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句话的{zh1}一个字读liao上声,就琅琅上口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给我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的道士,年逾六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道骨仙风。他在深山里修行了四十多年,淡薄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眼里,可不是一位老神仙么?
道家的养生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从不轻易传给人。老神仙的这句话让我很感兴趣。于是我虚心向他求教,经他点化,豁然开朗,颇得真传。
道家养生从养肾开始。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只有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能有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不能用,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平时的食疗,只停留在“吃什么”的水平上,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经常有人抱怨说:“听说吃了芝麻可以xx,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其实,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后面的学问还大着呢,而这些,正是那些养生家密而不传的。
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为五谷之首,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芝麻,不饱满的不能用,它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
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
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
芝麻三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九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三次,每次用温酒送服一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
芝麻三升,蒸三十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三升调和,再用棒槌捣三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五十丸。四十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但正如庄子所言,书里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真正的精华反而没有了,何况这两种制法各有利弊。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三升(约2千克)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糕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容我道来: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就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凡人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是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xx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把芝麻仁捣300次呢?其实,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疏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捣30次,就已经xx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又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嫌麻烦。
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锅头,没那么高的度数。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我们今天用也得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zh0}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xx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我的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扔一丸在嘴里,嚼巴嚼巴吞下去,然后咕咚一口酒就了事。
“您强调人的意念,强调制药和服药时欢喜的心情,真的会影响药效么?”我向老神仙表明我的疑问。
老神仙说:“这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jd1}不同,捣了一百次的药末和捣了一万次也{jd1}不是一回事,还有,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福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