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大陆“化学食品”演变史_梁嘉超:人性化思想的知识博客_百度空间

(转载2008年11月13日 16:46:31 作者: )

在转型的中国,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环节里在食品里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合力进行着食品一次恐怖进化。

从食品到危险品

□ 文/记者邓飞

大陆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均起因于化学物质的不当使用,但食品工业化使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使用变得不可避免。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化学食品添加剂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用来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而这正是目前大陆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所面临的{zd0}问题。

瘦肉精噩梦

“瘦肉精又来了。”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支书卢国良忧心忡忡。

2008年10月,湘潭市破获一起特大案件:近两年来,杨某以每公斤约1500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印度购进476公斤“瘦肉精”,然后以深圳为中转,通过下线再销往中国各地,{zh1}以每公斤5000至10080元的价格卖出。

两名湖南人购得其中的100多公斤瘦肉精,有相当部分已经流向湘潭猪栏。

此次起获的“瘦肉精”学名为沙丁胺醇,是一种作用极强的受体激动剂,曾用于支气管xx的xx,但因对人体心脏的副作用过大,后被弃用。后来一家美国公司意外发现,猪可大量吸收沙丁胺醇并且耐受性好,xx大量沉积于猪的肝、肺、肾中却不会中毒,xx最终能促进猪的骨骼肌(瘦肉)蛋白质合成和减少脂肪沉积,瘦肉率可明显增加。

1990年代,国外曾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沙丁胺醇,但后来发现人在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快,甚至心脏骤停致死的情况,特别对有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危害更大。

欧美国家开始禁用其做饲料添加剂,但它还是进入了中国乡村。

整个1990年代,中国的监管者被各种各样的违规饲料牵扯着视线——中国的饲料生产商使用催长素、xx、尿素、保鲜剂、着色剂、调味剂等化学添加剂制作禽畜饲料,这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1年才能出栏的猪变得4个月甚至100天就可以出栏。

农业部于1999年9月开始对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湖南、江苏、上海、河南8个省区、市500多家生产、经营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的饲料进行专项调查,xxxx检出率高达19.8%。

科学家认为,食品里的xx残留会导致人体肌肉虚长、内分泌系统失调和性早熟。1997年开始,农业部开始禁止在饲料中滥用促生长xx、xxx及一些化学合成xx。两年后,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生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添加xx类药品。

如同现在大陆北方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一样,“瘦肉精”一直是大陆南方养殖户心照不宣的秘密。吃了“瘦肉精”的猪,一头至少可以多卖两百元,而且还可以少吃10%的饲料,如此算下来,一头猪至少可以多赚数百元人民币。

养殖户间流传的技术中,给一头猪喂食“瘦肉精”也要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不能超过3两,超量可能使食用猪肉者致命;喂食的第七天必须要宰杀,否则猪会死亡。

“瘦肉精”进入猪体显然导致了一系列痛苦的化学反应。有养殖户描述称,猪在吃药的{dy}天会显得非常兴奋,乱滚乱撞;第二天,猪的四肢肌肉开始变得坚硬;再之后的几天,猪后背和腹部的肉也会开始变硬,但此时,猪已经无法站立,并会时常发出xx。

直到2001年,广东信宜某一个养猪户没有遵守操作流程,在饲料里加入过量“瘦肉精”,一次就造成530人中毒。

民众的担心很快引来政府对“瘦肉精”的一番严厉清剿。“瘦肉精”从此转入地下,被分散成无标签的小包装袋,私下卖给“可靠”的人。

卢国良说,“瘦肉精”也曾给湘潭县带来一场“灭顶之灾”。2006年5月,广州市发现200多头被“瘦肉精”污染的湘潭生猪,两个农民因此被判刑。销毁该批生猪后,广州决定三个月禁止购买湘潭生猪。

此前一个月,湘潭县姜畲镇30头猪被查出含有大量“瘦肉精”后,该县宣称在22个乡(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进行了排查,立案28起,并另行移交警方处理3起。

