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印度

触摸印度

2010-04-18 20:57:38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触摸印度

类别:   浏览量:

1850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8

作者:

摘要:“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旅游局推广印度旅游的广告。事实上,无法用一个固定的词来形容印度。你可以用任何美好的词,同时也可以用一个对应的反义词来形容———印度包罗万象,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时代似乎都在这里合为一体。它的丰富多彩、神秘莫测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是一本看不完、读不懂的书,不能将印度简单化。只要你去xx,就会发现印度是一个每天都可以发现新大陆的地方。”常驻印度的一位中国人这样说。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新德里,一群妇女在建筑工地上搬砖。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新德里的摩托三轮车被称为“穷人的出租车”。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印度地铁重视反恐,时不时见到荷枪实弹的士兵和沙袋堆成的工事。

印度,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旅游局推广印度旅游的广告。事实上,无法用一个固定的词来形容印度。你可以用任何美好的词,同时也可以用一个对应的反义词来形容———印度包罗万象,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时代似乎都在这里合为一体。它的丰富多彩、神秘莫测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是一本看不完、读不懂的书,不能将印度简单化。只要你去xx,就会发现印度是一个每天都可以发现新大陆的地方。”常驻印度的一位中国人这样说。

    它是我们的邻居:拥有12亿人口,是世界上规模{zd0}的民主政体,是众多宗教的发祥地,多种文明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处。过去300年来印度人{dy}次为全球瞩目———它的经济飞速增长,私营企业的表现全球{lx1},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实力,印度的信息技术闻名世界,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器……

    有太多人对这个国家充满溢美之辞,也有人对它爱恨交加。这是一个自由之邦,也是叛乱丛生、穷人扎堆的地方。“它是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人的女婿、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这样形容印度的“奇怪崛起”。

    今年3月,本报记者前往印度,探访这个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玄奘正名为“印度”的地方。在印期间,记者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印度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也不了解印度,双方都是雾里看花。

    4月1日,印度外交秘书拉奥琪接受本报专访,她告诉本报记者,中印之间要相互再认识(m utual rediscovery)。她说,几千年以来,中印之间一直在认识对方,通过贸易、僧侣交流等形式,两国人民分享交流各自的文化和文明,这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发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记者手头有一个数据,近年来,中印双方人员来往每年约为50多万人次,每年去印度的中国人约10万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4766万人次。一名印度学者接受本报采访时,对此现象不解,他认为印度有很多不错的地方,非常值得中国游客来旅游。

    要认识印度,需要去接近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印度之旅是一趟人性之旅,我们需要抛弃自己对印度既有的想象,放下所有的成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审视周围的一切,投入到现实中。

    去印度吧,因为它超乎想象,不可思议!

    新的新德里英xx运动会带来紧迫感

    3月的新德里已逐渐变热,这个城市正热火朝天地筹备英xx运动会,整个新德里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半年后运动会就要开幕,工人们还在紧张地赶修体育场,其中JSL体育场能容纳6万人,被印度人自豪地称为“我们自己的鸟巢”。新德里机场的新航站楼T3将于今年7月启用,印度媒体称改造后的新德里机场将是世界第六大机场。德里地铁的二期工程也在建设之中。

    康诺特广场是德里的地理中心,也是xx商店、餐馆集中的地方,目前在进行改造,搭起了许多棚架。外国游客聚集的伯哈尔格尔地区已开始翻修路面,挖掘机将多年未曾修整的路面挖开,很快就开始铺混凝土。在印度人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上,他们似乎也能雷厉风行。

    英xx运动会是迄今为止印度举办的最盛大国际赛事,印度政府为此已忙活了几年,他们希望能举行一届{zh0}的英xx运动会。北京奥运会射击xx获得者、印度运动员阿比纳夫·宾德拉表示,“英xx运动会将给我们提供世界{yl}的运动设施。它将有助于呈现印度的新形象。”

    新德里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标语:把新德里建成世界{yl}的大都市。德里直辖区市府首席秘书长梅塔表示:“本来新德里需要10年时间来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但为了英xx运动会,我们只用了3年就将完成了。到今年6月份,新德里市民就能见到成效。”去年,梅塔曾表示,德里政府在研究一个计划———在英xx运动会的比赛场所四周,以及选手途经的道路,种植枝叶茂密的竹林,以遮蔽路旁的贫民窟和垃圾堆。

    工作量大,新德里政府异常忙碌,新德里{zg}行政长官迪克西特·希拉说,筹备英xx运动会时间紧迫,急得她难以入眠。尽管如此,批评家也没有放过政府官员,媒体展开讨论:为一个运动会大兴土木是否值得?有批评人士认为,改造基础设施投入巨资,但只有德里市中心受益。印度记者还就英xx运动会场馆建设使用童工问题,直接质问新德里{zg}行政长官。还有人批评说,像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一样,印度政府老是临时抱佛脚,到{zh1}一刻才有紧迫感。并断言,急急忙忙之下搞的设施难有长期利用价值。

