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房子- 天一- 龙须菜- 和讯博客
上海老房子 [转贴 2010-04-21 14:55:08]   

上海老房子资料汇编 
 
{dy}编 路线 
一、上海弄堂风情之旅 
「每一个弄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气味,并且包裹得很严。就好像古代的部落,有着一种封闭自守的的性质。」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里这样形容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住宅群聚形式,从19世纪下半发展以来,已在不同时期形成各种样式。其中{zj1}有代表性的,要属于石库门里弄,它的发展跟历史的推移息息相关。 
把背景拉回19世纪中业的上海租界。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曾经三次进军上海,许多中国老百姓仓皇涌入上海租界避难。为了迎合大量难民对住房的安全需求,开发地产的洋商便以西式连排住宅为原型,内部设计有中式天井、巷弄,外部复加上中式的石雕门框、乌漆的厚实大门,以示住宅牢固坚不可欺。最初这种中西结合的住宅以木头结构为主,后来因为木房容易引起火灾,遂渐改为砖木结构建筑,当时石库门房屋普遍受到上海居民欢迎,也成为住宅的主流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进,城市经济与居民结构产生变化,石库门也随之呈现不同的面貌。20世纪初期钢筋、混凝土进入中国后,出现一批钢筋混凝土的弄堂住宅,后来演进为石库门弄堂、新式弄堂、公寓式弄堂、花园式弄堂等各种形貌。从最早巷弄狭小,居民生活必须与邻里紧密结合,演变为具有较多的私密性,更多公共空间,这跟当时上海成为大都会,住宅居民由大家庭解体为小家庭都有关。 
随着石库门当初防卫安全的意味逐渐淡去,这样的建筑式样也就逐渐少了。不过上海还保存着一批为数不少的石库门建筑,见证着上海的过去和发展。专门研究上海弄堂的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郭奇正解释,古代皇宫有五门,最外的一扇称做「库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以坚厚的石料做框,辅以黑色木门,因此称为石库门,特色就是厚重高墙加上厚重的木门,让上海城内的中产阶级很有安全感。 
行走在上海弄堂之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巷弄内的声音、气味和光影。许多上海人家把洗过的衣服、棉被晾在竹竿上,由自家窗口徐徐推出来,街道上缓缓渗着「滴答、滴答」流下的水渍子;踩着脚踏车的菜贩,穿梭在小弄里,一声声的叫卖声拖得老长,余音回荡在整个巷子底。许多小巷往往前门贴着别人家的后灶,空气里常常飘来灶炉间的菜饭香味;聚在巷口纳鞋底的老人和巷弄内戏耍的孩子,沐浴在午后阳光中,自得其乐。 
在上海,里弄生活是被重视的,打理得特别清静乾爽的里弄社区,还会被表扬为「文明小区」、「文明楼」,给挂上一帧小小的牌子以示褒扬。走进这样的文明小区,常常是花木扶疏,枝叶掩映,格外让人神清气爽。 
如果说,在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是形形色色的桥,那么看上海美丽的老房子,便是不能错过形色互异,各具特色的门框和窗棂。受着石库门的影响,上海老房子的门框,造得格外精美考究。 
到上海别忘了走进弄堂,看看小巷内的清幽花园,体会上海人如何与这些美丽的房子朝夕相处,生出了天成的审美和艺术感;感觉上海人如何在里弄中生活、互动,养成了精明能干的鲜明个性,而使得上海人变成这样一种特殊有味的「人种」。 
★石库门里弄 
【尚贤坊】 
地址:淮海中路358弄 
就在太平洋百货对面;是一批建于1924年的后期石库门里弄,位于昔日霞飞路闹区,目前被一大群摩天高楼团团包围;建筑立面具有欧式的山形墙。 
【xxx广场】 
地址:位于太仓路,由淮海中路 太平洋百货旁转入黄陂南 路,可在地铁一号线黄陂 南路站下车 
该广场是老石库门建筑在都市更新中,重新被整修包装为商业区的成功范例。 
【***一大会址纪念馆】 
地址:兴业路76号 
后期石库门弄堂的形式,由于为保护文物,已经历数次整修,位置就在新天地广场旁。 
★新式弄堂 
【四明村】 
地址:延安中路913弄 
上海展览中心正对面;为一群建于1928年的新式石库门弄堂,在这些赭红色砖木结构的连排住宅中,有些已装有卫生设施、煤气等设备,社区主要街道宽阔,有延安中路、巨鹿路前后两个入口,巷弄内则藏着许多小弯道,错综如迷宫,这里石库门厚重庄严的外观依然保存的相当完整。 
★花园里弄 
【新康花园】 
地址:淮海中路1273弄 
就在地铁一号线常熟路站出口;为上海xx的新式花园里弄,兼有里弄房屋、花园住宅及高级公寓的特色,社区内街道井然,花木扶疏。 
【上方花园】 
地址:淮海中路1285号 
紧邻新康花园;为上海花园里弄洋房的代表之一,大多为西班牙式风格,环境清幽。 
二、上海老城区之旅 
这是一个被人民路及中华路所包围的旧城区,轮廓形状就像一个椭圆形的鸡蛋一般,几个入口分别以雄伟的大型古典牌坊将游客导入步行区,区内除了古董市场、大型商城、还有城隍庙及豫园、湖心亭等江南园林胜景,老城区建筑不论新旧,都以飞檐翘角等中国传统式样为特色。 
在昔日的上海,相对于法租界、英租界的洋派洋气,老城区就是一个纯然中国庶民生活的区域,也是当时的「China Town」;从老西门、小南门、老北门等地名,还可以看出「老城」的建构与规模,除了内围目前被划为观光集市区,在城区外围的上海市井生活依然历历在目,跟上海市区的摩登风味迥然不同。 
对于心仪古典中国风情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上海最有「古意」的所在。窄窄的巷道内,迎风飘扬着「茶庄」、「筷子大王」、「扇子大王」、「刀剪大王」等庶民生活用品的「专卖店」。在摩肩擦踵的市街人潮里,中国人的历史和习俗就在一幅又一幅的檀香扇面,和一双又一双形色各异的筷具里流传下来。 
更为根深蒂固的是中国人的美食和生活享受,从老城区同样可以得到验证。在湖心亭附近的南翔馒头店,卖的就是最家常不过的小笼包子。不过这家生意永远火红鼎盛的馒头店,卖的是更为精致的「蟹粉小笼」。只要从排队等候的人群里向前望,看到的是厨房玻璃窗前,一个又一个身着白袍,头戴小帽的厨师,正聚精会神将蟹壳里的细碎蟹肉,一丝接一丝地挑拣出来。食客口里细腻鲜香的小笼包子馅,就是这样一丝一缕得来不易。也只有在富裕的江南宝地,才能尝到这样精致的饮食艺术。 
更为丰富的市井饮食面貌,在老城区里的街道小吃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举凡桂花糖耦、糖炒栗子、冰糖葫芦、酒酿圆子、奶油五香豆、鲜汁豆腐乾及闻名的鸭盹干,莫不让人看得眼花撩乱,饥肠辘辘。上海人嗜甜食、零嘴可见一般。 
一旁倚湖而立的湖心亭茶馆,从来就是猎取老上海风情的摄影师,{za}的取景地点之一。飞檐的楼台,静静在碧绿的湖水画下倒影,喝茶的游客,品味一壶「碧螺春」的滋味,在此享尽山光水色。 
老城区最富盛名的景点,除了美食、品茗,恐非「豫园」莫属。从湖心亭旁的入口走进像迷宫一般的豫园,曲曲折折的小径,布满奇石、假山的花园,代表了中国江南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境界。园里古木参天,望之俨然,走进花园里的微型山水,几乎是一转身,穿过又一条回廊,就有太湖奇石抑或楼台水榭的另一番风景,每每引起游客的连连赞叹。这里具体而微的山水胜景,是熙攘的上海市区里,一处难得清静优雅的园林。 
只是老城区这样的宁静气息也愈来愈不容易维持了。商业的气息逐渐由外围向老城区包围。一大群高耸的银楼、珠宝行在经济起飞后迅速拔地而起,大型商场、美食广场也挤在新旧中式屋檐下,想从游客的口袋里掏出一些人民币来。于是Starbucks咖啡店来了,摩斯汉堡也进驻了角落的一隅,澳门的蛋挞、台湾的珍珠奶茶散落在小摊子里。 
属于旧式的、市井的、纯粹的上海老城气息,正在逐渐消逝中。 
只有起个大早,漫步走进清晨的巷道,才会看到老城区里的居民如何迎接他们的{yt};而兴致高昂的老人们,又是如何聚在湖心亭旁的楼台水榭,开心地合着节拍,唱着古老的曲调。 
当大型游览车还没有将一车又一车的外国游客运进这里,老城还是韵味犹存的。 
 
 
三、万国建筑 傲视黄浦滩头 
汇丰银行大楼、沙逊大厦、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这些雄倨在外滩上的宏伟建筑, 是上海半个世纪辉煌历史的证物. 
