变暖》一文,很有独到的看法,尤其是金星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结果,对温室效应带来的温升感到震撼,{dy}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再不控制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我们的结局就是就是金星的下场。 }}~ ^!  
;3'}(_n  
     我曾写过一个《火星金星的现状和地球的未来》短文,指出地球{zh1}的命运就是金星火星的下场,而导致这个下场的原因就是地球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二氧化碳的份。 j^Zp BNL  
X4i$,$C  
     现在我们来看看金星大气这个没有加过人工二氧化碳的行星大气: fE)+9!  
?Z!itB~  
     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氮气。金星的大气压强非常大,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时的压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温室效应在金星上大规模地进行着。如果没有这样的温室效应,温度会比现在下降400 °C。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极限温度可高达500 °C。这使得金星的表面温度甚至高于水星,虽然它离太阳的距离要比水星大的两倍,并且得到的阳光只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强度为2613.9 W/m2,表面为1071.1 W/m2)。 D]b5*_CT  
f%*-PW^*  
     金星大气中没有任何其他温室气体,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金星的温室效应xx由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这是一个绝妙的系统可以单独观察二氧化碳是如何实施其温室效应的。 C bG"8F|4  
aqs']  
     从上文看到,即使在太阳辐射强度达到1071 W/m2的条件下,如果没有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金星的表面温度会下降400摄氏度。由于金星的二氧化碳分压是90个大气压,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每一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大气分压贡献了400/90=4.44摄氏度的温升(在太阳地表辐射能为1071W/m2的条件下),这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值。 G`|mP:T:o  
h.'h L  
     既然有了这个不受人类干扰影响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指数,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它来计算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地球的温室效应呢?我的感觉是可以的,金星能,地球也能。 TdD-# |5  
wrsETB c  
    先来计算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分压:今天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388ppm,也就是说其分压是0.004个大气压。那么按照每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可以增温4。4度,0.004个二氧化碳分压的增温效果是0.004X4.4=0.016度。在现有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再增加浓度一倍(776ppm,其实不可能,因为人造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极限是600ppm),地球将增温0.016度。 D (qT$#  
ZWf{!L,@Z  
    说句老实话我开头对我计算的结果吓了一跳,在重复计算后确信没错,才郑重地写下了我的模型计算。 [4xN:i  
s3kh (N  
    本着大胆设想,小心论证的原则,我又去拜访了Dr. Heinz Hug的The Climate Catastrophe一文,(他用辐射学中Stefan-Boltzmann的原理),发现假定今天的388ppm的二氧化碳浓度变成 776ppm的情况下,地球大气增温是0.015摄氏度。所以我的增温范围是靠谱的,至于0.015到0.016度的差别,重要吗?对咱们中国人不就是无所谓嘛。 ; p\rgam  
"P<~bw5   
The Global Climate [14]), the doubling effect should be 0.17% which is 0.012 degC only. If we take 1/80 of the 1.2 degC that result from Stefan-Boltzmann's law with a radiative forcing of 4.3 W/m2, we get a similar value of 0.015 degC. f.+e  
Y]8l]l 1  
 |k 4+I  
    刚刚庆幸我的理论模型居然还能蒙混过关,开始觉得不对劲---我忘了在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168W/m2)是在金星上的太阳辐射能(1071W/m2)的六分之一。 (:T~*7/"  
i-E&Y*\^9H  
    这样一来我的数值还是偏大,可能的解释是在金星上780K的黑体辐射峰值是2.5微米,二氧化碳吸收在此波段不强,而地球均温是14摄氏度(288K),黑体辐射峰值靠近二氧化碳的15微米吸收峰(当然还没重合),这样就可以弥补一点。 T/ S-}|fhQ  
I[t)V*L9  
    不管怎样,这个数量级是没有问题的了。但这个0.02摄氏度的增温对地球暖化的效果来看实在是太不靠谱。 3Q`'C7Pi  
3'&]v6|  
    所以可以说通过计算在金星上进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氧化碳的确在金星上起到了温室效应而在地球上的这个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6j@EJ<2q  
&]z2=\^e  
    那么地球的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是什么?回答是:应该是水。 )XO2DY1/&  
pbm4C0W}  
    由于地球上有水,可以同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进而形成碳酸盐而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这就是在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很低的原因(每10000个大气分子中只有4个分子是二氧化碳)。 #lVVSrF,-  
  破永远比立容易   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成垃圾了。   但是反过来想   地球温度{zg}的二叠纪是以干旱著称的   先不说水都哪里去了,单说最干旱的地质时代和温度{zg}的地质时代重叠   本文的理论模型又成垃圾了   
历史只有地球知道...................不管水中存在什么气体....水是可循环系统...水可以蒸发的呀.....水一蒸发..水中的气体自然不是全暴露在大气中了吗.......正好二氧化碳不是可溶于水的吗~!!.气体轻的自然跑到外层...气体重的自然就下垂了...更何况地球还有引力.....如果全球大旱没有水必然植物就会大灭绝或大大减少情况下..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话..二氧化碳自然就多了..水中的藻类也是一样得不到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跟着水都蒸发到大气中了......
