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19:40:13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引用
的
一、海顿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dy}人。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 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六、柴可夫斯基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xx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dy}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dy}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xx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1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欢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在80年代期间,他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其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海顿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有神。
海顿的主要作品是交响乐,共104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它管弦乐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五部为两架带管轮擦提琴写的协奏曲,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协奏曲》。戏剧作品约18部歌剧和4部木偶歌剧。清唱剧和教堂音乐有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两部独唱康塔塔、12首弥撒曲、两首感恩赞及3首圣母经、1首圣母悼歌。室内乐: 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由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畜),约56首弦乐三重奏及为各种乐器写的嬉游曲、遣兴曲、夜曲。键盘音乐有52首奏鸣曲,5套变奏曲,1首幻想曲。歌曲:47首歌曲,37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代表作:第四十五、九十四交响曲、F大调弦乐小夜曲、清唱剧《创世纪》。
二、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za}是歌剧。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
这是莫扎特{zh1}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dy}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dy}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子,具有{dy}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这部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zg}水平。整个乐曲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jd1}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xx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dy}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dy}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dy}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zh1}{yt}(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zd0}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xx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三、贝多芬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dy}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xx性的单一素材了。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 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zj0}脚注。
全曲分四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 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2、行 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 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 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 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zh1}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 个乐队似乎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 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 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 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就昂首阔步地迈进了末乐章。4、 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强大的威力在辉煌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 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四、贝多芬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不再孜孜于己利。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
五、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c小调{dy}号交响曲-细心的您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dy}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xx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zh1}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dy}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dy}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zh1}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在60年代以前的早期作品中,已具有乐观、倔强、勇猛、有力等特点。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他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中去。在这个时期,他写了4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责曲》和2首序曲等。他晚年(1889-1897)创作又显著衰退,只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反映出一种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c小调{dy}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一八二四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古典主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颠峰。然而,同样由贝多芬所催生的音乐上的浪漫思潮,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欧陆。一八三零年,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正式将“标题音乐”推上台面,时隔“贝九”不过六年时光。接下来的三十年,浪漫美学弥漫欧洲,“贝九”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jz},是无法被超越的;它取得了一种神圣的地位,成了图腾。
勃拉姆斯的{dy}号交响曲诞生。写作这首曲子,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的,过程中更是数度落泪。您能想象倚天剑、屠龙刀是如何成型的吗?粹炼、粹炼、再粹炼,{zh1}再加上铸者自己的鲜血,直至斧凿痕迹尽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纯粹光辉。