初次来到上海的人,通常不会错过上海外滩,森然罗列的一长排雄伟建筑。这些在1920、193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西式建筑,是西方帝 国主义在上海租界所留下的xx纪念品。有人说它们提醒着上海人屈辱的租界历史,也有人说它们是曾经一时辉煌过往的证物。但是如论如何,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大楼经过物换星移,经过历史洗礼的沧桑,仍然雄倨在黄浦江边,看着对岸浦东新区的玻璃帷幕高塔,偷偷抢去人们赞叹的目光,看着上海的过往云烟,随着滚滚的黄浊河水,一去不复返。 
上海{dy}栋现代化旅馆就座落在外滩尽头的浦江饭店。在幽微的年代,这里曾经点亮了上海{dy}盏电灯,然后这盏灯的余光慢慢扩大,更明亮、更华美的光晕从一幢接一幢的建筑里透耀出来,照亮了整个黄浦江边,也点燃了一个美好年代的记忆。 
时至今日,每当华灯初上时分,约在六点二十分左右,游人可以看到外滩的灯光象是同时打开开关,一幢接一幢的建筑物「啪啦!」般亮了起来,从外滩这一头到另一头,如同跑马灯,直到璀璨的灯火将一长列的外滩建筑博览全部照亮。 
看着外滩这一排雄伟、姿态各异的万国建筑,令人生出一股历史感。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昂贵的建筑」的汇丰银行大楼,是傲视全球的金融巨舰。在那里的巨大穹顶,有着光彩夺目的马赛克瓷砖壁画,分别描绘着伦敦、巴黎、纽约、香港、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及上海等八个当时世界金融中心的繁华与迷离。从上海开埠以来,经过数十年财富的攒积,在1920、1930年代已一跃而起成为国际级金融贸易中心。而外滩,就是昔日中国金融活动的运转中心。 
外滩当时累积的财富何其惊人,造就出最精美豪华的沙逊大厦。它有着铜绿色的金字塔顶,雄浑的立面占据了通往十里洋场——南京路的街口。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霜,它成为游人耳熟能详的和平饭店北楼,也依然是外滩最闪亮的明星,不断吸引旅人前来怀想昔日的辉煌灿烂。 
走进和平饭店那个透着奶油黄光晕的大厅里头,精致、流利线条的壁灯、吊灯,依然一迳维持着「摇滚二○年代」时兴的新艺术派风格,给大厅洒上一层朦胧胧的金粉,令人感觉温暖,又带点朴拙的豪华。空气里流淌着一种时间的痕迹,只有在和平饭店「{dj2}发售」,别处无法复制的风情。要是登上了住房的楼层,会更让人感觉时间在和平饭店的凝动停滞。走过一排排铺着细绒地毯的昏黄过道,四周静得象是连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得到。两边一扇又一扇厚重的暗色漆木房门,光泽犹存,它们象是尽职地锁住上海外滩过往的风云,让人忍不住想要窥探究竟。 
和平饭店除了风情,还有派头。即使隔着江水和对岸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遥遥互望,现今难以称为摩天高楼的和平饭店也还是从来没有失去属于它的霸气,永远要是旅人心目中不朽的巨厦。「当年和平饭店左侧的中国银行想要超越沙逊大厦,成为外滩{dy}高楼,」和平饭店的副总经理陈野官回溯历史说,当时的主人维克多.沙逊为此还大兴诉讼,一路告到英国,蛮霸地维护着这幢大厦的高度优越。 
当租界区的外国势力遇上发自中国的民族自尊,时代的氛围还是逼退了租界初萌的民族意识。中国银行打输了官司,高度硬生生地被迫缩水。登上和平饭店顶楼露台,从铜绿色的金字塔形屋顶望过去,这两栋高度相仿的大厦,在顶部高度依然介于伯仲。也因此,中国银行大楼特意突显的中国样式,也就在三面包围的欧洲风味中格外引人注目。那样一式的琉璃屋瓦,宝格窗棂,成为一种坚决,一种属于中国的宣言。事过境迁,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外滩凉凉的风里,还飘散着这样的故往。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 
地址:中山东一路12号 
时间:周一至周五9:00am- 11:45am,1:00pm- 4:30pm,周六、日 1:00pm-4:00pm 
这幢巍峨的大厦建于1923年,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昂贵的建筑」,原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楼(HSBC),中国***党执政后至199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大厅穹顶原是描绘1923年八座世界商业重镇的壮观马赛克磁砖壁画,但在xx期间涂上了灰泥及油漆,一直到数年前重新整修时才又被人发现,重现光彩。 
和平饭店北楼 
(原沙逊大厦/华懋饭店Cathay Hotel) 
地址:中山东一路20号 
建于1926至1929年,华懋被誉为当时远东最豪华的饭店,你可以走进一楼,欣赏华丽但线条流利简洁的新艺术装饰风格大厅。 
中国银行大楼 
地址:中山东一路23号 
建于1937年,建筑的主体为现代主义式的简洁直线条,加上中式窗格。 
屋顶更为了增加中国风味,特别设计成中国砖瓦结构。当年为了要凸显中国银行的雄厚实力,曾规划为三十四层大楼,成为当时上海{zg}的大厦,后来因为隔邻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不愿被抢锋头,{zh1}中国银行只好设计得比沙逊大厦略矮一些。 
浦江饭店 
地址:黄浦路15号 
浦江饭店始建于1846年,是上海开埠以来{dy}家西商饭店(查礼饭店)。走在浦江饭店斑驳的木地板上,推开饭店保存最完好的103房间的木门,仿佛能够倾听来自150多年前的回音。从这里的窗户看出去,一边是古老的外滩建筑群,一边是现代的陆家嘴建筑群。这个当年最昂贵的饭店,今天是国际青年旅馆之一,价格极具亲和力,每天都会吸引大批国际游客特别是“背包族”来这里逗留。俄罗斯领事馆、上海大厦正对面,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是中国最早的外资饭店,从1846年初创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曾在这里下榻过的名人包括1930、1940年代访沪的默片明星卓别林及发明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目前大厅后半部闢为证券交易所。这饭店亮起中国最早的电灯,这里也是上海最早开始使用电话的地方,整个饭店充满了幽幽的历史感,如今成为上海最受国际背包旅行者欢迎的落脚处,尤其以日本年轻游客最多。 
第二编 经典 
1. 瑞金宾馆太原分馆位于太原路160号,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抗战胜利后,美国马歇尔将军来上海时曾住在这里,故又名马歇尔别墅。这幢法式的洋楼有着典型的拱形的窗户、巨大的门廊和尖尖的屋顶。别墅前长着几株参天的百岁古木,一片空阔的大草地上落满了金黄色的叶子,看上去古老而娴静。 
2. 汾阳路79号住宅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原为法国公董局总董住宅,解放后曾一度是陈毅市长临时住所,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3. 日月楼在熙熙攘攘的陕西南路上,有一处安静的所在,这就是39弄的“长乐村”。这里有一百多幢老洋房,掩映在树丛里,墙内是落满金黄色银杏叶的宁静,墙外是时尚一条街的热闹。解放以后丰子恺就住在这里的93号楼。这位xx艺术家将这座西班牙式的洋房命名为“日月楼”。 
4. 张爱玲故居爱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常德路195号,张爱玲在这个公寓里完成了她的主要小说。这幢七层的西式公寓大楼坐东朝西,时称为爱丁堡公寓。大楼入口并列着一排旧信报箱,据说最下排左数第二个即是张爱玲当年的信报箱,它也许还记得当年塞得满满的信函。  
5. 爱庐位于东平路9号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楼是当年的“爱庐”别墅。这座法国式花园洋房的二楼正房,是当时蒋介石、宋美龄的起居室,如今是附中的钢琴教室,外面的阳台上已经爬满了枯萎的植物,只有这里的壁炉和天花板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现在这里空气都似乎飘扬着美好而平和的音符。夏丽娟摄影报道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大华饭店举行,婚后他们住在亚尔培路(陕西南路)向朋友借的房子里。一个国家元首没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这是十分危险的,于是由国民政府出资购进了今东平路一带的全部洋房,其中9号就成了蒋宋住宅。蒋宋夫妇十分恩爱,蒋介石给自己的住宅取名“爱庐”,还托人将自己手书的“爱庐”镌刻在一块大石头上 
6. 修道院公寓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现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是典型的西班牙式住宅,整幢楼房采用砖木结构。它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建筑组成,两幢建筑以连廊相联。很多人把它误解为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无关,仅取同名而已。 
7. 王伯群坐落在愚园路1136弄31号的长宁区少年宫是一幢建于30年代的花园洋房,它的主人是国民党中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王伯群中年(46岁)丧妻,他的妹妹王文湘是何应钦夫人,在她的推荐下,原上海市教育局长保君建的侄女,有大夏大学“校花”之称的保志宁与王伯群相识,为作藏娇之举,王伯群就购进愚园路这块土地,兴建豪宅。抗战爆发后,该宅一度被汪精卫占有,被称之“汪公馆”。 
8. 红楼上海衡山路811号,浓浓梧桐绿荫掩映着一幢红色花园洋房。这里是旧中国{zd0}的唱片经营和制造企业——百代公司的旧址。这所建于1921年的老建筑蕴藏着太多惊心动魄的往事。这里诞生过大量进步的爱国革命歌曲,1935年聂耳正是在这里为影片《风云儿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这里,并录制了唱片。它于1952年改为上海唱片厂。2001年,上海建设徐家汇公园,保留了这座“红楼”。今年初,“百代公司旧址”已被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宣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9. 徐家汇藏书楼白墙红瓦的徐家汇藏书楼位于上海漕溪北路80号。其南楼建于19世纪60年代,为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北楼建于19世纪末,室内底层仿清朝藏书楼布局,二层仿西方古典藏书楼布局。楼内藏有希腊、拉丁、法、英、德文等西文书籍8万余册。建国后并入上海图书馆。直到现在,阅览室里的陈设依旧是19世纪的样式——华丽吊灯、黑色厚桌、古典油画。 
