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余甘子的本草学概况_明鸿_新浪博客

民族药余甘子的本草学概况

周 涛 邱德文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内容提要:对余甘子的名称来源、植物形态、生态环境和民族用药形式进行概述。余甘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民族药,本草学的研究将随着其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开展,对开发和利用其资源奠定了中医药与民族药深层沟通与交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余甘子;本草学研究;民族药

  民族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 L. 来源于大戟科E2uphorbiaceae 叶下珠属Phyllanthus 的果实。为藏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白族、苗族、布依族、瑶族、彝族、拉祜族、普米族、纳西族、佤族、阿昌族、基诺族等民族习用。广泛分布于南亚热带的印度、马来半岛和我国南部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区,有野生和栽培。近年来,随着对这种植物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展开,余甘子在补益、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突变等方面的功能正在得到进一步认识。为了有效指导对余甘子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利用,本文就其本草学考证、传统民族药学等内容进行概述。

    1 1 余甘子的名称考证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是大戟科叶下珠属中十分独特的一种植物。余甘子是植物的中文名,由于分布和使用的广泛,别名较多,如:庵摩勒《南方草木状》,庵摩勒、馀甘《新修本草》,庵摩落迦《本草拾遗》,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滇橄榄《云南xxx选》,橄榄《滇南本草》《贵州xxx名录》,油柑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xx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土橄榄《云南记》。余甘子在本草中首载于唐·苏恭《新修本草》,原译名称庵摩勒,木部中品卷第十三云:“庵摩勒,味苦、甘、寒,xx。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曰;“余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馀甘”。宋·朝寇 《本草衍义》曰:“佛经中所谓庵摩勒果者,是也。此盖西度亦有之”。二者均取梵文音译,后者缀加汉名“果”。据考证,按现代梵语读如:Amlaki ,Amlaka ,伊朗语Amuleh ,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均为Amla ,汉译虽更近于伊朗语,但其来源乃出梵语[1],而《本草纲目》载的庵摩落迦,则与梵语十分相近。从余甘子的史书记载年代与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来看,其异名和药用的由来有着深刻的中印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2]。

    2 余甘子的植物形态及分布

    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zx0}对余甘子的植物形态进行了描述:“树叶细,似合昏,花黄,子似李、奈,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药用”。唐《新修本草》增录于书并明确“生岭南交、广、爱等州”。宋·苏颂《图经本草》详细介绍了余甘子的物候学性:“木高一二丈,枝条甚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雕。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黄。随即结作莛,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并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并曰:“今二广诸郡及西川、戎、泸、蛮界山谷皆有之”。而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指出其道地为戎州(今四川省内) 。至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之自木部移入果部,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并有了加工炮制其果实的方法:“可蜜渍、盐藏。盐而蒸之尤美”。清代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果部卷之三十八载:“生闽粤及四川”,指出了地理分布。

    作为民族药最早被记载的是西藏帝玛尔·丹增彭措著的《晶珠本草》,描述其植物:“树生于热带,干长柔软,叶大,花淡黄色,光泽不鲜,叶如猪鬃疏松。果实肉核分离”。并认为“果实采自树干者,味不浓,为次品”。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见该植物形态,产地及中外名称均为大戟科余甘子。但《临海异物志》中的余甘为橄榄科的橄榄,早经李时珍指出,而《中药大辞典》庵摩勒条下却将《本草纲目》所引的《陈祈畅异物志》与《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文中大同小异的余甘,误作《临海异物志》的余甘,而列作异名。

    从本草记载来看,余甘子在唐、明初应用较多,从明清以后发现在南方各地多产并渐渐发展为食用果类,但余甘子的药用在此后的本草学中不但无更多发挥且在中医方剂中几乎废去不用。这反映自16 世纪后中医药不但与外来xx的交流减少,而且和少数民族医药沟通也渐减弱并显封闭[3]。

