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变率宽带结构是内能“扰动”到达外地核表面时出现的_刘武青_新浪博客

磁变率宽带结构是内能“扰动”到达外地核表面时出现的。这里应先做二个实验。一是先重复刘武青实验,

“地震预警”的操作要点(节录于《地震预警假说》)(2010-04-18 07:51:33)转载标签:变率引力波反引力磁北极庞加莱北京教育 分类:联谊动态
《汶川地震两周年学术报告会·会前新闻》(14)汶川地震两周年学术报告会主旨论文:“地震预警”的操作要点(节录于《地震预警假说》)

吕子东

(北京前沿所研究员,北京 100039)

完备的地震预警理论,需要二部分内容构成:

本文所节录的《地震预警假说》(修订稿刊于2007.09.28《前沿科学》第三期),由它构筑的动力学空间模型和运动学空间模型是可以重复检验的。所谓重复检验,就是指孕震期(即通常所称的中长期、中短期、临震期)可直接检测的表述地震活动三要素的物理学数据。所谓地震预警的“操作要点”,就是指这些物理数据的获取过程。如同人类在20世纪已做到对台风(飓风)的预报一样,“科学”的地震预报是xx可以在21世纪初期办到的,因为它们都是用数据说话。虽然台风在天上(大气环流),地震在脚下”(地壳的板块构造带),在科学的数据面前,它们是平等的,只不过预报台风的“操作要点”已基本完备,而预报地震的“操作要点”则刚刚起步。

本文是根据《地震预警假说》一文构筑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空间模型,也是依据统一描述各种自然力(引力与惯性力、电磁力、强力、超强力和各种弱力)的“量子宇宙学方程(λg(i)[L(i),t(i),m(i),Q(i)](i=0,1,2,3))得到,地球运动存在着2种{dy}推动力,也仅有2种{dy}推动力的结论设计检测方案的。这两种存在于地球内部的{dy}推动力(λg(o)=15964m, g(1)=9.412× m),在现在的地质平静期,后者以地热(占~98.5%)和火山(占~1%)的形式释放,前者以机械能,也就是主要以地震的形式(占~0.5%)释放。
地震预警的操作要点主要有6项
    其中“磁北极纬度漂移”,“利用中子干涉仪测量内地核表层反引力强度”和“磁变率宽带结构”3项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其他3项推论,即“构造带的震磁前兆”,“震前大气静电异常”和“震前无线电信号异常”则是近几年人们在研究地震预报中渐次已发现的,这6项推论都符合地球运动存在着2种{dy}推动力()的结论,可一并按程序检测。
1.最早能观测到地球内能“扰动”的,目前还只有两种测量手段:一是测量磁北极的纬度漂移,突发式当量地震()在理论上有,缓发式(指孕震期>7天)当量地震约在,缓发式与背景值()的区别是,背景值与磁北极经向漂移同时存在,缓发式在理论上只属单向纬度漂移,所以凡属单向纬度漂移的都应归入“地震预警”有效“指标”。磁北极纬度漂移可用现有测量精度测量零水平分量内接圆()走向图获取数据,它既能排除测量的系统误差,又对仪器不提出特别要求。二是利用中子干涉仪测量内地核表层的反引力强度。原始的“C.O.W”实验其思路是确认弱等效原理和强等效原理[1~3],与地球内能“扰动”无关,冷中子,实验中的引力服从,现在测量的是内地核表层的反引力场强度,冷中子反引力服从,只要选取一大楼(如楼高200m),底层和顶层各安置一套中子干涉仪,在超冷中子,中干仪长轴严格平行赤道线,并选取相同的入射角时,对后者(),在误差范围,必有相同读数 ;对前者( ),则有相等于40km差值。在角不变时,前者( )在理论上有不变量值( ),后者( ,)随内地核表层反引力强度改变而改变,即理论上有。中子干涉仪在完成此判据性实验后即可使用。实验关键在于超冷中子速度值不大于,最理想的控制速度是,利用现有的冷却技术是允许办到的。当中子接收器的中子数有“扰动”时(A*),它和本底值(A)有如下确定的关系:
其中(1+1,1+2,1+3)是内核的庞加莱空间()的量子化表达,为地面上的纬度表达。估计在不长的时间内,超导装置和其他反重力装置会取代中子干涉仪测定,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见这方面的报导和实验。
2.磁变率宽带结构是内能“扰动”到达外地核表面时出现的。这里应先做二个实验。一是先重复刘武青实验,“两永磁体(~300G)相吸,重量增加千分之二,内能减少。两永磁体相斥,重量减少万分之四,内能增加。”本文建议选用“前沿所”的磁铁(1.2T)重做一次,以确定庞加莱空间对地表磁偶极结构的正向关联值。二是重复测量大西洋海脊两侧的磁宽带结构和磁变率结构,以便有较高置信度确定本底噪声与“有效指标”。
本文的关键词是与地震相关的磁变率( )宽带结构。
如众所知,常态的地面测点地磁值由下述二分量构成
其中 为地表任一测点的地磁值;为内地核偶极磁场对该测点的磁感应量值,其变率属地质时段,可视为常数;为外地核非偶极子磁场(6大行星级磁异常区)对该测点的磁感应量值,的感应值因西漂而构成变量,西漂平均速度约,即每天以45m速度向西漂移(魏自刚,徐文焕,《地球物理学报》Vo1.44,No.4,July,2001)。

