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明基岁月(上篇) 一个xx的孤本--辛利军-ZOL博客

{dy}章 面试·转型销售

第三卷:明基岁月

  “当时我记得我跟M谈的时候,他看到我的简历很简单:做老师,在学校做摄影协会副会长——摄影协会是单干的行业,摄影协会不太需要组织,不需要搞宣传工作。很少有交际的行业我都做得很好,跟现在是大相径庭啊,现在需要跟代理商沟通,跟上下游沟通……性格的变化如此之大,全是因为经历。”
                         ——辛利军

  面试·转型销售

  辛利军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优势:生产不懂,技术不懂,看来只好去做销售了。

  那个时候,在苏州的生产基地已经做了起来,开始招人,辛利军做了份很简单的简历就过去面试了。

  明基方面的总经理M先生看了他的简历后说,“其实你是一个做得很不错的人啊,你为什么要离开你从事的行业呢?”

  求职的人当然不能说自己摔了跟头才来的,辛利军就这样跟主考官说,“带的毕业班走了以后,挺空虚的,这个班的荣誉已经拿光了,每年都是{dy}名,苏州市先进班集体,以后也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想换个环境,跳个新的行业。”

  “那你以后会不会又跳到新的行业?”M先生一听这个“跳”字,心理警觉了。

  “也很难说,不过我估计不太可能。我真的想离开教师这个行业,不太喜欢。”

  “你喜欢销售吗?”

  “我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销售,但是我可以尝试一下。”

  这时候,M先生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你都27岁了,我们明基都是些20出头的大学生,但是他们都已经有了两三年的工作经验了。你来可以,但是你就要认他们做师傅,你能接受吗?”

  辛利军当时想,人这一辈子是很长的。做老师这四年时间就当我白过,来到明基我!所以他很有气魄的跟面试官这样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关系,他比我先做,或许将来我会做的比他更优秀!”

  M一看,恩,挺好的,有斗志。“不错,来吧!”就这样辛利军加入了明基公司,做了一名sales(销售人员)。

  当时好多人为辛利军惋惜:“,老师四年白做了,要是毕业就去明基,不是做得很好了吗?”

  ——事实上不是。

  “这四年的老师的经历对我很有帮助,其实管理一个班级,就像管理一个团队,你如何让这个班级独立,如何让班长学会独立,如何带下边的学生,如何教导他们,也要搅尽脑汁的。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在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班级带得更好。XX犯错误了,我应当怎样批评他,让他面子上挂的住,又能虚心接受……”

  很多时候管理是相通的,这些历练对辛利军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章 平实务本·初露头角

  “我就想远离以前的行业,在一方净土里慢慢成长,正好有这么一个企业,能够帮助我修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工作能够更踏实,更稳健。我每天要去反省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比昨天有没有成长。如果今天我要跳槽,我能跟下一个公司讲,我会长了更多的经验在哪里,让他看到我的成长在哪里?我现在比别人懂得更多的在哪里?
  人不但是需要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没有反省能力你是白搭,所以反省是更重要的。只有反省才能看到缺点,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我们有的人不是这样的,他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学习只是过样子。”
                                             ——辛利军

  平实务本·初露头角

  辛利军说自己基本的职业精神,大部分是来自。当年他加盟的时候,明基在内地的行销总部不过才32个人,员工都很踏实,很淳朴,老板也做得很辛苦。

  九代末期以前,大学里还没有开设有关行销专业的课程,辛利军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训练,所以尽管人很真诚,个性也非常诚实,在跟经销商谈的时候,还是很没有经验,总是担心不能牢固的维系住经销商会,就常常许下更好的承诺。比如说,明天不可能会到货,辛利军就会跟经销商说明天可能会到货;后天可能会到货,辛利军就会跟经销商说明天会到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很难让承诺及时xx,而且是与明基“平实务本”的企业文化相违背的,辛利军内心也感到很苦恼,“为什么答应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为了改掉自己的这个习惯,有一段时间,他把象征明基企业文化“平实务本”的这四字记在了手心里,跟客户聊天的时候,一不小心,看到这四个大字,马上心里“咯噔”一下,就像触电一样,滑到嘴边的大话就又咽了下去。但是问题还是必须要解决的,工作目标也必须要完成,于是辛利军强制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客户一次次的做沟通。靠着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辛利军一步步打开了局面。他慢慢的进入了老板的视线,因为业绩突出而经常受到表扬,还被提拔为主管,负责华东地区的市场。苏皖、上海、包括浙江,都是他的职责范围。