    新德里是印度的一个缩影,办一件事,会有无数声音。在印度媒体看来,政府总是做得不对或行动太慢。

    来过印度的中国人,可能也会觉得印度变化得慢。“有的短期来出差的人会洋洋自得,但如果待久一点,还是会觉得这个国家很有活力,近十年来,发展得非常快,太快了。”一位常住印度的中国人说。另一位驻新德里的媒体人士表示,上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改革,算起来时间并不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于中国人和印度人来说,概念是不一样的。印度看似变得很慢,但如果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十几年时间,变得也很快。

    “两个印度”

    迷人的印度、困惑的印度

    仅仅两年前,新德里还曾被美国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最脏乱的25个城市之一,印度金融中心孟买也榜上有名。

    百闻不如一见。笔者在印度经常见到人们在公共场合小便,即使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也不例外。印度媒体报道称,新德里当局早有准备,最近专门制作了一份市民“该做和不该做”清单,新德里旅游局局长利娜·拉伊接受《印度斯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告诉他们,不要在公共场所小便,不要随地吐痰,把家里和店里收拾干净,保证公共交通设施安全。”德里{zg}行政长官迪克西特·希拉说,“我们希望人们带着这样的印象回去,那就是新德里是一座有教养的城市。”

    印度“国父”甘地曾说:“唔,印度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国家。”甘地把印度的很多问题归咎于印度人公共意识的缺失。

    “乱七八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贫困。印度有超过3亿贫困人口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夜晚,在新德里的伯哈尔格尔地区,大批无家可归者就睡在商铺的屋檐下、工地的沙石上,三轮车车夫将车放平,躺在车上过夜……无家可归者的数量惊人!当年奈保尔初抵印度时或许也见过类似场景,他说,“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宛如排山倒海一般,直向我逼过来。”

    在记者看来,印度呈现出一幅“分裂”的图景,似乎有“两个印度”———

    如果乘坐新德里的地铁,你会发现地铁里是另一个世界。车站和列车干净、整洁,环境舒适。地铁改变了德里居民的观念,让他们学会了排队等车、遵守秩序。人们不会在干净的地铁里乱扔垃圾,学会了爱护公共财产。

    印度的豪华酒店比比皆是,只隔着一扇门,就隔绝了外面的混乱、炎热。空调开得冻人,提供{zy}质的服务,刚进大厅,往往一杯清凉的茶水已端到手上。

    在新德里防卫区,别墅林立,环境优雅。如果一个印度人住在这里,夏天吹着空调,出入乘坐有空调的汽车,进出xx购物中心,那么他{jd1}看不到印度的另一面。

    孟买的xx社区会改写游客对印度的印象,那里的环境不亚于{dy}世界的任何国家。黄昏时分,人们在孟买海滨散步、休憩,夜幕降临,印度金融中心灯火阑珊,景色迷人。而就在同一个城市里,也有着亚洲{zd0}的贫民窟,那里是另一种景象。用奈保尔的话说,“那是另一个孟买、令人心悸的孟买。”

    事实上,印度人也豪不避讳地谈论“两个印度”。印度Infosys公司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N .R .N arayanaM urthy)曾这样向自己的同胞发问:“虽然我们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印度仍然有3.5亿人是文盲;很难想象这个国家有3.18亿人用不上洁净的饮用水,2 .5亿人缺乏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什么到了2009年,我们还有6.3亿人仍然无法用上像样的卫生设施?国际性的大超市和食品连锁店遍布我们的城市,城里的年青一代尽情享用比萨,但为什么这个国家仍有51%的儿童营养不良?”

    这就是印度让人困惑之处。印裔美国记者米拉·坎达曾说,她并不想否定新印度的存在,它确实存在,而且积蓄了无尽的潜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振奋。但是旧印度并没有消亡,成为过去。

    种姓制度

    婆罗门也会从事“低贱”职业

    旧印度的标志之一是种姓制度。记者来印度之前,就特别想看看种姓制度长什么样。说实话,记者在印度时并没有直观感觉到种姓的存在。只是隐隐觉得,不同种姓的印度人气质不同。但种姓制度的的确确存在并影响着印度社会。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评论家乔治·伯德伍德爵士(G eorgeBirdw ood)曾说:“只要印度教徒仍然坚持他们的种姓制度,印度就将永远是印度;一旦他们抛弃种姓制度,印度将不复存在。”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