本文是说,与地球内能扰动(即引发地震的能量)正向关联的是东→西向的磁变率()宽带结构,区别于变量, 是1维的(这是前人未曾提及的), 是2维的(附图1),在外地核表层, 是叠加在 之上的,未被抹平的同样可通过地幔通道(即行星级板块镶嵌带[4])(附图2)到达地壳构造带或进入上地幔低速带继续运动,就是说,地表上任一测点的地磁值在孕震期必有3个分量构成

测量 的运动方向和量值大小是本文所需要的,而()与地震史的记录无关,因此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把()作零值处理

(任意单位)

这是前人已经做到的。国际参考地磁场(1GRF)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地磁场标准模型,模型用球谐级数表述,球谐级数取到10阶,所以每个模型包含120个球谐系数(高斯系数),其中为偶极子场(本文用表达), 部分为非偶极子磁场(本文用表达),从高斯系数中可看出第8,9,10的3阶量级都在100nT以下,而表示强度的地震活动,如1993.11.18的北京宝坻ML4.5级地震,其升幅就达125nT,已远在标准模型的高阶项量值之上。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把世界通用的地磁场标准模型作“零值”处理,测量东→西向磁变率宽带结构就只是下述形式的例行操作

(任意单位>100nT)

这应该是卫星测量的拿手好戏,以往只是把这部分小量作为测量误差舍弃了。

就目前已积累的震磁前兆资料,都是直接在构造区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的,实例已不在少数[5~9],并且是可靠的。自东向西运动的磁变率宽带结构,它的强度()与震级相对应,运动方向的拐点和驻点与震中相一致,地面测点上出现的水平分量和垂向分量的“扰动”与发震时间相对应。

 3.红外增温是磁变率宽带结构已到达板块镶嵌带或板内结构集聚能量的过程,对红外增温应区别小时段异常和月变量异常,前者与带状地磁瞬间增幅,后者与累进式增幅有关,并与大气分子运动耦合后产生大气静电效应。按郝建国等人的长期观测(地震学报1988.11.(2)),在的震前2~40天,皆可监测到大幅度的静电异常(300~700v/m),异常范围可达 ,实验室试验增温可达2~4.4℃,与地震区记录相一致。对这类增温区,特别是缓发孕震区(也称“xx区”),由于容易与其他因素如气象、地貌及原始地磁强度诸因素构成的本底噪声相混,因此很难构成“有效指标”。但绝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红外增温易于检测,并且是非常有效的“指示指标”,一是在扩大的增温区边界扫描,是否存在着磁变率宽带峰值区,二是用甚低频()测量仪扫描信号异常区,二者获一,即可确认为“震中”。即使没有发现,对二项补充监测,也应持续到“消肿”。