10. 道尹公署旧址位于上海平江路48号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办公大楼是砖木结构假三层建筑,原为道尹公署旧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上海定为特别市,设此处为特别市政府办公楼。1933年,特别市政府江湾新楼落成,市政府办公才迁至新址。而坐落于现上海体育学院内的“江湾新楼”同样值得一看。这是一座上海至今少有的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弘。 
11. 徐家汇观象台带有英国风格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位于漕溪北路280号,创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12月开始正式记录气象。其后业务繁忙,1899年在徐文定公墓东首建新台,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50年由上海军管会接管,1953年转为政府建制。观象台现在属于上海市气象局。 
12. 兴国宾馆美商的中国营业公司是旧上海{zd0}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了投资兴建普通住宅外,还投资兴建了许多高级里弄住宅和花园别墅,今兴国路上的兴国宾馆内有别墅多幢,就是由该公司兴建的。该公司的经营方法是,当他们购进一块相当面积的土地后,就请设计师将土地划成若干块,并通过经租人到各大公司游说,鼓动公司买房,住宅可以由客户自己委托设计,也可以由中国营业公司设计,所以这里的地产是由中国营业公司经营的,但每幢建筑有鲜明的个性。这里的一号楼是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13. 丁香花园在一百年前,今天的华山路还叫作“徐家汇路”,它是从静安来到徐家汇的{wy}通道,交通上的方便也使这里成了兴建别墅的{zj0}选择。丁香花园是李鸿章住宅,据说园名来自李鸿章的爱妾丁香,此仅传说而已,不过园内确实种植了许多丁香树。花园内有两幢英国风格的别墅,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仍是李鸿章之子李经国和李迈国的住宅,李鸿章的大部分藏书就藏在此地。解放后这里曾作为***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机关所在地。现经改建后对外开放。 
14. 张学良旧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少帅因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被迫下野,在朋友的劝说下来上海戒烟。张学良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在上海的安全也倍受关注,在多方的协助下,张学良购进了坐落在法租界高仍依路(皋兰路)1号的花园洋房作为私宅。张学良在这里秘密会见东北义勇军的李杜,并托李杜与***中央建立联系;后来李杜又将***代表刘鼎推荐给张学良,任秘书。1935年12月,张学良赴西安,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 
15. 杜美花园在淮海中路与东湖路转角,即今东湖路7号内有一幢被大块草坪相围的二层洋房,这幢花园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JosephR.M)老板约瑟夫(R.M.Joseph)兴建于1925年。约瑟夫是英籍犹太人,当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即被日军拘捕送进了集中营,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军官占用。当抗战胜利后,约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国政府接收后租借给美国在上海的驻军,由于东湖路旧名杜美路,这里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园”。今为东湖宾馆使用,对外开放。 
16. 罗别根花园根据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规定虹桥路程,侨民不得在租界之外拥有地产。1930年有“房地产大王”之称的沙逊委托中国人邢鼎丞购进了家桥土地140余亩,并在这里兴建豪宅,被叫作“沙逊别墅”,又以园近罗别根路(哈密路),又被叫作“罗别根花园”。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沙逊的全部产业被日伪接管,后来被日伪几次转手出卖,{zh1}归上海寅丰纺织厂所有。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里又成了上海纺织管理局下辖的职工疗养院。今为“中南置地”集团机关所在地。 
17. 上海市少年宫延安西路54号的上海市少年宫建筑始建于1924年,它是英籍犹太人嘉道理(Elly Kadoorie)私宅。占地21亩,其中主建筑占地3300平方米,为西洋宫廷式样,外表极为壮观,内装修更为豪华,有大小房间二十余间,并设有舞池、酒吧、宴会厅。其中主客厅直通二层,全部用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装修,进入大厅犹如置身于一幢大理石宫殿,于是它又被誉为“大理石大厦”。1953年后归宋庆龄名誉主席创建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使用。 
18. 汾阳路150号1912年创办的万国储蓄会是上海出现的{dy}家储蓄机构,通过吸纳储蓄投资上海房地产业,又使他们成为上海{zd0}的房地产商。汾阳路150号住宅兴建于1925年,是万国储蓄会董事、上海建业地产公司总经理斯比尔曼的住宅。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储蓄会名下的房地产被日伪抢掠一空,当1945年抗战胜利后,储蓄会收还了大部分产业,并计划恢复业务,但是原来储户的存款大部分已到期,储蓄会必须先偿还欠债才能开业。于是储蓄会名下的房地产由中国政府出面拍卖。原斯比尔曼的住宅由政府收买后调拨给白崇禧使用,被上海人叫做“白公馆” 
第三编 旧楼故事 
一、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 
“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附近有一处高墙深院,终日很少人走动,熟悉掌故的人称之为宋家花园,有的称其为369号(陕西北路369号)。现在的它门庭冷清,当年却进进出出都是民国史上有脸有面的人物,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座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这处房子建于1908年,原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1918年5月,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lx}”的宋耀如先生在上海去世,其夫人倪太夫人移居于此,从而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一个世纪的xx。倪太夫人的卧室在2楼正中,是整座小楼{zh0}的房间,不仅阳光充足,冬暖夏凉,而且屋外有一宽敞的阳台,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足不出户,既可领略到满园春色。倪太夫人卧室的左侧是宋美龄的闺房。另有两间是宋子安和宋子良的卧室。其他的宋家儿女当时都以成家,宋霭龄住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宋庆龄住莫里埃路(今香山路)、宋子文住祁齐路(今岳阳路),他们姐弟3人常在假日去看望母亲和弟妹。老太太望着自己当年膝下的小儿小女,一个个都不知不觉的长成了一方名流,心中自是欣慰。1931年7月,倪太太在青岛避暑是不幸病逝,遗体运回上海宋家花园,并在花园中举行了隆重的宗教告别仪式。远在德国的宋庆龄接到噩耗,日夜兼程赶回上海,为母亲送行。国民政府特发布命令,褒扬了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懿德,每天前来致祭的亲友、国民政府政要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络绎不绝。蒋介石原本准备派上海市市长张群代他参加祭典,但宋美龄不答应,一定要他亲自前来,蒋介石只得赶回上海,参加了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的葬 礼。 
宋美龄失踪  