    简而言之,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包括4个阶层和一个甚至没有自己种姓名称的达利特,又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他们被认为天生受到污染,“接近时会被传染”。种姓制度通过《摩奴法典》之类的法律固定了下来,不仅仅是印度教教徒,印度其他宗教也往往免不了受到种姓的影响。

    早在印度独立前,国大党元老莫提拉尔·尼赫鲁曾表示:“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世俗国家,否定了种姓制度,禁止任何基于种姓的社会歧视。

    如今,在中小城市、偏远乡村、贫困地区,种姓制度造成的等级观念仍然盛行。种姓还经常被染上浓重的政治色彩。例如,印度北方邦形成了一个代表印度社会下层利益的印度大众社会党(BSP),为贱民的权益呼吁,尤其从2003年以后,该党有一定的气候,2007年5月,出身贱民阶层的玛雅瓦蒂领导的印度大众社会党赢得选举,玛雅瓦蒂成为印度北方邦的首席部长,也是目前印度惟一出身贱民阶层的首席部长。

    印度的现代民主,对贱民的地位提升、机会的保障,起到了核心作用。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消费主义的强烈冲击下,在印度大城市里种姓的藩篱已经打破,高种姓的婆罗门也可能从事以前被视为低贱的工作。记者在新德里时,为我们开车的司机D ubey出身为婆罗门,他没有传说中婆罗门阶层的高傲,待人和蔼。他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司机这类职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工程师,一个在学西班牙语。据悉,婆罗门阶层的人也有从事制革,这个行业曾是很低贱的。

    在大城市里,种姓制度让位于财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分层。德里和孟买的很多大富翁都是贱民出身,也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且低种姓的富人可以和高种姓的人结婚。但如果没有地位、也没有钱,就不太可能。

    据当地人介绍,种姓之间的通婚还是不多见。但在印度的信息技术中心班加罗尔,似乎情况有所不同,那里不同种姓的年轻人通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许,现代信息技术在让印度实现飞跃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尽管种姓作为一种制度早已动摇,但据在印度呆了很久的中国人透露,印度人依然对身份比较敏感,等级观念常常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微妙礼仪,他们见到一个人,往往会首先从这个人的名字来判断其社会地位,难以一个平等的心态来待人接物。

    政治体制

    “民主是印度的{zd0}优势”

    提起印度民主,不少人就会如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印度民主的效率低下。但就是这样一种被很多人认为低效率的政治体制,促成了印度60年的稳定。

    印度实行多党制,政党林立,主要政党为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共产党。为了解决文盲选民不能通过文字辨别候选人所属党派的问题,每个参选的政党都有自己的标志,如:国大党的选举标志是一只手掌。它的口号是:国大党的手总是抚慰着穷人。这口号正契合印度国父甘地的梦想———“从所有人眼睛擦去泪水”。印度人民党的选举标志是一朵莲花。印度社会党选举标志是一辆自行车。

    成立于1885年的印度国大党是印度所有政党中历史最悠久、{zd0}的政党。4月5日,本报记者拜访了位于新德里人民路10号的国大党总部,如果不是看到围墙上的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画像,会觉得这里可能是一片普通平房。从大门进去,是一栋白色的建筑,上面有卫星天线。往里走,院子里散布着几十间平房,都非常简陋,让人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印度{zd0}的党、当下印度执政党的总部。条件的简陋并不妨碍国大党的运作,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最近刚刚推动印度上议院通过了妇女席位额度法案。

    印度政治全民参与,从整个国家来看,每个邦都是分散的,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每个邦在中央都有一定的政治寄托,通过这种政治体制,分散的每个邦组成非常统一的xx。每个政党在中央都有一定的席位。虽然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不大,但这样的联合政府使印度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尤其是2000年以后,印度的几次大选都很和平,没有出什么大的问题。多少年来,政权的轮换没有出现大的流血冲突。

    在印度采访期间,记者反复听到一个观点,即印度民主是印度的{zd0}优势。有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印度的这种政治体制,或许正好适合这片土壤。印度是一个比中国复杂得多的社会,这么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反抗,如当年锡克教的暴动,克什米尔闹分裂,还有纳萨尔运动,但基本上印度社会还是稳定的。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认为,印度民主扎根于印度多元化的传统中,由于它的多元化,几百年来,这个国家在处理社会冲突时不会自动转向暴力。

    在孟买,有一个公园专门供一些社会团体、民众集会、游行。当地人称之为孟买的“海德公园”。民主成为了印度社会压力的调节器。

    表面上看,有一些闹哄哄,有一些混乱,但整个系统又是有规律地运作。像蜂群一样,表面看闹哄哄的,但整体却是有序的,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本报记者曾搭乘印度的火车,它的速度不快,但它基本运行稳定,没有黄牛票,有先进的订票系统。在我看来,印度民主,就像它庞大的铁路系统,看上去可能有些老旧,但每个系统都很完善,虽然速度不快,但多年以来,运转正常,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印度多党体制下,政党都比较xx短期的利益,没有长期的规划。由于是多党联合执政,一些主要党派的力量比较均衡,各个政党都有自己的诉求,政党之间经常会扯皮,容易忽略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印度国大党又慢慢变强。一个更强势的国大党将会给印度政治带来什么改变?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

