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和乐乐妈一起去参加李跃儿的培训,感觉思路清晰了很多,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想法,让我有种警醒的感觉。结合笔记,写一些心得吧。(不过,俺水平有限,看了心得,同志们也未必能理解其要义,嘿嘿,还是自己去听听{zh0}了)。过段时间李网改版后,讲课时的ppt会传到网上的。
在培训中,看了很多录像,巴学园的、华德福的、蒙特梭利的(后面这两个都是日本的幼儿园,据说日本的这两个园,其水平是世界{yl}的,日本人怎么就那么厉害呢?),感触非常深。园里的孩子,动手能力真是让人惊叹。我来谈谈感受最深,给我启发{zd0}的几点吧。
一、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感受生活、体验劳动
以前也知道要给孩子发展机会,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可是现在想想,我们给孩子的机会真是少的可怜。比如,做饭,悠是很感兴趣的,可是我们总是对她说:“太危险了,不能做,要等宝贝长大了才行。”有的时候,给她一个择菜的机会,小人儿就很高兴了,我们也觉得这是{zd0}限度的给予她自由了。看看巴学园孩子的厨艺课,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狭隘,多么的谨慎小心。
厨艺课上,每人一把刀、一个案板,老师分给孩子一截黄瓜,每个孩子就开始工作,尽管工作的程度不同,有的孩子切的很细小,有个孩子切的很大,老师都不干预,等孩子们切好了,老师收集起来。别以为课程结束了呦,后续还有呢。老师打一个鸡蛋在碗里,给大家示范一下搅拌鸡蛋,然后,孩子们一个挨一个的搅动鸡蛋。鸡蛋搅好了,老师拿来灶和锅,开始做黄瓜鸡蛋汤。孩子们在一旁看着快出锅的汤,兴奋的直拍手。汤做好了,每个孩子会分到一碗,喝着自己付出劳动而做好的食物,孩子们都很珍惜。
在培训课程结束后的体验课上,我也体验了厨艺课。老师分给每个参加的妈妈一个托盘、一个小面团。面团是用白面、糖、油和鸡蛋和成的。在平时的课程里,和面的环节孩子们也会参与进来。然后,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想法做成饼干,然后在教室里用烤箱烤好,每个人可以吃自己烤好的饼干,也可以带回去和家人分享。
这都是最初的课程内容,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会体验到更高难度的厨艺操作。
还有一堂手工刺绣的课程,也让人印象深刻。都是幼儿园的孩子,大小不一(巴学园是混龄班),孩子们拿着刺绣用的绷子,一针一针的绣,虽然看不出什么图案,但是每个孩子都是那么专注,也没有我们担心的危险的情况发生。
当然类似这样用到危险工具的课程,最初老师都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最初的规则定好了,以后的操作都会是相对安全的。
从以上的课程案例来看,要给孩子什么程度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生存技能呢?我觉得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生活中,我们从事的劳动,在避免危险的情况下,都是可以给孩子机会来做的。而且要把这种机会融入到生活中,让孩子时时处处能亲身去感受各种劳动的乐趣,孩子才会成长。而且,参与的机会多了,孩子的经验丰富了,也就xxx了。
当然了,给孩子的学习机会,远远不止厨艺、手工这么窄的范围。在巴学园里,教室里有十二个功能区,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功能区里发展。十二个功能区是:厨艺区(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器具供孩子们工作)、手工区(各种更富的手工材料)、文化区(写、画的材料,泥类材料,书籍,数理逻辑工具)、娃娃区(有家的感觉,真实的家居用品,给孩子们提供独处的空间,隐秘、安全)、大型搭建区(在这个区域,可以混合各种质地的材料搭建)、木工区(丰富的真实的木工材料和工具)、建筑区(砖、泥,让孩子们体验建筑的基本操作)、养殖区(养殖一些传染病少、易和孩子们相处的动物)、种植区(提供真实的种植工具、自己种植一些蔬菜瓜果)、沙坑区、大肢体活动区、四季桌(随着四季变化,在桌上放置一些大自然中珍贵的物品,孩子不可随意移动,培养孩子敬畏和感恩的心,这是从华德福教育借鉴而来的)。(都列出来了,算不算侵权呀,嘿嘿)
所有功能区都是围绕着孩子所要面对的生活、生存需要的技能而设置的。孩子在如此丰富的材料中工作,感受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升的。最简单的道理,劳动创造人,大家都理解吧?或者,人活着为了什么?我认为是生存,享受、感受生活,那就从小开始吧?会生活的孩子,错不了吧?