1927年初,北伐军打到上海。已登上“北伐军总司令”宝座的蒋介石,正式向宋美龄求婚,这在宋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兄妹间意见截然不同。宋霭龄认为这门婚事是天赐良缘,不应错过时机,蒋介石“前途无量”,可为宋家争光,所以极力促成这门亲事。宋庆龄、宋子文都持反对态度,宋母倪太夫人也反对这门婚事,理由是蒋介石结过婚,而且不是基督教徒。于是,蒋介石就不得不抓紧向倪太夫人进行攻心战术,表示他可以尝试做一名基督教徒,而且以前的婚约可以解除。几年后,蒋还是赢得了倪太夫人的欢心,使老人家接受了蒋送给宋美龄的订婚戒指,并回送蒋介石一部《xx》。正在蒋宋联姻即将告成的时候,突然有{yt},这场联姻的女主角宋美龄却失踪了 这年夏季的{yt},宋美龄早晨离家后,一直到深夜都未回家,家人到处打电话,都不见其影子,倪太夫人急得团团转,宋子文、宋霭龄、虞洽卿也先后赶来,只好打电话给在南京的蒋介石和孔祥熙。 与众人有所不同的是,这场联姻的男主角倒是比较xx,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蹊跷。只见他皱着眉头,往霞吩咐了几句,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没过多久,宋美龄就被安全地送回来了,真是虚惊一场。原来是宋美龄的旧情人刘纪文吃醋,出重金买通了蒋介石的死对头,“暗杀大王”王亚僬,把宋美龄劫持了,关在离宋家花园近在咫尺的沧州饭店(今南京西路陕西路口,已拆),条件是,弄个南京市市长的位子坐坐。蒋介石不想把事情弄大不好收拾,只好先口头应诺,日后再发表任命。第二年,刘纪文果然当上了南京市市长,这是后话。蒋宋联姻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梦想了5年的“蒋宋联姻”终于成功。因宋美龄是基督教徒,得先举行一次宗教婚礼,再举行一次世俗婚礼。当天上海的《申报》刊出了两则消息,一是蒋宋联姻,二是蒋介石的离婚声明,声明中说,“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两妾,本无契约。”其他各报亦以大量篇幅予以报道,其中《时报》的刊文说:“这是近年来的一次辉煌盛举,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典礼。这次婚姻是的南京xx过去最有力的领导人和新娘哥哥宋子文博士的家庭以及国民党创始人、已故孙中山博士的家庭结成了一体。”尽管蒋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余求婚于宋女士多年,单位做政治关系之想。”送煤龄也表示:“婚姻之事,不过以感情为动机,不必有其他解说,此乃为彼之友者所应知也。至于所谓政治婚姻之说,更为可笑。”而不聋不吓的市民百姓,始终坚信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之说。这一盛典中的宗教婚礼即在宋家花园举行,余日章为主婚人。那天从花园到客厅里,都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篮,下午3时,乐声大作。下午4时,他们的世俗婚礼在距宋家花园不远的大华饭店举行,1300多位客人济济一堂。是日蒋介石在报上发表文章《我们的今日》:“余确信余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此次结婚,倘能于旧社会有若何之影响,新社会有若何之贡献,实所大愿,余二人今日不仅自庆个人婚姻之美满,且愿促进中国社会之改造。余本此志愿,努力不懈,务完成中国之革命而后已。故余二人今日之结婚,实为建筑余二人革命事业之基础。”  
 
 
二、爱俪园变迁(上海展览馆) 
爱俪园是近代上海xx的犹太富商欧司爱·哈同的私人花园。哈同原来是在印度长大的犹太人,19世纪后期来到上海,任职于老沙逊洋行。后来靠xxxx及经营房地产,成为旧上海房地产大王,并娶华人罗迦陵为妻。罗迦陵虽然出身低微,却在嫁给哈同后,成为哈同的好帮手。 
1901年,哈同买下静安寺东南那片近300亩的土地时,本来是想做地皮生意的,她夫人却投了“反对票”,她想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一座花园别墅,以遂衣锦荣归之愿。哈同在家里实行的是“内阁制”,既然夫人有此愿望,哈同也就同意了。 
爱俪园由清末xx僧人黄宗仰设计。整个园林的设计以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主,西式为辅。于1904年开始施工,历时6年,于1910年落成,共占地171亩,分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园内假山玲珑剔透,小溪碧波荡漾,楼台金碧辉煌,亭阁古色古香,景色十分雅致,整个园林共有景点60余处,每处均冠以美丽的名字,是当时上海{zd0}、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故有“海上大观园”之称。园名由哈同夫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注:罗迦陵字俪蕤),但老百姓却习惯地称之为哈同花园。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1922年71岁的哈同与59岁的罗迦陵曾在园中大做“百卅大寿”,楼台高筑,名流趋附,盛极一时。哈同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xx学者罗振玉等在爱俪园进行整理,所以中国的不少甲骨文专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由于罗迦陵笃信佛教,在园内还创办过中国最早的佛学大学华严大学。之后还创办过另一所在近代颇有影响的佛学大学圣仓明智大学,国画大师徐悲鸿也曾经在园内执教。全盛时期园内有管家、警卫、仆人、和尚、尼姑、教师、学生近800人。 
哈同夫妇没有后代,却在园内收养了很多孤儿作为养子养女。1931年哈同去世,就葬在园内,1941年罗迦陵去世后,园林逐渐荒芜起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同花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其间还曾经遭受过数次火灾,到1945年,偌大的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 
解放后,在爱俪园的旧址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起了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即今天的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展览中心西侧的那条铜仁路原名哈同路,即因哈同花园而得名。 
 
三、万国建筑中的珍品——爱神花园 
上海巨鹿路675号,现为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而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被叫***神花园,它是近代xx实业家刘吉生故居。 
刘家原籍浙江定海。晚清时,刘家{dy}代移民刘维忠在上海租界经营娱乐业,为刘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代刘贤喜出任招商局的轮船买办,家境尚属于小康。以刘鸿生和刘吉生为代表的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使刘家成了上海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刘鸿生和刘吉生均就读于上海xx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属新式知识分子。尤其是刘鸿生,他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企业管理的才干方面都非常出色,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近代上海企业家的眼光和方式,实力和梦想”。刘吉生出生于1889年11月19日,20岁就跟随其兄进入商界发展。刘吉生是刘氏企业集团里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刘鸿生的重要成员,曾任开滦售品处经理、中国企业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香港火柴厂董事长、培成女学校董等职务,又是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的董事。 
1921年,刘吉生购进了法租界巨籁达路上的一块地皮(今巨鹿路681号),兴建了一幢5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小洋房。到了1924年,他又购进了住宅东边的一块地皮(今巨鹿路675号)。这两块地皮面积共4000多平方米。他要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修建与刘家的财富与身分般配的豪宅。 
1926年,刘吉生请xx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为自己设计住宅。邬达克是上海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国际饭店、沐恩堂、大光明大戏院等xx建筑物的设计者。经邬达克精心设计后,刘家花园由当年上海xx的馥记营造厂负责建造。 
1931年,刘家花园落成。这座设计和施工都堪称{yl}的精美建筑,共耗费了20万银圆。刘吉生妻子刘陈定贞漂亮、聪明、能干,他俩青梅竹马,一生恩爱。为此,刘吉生决定在妻子40岁生日时送她一份礼物----爱神花园。由于刘吉生生意繁忙,工程上的事则由刘太一手操办。在刘太眼里,夫妻恩爱,事业成功,儿女成群,这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家庭。她要设计师把所有这些都体现在爱神花园之中。 
刘家花园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宫殿的气派,形制和柱式都称得上典范。主楼的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假四层建筑。它是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 
邬达克在庄重的建筑中注入了优雅妩媚。 
南门廊尽头,是建筑的主入口,系三联式拱门。入内,便是高敞的主厅,是刘家经常举行大型宴会或舞会的场所。主厅的天花板异常好看,不知有多少外国人,仰首望去时满脸惊讶,连呼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天花板。东厅是客厅,精致的柚木拼花地板,高高的墙壁上是考究的全柚木装饰,室内陈设高雅大方,给人殷实安逸的感觉。西厅为餐厅,装饰最为华丽,拱形的顶棚上布满了镏金的天花雕饰,窗户镶嵌葡萄图案的彩绘玻璃,室内北侧靠墙放着做工考究的柚木大酒橱,中间置一大餐台,西侧设乐台,为用餐者演奏。北厅是客人等候或休息的地方,它的西侧配有厨房,东侧设有洗手间,出入方便。整个底层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使用方便。刘吉生社交和生意上的迎来送往都在底层,刘鸿生也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在刘家花园的西厅里,小宴天天有,盛大的宴会每周总要举行一次。 
刘家人日常生活作息都在楼上。二层有卧房、起居室和书房,三层都是卧房,假四层是储藏类用房。 
