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的书法_泛溪山林的空间_百度空间

张伯英(1871~1949年)  

       近代书法家、碑帖学家、鉴定家和学者张伯英(1871~1949年),原名启让,字匀圃,号云龙山人、东涯老人,出生于徐州三堡榆庄。其父张仁广(字溥原),善词章,尤喜书法。伯英与其叔张从仁(字云生)年龄相若,幼年时一同就读于徐州名士李辅中家之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并与其子徐树铮(字又铮)同窗。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金坛人冯煦(探花、xx词人、翰林院编修)应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江西临川人)的聘请,任徐州云龙书院院长。张伯英年17岁,入云龙书院,为冯煦得意弟子。1897年,张伯英与张云生到南京参加乡试,同科中举。叔侄二人为维持家计,先后开馆授徒。
       1914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徐树铮为陆军部次长,聘张伯英为秘书。1924年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三·一八”惨案发生,张伯英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不再涉足政坛。张伯英专心地方公益与教育事业,曾任北平市自来水厂及电车公司董事,北平成达中学教师,授历史、古文及书法课。1929年主编《黑龙江省志稿》,历经三年修成,共62卷,精装八大册,一百四十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张伯英闭门鬻字为生。华北伪政权王克敏屡次利诱、威胁张伯英出任伪职。张伯英保持民族气节,毫不动心,慨然与王克敏断绝往来。
       张伯英晚年贫病交迫,生活清苦,尤醉心于书画金石。他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京津。
         张伯英能诗善文,风格清新俊逸。晚年思念故乡之情更切,如《和汉云山楼共话》中写道:“劫后棋争多误著,吾衰诗战不能军。云龙旧侣遥相忆,翘首南天雁一群。”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张伯英对故乡的深切眷念之情,还表现在对乡邑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刊印上。张伯英最景仰清初“徐州二遗民”万年少和阎古古,热忱搜集其诗画墨迹,珍藏并刊布。早在清光绪年间,徐州知府桂中行曾编印《徐州续征》,该书成书匆促,颇有遗珠之憾。又过四十年,张伯英不辞辛苦,广泛搜集编印《徐州诗征》既补全前书,又使新秀佳作存世。1935年夏末发行,共22卷,皇皇巨编,成为地方文献之硕果。徐州境内汉画像石有丰富遗存。张伯英深知汉画像石之宝贵,曾花两百银元购买睢宁双沟的10块画像石,运到马市街杂货店中保存,斋名“汉石堂”。其次子张恺慈后将家藏汉画像石全部捐献给国家。
       张伯英书法,初从颜体,再学魏碑,自成一家。晚年酷嗜碑帖,精品鉴别,辨析真赝百不爽一,素为学者所推崇。张伯英留心国粹,鉴于碑帖学赓继乏人,几成绝响,遂勤于著述《法书提要》,其书共七卷,洋洋百数十万言,仿四库提要之例,列举自宋至清帖刻512种,穷源别流,析论优劣,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xx名著。

           

            

            

            

            

            


            
      

             


          

            

           

             



    

          


     

                      

        


                  

      

  




   



        


1 2010-04-20 09:16 |
张伯英一生好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诗文横逸有正气。曾主持修编黑龙江省志,煌煌八大册,62卷,140余万字,条分缕析,词达而理举,堪称鸿篇巨著,对地方志和乡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精于金石书画鉴赏,著有《法书提要》七卷,列举了自宋至清帖刻512种,详细分析论及了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洞若观火,嘉惠后学功不可没,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xx名著。他家藏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北魏《张玄墓志》原拓孤本,后悉数交国家博物馆收藏。他最早收存徐州出土的数十块汉画像石,建国之初,也嘱咐儿子捐献当地政府。

郑重声明:资讯 【张伯英的书法_泛溪山林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