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生:计划生育的本质是计划经济| 经济学百科- 走近经济学的美妙世界!

1、中国人曾经对计划经济憧憬无限

中国人对计划经济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曾几何时,全国上下满腔热忱地投身计划经济,大家都对它的实施充满着无限的期望:没有

失业,没有竞争, 人人丰衣足食,终身免费医疗,所有产品既丰富充盈满足需要,又恰到好处没有浪费,总之,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社会的发展并非如决策者所想象的一厢情愿,当时的情形就是物资极度匮乏,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决策者总认为这是人们的私心在作怪,贪欲没抑制,所以阶级斗争长年累月,狠斗私心连绵不绝,但是中国人的生活却是每况愈下,国民经济几临崩溃。

痛定思痛,一代伟人xxx终于拨开迷雾,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并非缘于人们的私念贪欲,恰恰是制度错乱,于是,拨乱反正,确立了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让人们去自行生产,让市场去择优汰劣,结果,短短三十年,百姓生活稳步提高,成绩举世瞩目。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市场经济功不可没。

然而,尽管市场经济在中国成绩巨大,尽管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写进宪法,但是,许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仍是阴魂不散随处可见。以人们十分熟稔的计划生育政策而言,里面就隐藏着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它和当年我们想用计划经济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产品过剩的思维如出一辙。

2、计划经济解决一个问题却带来更多问题

计划经济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之间xx不合,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无可避免,结果势必会造成产品过剩的局面。于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然后按照社会的需要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初看上去,这种思维无懈可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产品过剩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产品短缺的问题却又冒了出来,而且它对社会的伤害比产品过剩还过犹不及。环视世界,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都没能走出过物资匮乏的困境。

一项经过人类理性思考的策略,何以在推行的过程中屡撞南墙?那是因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谁也无法预料世界的瞬息万变,更不存在有人能够制订出一个周密无间的{wn}计划,于是根据计划生产出来的东西总有一部分太多而另一部分太少。当然,人们往往对计划经济中的物资太少记忆犹新,比如,涉及到百姓生活的粮油食品总是不够;而对计划经济中的产品超量积压并不知情,比如,那时全国的胶鞋(俗称解放鞋)在仓库里已堆积了几亿双。

市场经济解决产品过剩靠的是价格引导,如果出现涨价,则说明社会对此项产品的需求旺盛应当加紧生产;如果出现跌价,则说明社会对此项产品已经供过于求应当减少生产。但在市场经济中易如反掌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中却难似登天。因为,在计划经济中的价格是靠官员们制订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又不允许轻易变动。

再退一步说,即使是制订了正确的计划,要执行到位也xx困难,因为商品的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生产者无利可图哪有积极性?所以,那时基层的官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迫使他们将饲养的家畜家禽廉价卖给国家。

计划经济给我们的教训可谓深刻,原以为它可以使我们不会失业,但却使我们陷入贫困;原以为它可以使我们没有浪费,但却使我们陷入极度匮乏。当我们在发展的过程暴露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有人想制订一个滴水不漏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xx无缺,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问题解决了,更严重的问题接踵而至,眼前的计划生育就陷入了类似的窘境。

3、计划生育带来的新问题不容忽视

三十年前,整个中国尚在计划经济的笼罩之下,举凡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物资没有不缺的,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简单的理论根据就是中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多一个人出生就得多分出一份,

生得越多,人均占有量就越少,社会就会愈加贫穷,因此,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当然,他们也搬出了反右时期知识分子的良知代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作为依据。

所谓计划生育中的计划,其实就是偌大的国家简单地规定一个家庭只生一个,无论你是穷人富人还是天才弱智。由于我们国家动用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性推行这项政策持续三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的确明显下降,可以说得上是成绩斐然。但是,在人口增速急剧下降的同时,新的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是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近几年新增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达到了117/100,有的省份高达130/100,而正常的比例是不超过107/100。根据这一数据,我们xx有理由担心在未来不远的时候,中国将有至少10%以上的男性无法拥有正常的婚姻与家庭,届时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乐观。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据多家xx机构预测,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行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至多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4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其实,现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常驻人口中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初露端倪,有的家庭已经不堪重负。

三是人口素质提高并不理想。现在的人口素质与三十年前相比当然提高了许多,但这不是计划生育的功劳,而是市场经济的功劳,因为是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假如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应当比现在还高,理由是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竞争意识更为强烈,心智成熟更为顺畅。何况,还有一个普遍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老二比老大更聪明的现象更为普遍。

四是家庭抗风险能力极度脆弱。一个人的幸福,不仅要看他的眼前,更要着眼他的未来,所以更多的中国人喜欢生男而不是生女(在只能生育一个的前提下),喜欢生两个而不是生一个,因为,一般来说,男性对家庭的经济收入有更大的保障,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更加安全保险。这个理由在5?12的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那些421结构的家庭里骤然丧子是何等地痛彻心扉!

就象我们当初抱着良好的愿望实行计划经济一样,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数量下降的目标,但却带来更多更大的社会问题。

4、不实行计划生育是否会导致人口泛滥成灾

也许有人疑问: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极度膨胀,有限的资源怎么足够无穷增长的人口来均分?

