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xx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2_笨鸟试飞场_百度空间

  21、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1823-1870)是俄国{zy1}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他的著作是当时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生于俄国的土拉,在他父母的一个小庄园里度过了童年。21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2岁被任命为一家法律学校的代理教授,但由于拒绝执行教育部关于送审讲授提纲的要求被解职。他热爱教学工作,但在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里却找不到一个教师的职位,不得不在内政部当了五年小官吏。1854年,他被任为加特钦斯克孤儿院的教师,随后又被任为该院的学校监督。在此期间,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等重要论文,成为xx的教育理论家。1859年,乌申斯基被任为斯莫尔尼学校的学校监督。这是一所专为贵族女子建立的极端保守的寄宿学校。女孩子们在这里受的是宗教和崇拜沙皇的教育,过的是幽居的脱离实际的生活,节日和假期也不准回家。乌申斯不顾校长和反动教师的反对,彻底改革了学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学措施,还为低年级学生编写了上下册的俄语读本《儿童世界》。在此期间,他曾受命编辑《教育部公报》。他一改过去的编辑方针,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要问题,发表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祖国语言》、《师范学堂草案》等重要论文,把一个枯燥无味的官方的学术刊物,变成了教育科学刊物。他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仇恨。他们控告乌申期基信仰无神论和有自由思想。1862年,乌申斯基被解职,并被派遣长期出国考察(实际上是变相流放)。他在国外住了五年,研究了许多国家的教育,编写了一部供小学一、二、三年级用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前两卷的编写,并为第三卷搜集了材料。1867年他回到俄国,身染重病,仍著述不辍。1867、1869年,先后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1870年赴克里米亚继续写第三卷,同年12月32日因患肺结核逝世,终年仅47岁。
  乌申斯基是俄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应当提示教育的规律。
  关于德育的目的和手段。他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他指出,德育应当发展儿童的人道精神、忠诚老实、爱劳动、守纪律、责任感以及跟谦逊相结合的自尊心等品质;发展儿童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刚毅和义务感;培养对人的真挚、善意和公正的态度。根据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他认为德育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德育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教师本身的榜样、说服、机智地对待学生、预防、奖励和惩罚。
  他在《论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中指出,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发展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的就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学论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学上量力性原则、连贯彻的方法,探讨了教学过程及每一阶段的具体步骤。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与使他们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认清自己劳动的伟大社会意义。他还指出,教师不仅应当是某门学科的讲授者,而且应当是一个教育者;他应当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诬陷应当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在《师范学堂草案》中,他还详细地制订了培养小学教师的计划。
  2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以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闻名于世的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托尔斯泰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热爱,热心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他曾说:"我之所以要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要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格拉得斯基、罗蒙诺索夫。然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是成群而众多的。"
  他两次数赴西欧考察,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教育的真实状况,这些兵营式的学校盛行的严酷体罚、强迫纪律、呆读死记等,给他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他在日记中愤慨地记载了他的观后感:"所看到的都是儿童的一些愁眉苦脸,"死气沉沉","孩子们是被吓呆了的,被毁了的","总而言之,就是压制一切高级能力,而去发展那些符合学校状态的能力----恐惧、记忆力的紧张和注意力","糟得很","可怕"。对外国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和枯燥无味、令人讨厌的教产书也给予了尖锐的批语。他回国后,研究了俄国学校的教学情况,并表示不能搬用外国的教育制度,要走"自己的路"。
  23、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改造经验的过程和儿童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也不赞成传统学校所强调的教材之间的逻辑顺序,认为"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很注意活动作业,如园艺、木工、烹饪、纺织、缝纫等,也注意设置实验室,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从事缝纫、织布的作业时,要从剪羊毛,用手剔除棉籽开始,"循着历史上人类进步的足迹",重演从原始到现代的全部过程。
  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
  24、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是列宁的夫人和战友,是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苏维埃杰出的教育家。
  克鲁普斯卡娅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她认为培养集体主义者是苏维埃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她说:"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xxx的发展。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共同安排好儿童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理解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关于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要少爷和游手好闲的人,学校应该教给儿童生活和劳动的本领。
  克鲁普斯卡娅高度议价教师的作用。她认为,教师的工作对建立新型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她说“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必须日益增加和提高。”
  克鲁普斯卡娅很重视学前教育。她指出,"童年时代的印象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和以后的品行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5、保罗·孟禄(Paul Monroe 1869-1947)是美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