主卧房在二层的东南部位。卧房顶棚,里外3圈有漂亮的天花雕饰。外圈刻着20个飞翔的小天使,每边5个,手上各自提着玫瑰花带,花带连成了一个大花坏。从图案上看,这群小天使是“德的天使”。这一圈的背景也极有意思,铺天的情网,含义非常丰富。中圈近角处,分别刻着4组人物,每组3人,稍大一些的为金童玉女形象,线条层次清楚,人物清晰可辨,旁边隐隐现出一个婴儿,体形也要小得多。这4组人物最有具象意义,分别为普绪赫、丘比特及女儿欢乐,每组人物之间,还刻有1对翅膀。里圈刻有玫瑰和葡萄图案,与花园呼应,象征爱情和纯洁受胎。壁橱、壁炉等重要部位的装饰性图案,大多是盛开或含苞的玫瑰花。次卧房在二层的西南部位,屋内壁橱和壁炉的木雕饰也极为精致。 
 
刘家花园配套设施完备,居住环境极为舒适安全。住宅配置锅炉房,中央供热系统供应暖气和热水。每层楼面设有两个卫生间,卫生洁具一应俱全。刘家的佣人都住北面临街的辅楼,辅楼上下两层,面积340平方米,底层设有汽车库。整个庭园沿街分两个大门出入,设门房间和狼狗棚护卫。大花园内花坛、树坛和草坪,石笋、太湖石等观赏石错落其间,与植物融为一体,景色别致。另外花园里还有网球场、温室等设施,喷泉、葡萄架、石椅等园林小品也大大提升了庭园的规格。在刘太的提议下,刘吉生的名字也被{yj}性地设计铸造在建筑里了。从东门廊走进去,有一个漂亮的螺旋形楼梯,楼梯外侧墙上的门窗,镶嵌着非常精美的彩色玻璃,楼梯内侧,顺着扶手栏杆往上走,仔细寻觅,南北面栏杆的铁艺图案中能找到“K.S.L”这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那是刘吉生的英文缩写。 
在设计刘家花园的过程中,邬达克为刘吉生夫妇的爱情故事所感动,觉得一个中国式的爱情故事与希腊神话中的最美妙动听的普绪赫故事一样迷人,因而决定自己出资,特地在意大利制作普绪赫雕像给刘家。同时他也是感谢刘家给了他一次良机。要知道,他太想用普绪赫的故事来创造一个庭园建筑样式的范本,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注定要完成的使命。 
普绪赫是神话中的希腊公主,因为美丽xx而引起维纳斯的嫉妒。爱神丘比特奉母之命欲加害于普绪赫,结果反而陷入情网,让西风之神将她携到自己的宫中,每天夜里与她幽会。维纳斯一心要拆散他们,不断陷害普绪赫。在历经重重磨难后,普绪赫与丘比特终于结为恩爱夫妻,过着幸福欢乐的生活。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名字就叫欢乐。 
普绪赫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蝴蝶和灵魂。蝴蝶在痛苦、长久地净化后拥有的美丽和动人,是人的灵魂的形象写照。在基督教的艺术中,蝴蝶经常是人的灵魂复活的象征,因而普绪赫形象出现后,她的身上常常带着蝴蝶的翅膀。 
邬达克在构思爱神花园时,深受英国xx学院派画家莱顿的名画《普绪赫洗浴》影响。在这幅画中,莱顿展示的是普绪赫正在脱下薄纱长裙准备人浴的那一刻,举臂回眸,亭亭玉立。刘家花园一些重要的细部特征,如希腊风格的爱奥尼柱子、台阶、水池、金色的柱头,甚至差不多宽窄的石径等,在莱顿那幅画里都能找到。 
普绪赫喷泉位于庭园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庭园的灵魂。喷泉中央的柱子支撑着一个水盘,水盘上置放着普绪赫雕像,水喷射在雕像上,落入水盘,随后流进水池。雕像仿真人大小,从足底至头顶有155厘米高,无论依照当时对女性人体审美观点,还是普绪赫形象的特殊要求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比例、尺度关系,这样的身高是再恰当不过了。普绪赫的脚下,有4个小天使和4条鱼,小天使有骑抱着鱼的,也有搂抱着鱼的,鱼嘴里喷射出的水落入水盘。邬达克设计的普绪赫,是表现正在脱衣准备人浴这一瞬间。普绪赫上半身裸露,刚脱下的纱袍还举在手上;下半身正面裸腿,后面被长裙所遮,增添了含蓄的美感。 
这尊圆雕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佳作。整个雕像用白色大理石制成。普绪赫的脸型秀美,看上去像现代意大利美女,弯眉大眼、细挺鼻子、线条俏丽的嘴唇,气质典雅。她的发型舒卷,带有上个世纪的摩登,为现代人所接受。匀称的躯体上,各个部位都很xx。雕像两脚一前一后,左脚跟抬起,重心落在右脚上;两臂举过头顶,左臂稍直,右臂弯曲;身躯朝向正前方,头抬向右侧上方。这些身体部位的紧松、轻重、正反等方面的对应和变化,颇具韵律和动感,使人体曲线更加优美。普绪赫的动作舒展轻缓,全身散逸着青春少女的气息,表现出一种醉人的美丽。 
上海解放后,刘吉生没有像刘鸿生那样,从海外回到上海居住。这可能与他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关。当年,戴笠把刘吉生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常常到刘家花园做客。1945年9月9日,戴笠从重庆乘飞机抵达上海机场,下飞机后就直奔刘家花园。戴笠向来行踪难测,这次他的上海之行照例鲜有人知。刘吉生将戴笠接到家中,安排他在次卧房休息。这间卧房,远离主楼梯,居住安静,又连接一个小楼梯,直达主楼的第三个门。那是一个很小的门,极为隐蔽,设在主楼与辅楼之间逼仄的夹弄里,对门就是辅楼的汽车库,车库大门直冲马路,万一遇上紧急情况,出入极为方便。当天晚上,刘家摆下盛宴为戴笠接风,宾客当中还有美国特工头目梅乐斯。戴笠在上海的首要任务是肃奸,于是上海滩上有汉奸行径的人无不心惊肉跳,许多人纷纷上门求刘吉生在戴笠跟前帮忙说情。为了戴笠的安全,刘吉生又将戴笠介绍给刘鸿生的二儿子刘念义。刘念义也有一栋花园洋房,环境不错,又很僻静,戴笠十分满意,一段时间内,戴笠就轮流住在刘家叔侄的花园里处理肃奸和“劫收”要务。1947年,刘吉生受圣约翰大学同学宋子良的委任当了西南运输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有着军统背景的公司。不久,刘吉生全家迁居香港。1952年,刘家花园被上海市市房地产部门接收。近年来,侨居海外刘吉生的子女孙辈们常常归国观光旅游,他们也经常到这幢老宅来参观,见到保存完好的花园、洋房和雕塑,都很兴奋和意外。 
在上海解放后的几十年里,这里长期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办公地点。很多人在这幢建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xx”期间保护普绪赫雕像的故事尤为xx而动人。据作协的郑成义先生回忆:“1966年5月我调来普绪赫喷泉畔工作不久,就遭遇一批又一批的人冲进作协来揪人、烧书、‘砸四旧’。作家协会立时被诬为‘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黑窝,大门敞开着,车来人往,乌烟瘴气。令人担忧的是庭院中矗立在水盘上的那比维纳斯更美的女神雕像,在众目睽睽之下,依然仰天展示着那半裸的人体,分明还在引火烧身哩!如果被砸碎了,该留下多么沉痛的伤啊!所幸的是院内有人及时伸出救助的手,将毫无自卫能力的公主从水盘上抢下来,代为穿衣戴帽,伪装包扎,偷偷深藏在花房的暗角。一藏十年,这派那派,上上下下时竟没有一个人告密出卖,直到女神重见天日。” 
如今,这里又建立起了文学会馆,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学活动中心。作协的各种组织将常年在此举办文学论坛、作品推介、学术研讨、文化交流、艺术表演、培训讲座等活动。竭力为所有会员作家提供良好服务,同时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大量的文学信息也由此产生和传播。可以相信,作协着力开展的文学事业以及文学会馆对城市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将会使这里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成为大都市的文化景观。 
今天,到过爱神花园并听过那段爱情故事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刘吉生和刘陈定贞。刘吉生1962年10月8日逝世于香港,享年73岁;两年后,刘陈定贞也逝世于香港。这对恩爱夫妻现合葬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永远厮守在一起。 
四、上海的“白公馆” 
 
重庆有幢“白公馆”,它曾因关押许多***党人而闻名。其实,上海也有一幢“白公馆”,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的汾阳路上。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当你不经意地踩晌这儿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白公馆”,是指上海汾阳路150号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海上。其实,白氏父子在这儿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而在他们入住之前的数十年间,这幢洋楼早就发生过许多xx故事了。也许是因为白氏父子名声太大,所以人们习惯上就把这栋洋房称为“白公馆”。 
冒险家司比尔门的乐园 
这所豪宅建成于1920年,是法籍冒险家司比尔门(M·speelman)的私家花园,具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今的大门依然是老样子,堡垒式的门房前,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通向树林深处。林子里有粗壮高大的香樟树和拔地而起的龙柏,树林的中心有一方喷水池,长年游动着各类观赏鱼。那幢灰白色的、神态威严的洋楼,就安卧在喷水池北侧的草地上。登上二楼宽大的阳台,满园绿色尽收眼底。东侧半圆形的耳房,全部用法国凸凹形玻璃镶成,宛如一个巨大的玻璃花瓶;楼内的大小客厅内,也处处可见精美的雕饰;尤其是那条盘旋而上的扶梯,令人恍如置身于宫廷之中。 
司比尔门曾是旧上海法租界的{dy}富豪。1921年他担任了万国储蓄会的董事长后,在中国首开有奖储蓄,吸收了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的资金。至1927年,他共吸纳存款2.5亿元。那时银元和纸币同时流通,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总数才不过1.3亿元,上海其他30多家重要的银行存款总数,也不过5000万元左右。到后来,凡是上海西部xx的大楼,如融司康大楼(今淮海公寓)、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巴黎公寓、万宜坊等,都成了他的资产。 
