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在美国的捐献及其它_夏堇_新浪博客

                                闲谈在美国的捐献及其它

 

                                        夏堇

 

在博友书韵的博客中看到她写的博文里面记述她家处理废物的情景,感到很有趣。也想到了自己N年前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在美国捐献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了废旧物品处理的情况。下面就将这篇文章整理了一下贴上来。这里没有大道理好讲,也没有高调可弹,不过是把我自己见过和经历过的捐献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大家可以从中看到在美国,捐献其实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

 

 网络照片:捐献

 

香港的《苹果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提到:在美国,平均每个美国人捐出年收入的2%(在欧洲捐款较多的英国,平均每人捐出年收入的0.5%),而捐款中的80%来自个人,70%是普通美国民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踊跃的捐献毫无被迫成分,纯属民众自愿。我想个中原因,除了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多数人乐善好施外,也因为大家意识到捐献本身,与人与己都是有益的。

 

说起捐献,首先想到的就是献血。许多人深知血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也知道献出几百CC血对自己身体无碍。所以单位一号召,很自然就响应。我在国内捐过,出国后也捐过。同是无偿,不同的是在这里献完血后,人家会拿个小标签贴在你胸前,上面写着“Treat me well, I have just donated my blood(好好对待我,我刚刚献了血)”。让人联想起做了好事要妈妈表扬的小孩子来,所以我每次一出门就赶紧摘掉它。做这种捐献时心里有种欣慰的感觉,因为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后来有耶和华见证会的人来找我传道,他们认为不应该随便接受别人的输血,否则上帝会不悦。虽然我{zh1}归了基督教而没有跟从他们,但献不献血对我来说开始有了疑虑,从那时以后再没有献血。 

 

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家里有时会接到形形色色的电话,什么Breast Cancer Foundation(乳腺癌基金会), American Home Association(美国家庭联合会),还有某种五花八门疾病的基金会来寻求捐款。一般都是20元起。碰上这类电话全凭自愿。对於有些我了解的疾病,如乳腺癌,儿童白血病,多发硬化,老年痴呆等,会很爽快地捐一些。这类捐献多有收据,年终时可以用来抵税。我还参加过一两回乳腺癌基金会组织的活动,也就是捐钱参加他们组织的xxwalk(散步)。男女老少人人发件大汗衫穿着,在温暖的春日里一边走路锻炼一边交谈,倒也十分有趣。不过有些时候会有人打来电话要一些莫名其妙的捐献,这时我就推说先生不在家,请以后再打,他们多半都知趣的不再打了。来美国不久,有天傍晚我接到个电话,说是xx局打来的,要我们捐款来支持他们的工作。我当时住的那个城市治安很差,为了让他们好好保卫我们,就开了个支票给他。结果没过几天,我们新买的车泊在自己后院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偷走了。正气恼着呢,又接了个同样的电话,还是要捐款。我当时火不打一处来,抓起电话就冲他喊:上个星期刚捐了钱,你们却让我的车在大白天被人偷走。你们xx怎么做的工作?等我发泄完了一听,那边不知道什么时间已经挂了。

 

还有个比较常见的活动是在公司内部,每逢同事有红白喜事或婴儿受洗,或者某某调离,总要有人发起类似国内凑份子之类的活动来。严格地说这不应该算是捐献,一般是大家把自愿掏出的钱放进一个传过来的信封中,数量不限,同时在一张卡片上写上几祝福的话。凑得的钱便用来为那同事买礼物,剩下的大家一起去餐馆搓一顿,再有剩下的便留给他/她自行处理。如此,当事人感到心中温暖。由於捐款数目自愿,少则几元,多则几十,丝毫没有压力,凑份子的人也其乐融融。

 

这些年来,美国的自然灾害不断。每逢大的灾害,公司总是组织员工捐献。也是数目不限,全凭自愿。想到那些受灾的人们,许多人认为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一点心意是一种安慰。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看到许多中国同事打听捐款途径。毕竟血浓于水,那时的捐款已经成了排解华人内心忧虑的{wy}方式。仿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自己安下心来。

 

每当感恩节或圣诞节的前夕,无论是单位还是商店都会有一些捐献的活动进行。那时公司的大门内会放几个大箱,收集捐献者们买来的礼物和罐头食品,以帮助那些买不起圣诞礼物的穷苦家庭。还记得当年我们初到美国做穷学生时,女儿所在学校圣诞节赠送给她许多礼物:书籍和玩具。我们得知那些都来自美国民间的捐助,心里感到十分温暖。生活好了以后,每逢有这种捐献会自然想到自己当年的感受,也乐意用微波的捐助来温暖那些跟自己当年一样的穷人的心。有时在商店买完东西,交钱时售货员会轻轻地问一句:你愿意捐几元钱给XX基金会吗?通常不会有人拒绝。{dy}捐款数目并不多,第二捐完后商店会给你记分,下次你在那里买某种商品时,还有一定的优惠。

  