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民科么    就地球的平均温度而言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足以产生影响了。   如果地球平均温度100度   那二氧化碳多那么几百ppm的确无关紧要    
引用第2楼风云核弹于2010-04-20 12:26发表的 回 1楼(davidtreesea) 的帖子 : {'5"i?>s0>  
历史只有地球知道...................不管水中存在什么气体....水是可循环系统...水可以蒸发的呀.....水一蒸发..水中的气体自然不是全暴露在大气中了吗.......正好二氧化碳不是可溶于水的吗~!!.气体轻的自然跑到外层...气体重的自然就下垂了...更何况地球还有引力.....如果全球大旱没有水必然植物就会大灭绝或大大减少情况下..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话..二氧化碳自然就多了..水中的藻类也是一样得不到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跟着水都蒸发到大气中了...... jN\u}!\O  
k, HC"?K  
5~L]zE  
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很差的   在深海能溶解点   在常压下溶解度非常非常低   地球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转化成碳酸盐的方式把他固化到岩石中   其实地壳中的碳酸根都分解的话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会比金星多  不会比金星少 AcC &Q:g  
注意:升温這個詞不要亂用.碳酸盐岩的絶大部分都沉積在温暖氣候帶的海水環境中,少數沉積在温暖的湖泊內. zM'eqo>!c>  
I \:WD"  
碳酸盐岩的大規模沉淀,標志海水PH值發生了由酸性向碱性方向的變化.導致大氣圈中的CO2快速向固體岩石圈的轉化,使大氣圈由CO2型向富氮氧型轉化. ~+q1g[6  
Dl,QCZeM  
地球早期隕石冲擊和火山活動强烈,氣體持續排放使大氣CO2、H2S等酸性氣體的濃度不斷濃集,使早期水圈酸性强和相對還原.那為甚麼海水最終顯碱性呢? $TQhr#C]  
`Q] N]mK  
這就要考慮地球的排氣作用,表生作用,岩石圈表面硅酸盐矿物的水解和氧化作用.當然聯繫到這些作用,已經不是單純的大氣戓海洋之間的循環交換.而是典型涉及到地質學研究的內容了.