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如果说,勃姆斯{dy}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此曲完成后仅仅一周,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中国人称:“哀莫大于心死”。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如此深沉的恸,却又美得如此凄迷!看样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憧憬、渴慕,确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咒诅呢!
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赖伟峰
柴可夫斯基虽然不像巴哈、贝多芬、莫札特等人有著「音乐之父」、「乐圣」、「音乐神童」般的响亮封号,但是他的「胡桃钳」、「天鹅湖」、「睡美人」三大芭蕾,以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深受世人所喜爱,甚至连广告厂商都经常拿他的音乐来当电视、广播配乐。优美的旋律、浪漫的情愫,无疑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受欢迎的两大元素。
第六交响乐“悲怆”,B小调,OP.74,作于1893年。这部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
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dy}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 ’。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是:1.柔板,不太快的快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来后成为{dy}乐章主题的音型,在乐队深处翻腾。速度加快时,这一主题被肢解,并从一种乐器转到另一种乐器,越来越焦燥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主题进入。这一旋律象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展开部曲折复杂,而有些神经质。{zh1}升至一个强有力的高潮,乐章的结束在庄严肃穆的终止式上。2.优美的快板。这部作品没有传统的慢乐章,这是一首神秘又典雅的圆舞曲乐章。3.极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的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在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狂怒的高潮不是胜利,而是轰然坍圮。4.悲怆的柔板,行板。悲哀的这个末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弦乐的开始象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主题似是含情脉脉的告别。{zh1}的高潮,似是品味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时响起丧锣。{zh1}以极暗的音色告终。
彼得.伊利奈.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利奈.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璀璨的艺术生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深深地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和控诉。他的作品旋律亲切坦荡,气势磅礴,配器华丽生动,其旋律极为感人,有时催人泪下,有时热情洋溢,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无奈,因此总带有一种孤独的压抑感。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他本人认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zj0}作品。但是《黑桃皇后》也并不逊色,另外几部歌剧以及他的歌曲、室内乐也同样值得研究。他的主要作品有:
(1)舞台作品:歌剧11部,包括《铁匠瓦库拉》(1876年修订后改名《女靴》,1877年出版时改为《奥克桑内随想曲》)、《奥尔良的少女》、《马捷帕》、《女巫》、《黑桃皇后》、《约兰达》;芭蕾舞剧3部:《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戏剧配乐《雪姑娘》和《哈姆雷特》。
(2)管弦乐曲:交响曲6部;《曼弗雷德交响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暴风雨》和《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序曲《暴风雨》和《1812》;组曲3部;交响诗《命运》;交响叙事曲《司令官》;《意大利随想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
(3)乐队与独奏乐器:钢琴协奏曲3首;《钢琴与乐队幻想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3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回忆》;小提琴与钢琴曲《回忆珍贵的地方》。
(5)钢琴曲:《升C小调奏鸣曲》;《四季》《G大调奏鸣曲》;《儿童曲集》;《杜姆卡》。
(6)歌曲:九套歌曲,每套六首;歌曲七首;儿童歌曲十六首;歌曲十二首;法国歌曲六首;二重唱六首;尚有教堂音乐、康塔塔及其它合唱曲;著作有《实用和声指南》;《和声简明手册》;《1888年国外旅游纪实》。
代表作: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舞剧《睡美人》(Op.66);舞剧组曲《天鹅湖》(Op.20);《胡桃夹子》(Op.71);{dy}钢琴协奏曲(Op.23);小提琴协奏曲(Op.35);《如歌的行板》-自D大调{dy}弦乐四重奏(Op.2)。
07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七、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许多大艺术家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虐倾向。看看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柴科夫斯基、梵高、尼采。或许,经过情感的压抑,工作上的自律,艺术本身的最美质地才会被挤压出来?德沃夏克却不是这么回事。身为屠夫之子,长得又像拳师犬,德沃夏克开朗、乐观、温文、随缘;他喜欢鸽子咕咕叫的声音、喜欢“看火车头移动”,偶尔还会喝个烂醉。 一八九二年,德沃夏克接受了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的邀请,到新大陆做起了旅行学者。三年下来,乡愁小小,谱成了这首质朴、诚恳、优美兼粗犷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不过不要被标题误导了!原文是 "From the New World",而非 "The New World"——它并不是描写美国的写景音乐,而是一封来自异乡的浓郁家书!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德沃夏克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dy}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xxx”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dy}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dy}主题轻快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安托宁.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德沃夏克(1841-1904)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zg}。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xx,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zg}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xx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xx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a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响曲九部,从{dy}部至第九部的正确编号分别为c小调、bB大凋、bE大凋、d小调、F大调、D大调、d小调、G大调,e小调。
(2)歌剧:《国王与矿工》、《顽固的农民》、《万达》、《农民无赖》、《德米特里》、《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阿尔米达》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欢迎,不亚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
(3)合唱曲:《赞歌》、《圣母悼歌》、《幽灵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调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感恩赞美诗》等。