湘潭县是大陆最重要的生猪大县之一,每年出栏200万多头生猪,生猪滞销将严重损害当地经济。湘潭地方政府遂派出专人前往广州斡旋,承诺消灭“瘦肉精”,供应无污染猪肉。

2008年3月,卢国良还进入中南海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当地生猪饲养情况。大陆似乎已经严密控制了“瘦肉精”。

但湘潭案显示出“瘦肉精”阴魂不散。不法分子可以在境外获取大量的“瘦肉精”,而一些养殖户对它也是如饥似渴,不惜高价购买。

一切为了收成

中国乡村是食品原料的最主要来源。1983年,中国启动城市经济改革,城乡物质交流剧增,农产品由乡村直接输入城市。

1993年开始,政府允许农民进入县城经营第二、三产业,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随着不断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食物。而此时,中国乡村重陷贫困,留守的农民渴望在有限的土地上和池塘里谋求更多收成,来应付赋税、看病、养老和子女教育费用。

“是人都会琢磨如何搞好收成,一切都围着收成转”,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养殖户毛国平说,现在的养殖户赶上了好时代,“科技发达,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一个池塘里如果高密度养鱼,鱼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毛国平的鱼曾经在一个晚上全部死亡。1993年,一种叫孔雀石绿的绿色结晶体因为有良好的驱虫、xx、防腐效果而被养殖户广泛使用,用于预防和xx各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鳃霉病和小瓜虫病等疾病。

英国最初发现了生产孔雀石绿的工人常患膀胱癌,后经研究,该化学物确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对人体危害较大,很多国家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养殖禁用xx。

2002年5月,中国也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但因为价格低廉,在水霉病防治方面又无可替代,养殖户仍然坚持使用。

直到2005年,一直被使用的孔雀石绿在中国出口的水产品里暴露,遭来一次严打。但鱼还是要治病的,2006年,一些养殖户转而使用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硝基夫喃等化学药品来帮助xx鱼病。但氯霉素带有会破坏遗传基因的毒性,能引发再生不良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而在人体里累积的硝基夫喃又会引发癌症或基因突变。

2007年,韩国报道了上百吨掺杂了上述化学药品的中国出口鱼类,指责中国人推陈出新不断制造危险食品。美国甚至因此一度中断对中国水产品的进口。

但毛国平的鱼全部销往国内城市的水产市场,不需要接受严格的出口检测,所以他对此一无所知,而他的池塘里也一直在添加着恩诺沙星等多种xx。

毛国平每次将40克xx混杂在40公斤鱼饲料里,连续使用3到4天,可有效xx鱼的肠炎和出血病。

水果成长的秘密也被发现。2007年3月,中国食品网曝光了12种因为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毒”水果,涵括柑橘、荔枝、苹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圆、芒果、柿子和大枣等。

为了能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同时色泽鲜艳,一些种植户创造了诸多化学方法。以西瓜为例,瓜农用膨大剂浇灌瓜地,使西瓜细胞非正常膨大,个头比自然成熟的西瓜大上1~2倍。膨大剂的化学名称叫细胞集动素,属于xx类化学物质。

因为是被化学物质激化催熟,西瓜一般会留下白色瓜瓢等缺陷。这些“民间化学家”的下一步改造计划是借助催红素——他们用喷雾器把催红素溶液喷在西瓜的一端,药液浸入,很快能令瓜瓢变红。催红素的主要成分是“乙烯利”,该物质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中可以控制使用,但以植物长成后无残留为控制标准。

显而易见,一些商贩对未成熟的果实用“乙烯利”催熟的办法有害——“乙烯利”残留会干扰人的内分泌系统,也会对肝脏造成直接的损害。

这些化学技术甚至一度被一些地区的林业部门作为增产经验推广。一些果园开始沿袭如下流程——用膨大剂催个,用催红素增色,再加入防腐剂保鲜。一些柑橘类水果还需要用工业石蜡抛光。石蜡含有铅、汞、砷等重金属,人体过多吸收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贫血等病症。