  孟禄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法及自然科学的教学等问题,也曾发表过不少值得重视的意见。他说:"前三年是普通学科,后三年则分为几科,学生可随意选择一种,这种办法在美国叫平行学科制这里面有一种理科,是预备将来学生学医、学农业、学工业用的实用学科。此外有商科,美国中学生有30%是学商科的,……还有文科是预备将来学政治、法律等用的。"孟禄十分重视办好中学,他说:"我偏重中学的缘故,因为中学关系颇大,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职业,大学好不好,视中学毕业生如何,中学毕业生不一定都能升学,所以还要使他们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以便将来自谋生计?quot;有一次他在谈到中国教学方法时说:"中国今日的中学教学法,是一种讲演式的教授法,学生居于被动的地位,无自动的精神。这种方法学中国古文,或者可用;若学今日的科学,是万万不行的!"。"行以求知"是孟禄教学法思想的核心,是有借鉴价值的。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还主张使用"设计教学法"。他说:"现在美国教育{zx1}趋势,不仅使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历程,并进一步使学生自动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方法名之曰'设计教学法'。此法起源于法律学校。研究法律,不在研究原理,而在研究法庭所已有的案件,使学生自己先下判断,再由教师指示原则,证明学理。医学研究,也是如此,使学生实地诊病,研究原则"。
  孟禄重视教育,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假如中国有三四百的科学专家,就比较中国有三四百万xx还要强些。"
  26、爱德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生活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他xx动物心理实验和教育心理学体系,对美国及世界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首先,桑戴克把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明确规定为研究人类本性及其改变或学习的规律,而探讨这些规律的知识则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桑戴克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概括出三条学习规律:
  一、准备律。桑戴克说:"在神经原上,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会引起烦恼。"
  二、练习律。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即一个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形成了联结,如果不断应用,那末,这个联结就会变强。失用律,即一个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形成了联结,如果长期不用联结就会变弱。
  三、效果律。桑戴克对这一规律作了如下的表述:"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地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出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重现。"
  此外,桑戴克还开创了学科心理的研究,制定学习量表以及成人的学习研究等。{zh1},他还探讨过社会心理学问题,他一生对动作-人类-社会心理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
  27、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zy1}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这就是说,教育界不是自发地完成的,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的影响过程,其目地是培养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使青年一代成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加里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他说"我们就是想使我们的孩子们受到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脑筋里种下共产主义的原则的深根。"因此,他认为必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都能关心集体,关心同志。因为同志情谊能使大家团结一致。所以,"应该竭力发展青年们这种同志感情和阶级友谊。"他认为,必须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要求教师用苏维埃工农业和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成就,来培养苏维埃青年的民族自豪感。他要求教师对青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苏联青年具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是爱人民、忠诚、勇敢、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等。
  加里宁非常强调向青年一代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他指出,苏维埃学校实际上是"培养高度发展的xx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初的实验室"。
  加里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习惯于独立地研究书籍,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加里宁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在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28、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以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把约三千名失足少年培养成为将军、工程师、医生、教师、新闻记者、工人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方面:
  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他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说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而形成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制定必要的制度和纪律,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他还主张建立教师集体。马卡连柯指出: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的教育"。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要求教育者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善于发现和启发儿童的优点,善于发现并克服儿童的缺点,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提出高度的要求等。
  注重"前景"教育。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重视纪律教育。他说:"纪律是集体的外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点、集体的灵魂、集体的表情和集体的信念"。纪律不仅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待续)
  (特别说明:文章来自网络,非本人所作;作者未知,感谢原作者。)
  外国xx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三)
29、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凯洛夫(1893-1978)是苏联xx教育家。
凯洛夫认为苏维埃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2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3.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反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6.对学生进行美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在教学论中,凯洛夫试图用xxx主义的认识论分析教学过程。凯洛夫肯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过程,即列宁所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必要的环节和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认识任务、给学生形成关于现实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的观念、用各种要领和规律阐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凯洛夫在总结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教学原则:即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上的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教学法可接受原则。在教育论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内容。他说:"在苏维埃学校中,德育包括有计划地和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共产主义道德是新的、高级类型的道德。为完成共产主义建设而斗争就是这种道德的基础。在我们的社会里,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说他要尽心竭力地去为建设新的共产主义的社会而斗争!
