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赚钱的方式阿里巴巴holin2010的博客BLOG

是什么:浙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农民;他们的产业都是低层次的,他们的规模都很小......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成为中国{dy}大商帮,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浙商之草根版

  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投资发展。

  浙商的实力和活力从以下不xx统计名单可以窥其全貌: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dy}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xx评选中,此前没有全国性知名度的华立集团懂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年中国商人"榜首,而在总共8人中,浙商就有2人。而《福布斯》的富豪榜,浙江人更是常客:从"中国50首富"中的9位,到百富榜上占据17席。在我国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占比超过1/5,总量位居全国{dy}。其中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xx。而在2000年,"500强"的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席,一省就独占1/3强。2001年,前十名增加到5家,或者说7家,因为{dy}名联想的杨元庆,第七名上海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都是浙江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 

浙商的江湖

  浙商的发家史其实并不神秘,而且可以说有些让人失望。早期的走私、制假、售劣使胆大的农民商人捞到{dy}桶金,他们把这些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同时,开始编制一张辐射全国的销售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市场出现了,浙江成为全国日用、轻纺及机械加工产品的集散地,流通带动了乡土企业成长,而市场与企业两轮驱动,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积累。这样一直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从流通中的资金沉淀到实业之中,专业市场形成的流通优势催生了劳动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实业模型,在各地冒出全国乃至全球{zd0}的专业工厂。浙江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dy}。

  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有多大,举个例子,温州人做起打火机,韩日打火机企业歇业,温州的服装业停产,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将没有衣服穿。浙江商人对全国的贡献不只在于它创造了多少,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别处令人发愁的重复建设,在这里反而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这里,你经常看到的是,如果纺织行业赚钱,几乎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摆起了织机。听说养挣钱,全村上下挖鱼塘,邻里看村,村镇模仿,"重复建设的恶果",在浙江出现了300多个销售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区,每一个产业专业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小业主。这些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经济规模,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xxxx主导的价值链。而作为大的xxxx,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符合良性经济生态平衡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浙商的后WTO时代

  正当浙商纵横四海的时候,经济界和学术界都发出了一个疑问,浙商会像以前"晋商"、"徽商"一样走向消亡吗?应该看到,浙商外出经营走的一条是自发、自闯、自助的路子,态势强劲的同时也存在着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局限。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浙江人经济呈现从流通到生产,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网络的优势,但多数浙江人外出是受到后发省份优惠政策的吸引,产业层次偏低,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商贸流通行业,而高新产业、要素产业介入不多。有的是图优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低位转移、异地重复,浙江扔掉的,外省捡过去。

  一些专家认为,浙商应该有深刻的危机感,浙商要往思想的深处走。过去是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经行不通,靠无序竞争挖{dy}桶金也已不现实。浙江有不少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这个想法是危险的。浙江的企业在完成实物的资产积累以后,必须先人一步努力积累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不同于他人的核心技术,不同于他人的品牌价值。

  但也有人认为,即使到了全球统一市场的时候,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还是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服水土"问题,浙江地域文化个性鲜明,重商思想以一贯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本土化的东西,才有全球化的价值。而且浙江企业已开始走出去,目前,大规模的企业扩张已经开始,鲁冠球和汪力成已经在美国收购了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二十多家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制,放眼全世界,真正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浙商的可学性,易模仿。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平民,他们中的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是农民,他们无、技术、市场,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成长,浙商中的大佬也是如此,他们有的是知识和资本,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yl}效益的本事,他们是天生的企业家。

 

浙商赚钱的技巧

  只要有一分钱赚,浙商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浙商赚钱,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而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纽扣、、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浙商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浙江的小商品遍布全国。浙商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市柳市(中国电器之都)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着名,最为典型。 但是,浙商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zh1}从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浙商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浙商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奥秘。 

  善于推销

  浙商最善于推销。 浙商"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浙江来。 曾几何时,浙江的农民购销员在14万人以上,像蝗虫一样满天飞,人称十万大军闯南北。 柳市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被誉为东方{zd0}纽扣市场的桥兴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全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浙江的农民购销队伍由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转化而来。此前他们可能是耕地的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还有村干部、复员军人、民办教师等,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是从弹、从事手工业、做小生意等行业中转化而来。这些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市通衢、穷乡僻壤,在全国人面前勾勒着浙商的形象。他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受到了锻炼;同时,长期的外出活动实践,培养了他们交往的才干,积累了经商经验,熟悉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及市场需求状况,建立了不少稳定关系的渠道,为购销活动的成功上打下了基矗这是一支勤快、精干、灵活的特种xx,为浙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浙江,能跑供销的人被称为"天兵天将"。

  浙商不在乎干什么,只要的事,不管自己以前熟悉不熟悉,就要干,什么看好就推销什么,并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吃、请、送、骗,白道的、黑道的,样样都使得出。 由于什么管用浙商就用什么办法,因此,浙商推销的产品大都畅销全国各地。