(4)管弦乐曲:除上面9部交响曲外,尚有《交响变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欢节》),交响诗5首(包括《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国里》、《狂欢节》、《奥赛罗》,合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
(5)室内乐:钢琴三重奏4首({zh1}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乐三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五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钢琴曲和钢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诸多作品中,最xx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xxx)、《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矿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响曲(xxx)》(Op.95),《大提琴协奏曲》(Op.104),钢琴曲《幽默曲》(Op.101-7)
八、马勒
第二号交响曲《复活》——马勒
c小调 第二号交响曲 《复活》 作品作于1890-1894年,与《{dy}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有走向庞大性倾向的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dy}号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xx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个乐章:{dy}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 葬礼,是{dy}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乐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而明朗。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马勒对这个乐章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 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 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 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dy}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 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zd0}的乐曲。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 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wn}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古斯塔夫.马勒
Gustev Mahler
马勒(1860-1911)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的指挥和演奏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令人难以忘怀。马勒的艺术思想源于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当大地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遭难,我又怎么可能幸福呢?”马勒曾说过,他的音乐都是据此而写的。他企图用音乐来说服那些过着庸俗生活和残害人类的少数人,幻想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幻想着用音乐来创造一个平等博爱的美好世界。
马勒的后期作品记述了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幻灭--从病态的自我发展走向无尽的悲观失望,走向悲剧性的讥讽、神秘和怪诞。
马勒的音乐具有哲学性的宏伟构思,要求用巨大篇幅庞大乐队来表现。尤其是他将人声和交响乐结合得如同水乳交融。他的十部交响曲中有四部加入了人声;三套歌曲集也是用管弦乐伴奏;还有一部实质上是六乐章交响曲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由此可见,马勒发展并扩大了贝多芬创始的声乐交响乐概念。同时也发展了柏辽兹创始的管弦乐歌曲套曲的概念。
马勒的交响曲形象鲜明,主题素材来源于维也纳民间风俗性音乐,乐队写作技法多样且富色彩,具有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
代表作:《大地之歌》。
九、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北欧人几乎都有一种罕见的优美特质:安静、内在沉稳、理性而开朗。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初演,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zlx}的一部。《第二号》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而有人将这部作品称为是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将民谣改编为钢琴曲或歌曲的,表现了他对芬兰民谣的执迷。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dy}乐章:稍快板,D大调,6/4拍子,奏鸣曲形式。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dy}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无华,洗炼深沉。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第二乐章:行板,d小调,4/4拍子。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凉而悱恻缠绵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本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压抑。第三乐章:最急板,6/8拍子。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然后木管作答。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白茫茫景色,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由弦乐奏出{dy}主题,长号与定音鼓则加上了颇富特色的节奏。 然后,{dy}主题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这一主题是宽广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有人评价它是“胜利的赞歌”。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理想。
西贝柳斯
Hameenlinna
芬兰近代音乐作曲家西贝柳斯1865年12月8日生于汉宁利纳,1957年9月20日逝于赫尔辛基附近的耶芬帕,享年92岁。芬兰原属瑞典领地,1809年俄瑞战争后再由瑞典割让给俄国因此在整个19世纪中,这个北欧小国经历过无数次激烈的文化变迁,这种情形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都感受得到。
事实上,芬兰丰富的神话和民谣遗产在西贝柳斯之前已有恩格利斯、湘兹等当地作曲家先后依之谱曲,但是到了西贝柳斯时才真正有系统的加以开发,并运用在他的交响诗作品里,其中包括依芬兰史诗「卡莱法拉」谱写的「xx」(1892),以及志在激发民族意识,以反抗沙皇暴政的「芬兰颂」( 1899/1900)等。
西贝柳斯于1889年取得奖学金前往柏林和维也纳留学,1891年学成归国后,即以「库烈弗」交响曲和「xx」等依芬兰史诗谱写的撼世杰作,成为国际最xx的芬兰民族音乐作曲家。其后他除了作曲之外,也曾一度任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然不久在出版商有限的年金资助下,于1926年停止所有公开的音乐活动,退隐于赫尔辛基郊区直至离世为止。西贝柳斯早年由于酗酒而导致健康情况严重受损,晚年的处境则因离群索居而益发孤独凄凉,他遗世的作品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相当繁多,其中尤以七首交响曲,以及「我的祖国」(op92)「大地之歌」(op95)等洋溢芬兰风彩的合唱曲最为脍炙人口。
1897年,国家给以年俸使他免除后顾之忧,1904年隐居耶尔文佩乡下,专心创作。1926年起不再创作,第八交响曲酝酿虽久,但始终没有问世。西贝柳斯的产量至此已相当丰硕,足以确立他作为一位大作曲家的声望,虽然实际影响不如一度设想的那样大。他的交响曲和交响诗很难说有什么革新,但有一种紧张、果断、独特的性格。
十、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政治底下的抗暴史诗,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当中,我们尝到了血、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呐喊,即使如此,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反观我们今日所处的状况,“自由”早已成了天赋人权,许多的事情垂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