  也是因为销售实战的关系,辛利军内向的性格在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不小的改变,请客吃饭这些事情辛利军也不再排斥。不过跟同辈在一起,还是谈工作比较多,辛利军很少跟人谈心,他不想把过去的事情说给别人听。同事也觉得这个人很不错,没什么心眼,但是也没有深交,但是因为辛利军业绩很突出,又常受表扬,大家还都挺羡慕他的。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的。就说,你辛利军做的好是应该的啊。为什么呢?公司的总部就在苏州啊,你把江苏做好不就可以了?对不对?你看我们华南,天高皇帝远的,物流也不方便,沟通也有障碍,经销商费用也难处理……

  这当然{jd1}是Sales的一个借口,而且是最有用的一个借口。“客观困难是存在的,一个理性的主管,他必须要能分析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是对于个人来讲,我们必须要分析自身的条件。如果碰到优秀的主管,他会帮你排除客观因素,帮你考虑到你存在的客观因素。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考虑自己的因素。

  这是一个优秀的主管和优秀的员工必须要做的:优秀主管必须要为下属考虑,优秀的员工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因素,不能以客观因素为借口,因为这些因素老板已经考虑到了。如果这些老板没考虑到,还需要你解释——如果这是个常态的话,这种老板其实并不值得你跟随!”

  很快,辛利军就有了真正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2000年6月25日,这{yt}辛利军至今记得很清楚。就在他出差去宁波的车上,老板打来电话,说了一句话:“辛利军你马上去华南”。

 

第三章 南征华南·标杆

 

 “其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必须要树立标杆的。标杆就是标准,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作为一个员工,你会产生妒忌的心态,那是自己的心态有问题。对于优秀者,我们应该去学习他,而不是妒忌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往往过份的赞扬,也很容易捧杀一个,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人从飘飘然的半空中垂直降落的倒霉场景。”
                                     ——辛利军

  南征华南·标杆

  M先生是位很有能力的人,也是位个性很鲜明的老板。和的创始人李焜耀类似,工作风格犹如烈火,结果华南的Sales一气之下辞职了。谁去收拾华南的局面成为一个很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大家就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是辛利军去,他不去谁去?他最强嘛。

  于是老板就劝说辛利军进军华南,“广州做得好,别人才认为你真做得好……”

  去就去吧,辛利军也没有什么想法,连夜就向广州奔进。他坐出租从宁波到温州,然后转车从温州到了福州,当时路还没修好,非常难走,辛利军坐了12小时的车,凌晨才赶到了福州,然后又立即转车去了广州。这一去,三个月没有回总部。

  “不是不允许回来,是我不想回来。我想做得出色了再交给下任,我这个人就这么简单。”

  天助努力者,辛利军也找到了一个好的代理商。那段时间,辛利军走乡串户,几乎跑遍了整个华南,在他不辞辛劳、不顾健康的拼命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明基在华南的市场状况就彻底翻身。华南地区的排名从之前的第十名一直上升到了全国第二名。当然,代价也很大,那段时间辛利军过于拼命,身体也差点垮掉,落下了一些老病根,以至于现在一到北京,他全身的各个关节就开始隐隐作痛。

   9月30日,华南地区大局已定,辛利军凯旋而归。对此次的华南之行,他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细致深情的总结报告,将自己在华南地区南征北战的三个月时光做了详尽生动的叙述。观者无不动情,M老板也相当的,下令将这份报告全国转发,号召全明基的渠道和销售人员向辛利军学习。新的学员进来接受培训,他也拿出这份报告给对方,说“你们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Sales吗?请看这个报告。”

  辛利军开始天天受到表扬;每次开会,老板必提辛利军;辛利军每次做报告,也让同事们听得热血沸腾。

  他成为了明基销售人员的企业标杆,一下子在公司享有了很高的地位。正所谓,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有人欢喜有人愁。人和人一做对比,就容易出些情绪。

  那时候,M先生个性也比较直率。一边表扬辛利军,一边说业绩不好的下属,“那个X总,你怎么做得这么差?!”被批的人肯定心里就会不爽了。

  有人就善意的提醒:“辛利军你惨了,现在把你捧的这么高,看你摔下来有多惨。”

  也有人也这样说,“老板把你当枪使啊,哪里难干就送你到哪里去。”

  辛利军总是这样说,“无所谓了,自己是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话虽这么说,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飘飘然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还好,辛利军在还没有来得及被捧杀的时候,又一项新的任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当时明基在华北的局面一直没有打开,苏州会议之后,过了一个xx,老板就找他。

  “辛利军,让你去华北怎么样?”