轉一篇老文章,文章內有許多英文網站的連結,大家看時要比些耐心. $Sc_E:`]  
文中的觀點很多是老生常談,信不信由你了. Ry95a%&/s  
0 u*a=f=  
@x `X|>&  
7,(增補)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不是線性的 $9%F1:u  
izSX  
對筆者原文的批評,除去那些只知道訴諸權威的反科學論調以外,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不是線性的,所以不能簡單地使用線性的百分比算法來計算人造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所有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的關系。 9!Av sC9  
G=y~)B}  
這樣的說法隱含的意思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隨著濃度非線性增長的。濃度越高,單位濃度增加所帶來的溫室效應越強。  Z 9:  
2]kGDeSr  
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的確不是線性的。另外的一半,這個說法正好是南轅北轍,說反了。事實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度,不但不是隨著其濃度的增加非線性增長的,而是快速減弱的!換句話說,濃度越高,單位濃度增加所帶來的溫室效應強度越弱。 eipg,EI  
]QlW{J  
換句話說,本文上面根據溫室效應強度的線形關系計算出來的人造二氧化碳部分佔總溫室效應的比例,不但沒有低估人類的貢獻,而且還高估了! [~Ky{:@)[  
lEl.'X$  
為什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不是線性的呢?從本文第三節的二氧化碳頻譜就可以看出來,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頻段在15微米附近。然而,在這個頻段附近的地球的輻射能量,是大體固定的。每當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的輻射,就意味著其它二氧化碳分子吸收輻射的概率相應降低。最終,二氧化碳吸收輻射的能力(即溫室效應),將趨于飽和。 =r+K2]z,L  
}$i"t8"s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關系,基本上是一個對數曲線!平常我們會用“指數式”增長來描述一個快速增長的事物。那麼,對數式的增長,就正好是指數式增長的反面︰不是下降,而是增長的速率快速的下滑,最後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8XJi}YPQ  
\k5"&]I3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與其濃度的對數關系,是一個。Willis Eschenbach提供的下面這個清楚地表明了在理想狀態下,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度與其濃度的對數關系。圖中綠色準線是當前的二氧化碳濃度;黑線標定二氧化碳濃度加倍以後的溫室效應強度。 OxDq LX  
N!ihj:,  
[.4{s  
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系的,可以在線計算在理想狀態下二氧化碳增加所對應的溫度增加。上面的對數曲線,就是使用Modtran計算出來的。使用Modtran,我們同樣可以計算出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對地面溫度的升高作用在只考慮二氧化碳的情況下,二氧化碳的濃度從375ppm增加100ppm,溫度將增加0.49攝氏度。當二氧化碳的濃度從575ppm增加到675ppm的時候,它對溫度的影響只有0.35。 GXxI=,L8F  
n UmyPQ~  
上面通過Modtran得來的結果,具體的用法是這樣的︰選擇“水蒸氣”濃度保持相對濕度(hold water vapor=Rel. Hum.)不變,使用當前CO2的缺省濃度375ppm和其他缺省數值,點擊Submit,計算得到的地球對外輻射強度Iout(右邊第二行)是287.844w/m2。把CO2濃度提高到475ppm,計算出來的Iout是286.776。地球對外輻射強度降低了,是因為增加了100ppm的CO2的溫室效應。假定太陽對地球的輻射是恆量,地球對外輻射強度的強度必須保持不變(理想狀態下的熱力學均衡態)。要做到這一點,地面溫度必須上升。把地面溫度(Ground T offset,)調整到0.49度,可以把Iout降低到現在的水平。這個0.49C就是CO2上升100ppm的溫度變化。按照同樣的步驟可以計算出來上段里面其他溫度數據。 {C&U q#V  
.X%J}c$  
在大氣中二氧化的濃度為375ppm時,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佔2.91%,即11ppm。同樣地使用Modtran可以計算出來這11ppm所吸收的地球輻射︰輸入CO2的濃度386ppm,得到的新Iout是287.718w/m2 ,這個數值與上段得到的287.844w/m2的差別0.126,就是人造二氧化碳11ppm的溫室效應造成的輻射吸收強度。再把CO2濃度改成0,得到理想狀態下沒有xx二氧化碳的對外輻射強度是318.396w/m2。那麼當前375ppm的二氧化碳造成的輻射吸收強度就是287.844-318.396=30.552。把人造二氧化碳的吸收強度與之相除,得到︰人造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是0.0041,即0.41%,而不是本文第4節根據線性假定計算出來的2.91%! |\dv$`_T  
W8S sv  
根據這個新比例,最後可以算出來,人造二氧化碳佔全部溫室效應的比例,大約是0.41% X 3.62% = 0.015%左右,即0.00015,或者說6600分之一(1/6600),而不是原來的952之一。由于二氧化碳濃度與溫室效應強度的對數關系,人造二氧化碳的影響,比本文原來的估計,還要低7倍! l<XYDb~op  
Zb 2pZhkW  
事實上,不但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度呈對數關系,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水蒸氣,也同樣地有這樣的對數關系。宣稱宣稱二氧化碳將導致水蒸氣溫室氣體的災難性連鎖反應,不但沒有任何實驗證據支持,而且與二氧化碳,水蒸氣的溫室效應強度對數減弱的已知物理屬性不符,在理論上就成問題。 MO$y st?fK  
郑重声明:资讯 【(转)颠覆性观点 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全球温度基本无关|气候环境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