食品畅销的化工秘密

污水横流,四处弥漫着一股刺鼻腥气,西长街,是湖南省长沙市最庞大的水产市常

一名彭姓店主一边叼着烟,一边用大桶的片碱水泡开干鱿鱼,再加入双氧水漂白。片碱能够使干货充满水分,如一斤干鱿鱼,经由片碱浸泡后可以变成二三十斤,是正常清水浸泡的一倍。

片碱学名为氢氧化钙,食品用氢氧化钙被获准处理加工食品,但在出售的成品中含量应该为零。工业片碱和学名为过氧化氢的双氧水、甲醛一样,都因为对人体有害而被禁止加入食品。

片碱和双氧水还被一名刘姓店主用做他途——他用低价收购猪的食管和喉管,使用片碱和双氧水处理后,食管和喉管会变得又白又肥,食管可以冒充脆骨,而膨化起来的喉管则可以冒充猪肚出售。

有网友在互联网上感慨,中国的各类动植物食品经历残酷的“化学种养”后,在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还“不得安宁”,继续被加入各种化学物质。

刘姓店主今年38岁,从300公里外的乡村来到城市已有7年的时间,曾卖过米粉。xx对他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并且毫不避讳。他称自己在经营米粉时,总是会买来很便宜的陈化大米,先用工业盐浸泡一个晚上,去除陈旧黄色,然后制成米粉,再喷洒甲醛溶液,这样不仅令米粉光亮柔韧,还可以延长保存期限。

他的一些老乡分散在这个城市,有的在用亚硝酸钠腌制腐烂猪肉,还有几个专门制作“化工猪血”。

亚硝酸钠能够维持肌肉中的肌红蛋白,产xx色作用,使腐肉重新色泽红润。而用工业盐凝固猪血,然后加上甲醛溶液能增加猪血的口感,并能保证猪血被筷子夹起时不会破碎。

供工业用的工业盐一般含有致命的亚硝酸盐和铅、砷等有害物质。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亚硝酸盐已经成为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上半年,中国各地发生60多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导致400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

他们的行为也曾经被媒体曝光,刘姓店主对此则显得愤愤不平,他抱怨着生活的窘迫——{yt}生产猪血卖400元,如果用正规盐,算上猪血原料和煤炭,还要亏本,“不想点办法能行吗?”

城市食品问题如今已经表现为假冒伪劣。一位学者称,中国推行经济改革以来,私有化进程异常迅速,之前奉行的奉献型经济伦理,在短短10年之内土崩瓦解,并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取代,导致了食品制造行业严重混乱失序的局面。

19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诸多行业显现出职业道德危机,许多人通过破坏基本道德准则来获取财富。缺乏政治配套支持的市场机制几乎失效,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也随之出现。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程度较低,门槛较低的食品行业被各地政府视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成为食品的加工者或经营者,形成了一个小、散、乱却竞争激烈的行业。

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市成为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食品加工者只要避免现场的食品安全事故即可,一个过路的顾客事后很难将自己的身体损伤和一次饮食实现法律联系。所以,对于一些食物制造者来说,化学物质能够帮助食品获得表面良好的色、香、味,这恰好能满足他的欲望。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食品加工者和成规模的生产者开始频繁使用非食品用化学品。在中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里,食品产生了更多更大的化工故事。

中国知名的虾仁加工生产地——浙江省温岭市的石塘镇和松门镇,被发现用一种粉红粉末煮虾,令虾米鲜红艳丽。该粉末名叫“亮藏花精”,俗称“酸性大红”,是一种主要用于木材、羊毛、蚕丝织物、纸张、皮革的染色颜料,有中等毒性,有强致癌性。

