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陶埙_紫溟_新浪博客

                                                                           



                                                                                      
玉门陶埙

 

   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清泉公社中学修建新校舍,开挖地基时,挖出了大量的陶罐、石锄、石刀及青铜器。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谁也们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竟然是极其珍贵的文物,陶器被随意丢弃,打碎了很多。该校的几名青年教师用这种陶罐养花,花一律不活。陶罐放在室内,会散发出一种怪异的气味,大家就把他当做垃圾,扔了出去。一名兰州籍的青年教师放假回家时,带了几件陶器,送到甘肃省博物馆,经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这是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文物。之后,甘肃省博物馆组织专业考古队来到该校进行考古挖掘,人们才认识到这是一次史学价值极高的发现,属于夏代文化,遂以当地地名火烧沟命名为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类型的文化,其实就是过去史学界所称的四坝文化,,因火烧沟这次发掘的墓葬和遗址,比过去发现的四坝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全面,所以改称为火烧沟文化。这种文化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山丹,酒泉,玉门等地,其年代大致属于夏代,根据所获考古资料分析,该文化已进入早期的奴隶社会。火烧沟清理的321座墓葬中,挖出铜器的就有106座,说明火烧沟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最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的是,墓葬中出土了二十多个陶埙,这个发现在中国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埙这种古老的乐器曾多次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文物遗址中发现,山西万荣荆村曾出土一音孔埙和二音孔埙,一音孔埙能吹奏两个乐音,音程为小三度;二音孔埙能吹奏三个乐音,音程分别是三度、五度。西安半坡村曾出土一音孔埙,音程是小三度。玉门火烧沟出土的这二十多个埙,均为三音孔,能吹奏出四个或五个乐音,音程包括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六度,可以构成简单的音阶和不同的调式。玉门陶埙说明,埙发展到夏代,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乐器了。玉门陶埙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因其保存完好,可以吹奏,对于了解夏代的音阶,调式的,是最可靠的{dy}手资料。也可以说。它使我们听到了夏代的音响。

河南辉县琉璃阁和河南安阳小屯的商代墓葬中,曾出土武丁时期的五音孔陶埙,从五音孔陶埙的发音,我们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开始使用期3声音阶了,总这个意义上说,玉门陶埙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一段空白。埙的发展进程,如下表所示:

时代             音孔      出土地

原始社会         12     山西万荣,山西西安

                3        甘肃玉门

                5        河南辉县,河南安阳

                6

 

我所见到的几本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中国古代音乐史》都介绍了玉门火烧沟的陶埙,因为作为夏代陶埙的实物,全国也xx一处。远古乐器保存至今的主要是 骨质,陶制和玉质类,这类乐器即使在现代的考古挖掘中,所获数量也不多,所以它们在音乐史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国古代吧品类繁多的乐器分为八类,这就是古籍所说的“八音”。“八音”是按乐器制作材料来划分的。编钟,钲,铃等是金属制作的,归入“金”类;编磬等是用石制成的,归入“石”类;埙、缶等用陶土制成,归入“土”类;鼓类乐器归入“革”类;琴、瑟等用丝线做弦,归入“丝”类;拀【音chu,古乐器,木制,象方匣子】,敔【音yu,奏乐将终,击敔是演奏停】,归入“木”类 ;笙、竽等用葫芦或木瓢作为共鸣斗体,归入“匏”类 ;箫、管等用竹管制成,归入“竹”类。这样,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称“八音”。纵观古代音乐史,就可以发现,“土”乐器在远古时代使用得比较普遍,我国夏、商、周三代,陶埙是常用乐器。至汉代后,陶埙才逐渐被“丝”、“竹 ”类乐器所替代。无独有偶,陶埙在国外也有发现,这种用陶土制作的“洋埙”与中国的陶埙大同小异。世界各国的陶埙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呢?究其原因,陶埙作为一种乐器是和人类历史的陶器时代相伴随生的。产生于石器时代的骨制乐器{例如出土于浙江余姚的七千年前的骨笛},受制作材料兽骨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制作加工。石制乐器则难以精细加工,一片石磬只能发一个音,且笨重不堪。陶制乐器则可以随制作者的意愿而成型,并且轻巧,便于携带。一个鸭蛋大的陶埙,就可以吹奏出旋律来,这是笨重的编磬望尘莫及的。可以这样说,陶埙是伴随着人类盛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兴盛的,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逐渐被音色更为丰富,演奏技巧更为多样化,表现力更强的丝竹类乐器所替代。

我国古代典籍对陶埙多有记载。《御览》说:“埙,暴辛公所造。”暴是周平王时的小诸侯,辛是人名,大约是当时的一位制埙工匠。玉门陶埙产生于夏代,远远早于周平王,所以火烧沟陶埙有力地证明了《御览》的说法是错误的。陶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进,不断发展而成的,发明权肯定不能归给某一个人。暴辛也许是对埙的改良,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的人。《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朱熹注释说:“伯仲,兄弟也;乐器,土曰埙,大如鹅子,锐上平底,似秤砣,六孔。竹曰篪,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孔上 出,径三分,凡八孔横吹之。”对埙的解释,大意是说,埙是一种土制的乐器,有鹅蛋那么大,尖头,平底,样子像一个 秤砣,有六个音孔。篪是一种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个音孔。朱熹说埙有六孔,那已经是周代以后的埙了。埙和竹类乐器篪合奏非常和谐,就像兄弟相亲相爱一样。后人就用“埙篪”来比喻兄弟关系和睦。如东汉祢衡的《鹦鹉赋》中说:“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

今天的音乐工作者对埙这种古老的乐器进行了改造,使它焕发了青春,研制的九孔陶埙已获初步成功,一些大型的文艺晚会上多次出现埙独奏的节目。有余埙的音色非常特殊,在一些影视音乐中,改良的埙和乐队配合,描绘苍凉,空旷的景象,别有一番风味。如电影《良家妇女》中,如泣如诉的埙声,配以若明若暗的光线,为电影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良家妇女》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埙这种乐器功不可没。也有一些音乐人将电子模拟的埙声输入合成器的音色库中,供电声乐队使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见增多,外国朋友对埙这种古老的乐器也越来越感兴趣。可以说埙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笔者曾在西安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里见到有卖埙的,音孔是八个,价钱也不贵,买了一个,带回家试吹了一下,音严重不准。想来是当地的作坊为了创收随便烧制的,没有专业人员的指点,音准也就很难保证了。玉门火烧沟的陶埙,只有三个音孔,能吹出6123四个xx音。刚出土时,就有人拿它吹出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的前两句。遥想4000年前生活在玉门火烧沟的先民,还处在半石器,半青铜的时代,竟然能烧制出音准还说得过去的陶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玉门陶埙_紫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