二、教学的模式
看了大李讲的模式,我深有体会,先叨叨我的体会哈。当年我读书学英语的时候,上来如果直接背单词的话,那是记也记不住不说,还总想睡觉。但如果先做阅读,被生词一打击,再来记单词,那效率真是高,而且还不容易忘记。当然了,我这个刺激太小了哈,凑效倒是真的,而且竟然与科学原理不谋而合,真是有点小兴奋呢。科学的模式是发生学原理:
S-AT-R
S-刺激为孩子准备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让孩子与环境互动。我的理解是,让孩子对你给他提供的学习对象产生兴趣,受到“刺激”,这样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了。
A-个体强调每个个体的孩子,不同的孩子面对相同的刺激,肯定会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在这种模式中,珍惜每个孩子不同的内心选择,尊重他们,而不是因为他们的选择与标准答案不同而否定他们。
T-过程孩子在选择后,会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和人格品行的形成过程。我的理解是,孩子在刺激产生后,必然有他独特的反应,在反应中,孩子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R-结果最终,孩子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获得了丰富的结果。大李指出的有:探索的结果、想象的结果、感受的结果、娱乐的结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还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良好的自我认知。
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时:前人的R-模仿-自己的R-前人的R(R指结果)。整个过程中,没有刺激,是把前人的经验、成果直接告诉孩子,而T过程,就是模仿前人的东西。其结果是照着前人的模式思考,猜想老师需要的答案,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整个过程中,没有加入孩子感受的东西,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多半会被老师K掉。
这部分看起来有点绕哈,其实我也讲不太明白。大李当时讲了几个案例,理解起来容易许多。大家看看,也许能有点启发。后来,小巫的答疑里,她提到自己去女儿班里讲故事、上华德福课的情形,那种由科学的授课模式而激发出来的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是让人太感慨了。我俗一点理解,孩子的兴趣,就是孩子{zh0}的老师。而我们怎样去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兴趣?值得我们思考。
三、玩具
华德福、巴学园里为孩子们提供的玩具,都是半成品,例如羊毛毛线、各种形状的木制品、松果等。半成品的意思,就是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玩,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那种已经设计的非常xx的玩具,他们是不会提供给孩子的。其实想想也是,我们大人在生活中,要使用玩具么?如果把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东西,在保证安全的状况下,提供给孩子,xx可以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另外,他们的好多玩具,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亲自动手做的,娃娃、木制玩具等。
写这个,有点私心的。之前还想给悠买套仿真厨房的,不好的吧,看不上,好的吧,超贵。如果不要仿真的,来真的呢?嘿嘿,好像便宜好多啦。而且天天看到那些精美的玩具,好纠结呀,买吧,没那么多米,不买吧,太诱人了。
另外,在我家,平时悠爸是很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悠玩的。我一直都没怎么重视人家的行为,甚至有时认为他在带着悠胡闹。现在看来,这一点难能可贵呀,低成本不说了,和专家的理念很一致呀。
再另外,我要动起手来了,自己做的东西,虽然不那么美,但是在我工作的过程中,也是给悠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另外,还可以给悠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一起劳动改造喽!
当然了,能自己制作的自己制作。玩具,咱也不是不买了,自己弄不来的,还是要败回来滴。尽量尽量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喽。
{zh1},加一条比较重要的:以上这些,尤其是那十二个功能区的事儿,要真正去弄,可能要费很多心思和体力。而有的家长太忙了,晚上下班回来后很疲惫,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去陪孩子弄这些,怎么办?大李提供的方案是:讲故事!这是不是就是亲子阅读呢?我认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