生长在东北林区的珍珠菌被浸泡后变得鲜嫩黄亮,其中的秘密是加入了一种叫“连二亚硫酸钠”的强漂白剂。这种物质本来被用于印染的还原剂和丝、毛织品及纸浆的漂白,其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可能长期残留在人体内难以排除。该漂白剂还可以令海带变得翠绿欲滴。

为了令粉丝、米粉和豆腐增白,一些商贩还使用了“吊百块”。该物质化学名为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在60℃以上就开始分解出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工业漂白剂,直接损害人的肝脏,肾脏,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一些应该被抛弃的皮革下脚料,经过石灰浸泡、盐酸清洗、双氧水漂白后转眼变成了亮晶晶的明胶。 这些都是绝不能入口的工业胶,却被改装包装用在了冷饮、糖果、果冻、胶囊、凉菜、方便面、香肠等食品中。

荔枝的保鲜问题一直令人痛苦,但“民间化学家”发现可以用硫酸溶液浸泡或用乙烯利水剂喷洒,可以令变色的荔枝起死回生,重新鲜红诱人。但硫酸足以令食者手脱皮、嘴起泡,还可能xx肠胃。

“民间化学家”还找到了如何改造城市里另外一种紧俏水果——水蜜桃的化学方法。他们用工业柠檬酸浸泡水蜜桃,令桃色鲜红、不易腐烂。工业柠檬酸含强酸性,会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腐蚀和刺激作用,{jd1}不能用于食品。这种化学残留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诱发过敏性疾病,甚至致癌。他们在半熟脆桃加入明矾、甜味素、酒精等混合液,使其清脆香甜。明矾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增生、记忆力减退、痴呆、皮肤弹性下降以及皱纹增多等问题。

“化工牛奶”的秘密则是,有人曾经在牛奶里掺进尿素、牛尿,后来发现三聚氰胺可以更好提高氮的含量,所以选择这一危险化学物质。据称,有人还曾试图用氮元素含量高达86.1%的肼来xx,但因肼是火箭燃料,属于无法轻易得到的国防物资而作罢。

                         

                                                                     失控的化工

长沙市西湖路西路。

这条街道距离西长街水产市场大约两公里,在长沙市中医院以东的三百多米,两侧都是化工日杂商店——每个商店都是一个约40多平方米的破旧门面,靠墙的铁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房中堆放着大包漂白剂,墙壁上挂着营业执照和山东、天津、长沙等中国各地的化工厂的授权销售证明。

35岁的李伟一边摆弄电脑,说这条街是10多年来自然形成的化工日杂一条街,品种最为齐全。

中国的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食品大工业化时代。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允许在食品中添加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或xx物质,意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贮存等过程帮助食品保持营养素、防止腐败变质和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服务城市生活。

这些物质被称为食品添加剂。中国允许使用并订有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有: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增稠剂、乳化剂、疏松剂、甜味剂、品质改良剂等15类267种,用于500多种食品加工中。

    多为化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目前全世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4000~5000种,美国使用约3000多种,欧洲和日本则约为2000种。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是:用量尽量少,不含毒性杂质,不破坏食品营养成分和质量及风味。进入人体后,{zh0}能参与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或能被正常的xx过程xx后排出体外,或因不被消化吸收而排出体外。如果在达到一定的工艺效果后,又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消失或破坏,那将更好。

一条底线是,食品添加剂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得用来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食品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不仅滥用食品添加剂,且还频繁使用非食品原料的化学物质。

2008年3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宣称今年将重点对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石绿、瘦肉精、工业用滑石粉等18种化学物质再度被明确为不得使用的非食品原料,不可加工食品。一旦发现企业触线,将遭受严厉惩罚。