他认为德育的任务在于:1.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他强调:"学生自觉地和牢固地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深刻地懂得这些要求,并且在实践中遵行这些要求,是养成道德信念的基础。"2. 培养共产主义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在"学生守则"里规定好了初步的行为习惯,严格执行,就会在学生身上逐渐地形成和巩固起来。他说:"有了这些习惯,并且这些习惯是稳定的,这就是学生有道德修养的主要标志"。3.培养道德情感。这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跟其他民族友爱和兄弟般的团结的情感、关心和同情的情感。”凯洛夫认为:“社会义务感有助于克服某些学生行为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这些不良品质。”4.形成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5.克服学生行为中不良的特征。诸如无纪律、不负责、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鲁、不尊敬老人、说谎和虚伪、宗教残余等。
30、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长"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
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内在结构的组织再组织的过程,其发展的过程是边疆的但又有明显的阶段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二、前运算阶段,约从2岁到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约从7岁到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到15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动作尚未内化,不能借助内容言语在头脑中进行,必须表现为外现活动。在前运算阶段,虽然内化形成了表象,但还没有可逆性。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可逆性,因此才有守恒概念。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形成了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一、生理的发育成熟,这是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仅提供一种可能性,但不能预决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二、知识经验,这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社会教育和影响,这是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四、主体平衡化,这主要是指儿童自我调节过程。
他对教育的工作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他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够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二、他认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三、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地学习。
四、他认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讲座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31、B·F·斯金纳(B·F·Skinner,1904-)是美国当代xx心理学家,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行为科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发现"。他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并据此设计制造了教学机器,对西方国家的教育影响很深,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及其特点有:
{dy},小步子逻辑序列。他把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单元,编成程序,每次只给一小步。步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知识。
第二,学生的积极反应。斯金纳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的承受,学生不能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的反应。而程序教材或教学机器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填空、解题、书写答案等做出积极反应,不再是被动的了。
第三,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做出的每个反应,教学机器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称为"结果的及时知悉"或"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机器每走一步,都附有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核对。这就是反馈。反馈越快、越及时,效果越好。
第四,学生自定步调。每班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上中下三类差别。传统教学总是统一进度的,而程序教学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叫做"自定步调",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zd1}的错误率。由于教材编制是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学生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反应,使错误详细降低到{zd1}限度,学习效率更高。
32、杰罗姆·S·布鲁纳(1915--)是美国xx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布鲁纳认为,教学时机十分重要。他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认为过去的学校,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推迟了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岁月。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儿童认识水平,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获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科学家、诗人和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在三年级的教室里,智力活动全都相同",其间的差别只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学习物理的学生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他重视发现法,是基于对人的主动性的高度评价。他一再强调,不要把人只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认识过程是人主要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是主动地学习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他建议教师多多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去分析、综合发现应得的结论式规律,成为发现者"。这样能更好地发掘智慧的潜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xx现的兴奋感、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保持记忆。
33、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xx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主张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教育和教学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学生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使学生终生有正确的精神需要,能够享受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有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他不同意只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传授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观点,强调世界正进入一个"人的世纪"。他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他说,要教育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要具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氏认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儿童来到学校的{dy}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要审慎地运用惩罚。"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不能泼灭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从全面发展教育的高度出发,对智育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他强调学生要掌握基本知识,但掌握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劳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体育,苏氏是和关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有关方面联系在一起看的。他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乐观向上、随时准备克服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儿童的精神生活----他的智力的发展、思维、记忆、注意、想象、情感、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体力的活跃程度。""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高尚、心地善良、情感诚挚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长达二十多年,对学校领导可谓经验丰富,不乏独到见解。作为一校之长,工作千头万绪。苏氏认为校长不能陷于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靠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好的校长,必须通晓教育科学,是一个教学的能手、教育的行家,必须把"学校工作的最本职的东西----教学和教育、教师和儿童----摆在{dy}位。"因此,苏氏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并且坚持天天听教师的课,
"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课,就算我这{yt}什么也没做。"
34、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1870年8月31日诞生在意大利安科那省奇纳瓦里。父亲亚历山卓·蒙特梭利是贵族后裔、思想保守,母亲蕾柰德·史托普尼系出名门、美丽而开朗。蒙特梭利是家中的独生女,但母亲并不溺爱她,所以蒙特梭利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并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26岁时,蒙氏以极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dy}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父女两人又合好。虽然贵为女医学博士,然而她却仍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她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科诊所担任助理医师,就在这时候,她开始接触白痴儿童,并对他们产生同情,也开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也因此对教育产生兴趣。她着手研究智障儿童的xx及教育问题,也开始精研法国医师伊塔·塞根及意大利人类学者塞奇的著作。在精神病诊所两年,奠定她的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念。蒙台梭利是世界上{dy}位也是{wy}一位因为幼教事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蒙台梭利1952年去世。
“蒙台梭利教育法” 为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赢得各国教育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zd0}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xx人格的培养。幼教的{zd0}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江苏省好孩子亲子研究中心正在努力将之一风靡世界,为无数家庭培养出天才儿童的“蒙氏教育法”引入中国,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蒙台梭丽教育经典语句
蒙氏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婴幼儿整体的发展,包括感官动作、智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得以身心统一发展。
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能力。
儿童是积极的-----是自我内部成长的主人。
儿童是聪明的----总是渴望着知识,并随时为学习做好准备。
儿童是多问的----充满好奇与惊讶。
儿童是社会性的-----乐于与其他人交往。
儿童是融洽的-----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能与不同文化中任何事物对话。
儿童是能干的-----充满能量与潜力,这种能量与潜力通常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专心是儿童发展的{dy}要素,对人的心灵的理解将通过对新生儿的研究来获取,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隐藏着人性的秘密……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的发展.
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种障碍……


郑重声明:资讯 【外国xx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2_笨鸟试飞场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