  辛利军的心里当时就“咯噔”一下。 

  (附:很可惜,辛利军先生华南的总结报告现在找不到了,有知情者请提供线索,谢谢。)

 

第四章 平衡·进军华北

 我既不反感我的员工提薪水,又有些员工能够理解这一块能够脱颖而出。我希望优秀的员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要靠我的说教。
                                      ——辛利军

  平衡·进军华北

  辛利军没有拒绝,但是其实他心里是不太想去的。

  “天哪,又是做得很差的地方,我又要重新开始,多辛苦啊。”他的确不大想去,他的确非常非常的累。

  做救火队的火线队员的辛苦疲惫非常人所能想象,尤其是当高潮过去以后,那种透支生命的倦意就会汹涌而来,能量过度损耗是事实存在的,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而且在事实上,有些不平衡的局面也还在一直持续着。

  那时候辛利军在,一个月才拿1300块的工资,而他在电校做老师的时候,一个月基本工资3300元,还不包括奖金。在这种落差明显的对比中,他进明基一年来却是投入了百倍的精力拼命努力,成绩有目共睹。没有人能理解他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动力——是东山再起的决心,是成就感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在支持着他玩命的工作,以及,老板M惺惺相惜的信任。

  事实上,事业型一族和一般工作族常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前者更看重是否能有发挥能力的舞台,更看重长远的发展和成长,对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可以说,工作就是生活;而后者多数则只把工作当成实现眼下生活目的一种手段,或者说,迫不得已作为勉强生存的一个需要。两者态度的根本区别可用一句不很准确的话来概括:前者是创造眼下的人生,后者为享受当下的生活。价值观不同,进程和结局一定会不同。

  辛利军很显然是事业型的一族,尽管会有些不平衡,但他对薪水的问题看的并不是很重,这是他工作以来的一贯态度。

  这个时候,又有人私下劝他,“别去华北,老板真的把你当枪使,哪里倒霉哪里让你去做,也不让你休息一下;第二个,你想想,你华南做得这么好,要是你华北做不好,不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啦?”

  那时候,在Sales的层面上,可以说,辛利军的口碑在明基已经到了极点了,按照事务发展的一般规律,盛极而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尽管市场工作做的这么出色,辛利军心里也感觉不不太踏实,他觉得自己在技术的层面上没有进步。

  “我到底学到什么?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时真的很紧张很紧张,我发现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就申请做产品经理,因为产品经理是运作市场,运作产品流程的。”

  按照当时明基的内部培养机制,只要在两个区域做好的Sales,就可以做产品经理。很明显,现在去了北京,就跟产品经理无缘了。辛利军不由得在心里暗暗的有点小抱怨。“华东和华南两个区域都已经做好了,已经证明我很优秀了,为什么不让我去做产品经理,还要我去做区域销售?难道公司就不为我考虑一下?人哪有这么多精力的?而且培养一个标杆很不容易,万一这个标杆砸在你自己手上,怎么办?你怎么就知道华北一定能做起来?”

  可是跟M先生深入的一聊,辛利军的心就又软了。

  “当时就想,无所谓了,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吧,我这能力都是明基给的,我的荣誉也是明基给的。在没来明基之前,我也没有这么好的口碑。如果我华北做不好,说明什么?说明我辛利军能力还是有问题啊!对不对?你能把华东和华南的做起来,华北做不好,还是能力有差距的。你这么自负来自什么?不就是来自别人对你的评价吗?不就是来自明基给你的平台吗?想想看也是对的,去吧。”

  于是,在2000年10月份开经销商大会的时候,M先生正式宣布辛利军进京,负责扫描仪的华北市场,并提升他为销售经理。在他去北京的时候,M先生还每月单单给了他200块的专项补贴。钱不多,但是心意很重。

  (注:辛利军去华南时叫销售专员,之前在华东是销售代表。)


 

  • 我的其它日志...
  • ·
  • ·
  • ·
  • ·
  • ·
  •   
  • 你可能还喜欢...
  • ·
  • ·
  • ·
  • ·
  • ·
  • ·

郑重声明:资讯 【第三卷明基岁月(上篇) 一个xx的孤本--辛利军-ZOL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