4.甚低频无线电信号异常区。按照量子宇宙学方程,理论上,能流经地幔垂向通道到达中浅部岩石圈集聚时,它有单一的高强度反引力波()辐射源。反引力波辐射源与岩石圈分子运动耦合后形成的无线电波()辐射源,也就是的无线电信号异常区(传播距离可达),是可以检测的,这就是指临震前通过岩石圈和大气层发射的用来预报地震灾难的无线电波,它与其他无线电干扰源不同,耦合前的基态波长值只有一种,因此是非常洁净的。在地震史上,如1986-1987的南加州,1988的亚美尼亚,1989的日本和北加州大地震,……,卫星和地面传感器都检测到这一类高强度的无线电信号和声发射信号[10~11]。对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传播距离的异议和没有检测到震前地应力变幅的异议,是基于经典理论的“异议”本身没有依据。对这一类高强度的无线电信号,卫星测量由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的散射会扩大“信号指标”的震区范围,但与地面传感器和机载传感器配合后,可逐次校正因散射造成的信号本底指标,这是没有异议的。另外,在大震后用地面传感器和机载传感器监测的余震也是所有预警方法中xxx的。此实验的关键是信号峰值,在理论上本文有,峰值段有…… ,……。上述是说,只要测出反引力波波长值(),就可利用无线电信号放大装置直接扫描震源空间的反引力强度,如同气象卫星扫描台风眼一样,这对临震预报是最理想的。本文提供2个测量地面引力波长值的实验方案,诚望有科技资源的实验家去测量,其善莫大焉。{dy}个方案是利用“卡姆兰德实验”装置,测量反中微子的“零失踪”与“非零失踪”的拐点值,即距离反中微子源头的引力波长值,它只能是15964m;第二方案是利用差额引力波发射源,例如在近真空环境下高速转动的超导磁盘,当天秤出现明显的反重力效应后,可直接用无线电接收器解读波长值,理论上也是15964m,其强度与反重力效应正相关。利用无线电信号放大装置扫描震源空间的反引力强度,其信号峰值与震源位置相关,对硅铝层和硅镁层的耦合值在理论上应该有区别,它需要实验来确定。对引力波波长理论值(),还是一个xx陌生的概念,但对无线电波,对甚低频,超低频和声频(),则应该是熟悉的,它同样是震中的能量积聚在发震前能明确告诉我们震级,震源深度(信号陡度)和发震时间的{zh1}警告信号。

参考文献(请参阅《时空本源与地震预警》)

作者简介:

吕子东(1940— )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专著有《中微子的快子(结构)假说》,《探讨新世纪11大科学难题》,《世界科学难题解读——量子宇宙学方程与“庞加莱空间”物理学模型》,《时空本源与地震预警》等。

学术动态 № 6468  2010/04/15           p. 20622-20624
 
主编:吴水清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学术委员会张志杰纪念室主办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45)┊ 评论 (1)┊收藏(0)┊ 转载┊分享┊ 打印┊举报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联谊会资深会员张树润教授报告汶川地震前发现后一篇:刘宇晖:程高本红楼伪经之过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发评论]
刘武青2010-04-20 10:24:35 [举报]
2010年4月16日到成都四川大学参加学术会,4月18日去了北川,北川方面提供的了一本书,书名是《北川记忆——512故事》,初二有一个班正在上物理课,学的是第九章{dy}节,叫《磁现场》,老师讲到电磁场,用了指南针,突然,指南针自转起来,然后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个学生详细讲了当时的情况,地震与地磁场这两者之间肯定有关联。吕子东先生,如果我们能见面,此书我转送给您,不知你去不去北京参加汶川地震两周年学术报告会?我是要去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磁变率宽带结构是内能“扰动”到达外地核表面时出现的_刘武青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