司比尔门原先只是一个荷兰穷光蛋,在帝俄时代取得了俄国籍,到上海来闯荡时还只是个华俄道胜银行的小职员,后来因亏空公款,溜之大吉。风头过后,他又加入了法国籍,并且接替了上海万国储蓄会的创办人盘滕的董事长职务,变成了大富翁。他在上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曾娶一歌女为妻,同样也以挥金如土而出名。据说这位歌女仅皮鞋就放满了两间屋子。 
1941年日军侵入租界时,司比尔门被赶出了这个花园,关进了集中营。 
大汉奸梁鸿志的藏宝之窟 
司比尔门被赶出后不久,大汉奸梁鸿志便捷足先登住进了这幢洋楼。 
梁鸿志是1937年“八·一三”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除外)时的{dy}号大汉奸。他是清末巨儒梁章钜之子,从小诵读经史,擅长诗文。梁鸿志在任北洋政府秘书长时,利用北京故都的特殊条件,大肆搜奇揽胜,竭力访求古代珍籍秘集。他的藏品中最为珍贵的是33封宋朝人的书信,其中甚至有苏东坡和辛弃疾的亲笔信,所以他把自己的书斋名之为“三十三宋斋”。 
梁鸿志住进这处花园后,夜间常常举办豪宴,招引各路“豪杰”,尤其是日本主子。每到酒酣耳热之际,他就拿出他的藏品向人炫耀。抗战胜利之后,梁鸿志被投入牢狱。为了保命,不惜将“三十三宋”拿出来送给了戴笠,以求减免刑罚。可是,到头来他还是被送上刑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白崇禧入住“白公馆” 
梁鸿志被捕之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接收了这处房子。再后来,国民党桂系首脑之一的白崇禧入住其中。白崇禧是广西桂林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参与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xx。1928年,桂系军阀与蒋介石闹翻,并在蒋桂战争中失利,白崇禧和李宗仁只好回到广西老家,直到抗战爆发,才再度北上。 
抗战胜利后白崇禧再次来上海,他先后担任了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职。其间,他把家安在了上海这幢花园洋房里。不料好景不长,淮海战役之后,白崇禧这个国防部长已变得有名无实。眼见大势已去,他便于1948年年底安排家眷南撤广西,1950年到了台湾。 
“德国啤酒餐厅”、“仙炙轩”迎来八方宾客 
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幢花园洋房,曾先后作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院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越剧院迁往淮海中路,这儿成了越剧院与梅龙镇酒家合办的越友酒家。越友酒家的开头几年生意挺好,可是没几年,生意就淡下去了,只得把宅院旁边的越剧院练功房租给台湾宝莱纳餐饮有限公司开设德国啤酒餐厅。后来,越友酒家的生意更清淡了,而德国啤酒西餐厅却越来越“火”。一到夜间,灯红酒绿,鼓乐铿锵,菲律宾乐团的热情演出,把三层楼面的近千名食客们鼓动得心脏摇荡……{zh1},宝莱纳把越友酒家也“吃”掉了。 
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仙炙轩”{jp}烧肉餐厅。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又重新作了规划整建。“仙炙轩”奉行“品质至上”的服务特色,每天迎来大批海内外的美食家。昔日的将军故居,今日依旧名流汇集。 
五、“大理石大厦”沧桑纪事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坐落在上海延安西路64号,主楼是幢通体洁白的大厦,因用了许多大理石作为建筑贴面和装饰,故称“大理石大厦”。该楼原为英籍犹太富商埃黎·西拉斯·嘉道理爵士(Kadoorie,Sir Eleazer Silas)的寓所,故又有“嘉道理公馆”之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一桶消毒剂带来好运 
埃黎·嘉道理于1867年出生在时属英国殖民地的伊拉克的巴格达。1881年,年仅14岁的他离开故乡,投奔在香港新沙逊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成为该洋行里的一名书记员,此后被派往宁波办事处任职。当时宁波城里发生瘟疫,嘉道理未经上司同意便从仓库里提取了一桶消毒剂,为此受到严厉指责。他觉得这很不公平,于是提出抗议,结果被洋行开除。 
事后哥哥给了他500港元,说这是他的全部财产。于是嘉道理与人合开了商行,做起了经纪人生意。据其长子劳伦斯回忆:“他以天生的聪颖勤奋地工作着,很受人欢迎,在积聚财产方面运气不错。”1897年嘉道理在英国娶同为犹太人的劳拉·摩卡塔为妻,生了劳伦斯与霍瑞斯两个儿子。 
民国初年上海橡胶风潮涌起,大批橡胶公司因投机失败濒临倒闭。就在这时嘉道理来到上海,汇丰银行经理史蒂文斯请他帮忙重振橡胶业,于是他留了下来,据说工作颇见成效。随后他将嘉道理洋行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又在沪港两地开设了多家公司,除橡胶外,还经营自来水、电力、煤气等,成为拥有相当资产的大老板。 
一幢耗资百万白银的洋楼 
1919年,嘉道理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格莱姆·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没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将新屋交英商马海洋行的斯金生设计后,便不再过问此事。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 
整个公馆占地约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92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原为两层,1929年加建一层。正面朝南,通过三跑台阶可上主楼正门前的大平台。每跑台阶两侧各有铁塔形灯座一具,中间一跑台阶两侧的石礅上原有石狮一对,今为少先队员的塑像取代了。面对花园中央入口处有仿爱奥尼式券柱廊。 
公馆有大小房间20余间,底层有可容800人跳舞的大厅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厅。另辟3间休息室,其中大厅东面的一间为牌室,顶部呈拱形,这种拱顶在上海似不多见。主人卧室及起居室位于二楼。主楼内部装饰仿18世纪欧洲皇宫样式,可谓富丽堂皇。门楣精雕细镂,漆以古铜色花纹。室内墙面多用金箔贴饰,房顶饰以石膏图案,色彩花纹各异。楼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铜质栏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为水曲柳、柚木嵌线图案。大厅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顶上悬挂8盏玻璃珠子吊灯,成三、二、三排列,华灯齐放,满堂生辉。 
花园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南面的草坪上曾建有马厩、鹿厩、网球场、暖气花房等,那原是供嘉道理家族及其亲朋好友们玩耍享乐的天堂。 
一个藏有7公斤金条的纸包 
可惜好景不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嘉道理一家除霍瑞斯留在上海看管公馆外,都在香港度假,于是被日军一锅端地送进了集中营。5个月后,又被船运至上海关押。这时他们才知道“大理石大厦”已被日本人接管,所有财产均被没收。嘉道理家人属英国“敌侨”,只能佩戴着占领当局规定的“B”字红色袖章,到指定的商店购买食品。这还不算,劳伦斯一家后来还被关进了闸北集中营。老嘉道理因病魔缠身,才被破例软禁在自家公馆的下人宿舍内,由霍瑞斯照顾,于1944年在贫困交加中谢世。这时“大理石大厦”改由汪伪政府占用。 
嘉道理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在日寇铁蹄下尽管自身难保,但还是积极帮助同病相怜的难胞。抗战胜利前夕,为防盟军空袭,上海实行灯火管制。{yt}晚上,前法国驻沪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怀抱一个7公斤重的纸包叩门进来,急促地对兄弟俩说:他因遭维希政府迫害,不得不离家出走,“这是一根金条,你们是我认识的{wy}能够相信的人。把它藏起来!”说完就走了。 
事后劳伦斯回忆道:“作为一贫如洗并被软禁起来的战俘,我们的感情十分复杂。尽管如此,约在半夜时分,我弟弟和我偷偷溜出屋子,跑到花园中,找了一棵树,把那条金子埋在树下。9个多月后,战争结束了,经过一番搜寻,我们找到了那条金子,并将它完璧归赵。” 
一个热衷慈善事业的犹太家庭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由肖耶少校率领的一支美军小分队在上海登陆。他们通过瑞士驻沪领事馆与嘉道理兄弟取得联系,要求入住“大理石大厦”。兄弟俩欣喜若狂,5年来,{dy}次打开了公馆内的所有电灯,用印有“嘉道理”英文{dy}字母“K”的特制食品款待盟军,据说这种食品兄弟俩也从未尝过。不久,嘉道理公馆便成了美、英、澳军人的活动中心。 
嘉道理家族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曾多次在此举办各种游园会、舞会和救济难民的义卖活动。如1948年11月20日,福利会举行义卖舞会,买品有瓷器、茶具、工艺品、烛台等,其中不少是宋庆龄自己捐献的。儿童剧团上演活报剧《乞儿》,筹得款项15万。老嘉道理在世时,还在上海捐资创办了肺结核病防治所和中山医院皮肤病防治所,向医院捐赠了不少医疗设备。 
1902年,老嘉道理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开设了一家私立补习学校----育才书社,自任校长。书社招收百来名青年,分几个班级上课,专攻中英文两科,主要是为租界内的洋行、工厂及工部局培养翻译人才。1910年前后,工部局有意为纳税华人子弟创设一所普通学校。老嘉道理闻讯后,向工部局表示愿意将原来的育才书社改建为工部局学校。为此,他在山海关路购地10亩,建造了一幢有15个教室的三层楼房作为新校舍。1912年3月12日,育才书社迁入新址,并更名为“工部局立育才公学”,归工部局管理,即今育才中学的前身。鉴于嘉道理在世界各地兴办了许多慈善事业,1926年荣获英国二级爵士称号。 