  商业头脑特别灵光

  浙商的商业头脑特别灵光。在浙商眼里,到处都是钱,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钱。 浙商很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 最早贩销纽扣的购销员是叶尧林、叶尧青兄弟俩。起初,他俩从黄岩县路桥纽扣买来一批纽扣,在桥头镇试卖,不到{yt}时间,价值400元的纽扣就销售一空,这个消息一传出,大家都跟着做起纽扣生意。结果,纽扣在桥头小商品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到了1981年下半年,纽扣摊位达100多个,成了桥头市场的主角。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放,很快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闻名全国的纽扣交易中心,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东方{dy}纽扣市场。 外出经营 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自古浙商便以外出经商为荣,而且他们外出,绝无漂泊的感觉。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绝不是迫于生计或为挣钱娶妻生子,而是。相反,若是哪个小伙子长年厮守家庭,便会被视为窝囊没出息。这一点与宁波人非常相同。 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浙商更是遍布中国以至世界,而且越来越由行商推销变为坐商,由游击方式转向坐镇赚钱,形成了"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有浙商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

  北京是浙商在北方的大本营。北京城里有遐迩闻名的"温州村",他们散布在大钟寺、五道口、沙窝和大郊亭,呈星状围着整个北京城。今天有许多大腕级的浙商在北京城,例如蜚声海外的"101"xxxx精发明者、人称"红色大亨"的亿万富翁赵章光,饮誉海外的"中国阿信"徐小英女,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出来的纽扣老板群,还有来自乐清柳市的电器电子大王,来自苍南金乡中国{zd0}商标城的商标大王,也有一批年轻的在京城商海里搏击长空的一代儒商。 大上海也是浙商大显身手之地。南京路是上海人最引以为豪的商品世界,而数以百计的店铺和柜台的真正主人却是浙商。 北京去得,上海去得,"世界屋脊"西藏浙商也敢闯。据统计,进藏行商者近一半是浙商。拉萨还有一条以裁缝铺为主的"温州街"。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浙商。

  浙商还大胆地杀向了海外。、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浙商。在巴黎,还有"温州街"呢!在巴黎的13区和14区,住着的都是浙商,听到的都是浙江方言,浙商达到8万人之多。 浙商是"中国的犹太人"。仅浙江温州有700万人,流往全国就有200多万人。 浙商"四处出击,八面埋伏"的方式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神,不仅活跃了各地的市场,成为"东方起动点",更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的观念冲击。

  浙商懂得用头脑赚钱...!!!做业务可以锻炼自己的,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离不开人际关系...至于选择的行业,就挑你喜欢的做。{dy}份固然重要,还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人是经商高手,像毛织行业,地产都是他们赚钱的强项

  浙商是世界有的

  在报纸上看过一位浙江成功的企业家的一段话,大意如此

  我们很多人做生意是被逼出来的,没什么学历,打工也不可能找到好的,只能经商!在高科技上,我们是弱项,但我们敢闯!

  破釜沉舟+敢打敢拼=浙江商人

  杭州人最不会做生意了。只会在桂花树下面打牌.

  你对这样人一点都不了解.

  浙江会做生意的人是温州台州宁波金华绍兴.富翁都出在这几个地方。这几个地方和南宋都城么有一点点关系的。

  这五个地方的人文化背景也各有不同.

  这个地方好象是少数民族一样,温州人整个思维就是和其他地方人不一样的,那里人口多.地方小,历来不能靠种地养活自己,大家就往外跑,温州人特别能吃苦,长期在外,发现很多商机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温州人的信息灵,先富裕起来了。

  台州人思维很单一,有一种海盗精神.什么垃圾都会拿来变成宝.和温州人有点想象,不同的是比较耿直,直肠子,直会往前冲,不象温州人狡猾。

  宁波人历来就是外向型的,海外关系多,以前的旧大亨就有很多宁波人,香港宁波人也特多。改革开放国家又有很多优惠政策,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就发展很快。

  金华特别是义乌富翁特别多,这个是很值得研究的,"义乌现象"其实比"温州现象"、"台州想象"更值得研究,因为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是以农业和读书为主的"耕读世家"为风气,其实是以农为本以商为轻的中国大多数地区传统的缩影,义务人传统的商业根苗就是着名的"鸡毛换糖",就是农闲时为了贴补生计走街穿巷到外地用麦芽糖换鸡毛赚点钱,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民风最最传统的地方会突然冒出这么多的生意人,会成为目前浙江亿万富翁最多的地方,真的很令人奇怪。人最早也是靠制造仿冒xx发家的,现在成了世界上{zd0}的小商品加工和批发市场。

  绍兴人也很有特点,绍兴是文化之帮,绍兴的民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绍兴人的特点就是鲁迅笔下人物的特点。胆子小,崇文而迂腐,旧上海绍兴的保姆特别多,男人则多为换锡粕纸的,发大财的很少。不过绍兴人头脑很灵光的,一般不靠xx起家,绍兴的兴起靠纺织品和贸易,可能和地理环境优势有关,绍兴地处杭州和宁波之间,多为平原地带,仅这一点,加上绍兴人的头脑灵活,想不发财也难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浙江人赚钱的方式阿里巴巴holin2010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