与监管者的严厉形成对照的是,《凤凰周刊》在长沙这条化工街上三个商店里用8元钱买了一瓶双氧水,用11元钱买到了两瓶甲醛。

指着贴在墙面上一张公告,李伟介绍说,除了政府在奥运会期间最近开出的一些禁止售卖的剧毒、涉爆化学物质之外,他们可以无限量提供记者文章上述大部分化学物质。和其他店主一样,他想都不想顾客买了这些物质到底来做什么——相反,他不停抱怨现在化工行业名声不大,利润渐少,恨不得一次卖掉铁架子上所有化学品。

长沙中医院一门诊医生说,化工日杂商店出售的化工原料应该服务老百姓日常生活,但很少看见有市民来买,商店里经常冷冷清清。顾客基本上就是一些熟人,一次就带走很多,这显然不属于正常的生活消费。

    在这个城市里,关于化学产业的信息不多,整个产业显得沉默。 2008年1月,望城县铜官镇盼望长沙能将市区所有生产型化工企业搬至该镇,它承诺建设好一个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一个疑问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均起因于化工原料的不当使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管理为辅”——农业部门主管初级农产品安全,质检部门主管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消费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工商是流通环节食品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重大案件查处。但谁来管理化工原料呢?

有评论称,事实上,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石油和化学工业部降格为国家经贸委下属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后,化工主管部门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没有机构制定化工产业政策,也没有机构对化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进行监管。

冲突由此而生。

有评论称,中国是一个化工大国,但对化工用品监管至今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各类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中国各地均可以自由流通,客观上为“民间化工食品专家”提供诸多便利。

警钟继续在鸣响。中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警告说: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店主李伟显然不是一个深远的思考者。他在嘴里塞进一颗黑糊糊的槟榔,翻开了当天的报纸,石家庄警方抓获了给牛奶制假者提供三聚氰胺化学原料的人,李嘟哝了一句,“抓得好,这些没有良心的家伙”。

大陆食品化学学自美国

1949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开设食品工程系,此系后被划出,成立了以食品工程为主的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前身)。王璋和许时婴当年随食品工程系一起,从南京迁来无锡。

1980年代以前,大陆还没有食品化学方面的研究。1981年,王璋作为首批“留洋教授”的一员,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留学期间,王璋发现,比蔗糖甜200倍,后来在大陆无糖类食品中广泛使用的阿斯巴甜(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别名甜味剂、甜蜜素,大陆俗称“糖精”),早已在美国食品工业中使用。

化学专业出身的王璋对此感到新奇,对“食品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立了学习和研究方向。1983年王学成回到国内。次年,王率先在无锡轻工学院开设了大陆{dy}个食品化学学科。

1984年,也成为了大陆食品化学研究起步元年。在王璋回国的当年,许时婴又被派到丈夫工作和学习过的美国加州大学食品专业深造。1985年,许带着美国老师赠送给她的礼物——一本国际食品化学界泰斗Fennema教授主编的《食品化学》(第二版)回到了无锡轻工学院。

这本《食品化学》是当时世界{zx1}版本,此书成为大陆《食品化学》教材的“母版”,以后几乎所有的大陆同类教材,都是在这本教材基础上编纂、变化出来的。

此前,大陆食品行业标准更多是采用较为严格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标准”,后来则为相对放宽的“美国标准”所替代。

但在美国,食品专业属于农业院校,大陆的食品专业却属于轻工系统。1985年,时农业部部长何康访美,回来后,便建议在农业高等院校开设食品专业,而不是轻工学校。但{zx0}开设食品化学的无锡轻工学院,因为集中了以王璋为代表的一批食品化学专家,一时间还是成为了大陆各地食品学科教师的培训基地。

被推广的化学添加

在整个1980年代,虽然许多大陆高校开设了食品学科,但食品化学并不是研究热点。当时大陆大多数人还处于解决“温饱阶段”,食品工业不发达,食品安全问题也不突出。

食品化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张晓鸣称,大陆对食品化学研究开始有所重视是在国家“九五”计划期间。