这种担心使笔者想起二十年前看过的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形势的报告文学,里面言之凿凿地描述了一个科学家做过的严密实验:在一个大笼子里,放入了数只老鼠,有雄有雌,让他们自由繁衍。由于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笼子里的老鼠越生越多,最终有限空间无法容纳,鼠辈们丧失理智,互相嘶咬,互相倾轧,结果笼子里的老鼠大多同归于尽。当时看完这段描述深受震撼,毫不迟疑地认为中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用什么手段来推行这项国策也毫不为过,否则,中国迟早会重蹈笼中老鼠的覆辙。

及至学习了经济学,方知上述实验用来类比人类的生育原是荒诞无稽!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人类有思想理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人是理性的,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事先判别,而不是如老鼠只知生育而不顾后果。延用前面的实验,当我们感觉到食物供应越来越困难时,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的时,人类将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而对自己的生育行为做出适当调整。

回顾中国人口的增长历史,从1949年到1979年,三十年里人口从4亿变成了10亿,这与当时整个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政策密切相关。在那个时候,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土地属于集体,工具归属大家,上学可以拖欠学费,缺钱可以到生产队预借(有长钱户与短钱户之分);城里也不例外,人口越多,分发的物资票证就越多,分配的房子也越大,甚至你的工资也会因为家庭人口众多得到增加。总之,谁家的人口越多,谁占大家的便宜就越多,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在变相鼓励多生育。

但是,今非昔比,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尽管还不完善),工资需要自己在职场打拚,教育需要自己掏钱买单,房子更要穷尽半生精力才能完成按揭,计划经济时期因为人口多而得到的好处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即使现在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人们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而进行权衡利弊:有的人可能侧重眼前,只生一个就罢了;有的人侧重于未来,儿女双全才罢手;有的人对未来特别充满信心,做丁克夫妻也未尝不可。不管怎么说,人类断不至于象笼中老鼠,每个人都会变成毫无节制的生育机器。

现在的媒体在宣传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时,往往会强调这么多年来计划生育使中国少生了多少人口,它的前提是假定每个家庭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严厉监督下,一定会按照他们设想的比例进行生育。在他们眼里,中国的百姓正如笼中的老鼠。

5、百姓的自主生育会妨碍他人富裕和国家富强吗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非常流行: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口适度最合适。这种观点当然说不上错误,但说了等于没说,因为它既没有说明适度的数量,也没有说明如何才能达到适度。

有许多人口学家或者社会学家都对中国最适宜居住的人数做过预测,有的说16亿,有的说20亿,众说纷纭。这些预测不能说xx没有道理,但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因为人类的科技在未来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飞跃,谁也无法知道。就象100多年前的马尔萨斯,他认为粮食供应将成为全世界的大难题,但是,中国在20世纪出了一个xxx,就使他的担忧迎刃而解。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个宜居数值实际上就如计划经济中计划一样,它是动态变化的,我们现在的一切所谓科学的预测最终都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面目全非。

退一步说,中国即使阶段性地存在一个最适宜居住的人数,是动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强令一家只生一个),还是由市场自由调节(家庭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前文已经说过,人为地控制人口数量所带来的弊病已经显现,继续执行下去,问题严重性将会日甚一日;放开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由百姓自行决定生多少个孩子,也不会导致人口泛滥成灾。那么,让千千万万个家庭自主生育,人口的数量能不能自动配置到{zy}状态呢?笔者认为,只要坚持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人们的自主生育行为不仅能够使全社会的人口数量自动配置到{zy}状态,而且能够促进国家的富裕强大。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是追求自身一生的的幸福。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生养多少人口使自己最幸福,只有他本人最清楚。当然,这种幸福有可能并不体现在现阶段而是体现在未来,或者并不体现在物质上而是体现在精神上,所以他们宁愿苦点也要多养几个孩子。同样,也有人对幸福的理解独立另类,所以他们也可能少要或者不要孩子。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难道不是幸福的?

当然,有少数人可能会对自己未来的幸福决策错误,比如有些穷人养了多个孩子贫困劳累一生,或者白领阶层没有生育孩子导致老年孤寂凄苦,但旁人并不能因此而提前剥夺其自主生育的权力。就象有人抵押xx去做生意,结果生意失败倾家荡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提前剥夺其从事经营的权力。

也许还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多生孩子,会不会妨碍别人的家庭幸福呢?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一个人要养活他的孩子,必须要用自己的专业劳动成果去与他人进行交换,才能换回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而经济学认为,平等自愿的交易恰恰会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也就是说平等自愿的交换,既好了自己也好了别人,或者说至少是一方不受损另一方却受益,否则别人就不会与你交换,这在经济学上叫帕累托改进。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次平等自愿的交易,也就产生了无数次的帕累托改进,结果人类社会因此不断发展稳步前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的是平等自愿的交易,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恰恰就是平等竞争自由选择,因此,政府无论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还是为了百姓富裕,要做的不是强制每个家庭都生一胎,而是深化对现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很多人对计划生育政策是持疑问态度的,至少他们认为这对自己不利,但他们又觉得这样做肯定对国家有利,因此,他们不敢把不同意见摆上桌面。其实,如果一项制度,几乎使所有的家庭都不幸福,却能够使国家更加强大,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制度是否真的存在?即使存在,这样的国家强大又有什么意义呢?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已经三十年,传统的理论宣传日积月累,使身在其中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丧失了独立思考。很少有人想过,计划生育其实就是计划经济在人口生产问题上的翻版与延续;更少有人相信,百姓的自主生育居然还会有利于他人和国家!

郑重声明:资讯 【徐昌生:计划生育的本质是计划经济| 经济学百科- 走近经济学的美妙世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