    3 余甘子的民族用药形式

    通过对传统xx余甘子的xx功效进行跨文化比较发现,全世界有17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和传统xx体系中使用余甘子。在这些体系中,余甘子与35种xx功效有关[2] 。而在我国,余甘子的食用和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唐本草》记载余甘子“补益强气。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汁,和油涂头,xx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明初兰茂所著《滇南本草》(1459) 称余甘子“味甘、酸,性平。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神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之“主治风虚热气,丹石伤肺,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有解金石毒,解硫黄毒”。在xxx(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认为余甘果实味甘、涩,性凉,能清热利咽、润肺止咳,以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牙痛,糖尿病,高血压,维生素丙缺乏症;叶味辛,性平,能祛湿xx,以治高血病,胃痛、肠炎,淋巴结结核;根味淡,性平,能收敛,xxx[4] 。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是以藏族习用药材收载[5] (青藏高原境内并不产) 。藏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本民族特有;吸收中药;进口(印度、尼泊尔等) 药材。余某子属于后一来源。藏语为“jurura”(巨如热) ,别名有居肉拉、稀西、加折、纳措居奈、索玛司拉、札木夏、都孜奈均巴等。藏族主要以其果实xx“血病”,“赤巴病”,“培根病”[6] ,即相当于中医的血热血瘀,肝、胆疾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常与诃子、毛诃子一同出现于方剂中,称为“三果”。傣族采服鲜果用于扁桃腺炎,以其根、茎皮、叶治痢疾,感冒;维吾尔族用果实配方以治高血压;壮族用果实xx感冒发热、咳嗽、咽炎,肠炎腹疼(一次干果10-30 个,水煎服) ,用茎皮粉末xx湿疹和疮疡,用鲜叶捣烂敷xx治疣;苗族、布依族喜以酒或盐水浸渍果实来健胃,止咳;白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用茎皮煎液治痢疾,以果嚼服治喉痛[7] ;纳西族认为果实含服可预防流感,而广东民间则习用其腌制品xx咽喉肿痛[8] 。

    从我国民族用药来看,余甘子入药以果实为多,主要xx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xx、感冒发热之咳嗽,血热血瘀症,肝胆病及xxxx,认为果实具有清热泻火,滋阴凉血,生津止咳,消食健胃的功效;多用根皮、茎皮xx腹泻、痢疾,湿疹及高血压;用叶煎水或研末外搽、洗治湿疹,疮疡,皮炎及虫蛇咬伤等,认为具有xxxx,利湿消肿的功能。除单用外,余甘子还可组成复方,如①治白喉:取余甘500g,玄参、甘草各10g,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加马尾龙胆粉、冰片、炒白果仁粉,吹喉;②治xx:余甘子500g ,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余甘煮熟连汤吃[9];③咳嗽;余甘200g ,青蒿12g ,枇杷叶(去毛) 30g ,水煎服; ④咽喉痛,口干烦渴:余甘子200g ,芦根、葛根各30g ,水煎服。⑤湿热黄疸:余甘子200g ,龙胆草10g ,水煎服[10] 。

    4 余甘子的生态环境

    大戟科植物约300属,5000余种。在叶下珠属的植物约6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到北温带。我国约有33种,大部产长江以南,少数分布到北部。余甘子是全属约600 种植物中{wy}具核果的类型,其染色体组2n =104为四倍体[4],这在叶下珠属中是十分少见的。

    余甘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水平分布的最北缘为我国川、黔的交界地区,其南缘为印度西亚,主要分布于东经9815-122 ,北纬18-29 的地区[3] ,在我国分布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四川8省。余甘子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生于海拔300~1200m 的向阳坡或疏林中[5],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余甘子有野生和栽培,从果实而言,近圆球形,初为黄绿色,成熟时变为浅绿色,肉质多汁而脆,初食其果味酸较涩,食后回甜生津;从品种而言,有粉甘、秋白、枣甘、六月甘、山甘、扁甘、赤皮、人面仔、狮头等,其中山甘是余甘果野生种的统称[11]。在贵州,每逢金秋时节,贵阳附近布依族、苗族村落的余甘果实以橄榄之名散于各街巷,与刺梨相竞争成为具有地区特色的食药品种。在我国金沙江河谷地带,大面积分布着余甘子的自然群落,其资源蕴藏量约为30万亩。随着我国GAP 的实施,随着药用的深入研究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余甘子生长和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地理等原因,各民族尽管在用药目的上有类似之处,但相互间缺乏深入的医药交流,且因一些少数民族缺乏本民族文字,其医药史实散布于口传心授或部分散载于汉文抄本与古本草书籍中。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对余甘子功效的不同理解,而作为一味重要的各民族的传统药,也许不仅xx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界定的民族范畴。特别是在对余甘子进行化学、药理的系统研究后,证实其具有xx、抗衰老等作用,从而为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开发和利用这一民族资源奠定了中医药与民族药的深层沟通与交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M].第二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夏泉,等.传统xx余甘子的民族药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 ,22(9) :515

3 周宁,彭富全.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J].xxx,2001 ,32(4) :355

4 林国华.常见xxx[M].(第二辑).台湾好兄弟出版社,198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1977版,1980版,1985版,1995版,2000版,一部

6 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中国民族药志[M].{dy}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286

8 罗干明,吴子超,等.余甘子的生药鉴定[J].xxx,2000 ,31(6) ;461

9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229

10 黄燮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0

11 陈祝三,林金铨.中国果树,1984 , (3) :35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September  2002 No. 3  Vo. 24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民族药余甘子的本草学概况_明鸿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