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中国的确是{dy}个!_mario6862的空间_百度空间

【《农科院生技所:转基因玉米专利被媒体以讹传讹》

连日来,《经济观察报》发表的,由记者降蕴彰撰写的题为《转基因玉米“罗生门”》的文章被新浪网等各大网站和媒体转载,其间标题被改成《转基因玉米惹争议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这一标题误导了民众认为99%转基因玉米专利被国外控制,但文中实际引用观点为“转基因种子99%专利被国外控制”,而不是专指玉米。

《财经》:释疑转基因(2010年第7期 出版日期20100329日)

3月份,一篇关于转基因玉米的报道被网络媒体渲染为:转基因玉米惹争议,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经核实,此事件是网络曲解了纸媒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参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的陈茹梅博士告诉《财经》记者,这样的网络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误导了民众。

陈茹梅说,从生物育种的技术链条讲,中国拥有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的自主知识产权,既有植酸酶基因的专利,又有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这两项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

……

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问题受到的指责更甚。此前,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在研究报告《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中曾指责,中国正研发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而华中农大研发的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国外专利。

但转基因水稻项目参与者林拥军的回应很坚定:“我们研制的抗虫转基因品系若在中国种植推广,不侵犯任何外国公司或个人的专利。” 一般说来,专利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林拥军介绍说,没有在中国申报的专利不可能在中国获得专利权属,且即使在中国申报并授权,若过期也就没有了专利申请的权利。各国专利保护的有效期一般在一二十年,“转基因的基础技术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及更早以前产生,现在都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目前最主要的专利权是在发现目标基因方面。”方舟子说。】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原文是“李登海通过登海种业公司总经理李晓霞转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国率先放开转基因种子商品化,将引起很多不可预计的后果。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

原文并没有歧义,各网站转载也并未篡改原文。而且“99%的大型作物转基因专利被国外控制”的确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以此为题目说明转载的网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棉花、大豆、水稻等这些大型作物都涵盖在这99%之下,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计所”)没有直接否认李登海指出的“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的问题,只拿出了上的两条玉米转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作为回应。转基因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转基因产品在整个生物育种的技术链上牵涉多项专利,两条的专利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参见“(2.0版)” 5 中国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陷阱》)。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流程是按照孟山都规定的流程,孟山都与华中农业大学早有合作,据{dy}财经日报报道,“孟山都公司方面披露,2009年下半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鼓励该校学生从事生物科技研究,同时与华中农业大学结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基因的探索上合作。” 尽管200979日,孟山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Mike Frank接受采访时宣称“孟山都不会向中国农民收取转基因种子专利费。”()但同样的方式,孟山都却欺骗了阿根廷农民。恩道尔在《粮食危机》中披露,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后来发展到阿根廷99%的大豆都是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xx控制了该国的大豆生产,孟山都公司的主要控制途径是与阿根廷的种子公司签订专利使用权转让协议,并要求支付使用费。(参见“(2.0版)”《2 阿根廷:全球{dy}个转基因实验品》)当华中农业大学的转基因水稻xx商业化之后,进而挤垮中国的杂交水稻之后,孟山都xx可能通过材料转移协议索取高额费用。

另外,李银在广东卫视的电视节目中指出,“孟山都跟湖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包括先正达、拜耳、杜邦,他们都纷纷跟中国的科研机构合作,这个过程就有陷阱在产生,为什么,它的试验的品种、植株是孟山都他们提供的,比如{dy}代转PEPC基因的水稻,是美国大学研究出来的,第二代的转基因水稻Xa21,这个型号是美国的实验室出来的,它们都会受到一个叫做《材料转移协议》的保护,这个协议看起来好像不是专利申请的那种保护,但是你要知道,中国的研究机构跟他们签这个协议的时候是必须要签的,这表示什么呢?这个科研材料在科研的时候可以无偿使用,一旦商业化,它必须再跟孟山都等提供植株的公司再谈判,谈判的过程中要保证提供方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掩埋的陷阱在里面。”(参见“(2.0版)” 5 中国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陷阱》)

【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问题,或者说关于转基因粮食的问题,有专家在论证其必要性的时候指出,由于国家规划到2020年粮食要增产10%,然而:“过去的那10年,我们整个粮食增产才2.5%,今后10年要达到10%,这是非常非常艰巨的。靠什么呢?刚才我提到了常规育种,常规育种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一定要和新技术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参见转基因委员会委员黄大昉研究员,200912月在人民网的访谈)。】换句话说,因为常规育种能力有限-----过去十年粮食仅增产2.5%------所以必须推广转基因粮食,才能完成2020年粮食增产10%的目标。

黄大昉研究员的论证,可以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成为了支持转基因主粮的一条重要理由:常规技术的增产是有限的,必须要靠转基因这种高技术

首先,我不大明白黄大昉研究员的过去10年、2.5%”是怎么计算的?我分别计算了2000--20091999--20081998--20071997--20061996--2005这五个10年段的粮食增长,分别是14.85%3.99%-2.1%0.67%-4.1%。哪一个跟“2.5%”都不沾边。看来黄大昉研究员需要再精细些对待数据。

一旦要说粮食增产、减产,无非就是两个因素的制约:面积、单产。产量=面积*单产。既然过去10年粮食增产有限,要么是种植面积增长不多,要么是单产增长不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1999-200810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3.99%。增长幅度确实不高,虽然不是2.5% 稻谷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10年间,稻谷总产量减少3.4%;小麦总产量减少1.3%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下降5.8%,净减少超过1亿亩。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5.6%,净减少9000多万亩;稻谷播种面积减少6.6%,净减少3000多万亩;小麦播种面积减少18.2%,净减少7000多万亩。10年间:粮食单产增长10.18%;稻谷单产增加7.85%。;小麦单产增加20.63%

我们能很轻松的得出几个结论:无论是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还是稻谷、小麦播种面积,2008年跟1999年比,都在减少,减少幅度都在5%以上,小麦的播种面积减少达到两位数;无论是粮食单产,还是稻谷、小麦单产,2008年跟1999年比,都在增加,其中粮食单产增长10%以上;看总产量-----粮食作物总产量略有增加(3.99%),稻谷、小麦总产量均略有减少。(说明粮食作物里面的玉米、马铃薯等增长较多)另外,仔细对比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以此为界,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前五年(1999-2003)一般的都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降到{zd1}点;后五年(2004-2008)则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的单产、总产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1999--2003,粮食产量下降15.3%2004--2008,粮食产量提高12.62%。两下一拉平,所以“过去10年粮食仅增产2.5%”。

可见,“过去10年粮食仅增产2.5%”,跟常规育种的劣势没关系。

(来源:乌有之乡网 作者:nirendao



郑重声明:资讯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中国的确是{dy}个!_mario6862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