1939年,大批欧洲犹太人为逃避德国纳粹迫害纷纷流落上海街头时,霍瑞斯子承父业,在今东长治路91弄内出资兴办了上海犹太人青年会附属学校,内设2所幼儿园和9个班级,有学生600人,使得这些失学同胞能重返课堂,完成学业。1942年1月,学校迁入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627号新址(今纺织集团党校所在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嘉道理学校”,据说是当时虹口地区最漂亮的建筑。该校出来的学生在1946年的剑桥高级考试中成绩优秀,成为上海犹太难民区的骄傲。建国初期,霍瑞斯曾留在上海处理嘉道理洋行上海办事处善后事宜,后赴港与兄劳伦斯团聚,1995年病逝。 
至于劳伦斯,抗战胜利后不久即去香港再谋发展,后出任嘉道理集团总裁,被港英当局授予勋爵称号。晚年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投资兴建大亚湾核电站,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称赞。1993年8月25日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一座孩子们的乐园 
经宋庆龄先生提议,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关领导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欢晚会上宣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开幕了!地址就选在正在举行晚会的“大理石大厦”。随后又在院内先后修建了科技楼、游艺楼、小剧场和天象馆。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对此,劳伦斯感慨道:“我父亲喜欢款待朋友,大理石大厦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中出了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被改为少年宫,从各个学校中挑选出来的小学生们在那里接受艺术培训。岁月流逝,得知我父亲特别喜欢的这幢建筑现被成千上万的儿童使用着,他们从那里提供的课程中受益,这对我来说是件高兴的事。” 
六、盛宣怀住宅(附图) 
今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这座大花园洋房,建于1900年,当时这里叫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多是农田。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 
盛宣怀原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协助李氏办洋务,创设轮船招商局、华盛纺织总厂等官商合办企业,并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前夕他任邮传部大臣时,因借外债而将川汉、粤汉铁路抵押出去,民愤很大,清政府不得已而将他撤职。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远在日本的盛宣怀表示效忠于袁政府,并愿协助袁讨伐反袁军而得信于袁世凯后,即回到上海,并买下了这座花园洋房。 
1916年盛宣怀在沪病死,他儿子盛重颐继承了这幢房子。到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谓盛宣怀任官职时,有侵吞公款之行为,决定没收其遗产,并收回已由他儿子居住的这套花园洋房。从此该房先后又成了蒋介石的干将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胜利后,盛重颐通过一系列活动,又收回了此房,不久因生意失败,将房子卖给了荣德生家庭,解放后归国家使用。抗战中此房还曾被日本人占用过,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这幢花园洋房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也是一百年来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图为淮海中路1517号) 
七、历史名楼——飞机楼 
深藏于上海东北角长海医院大园内,一幢貌似飞机的建筑,原是民国时期为中国航空协会及航空陈列室所建,“飞机楼”由此得名。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出动飞机从空中轰炸中国xx阵地及居民区,使中国xx损失惨重,于是飞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国人广泛认识。1933年元旦,中国航空协会在上海成立,该会宗旨是:提倡国民航空事业,研究发展航空技术。1935年上海在计划建设“新上海”博物馆时,让出原属博物馆的十亩土地给中国航空协会建造大楼(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同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主席王晓籁主持奠基仪式,1936年初大楼竣工,5月5日正式使用。 
大楼由中国xx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以10万元中标承建。大楼平面和立面酷似一架双翼飞机。“机首”部分是一个可容千人的礼堂,屋顶塑立一架飞机模型;“前翼机身”为三层,作办公用房;“尾翼”二层,左右两侧均为该协会的航空陈列室。飞机楼的建成,成为当时一大社会新闻,市民纷纷前往目睹其英武的风姿。但仅一年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飞机楼遭严重毁坏。此后中国xx撤往内地,飞机楼也被人们遗忘。 
1991年泰国华侨郑钟良先生来长海医院作体检和xx时,发现楼对面一座酷似飞机的建筑,门右侧的奠基石,记述着这座楼的历史。于是,他专程去南京,查阅此楼的史料,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决定出巨资2000万人民币,予以修缮。1993年12月18日,飞机楼修复。修复后的飞机楼,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飞机楼”匾额。同时,在三楼环形碑刻长廊中,首次展出了当年一些国民党要人如张学良等为飞机楼题辞墨迹。 
2002年上海公布了1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飞机楼属“江湾三十年代市政中心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建筑。有理由相信,目睹了历史变迁的飞机楼,会进一部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图为修缮后的飞机楼) 
 
八、丁香花园 
座落在今华山路849号上的丁香花园,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私家花园。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首领,在上海开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纺织工业及航运业江南制造局、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等,经常住在上海。随从而行的李氏宠妾丁香,觉得沪上官宅过于喧嚣,但又不愿离开上海,希望李鸿章为自己营造一处清静舒适的花园别墅。李鸿章便委托盛宣怀操办此事。盛宣怀心领神会,在海格路(今华山路)购地40亩,特聘美国建筑大师罗杰斯来沪设计,建造了这处私家花园。因园内广植丁香树,又为宠妾丁香而建,故名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内共建有三幢别墅(其中2号楼为20世纪50年代所建),1号楼是李鸿章和丁香居住,也是李鸿章在沪接见部属的官邸。二层结构。下层朝南有主房、客厅、餐厅;朝北有厨房、贮藏室、佣人房。上层有主房三间,中间是凸出大阳台,内为卧房,旁有小书房、会客室等。楼前满目丁香树,郁郁葱葱。室内装饰堂皇而不奢,华丽而不俗,并安装了卫浴设备和取暖通风、消防等设施。 
 
3号楼风格与1号楼相同,用作藏书,取名“望云草堂”。李鸿章也是个收藏家,书籍和古物甚为丰富。李鸿章死后三十余年,抗战爆发,藏书中的珍本不断散落,为保存余下藏书,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把“望云草堂”的藏书全部捐给了震旦大学图书馆。 
丁香花园的园林布置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有蜿蜓曲折的琉璃瓦龙墙,上雕各种造型的龙有百余条;主龙墙正对未名湖,与湖中八角亭遥相呼应;环湖用太湖石块堆砌成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园内还建有小径、小桥、石洞等。 
上海解放后,丁香花园曾作为***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办事处,后为市工商联合会机关。20世纪80年代经改建修饰后对外开放。(图为丁香花园1号楼) 
 
九、《张爱玲地图》:她住过的老房子 
本书作者追寻当年张爱玲住过的老房子,不仅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也写出了一番张爱玲式的雅韵。这样的书当然会引起“张迷”们的喜爱,但对上海史有兴趣者,也不妨稍加涉猎。 
出生时的老宅子(康定东路87弄)女儿出嫁的时候,李鸿章给的嫁妆里,有一幢民国初年的大房子。它的弄口有一扇大铁门,门口派了巡警把守。张爱玲和她的弟弟都出生在这所房子里。 
下着百叶窗的客厅里,一旁摆着金鱼缸,细细的描摹出橙红色的鱼藻。家里的墙上挂着陆小曼的画。许多书上都说这幢房子地址是泰兴路三一三号。众里寻它千百度,街道、里委、警署,一概说没有。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说过,那幢老房子离苏州河近。 
车子在泰兴路近苏州河一带倒来倒去。看不真切,索性下了车实地勘探。沿着石门二路走,在一个转弯处,路断了,去看门牌,已然到了康定东路。走过八十七弄,看见一幢清末民初的红砖墙大房子。张子静对这幢房子的回忆十分贴合眼前所看见的一切:它是一幢清末民初盖的房子,仿造西式建筑,房间多而深,后院还有一圈房子供佣人居住;全部大约二十多个房间。住房的下面是一个面积同样大的地下室,通气孔都是圆形的,一个个与后院的佣人房相对着。 
门开着,进去,地上的进口花砖不掩岁月,依然明媚。一个男子问:你要找谁? 