听说有捐献物品这回事是数年以前。那时经过几次搬家,不值钱的东西丢进垃圾箱,值点钱又带不走的就送给不嫌弃的同事朋友。尽管如此,家里依然存积下一些鸡肋物品。有回我跟一个素以精明著称的老印同事闲聊,问有什么好办法处理没。她立刻建议说:不想卖的话,就捐献给救世军吧。我每年都这么做,他们还给你收据,可以抵税呢。我听了茅塞顿开,回家后立刻付诸于行动。光我自己的,毛衣衬衫外套裤子裙子加大衣,大大小小竟找出近百件。那些平时看着不顺眼的也趁机统统处理掉,省得再买衣服时先生唠叨家里衣橱都放不下了。旧的,半新的,也有其实都没穿过的,不知道当时怎么就神差鬼使地买了,回到家又不喜欢了,就一直挂在那儿占着地方,趁机拿出来装进纸盒子里,压在旧衣服下,怕让先生看到。然后对照着回收价格的单子先估个价,这一估先吓了自己一跳。七七八八加起来按照回收价格的中间值,这堆衣服居然逾千元!心里感觉是太值了,接着又意犹未尽地帮先生打点他的,把他那些平时不怎么穿的也拿出来,又凑了几十件。再看看单上写着还能捐其它东西,又去翻找出几个手提包,几顶帽子,十来双旧鞋和不喜欢的新鞋,再加上一个旧的走步机。这些东西分门别类的装在盒子里,在车库里排了长长的一溜。接下来的事,就是打电话联系约时间,由救世军的卡车来拉走。结果那年报税时,我们喜滋滋地从税单中拿回几百银子,感觉象赚了一笔似的。

 

尝到捐旧物的甜头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近年末,趁着休假,我便在家里整理旧衣物。收拾完毕,看看壁橱里清爽了很多,转过年来又能理直气壮的去买衣服了。当年抵一些税不说,还算是帮助穷人,保护绿色环境,真是一举数得。

 

真正有计划的大物品捐献是前几年才开始的,{zx0}捐出去的是我先生的一辆旧车。那车是我们来美国后的第二年上买的。已经开出了十几万个迈,实在老了。我们原打算自己卖掉,但又嫌麻烦。有天他从报纸上突然就看到那么个广告,说American Lung Cancer Foundation(美国肺癌基金会)接受旧车的捐献,并且可以抵税。他接着就打过去电话。那边详细地询问了车的情况后,给了4千元的估价。我们欢呼,因为这车要卖的话也不过一两千元,於是就跟他们约定了取车的时间。半个月后来了几个东欧人,先是称赞了一下我们那车的外形保护完好,又开出去溜了一圈,认为没问题。接着就给写了个收据,把那车开走了。我跟先生一直送到大门口,好像是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了一样,毕竟那车跟着我们南征北战好多年,有了感情了。转而又相互安慰说,这车是支持了肺癌病人,也是给它一个发挥余热的好机会吧。那年报税果然可以少交近千元,这比我们自己卖掉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还省了不少事。接下来,就开始盘算着第二年把家里的旧沙发和梳妆台也捐出去。

 

如果不嫌麻烦的话,许多美国家庭还经常使用另一种方法来处理家中的多余物品,那就是“Tag Sale(标价出售)”,一般这种买卖发生在自己的车库或院子里,所以又叫“Garage Sale”或者“Yard Sale”。这些家庭在打理出许多不用的废旧物品后,把它们分门别类,标上价格,根据物品的新旧,一般价格都要比买来的实际价格便宜许多。卖到{zh1},一些无人问津的旧物,甚至标上“free”任买主免费拿走。卖主多半利用当地报纸打出广告,或者干脆在一些路口插上标牌,写着自家地址,然后利用一两个xx的上午,坐候买主光顾。更有一种规模很大的“Moving Sale(搬迁出售)”,一般是那些打算搬家又不愿意搬走家具的人家,在xx打开家门让买主进入挑选,几乎整个家里的全部用品都减价出售。美国人很讲实际,对待这种处理旧物方式的态度十分坦然,无论卖或买方都不曾有任何尴尬。记得有年我们去逛一家Yard Sale,发现主人是学校里带我实验课的老师。我当时还有点窘,她却大方地微笑着指给我那些物品的价格。很快就使我恢复了自然的感觉,开始跟她询问起那些物品的性能来。那时刚到美国,我们常光顾这种xx的买卖,花不多的钱便买回一些需要的东西。现在多次想过自己家里也应该开办一下,但终因怕麻烦没有办。

 

写到这里,想起一位美国同事告诉我她在xx跟邻居合办Tag Sale的趣事来:那天不巧赶上变天,她和邻居守着一院子东西无人光顾,末了,她们只好互相参观对方打算卖掉的东西。她用一个旧的榨汁机换了邻居的几件旧衣服。“好象是按我的尺寸做的呢”,她得意地指着已经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给我看,果然很合身。邻居看她这样喜欢,当时又挑了几件送她。这位同事的年收入已达六位数,但她给我讲这件事时那种兴奋的神情使我印象很深。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网络发达,许多美国人开始利用网站出售他们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在什么EBay呀UBid上面注个册就可自己出售新货物或者旧物件。我有位同事用这种方式,在网上卖掉了他家里的旧相机和一些旧家具。不过使用这些网站出售物品是需要交费的,对于那些不想交钱的人来说,他们转向了一个免费的广告网站:Craiglist。人们可以随便在那里刊登任何广告,如房屋出租,家具出售,买卖二手车等等,应有尽有。前段时间我们搞来的农家肥料,那信息便是从Craiglist上看到的。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纽约找到工作,她租的房子也是从这个网站上登的广告里面找到的。

 

嘿,不是说捐献的吗,怎么扯这么远了?

 

下面是两张来自网络的照片,反映的是美国家庭Tag Sale的情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闲谈在美国的捐献及其它_夏堇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