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ka : IPAD的意义所在- 一五一十部落| My1510

记得去年日本电通公司来华工开讲座,前两场讲演人风格严肃,逻辑清晰,却少人问津,搞到听众大多昏昏欲睡,直到第三场日本设计师放映会“打呼噜”的商标logo时,才吸引全场观众打起精神会心一笑。现在包含娱乐精神的东西才能吸引注意力,包括大学授课也是这样,教授的受欢迎程度往往是和讲演PPT里图片、视频资料的有趣程度成正比。而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不是这样的,听众可以对演讲中的长篇大论如痴如醉,演讲者可以使用书面语言讲上三四个小时却不会遭人讨厌,这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娱乐化时代所导致的结果。让我们从头回顾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何以发展到这种地步的。

尼尔?波兹曼观点:“我们的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在铅字垄断公众话语的时代,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以及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而自从电被人类所掌控,并以此为基础带来一系列新通讯工具、新媒介的发明时,信息的价值变得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行动中等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进而导致报纸等被迫跟着转变。对此,《娱乐至死》里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作者把符号环境的变化喻做自然环境的改变,一条被污染的河流里面虽然依然有水,但这些水却不能让周围的树林以及河中的鱼儿生存下去。同样的道理,媒介的改变,类似报纸这样的铅字形体虽继续存在,本质却已消失,铅字在大众中的核心影响力也已不再。

在中国青年的生活中,除了睡觉,没有其他活动比看电视上网占据更多的时间,其他国家基本也如此。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在占据大众影响力核心位置的变成了互联网和电视这样的媒介。而由于这些媒介固有的特性,不好笑的内容变得不值得大众关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如果无意识的接受电视、互联网的影响,他的思辨能力将会被无情摧毁掉。

《娱乐至死》一书的封面插图意味颇多:没有脑袋的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形正在全世界蔓延,并带来对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的深远影响。在教育领域,从小看电视长大的年轻人变得对书本毫无兴致,这也正常,本来这两种媒介带来的就是格格不入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社会领域的一个例子是,韩寒去年上了那么多报纸,并登上几份杂志的封面,但据他自己说,并没有多少社会大众在街上认得出他来。事实是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他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二流电视明星。电视互联网不是要禁止铅字,而是要取代铅字,并为普罗大众带来一个娱乐化生存前景。

在尼尔?波兹曼眼中,这样的前景就是《美丽xxx》书中的景象——国民分心于繁杂琐事,退化为被动的受众,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一切严肃话语变成玩笑。人们用笑声代xxx,并且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最终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娱乐至死。

具体到中国的现实是,我们还未走出一九八四的泥潭,又已陷入美丽xxx的深渊。大部分人变得单薄,在信息海洋中日益被动和自私,追求感官刺激,真理被淹没。少部分清醒的人,要么不去触碰底线,要么强烈的感受到掣肘的存在。这些现实可以从中国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变得抑郁,没有安全感;可以从Google退出中国大陆,防火墙越来越厚;可以从《盛世》被禁却受到公共知识分子追捧中看到蛛丝马迹来。有良知的传媒不愿中国社会在外表娱乐至死化,内核极权化的道路上狂奔,他们肩负起集结民间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任,并希望中国向普世价值观靠近。但愿胜利属于他们。

让我们说回娱乐化。波兹曼先生说:“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波兹曼先生的答案是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年轻人学会解读文化中的象征,让学生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并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看到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或许是可执行性较差,不管怎样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正因如此,波兹曼先生的“娱乐至死”还时时被我们提起,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诉说的中国社会没有太多改变,所以他的书依然不会过时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对策呢?由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可否还由技术革新来解决呢?可否有一种新的媒介可以促使大众的思维方式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变?我们没有看到这一前景的到来,直到IPAD的出现。

笔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体验过IPAD,我只是有一些从网上得来的关于IPAD特性的间接经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讨论IPAD带来的革新力量。就像大多数年轻人虽然没有结婚的直接经验,但依然可以从电影,书籍等途径得到可靠的间接经验并做出自己对婚姻的判断一样。

首先要清楚的是针对娱乐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有效对策是将那些习惯于面对电脑屏幕、不断被QQ对话框打断、不间断在不同网页间跳跃的孩子们,重新拉回到享受阅读的快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的乐趣的情绪之中。

而这也正是乔布斯做的。在他拿着kindle对亚马逊创始人说“人们不再读书了”两年之后,背地里却搞出一台搭载线上电子书店、以拯救阅读为使命的IPAD。面对“太忙而没有时间读书”的现代人,IPAD的设计者们使之具备可以与纸质书媲美的阅读体验,使之具备可以让出版商从中谋利的商业模式,并使之具备先天的对使用者的亲密感。这样的设备能吸引人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读书,而且由于其超简单的使用模式,连键盘、鼠标都去除,直接用手接触的交流方式让IPAD“把用户和所需要的内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直观并有趣的方式连接起来”。我们也看到了设计者其他拯救阅读的努力,比如有人不适应IPAD竟然没有考虑Flash的播放问题,竟然不能同时进行两项任务,苹果的工程师当然可以做到这些,但当我们了解了娱乐化的前世今生之后,就知道这可能是明智的设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来自印刷机统治时代的人使用IPAD时不会抱怨这些,除了刚开始不适应电子触摸屏之外,他们很可能享受IPAD所带来的一切便利。IPAD使阅读体验得以进化,并将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IPAD令使用者获得出色思辨能力的可能性,比电脑电视的可能性大太多了。

IPAD的出现很可能扮演像IPOD之于音乐,IPHONE之于手机一样的终结者角色,去终结纸质书的生命(电子书相对于纸质书的优势太多,解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出版商的盈利模式两大难题的IPAD成为纸质书的终结者在我看来并不难理解,至于有人说阅读纸质书的体验是电子书永远无法企及的这一点,我们想想马车和汽车之间的对比就可以解决这里有电子书的前世今生)。它可以做到让读者获得超乎寻常的阅读体验,将人重新拉回到思维的乐趣中来。虽然这时的文字不再是铅字,但效果却几乎毫无差别。当然单独一个IPAD即使xx具备以上所说所有优点并充分展现,我想还不足以改变被娱乐化的现实世界。但它一定会是撬动娱乐化地球村的{dy}支有力杠杆,它所带来的潮流正在被其他竞争对手所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拭目以待这种新的媒介技术给大众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变革,而这,正是走出娱乐至死困境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郑重声明:资讯 【tianka : IPAD的意义所在- 一五一十部落| My1510】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