不自信地说,我找一个名人的故居。他说这里就是。他指着对面赭红色的大房子说,喏,那里以前是李鸿章家的产业,这条弄堂全是的,以前弄堂口有大门的,还有人看守的。我外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老底子里的事情都是听她讲的。我问:花园呢?书上写,有一个花园的。男子说:花园拆了,你看,给那里(一所医药中专学校)造了房子了。他指着自家房子的墙说,以前,这里都有石雕的,“xx”里被敲掉了。 
是的,张爱玲说过的,她被父亲关着的时候,透过窗子,清楚地看见了这些石雕。 
证件递进去,学校的门卫爽快地开了门。 
台阶。水泥门柱。楼梯设在客厅的中间。客厅是暗的,好像电影院,有旧梦里邀出来的板滞,晴好的天气里,也要点了灯才能看报纸的。客厅中间应该吊枝形水晶灯的地方有一个大铁钩子。那是当年用来挂煤气灯的。环顾四周,想给张爱玲的家摆上一个鱼缸,只是哪都不合适。 
张爱玲被父亲禁闭在一楼的那间屋子已经做了教室,从窗口里,可以看见对面的佣人房。烈日下的阳台,空空荡荡。以前,张爱玲的弟弟在这里踢球,碎了一扇玻璃。 
印象里,张爱玲的父亲总是待在二楼的。二楼比底下多了一点亮,昏昏沉沉的亮。在这亮的光里,经常飘了父亲和后母吐出的烟雾。 
张子静说过的地下室还在。门开着,点了灯,湿漉漉的,好像囚室。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没有进去。 
有关张爱玲的书把康定东路八十七弄说成麦根路(markham泰兴路)三一三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翻老地图,原来上海的路名不断改朝换代,如同一个女子,嫁的次数多了,本姓便模糊起来。 
《上海市路名大全》说:康定东路建于一八六二年。原为麦根路(泰兴路)的一段。康定东路、石门二路、泰兴路曾经都叫“淮安路”。一九四三年,更名淮安路东段。三条马路原本联系在一起,一度共同拥有同一个名字,后来分家,各起炉灶,门牌重新整理。不查旧账的人,哪懂得这里面的变故。 
在主管康定东路老房子的一家物业公司的资料室,我摸清了这个宅子原先的地址和建造年代:辛前(辛亥革命前) 
淮安路三一三号 
这两栏文字让我狂喜不已。辛亥革命前的一八九九年,李鸿章、盛宣怀、贝润生等人,自境内租界起,纷纷购置和租赁静安区一带的房产,向银行、钱庄xx,投入房产开发,建造了大量房屋。从年份上,这幢房子是吻合的。而“淮安路三一三号”则证明了我先前推测的正确。 
“这里马上要拆掉了。房子很破的。”资料员的声音传过来。 
爱丁顿公寓  (常德路195号) 
据当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统计,一九三四年,境内公共租界里弄堂房屋平均月租为37.5元(法币),公寓、花园住宅房租更高,而同年各业职工月均收入仅14.08元。张爱玲和她的姑姑常年租住在公寓里,虽有被接济的委屈之感,但依了当时的生活指数,仍然算是优渥一族的。 
爱丁顿公寓是张爱玲和姑姑住得最长久的公寓,一九三九年在五十一室,一九四二年以后在六十五室。她们搬出去,又搬回来,可见得对这个公寓是锺情的。它在今天的常德路、南京西路、愚园东路的交界处,已经斑驳,依旧鹤立鸡群。一如张爱玲的衣服,不是什么华贵的料子,却自有一番惊艳在里面。 
张爱玲在这个公寓里面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dy}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还有,与胡兰成秘密结婚。 
老作家周瘦鹃说:“我如约带了样本独自去那公寓。乘了电梯直上六层楼,由张女士招待到一间洁而精的小客厅,见了她的姑母。这一个茶会中,并无别客,只有她们姑侄俩和我一人,茶是牛酪红茶、点是甜咸具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和点碟也都是十分精美的。”后来成为张爱玲姑夫的李开第说:“我常去那里看她们。一次,我在公寓门口遇到爱玲,爱玲说,姑姑叫我给伊去买臭豆腐。那个时候,张爱玲已经蛮红了。”这样的场景,张爱玲曾经写在了她的小说《十八春》和《封锁》里。 
爱丁顿公寓的阳台是意大利风格的,它利用转角处理了建筑的光线变化。张爱玲孤僻,不喜欢应酬,公寓的阳台是她与世界联系的最清雅的方式。她在阳台上看显赫的哈同花园的派对,看佣人提了篮子买菜,看封锁,看电车进场。野眼望够了,张爱玲会回转身来,和姑姑说闲话。 
柯灵夫妇同张爱玲的姑姑及姑夫一直保持来往。柯灵夫人陈国容女士说,当年张爱玲的母亲要带张爱玲出国,张爱玲迟疑后还是选择和姑姑在一起。陈国容女士看见过张爱玲写给姑姑的信。不是朵云轩的信笺了,一张便条纸而已。简短的文字里,藏了不被言说的深厚。 
那天晚上,从商城剧院听了音乐会出来,突然想去张爱玲家顶层阳台看看。我上到五十一室。这一层的灯很是敞亮,好像是给上六楼的我一点余光。六楼很耐人寻味地黑寂。我在门前站了一会儿,才继续往上走。摸索着到了顶层,阳台的门是锁了的,黑洞一样湿的、热的空气里摸到一把铁的挂锁,不上去也罢。 
有一年夏天,胡兰成与张爱玲同看日本的版画、浮世绘、朝鲜的瓷器及古印度的壁画集。傍晚,在阳台上眺望红尘蔼蔼的上海,西边天上余辉未尽,胡兰成说:“时局不好,来日大难。”张爱玲听了很震动。 
卡尔登公寓 (黄河路65号) 
据上海私营房地产业资料记载:清朝大吏李鸿章除拥有具有亭台楼阁之胜的丁香花园外,还在今华山路置有豪华住宅,今南京西路人民公园对面沿街的数十幢三层楼房及后面的住房梅南坊也是他的产业。他的家属还把华山路住宅改建成枕流公寓分户出租。 
一九二八年,张爱玲的家从天津搬到上海的时候,她的舅舅曾在李鸿章的这片产业上一个叫张家□(新昌路)的地方落脚。张爱玲说:“未来的大光明戏院后面的卡尔登戏院后首的一块不规则的小型广场,叫张家□,显然还是上海滩初开埠时节的一块沼泽地后来填了土,散散落落造了几幢大洋房。年代久了,有的已经由住宅改为小医院。”张爱玲说的这几幢小楼,现在为长征医院的一部分,修旧如旧,好像是xx变心的情人,颔首在原来的地方。张爱玲和舅舅的孩子在张家□的一个照相馆里拍了一张阖影。张爱玲说,那个照相馆叫“宝德”。我翻四十年代的上海地图,看见宝德照相馆的地址是南京西路二五八号,在大光明大戏院停车场的边上。 
大约在一九四八年以后,张爱玲和姑姑住在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的三零一室。据陈子善教授考证,张爱玲和姑姑是在一九五零年搬到这里的。搬到这里,仿佛是回到了张爱玲的初始。 
张爱玲在卡尔登公寓完成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小说《十八春》、《小艾》。卡尔登公寓附近是xx的商业中心南京路和跑马总会。步行过去五分钟左右,是福州路,旧称四马路。这里曾有很多好的馆子、书店、戏院,还有妓院。这些活色生香的市井,是张爱玲写俗世上海的移动盛宴。 
许多年后,张爱玲回忆起在卡尔登公寓的日子,是由食物的味道引起的──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只有他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jp},与美国加了防腐剂的软绵绵的枕头面包不可同日而语。我姑姑说可以不抹黄油,白吃。 
卡尔登公寓是一栋大型的英国风格的房子,高低错落有致,四扇摇门,铰链式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和张爱玲以前住的地方一样,在公寓的顶层,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大阳台。 
 
 
公寓等级森严,设有四架楼梯,供不同层次的人进出。每个层面有二十五个套房,S形走廊上铺着地毯。现在虽然地毯早已不见了,固定地毯的家什还顽强的保持着当年富贵的姿态。那时公寓这头的人要到公寓这边来乘电梯,必须经过其他的二十几个房间,长长的裙裾,细细的鞋跟,全因了这地毯而悄无声息。 
公寓里处处是铜制的把手、铜制的锁、铜制的徽记。据卡尔登公寓的一个自来水电工说,卡尔登公寓本意上是要超过金门饭店的,因为战争,没有按照原先的图纸建造完毕。那些待用的建筑材料一直堆放到了七十年代。 
《十八春》在上海《亦报》连载时,引起轰动。有个和曼桢同样遭遇的女子从报社探悉了张爱玲在卡尔登公寓的地址,一路找了来。门房自然是不让进的;这个女子只得倚在公寓的推门上大哭,张爱玲手足无措。幸得姑姑下楼劝慰,才将一个泪水淋淋的疑情女子劝了回去。 
一九五二年八月,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从浦东过江来卡尔登公寓找姐姐。姑姑开了门,一见张子静就说:“你姐姐已经走了。” 
 
十、书隐楼(附图) 
书隐楼是上海市中心仅存的大型清代民居珍品、属私产性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隐楼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已有近230年的历史。今址在南外滩天灯弄77号。据现住宅主人郭某称,该住宅为清乾隆年间沈初所建私宅,并有沈初所题“书隐楼”堂匾为证。沈初,浙江平湖人,乾隆癸未科榜眼,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尚书,并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但历代《上海县志》中,均无沈初在上海活动的记录,可见该宅并非沈初私宅。据史料记载,该宅本为明后期陈所蕴私宅,明末清初,陈氏家道中衰,住宅及日涉园均被浦东陆深的后代陆明允收买。陆氏对旧宅进行改建,并增建“传经书屋”作为书房和藏书楼。陆明允的曾孙陆锡熊,曾任《四库全书》编纂,陆锡熊的好友沈初应邀为传经书屋题匾曰“书隐楼”。约光绪后,陆氏家道衰落,住宅被分批出让,园林大部分被改建为住宅。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氏购进书隐楼旧基。 
书隐楼一角 
该楼占地3亩余,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全景布局合理,前后共有5进,计有房间70余间。从正门而入,一至三进,为前部,属宅邸花园,可供静步欣赏,景点典雅脱俗。内有名花异木,假山池沼和船厅,船厅三面临水,上有船蓬轩,其形象逼真耐看。另有轿厅、七梁正厅、话雨轩、十字墙和古戏台,往日逢喜过节,幽幽乐声,绕入耳际倍觉情景如画。四进与五进,说是后部,实为正中,当曲径通幽漫步而入,顿有与世隔绝之感,中间两幢古典式走马楼形成一个“开”字,四周为大青砖砌起的厚2尺余,高3.6丈的封火墙所围合,大门、侧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上都用方砖遮盖,其防火之严密,可谓尽善尽美。四进谓正楼,供藏书之用,五进谓宅居楼,是主任准备告老回籍阅书隐居之所。两楼雕梁画墙,美轮美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建筑科学院太湖流域居民调查组人员曾来书隐楼参观,认为太湖流域已难找到如此精致的民间宅第。后书隐楼被列为市级文物单位。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在高墙西面建造高层厂房,因设计不合理,致使书隐楼10多米高的砖墙开裂20余厘米,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历经全市关注的十数年“产权与维修”争议后,僵局终于打破——2002年7月,市文管会组织的修复队伍进驻这幢旷寂衰败的深宅大院,230多岁的书隐楼抢救修复工作正式开始。修复资金初步估计需700万元,工程预计在2004年内完成。

(此贴转自2005年的贴子,不知其中有些建筑现在还在否?)

郑重声明:资讯 【上海老房子- 天一- 龙须菜-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