高层对食品化学的重视,不可回避的因素之一是接连发生的诸如假酒、毒蘑菇等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化学研究形势紧迫。许时婴回忆,在“九五”计划初,教育主管部门便要求编纂相关教材。1996年前后,作为学科组长,王璋接受这个课题,组成了王璋、许时婴、汤坚三人编写组。“经过两三年时间,编就了1999年版《食品化学》这本‘高等学校专业教材’。”

1999年版《食品化学》,主要参考美国教授Fennema主编的《食品化学》(第二版),结合大陆的食品生产和研究现状编写而成。

与教材学自美国有相似之处,当时大陆的食品化学工业也是照搬西方。国际出现了新的食品添加剂,大陆便会引进,模仿生产和使用。1965年发明的阿斯巴甜,继198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机构(FDA)正式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后,大陆也于1986年批准使用。这种“引进”、“拿来”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此期间,大陆的食品工业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迅猛。大陆在食品、饮料生产中,对被视为食品工业灵魂的人工色素、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也变得相当普遍。《食品化学》中,便根据当时大陆的食品工业实际,辟有专章专节介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和10多种常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化学的普及

“九五”期间大陆的食品化学得到发展,但整个研究行业投入的经费相当少。食品学科研究真正被重视,是在“十五”计划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1998年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2003年大陆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研究投入由此得以迅速增加,一些原本没有食品化学学科的院校也迅速开设了相关专业,申请研究经费。

高校食品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在完成编写《食品化学》教材后,王璋等专家还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

相对应的是,更多的食品化学研究成果在“十五”计划期间出现,并得到运用。据江南大学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仅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便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其中的“大米增香剂”,便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姚惠源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最初是从云南的一种名为“糯米香草”的植物中发现,目前已研制出人工合成xx等同物。实验报告称,大米增香剂“在医科大学进行的动物试验表明安全无害,加入普通无香大米中可明显增加米香,特别是能改善陈米的米香味”。

但随着大陆食品化学研究的深入,成果不断出新,食品安全问题在“十五”计划及以后时间,也变得相当突出和严峻。

“毒猪肉”、“毒鱿鱼”、“毒粉丝”、“毒酱油”、“毒大米”,这些添加进化学物质和被化学品污染的食品,不断在居民的餐桌上出现,并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直到目前发生令全球震惊的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的事件。

大米增香剂被誉为“点米成金术”,如果用于有毒的陈化稻米加工,也可生产出常人难辨的“新大米”,虽然目前没有这方面的xx安全报告,但却仍然能引发担忧。一位专家称,许多“毒食”,都是别有用心地利用了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不排除有科研人员有意参与“毒食”研发。

2005年,针对大陆和国际食品化学出现了新成果新情况新要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课程小组又重新编写了一套教材——2005年版《食品化学》,写进了许多新的食品化学研究成果。

《食品化学》教材更加成熟,食品化学学科在大陆高等科研院所中成了重点学科,{gjj}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也随之建立。

人类“食品掺假”的四个分期

人类关于食品化学的研究历史只有100多年。100多年来,人类食品掺杂现象随着食品化学的发展变得日益普遍和严重。

1847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食品化学的研究》,这是世界上{dy}本食品化学方面的书籍,被认为是人类建立食品化学学科的开始。

书中,化学家把食品分为含氮的植物纤维、酪蛋白等,和不含氮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两大类,这一分类标准被沿用至今。这就是以三鹿为代表的大陆奶粉厂商,为何要在制品中掺进可以虚增含量的有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1984年当成是大陆食品化学学科的元年,大陆的食品化学史,比西方落后137年。从食品化学史上看,大陆食品化学发展和研究,以及出现的食品掺假等安全问题,与西方历史上的情况也有相似性和延续性。

西方食品掺假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dy}个阶段是从古代至1820年,食品掺假并不是一个严重问题。



郑重声明:资讯 【凤凰周刊:大陆“化学食品”演变史_梁嘉超:人性化思想的知识博客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