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地理综合题的优化招式
高考后期,同学们如能回顾近几年来的高考综合题,了解高考命题特点、考查的主干知识、能力要求等,结合前期复习专题、模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对即将来临的高考答题复习定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通过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综合答题中出现的偏题、跑题、空题等问题主要就是因为知识定位能力差,无法将实际问题与自己所学知识准确结合。
地理思维强调在一定的地理(时空)背景下,结合地理联系,根据地理规律和原理,运用地理逻辑和语言去分析解答问题。调考中出现的忽视地理时空背景、答题前后矛盾、语言逻辑混乱等现象就是地理思维较混乱的表现,特别是综合题答题规范性较差。
后期复习备考建议:
{dy}、对照考纲清理落实主干知识。
近几年高考采点看似十分飘忽,新情景、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细心研究,不难发现其叶浮根牢,仍然立足于课本。复习备考要注重“死去活来”,即先要死死理解和记忆住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才能在答题中灵活运用。建议学生对照考纲清理,教师抓普遍性问题,学生弥补个体性知识漏洞。
第二、根据主要地理问题构建相应答题模式。
针对不同的地理问题就要有效地调用相应的方法去解答,思考的方向和范围要模式化、规范化。比如对于气温的分析、对比就要从纬度、海路位置、地形地势、洋流、风向(大气环流)、降水六个方面去分析和对比。对于气温的描述主要从定向(确定气温的时空变化方向)、定性(根据气温值确定温暖、寒冷等性质上的差异特点)、定差(确定气温水平温差、年温差、日温差的大小)三个方面展开。
第三、强化读题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地理考试中{zd0}的问题可以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看不懂图文,不明白问题的意图,更谈不上准确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这就是读题能力上的问题。二是有能力看懂,但没有细致全面读题、揣摩题意的习惯,往往因为一个条件的忽视,题意理解的偏差而出现重大失误。三是信息把握全面,题意理解透彻,但思维狭隘,特别是地理综合题方面。
一、经典回眸:全方位审视高考综合题,明确后期冲刺方向
综合分析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和部分省区文综卷的综合xx,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一些共同点(下面仅选4例)。
综合xx的设问通常有两个特点:
(1)xx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二、吃堑长智:往届考生留下的教训提醒我们莫蹈覆辙
现以某高考题质量分析(统计数据系引用某省考生院高考抽样分析数据)为例,说明解答综合题常犯得错误。
例1 (36.(36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参考答案:36.(36分)(1)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本小题平均分:2.13分;满意分:11.1%;0分率:64%)(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2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3分);流域大部分为盆地(2分),支流多(2分),集(汇)水区面积广(2分)。(本小题平均分:4.8分;满意分:19%;0分率:12%)(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形高差大
(2分),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若答出洋流影响和海岸较陡,不利于泥沙沉积,可适当给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16分)(本小题平均分:3分;满意分:0.15%;0分率:40%)。
考生做该题时所犯得错误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审题不清。如对第(1)题问的解答错误表现有:写出整条河流的地形类型;分端点答;罗列五种地形类型;地形区与地形类型概念不分等。二是空间定位不准。将该图错读成华北、长江口、亚马逊平原等。三是知识漏洞明显:对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基本原理不清楚。四是信息获取不充分,缺乏获取相关隐形信息的能力。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充沛,盆地地形有利集水,考生大多无此概念。五是表述不清。如对第(1)问解答,判断理由时需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不知道怎么去表述。六是分析能力较差,知识迁移和调动能力欠缺,习惯于死记硬背,回答文不对题。七是语言表述不规范,错别字严重。如对第(2)问的解答,很多考生写:多下雨、下大雨、水系密布、河流广布等等。
三、重点出击:突破综合题瓶颈得高分的妙方
针对解答综合题容易犯的错误,要对症下药: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仍以上题为例:"在哪里"(区域定位)---非洲刚果盆地地区;"为什么"(区域特征分析)---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域情况;"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
近年来高考综合题涉及区域地理xx有两国突出特点: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课本中区域地理地图多数是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分辨更详细.二是局部区域地图增多.针对这种情况,今后要特别重视小区域地图复习,强化空间定位,抓该区域的突出地理特征.
3.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青藏地区"复习为例,可以从"高""寒"这两个字如手,对其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用图解的方式概括如下:
宏观概括:
微观概括:
4.训练注重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
归纳整理规律性的东西,培养自己学习调动迁移能量,这在专题复习中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的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推及及其三角洲.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逆向思维形成思考.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远胜过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四.{zj2}目标:解题智慧在答题卷上追求xx
突破地理考试成绩高分瓶颈的功夫应在平时,但最终实现是在考场上,因此我们追求的{zj2}目标是---学会答题.
例2 (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式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xx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解析】(3)根据图分析出沼气对农业生产项目有水田、果园、养鱼、养畜、农产品加工,对生活项目是居民,对生态项目是林草植被,然后分析沼气与之联系的项目及其相互作用。(4)解题必须明确图8中为A地所在省是那个省,26题是一个整体上下具有联系性,根据空间定位可知为福建省。在分析图8中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需要按变化趋势分时段来具体描述其变化,再加上图中有浙江、广东及全国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所以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描述;本小题为开放性xx,首先明确对该省即福建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应明确你的观点赞同还是不赞同,然后再具体分析原因,赞同应该从福建的优势说明,不赞同从劣势说明。
解答地理综合题一般采取下列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如本题的三副图是题干的主要部分。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如第(4)问,实质是考查对该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把握。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如第(3)问,根据图7提取与沼气相关的农业生产项目是水田、果园、养鱼、养畜、农产品加工;与生活项目相关的是居民;与生态项目相关的是林、草植被等。
3.实现xx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如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有关福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xx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祥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