    国民性格

    人和动物的幸福感都比较强

    或许因为印度全民信教,印度人很平和、知足。做事情不紧不慢,吃饭、喝茶对他们来说是更重要的事。他们似乎相信冥冥中自有一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什么都不要着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印度人是幸运的,除了印度北部经常干旱,印度应该算是一块福地,喜马拉雅山把冷空气挡住,印度洋的暖湿空气每年如期而至。南亚次大陆虽然很热,但适宜作物生长。它的土地可耕种面积比中国多,季风一来,雨一浇,地洒点什么都长。”驻印度的一位媒体同行说。

    在印度工作的陈先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初到印度时,他的公司好久都没有接到业务,公司的人都感到很大压力。但公司里的印度籍员工却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大家都尽力了,也许上天会帮助他们。结果真的很快就接到一个大单。

    印度人平和、不尚暴力,本报记者在印度没有见到有人斗殴。有一次,记者在街上看到两个司机口角,现场很多人围观,两个司机吵得越来越激烈,但也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C C T V驻印度记者曾晋说:“从整体上说,印度人比中国人要平和许多。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去中国很多地方出差,要加倍小心,中国式的犯罪和暴力结合得更加紧密,生命有时候会受到威胁。而相比之下,印度有时候让你遭遇一些小烦恼,比如,乘三轮车,明明和司机说好是10卢比,{zh1}他却要收20卢比。如果忍不下这一口气,就会破坏心情。如果大度一些,20卢比就20卢比,那也没什么。”

    记者在印度遇到中国留学生李纤纤,她在印度一所音乐舞蹈学校学艺术。据悉,国内来印度学艺术的人只有她一个人,她也是为数不多真正能融入印度人生活的中国人。说起对印度的感受,她直言不讳:“有的中国人不喜欢印度人为人处事的方式,但印度人其实没有什么大恶,他们其实特别顽皮,顶多有一些小恶。例如,长住印度的中国人要和房东打交道,房东就会有很多要求,如果回来晚了,就会把门给锁了,有可能房东提前睡了,就回不去家了,然后去问他,他会说,你怎么晚上12点还不回来,但其实租客10点就回来了。”

    李纤纤说,“我很爱印度,我觉得印度人特别善良,特别好。他们的那些坏,都是能看得见的,如果他们真的坏,他们能表现出来吗?”她的说法和曾在印度生活了5年的C C T V高级编辑张讴不谋而合,张讴认为,“印度只有雨季和旱季,生活由宗教和世俗构成,所以印度人的心计也是二维的。”

    如果说,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人与动物之间反倒不分你我,和谐共处。

    印度{jd1}是动物的天堂,据说,印度教教徒连蟑螂都不忍心杀死,其他的动物更不用提。首先当然要提到牛,在印度它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街上漫步,或者干脆躺在街道中间,造成交通堵塞,也没有人指责,汽车只能绕行,这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它们活得比人更有尊严。但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些牛在寸草不生的大街上流浪,未免也太辛苦。

    猴子也是城市里的常客,它们在庙宇和民宅之间穿行,走在小巷里,猴子甚至会从头顶跃过。鸽子更是到处皆是,在街心花园,经常有成千上万只鸽子觅食。在记者住的旅馆,偶尔也会有鸽子跑到房间里。在阿格拉、斋浦尔等地,记者经常见到路边的树林里有孔雀的身影。

    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到恒河沐浴的人常带着他们的狗,让它们在圣河里泡一泡,他们似乎希望自己的狗将来也能上天堂。记者不小心透过长焦镜头看到,有的狗不太听主人的话,狗主人把狗按在地上,打了几巴掌。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本土文化

    宝莱坞电影盖过了《阿凡达》

    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共生共存,印度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骄傲、非常认同。驻印大使馆工作人员刘南举例说,电影《阿凡达》在印度并没有引起怎样的轰动,并不是说《阿凡达》不好看,而是在同期有一部名为《三个白痴》的印度本土电影上映,这部电影的风头xx盖过了《阿凡达》。当时在中国,本土电影《孔子》也在上映,但票房难和《阿凡达》比拟。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

    导游阿利安也表示非常喜欢印度宝莱坞电影,他随时携带的M P4里也正好存有《三个白痴》这部电影。同行的有一名中国记者是电影发烧友,阿利安和她聊起印度电影,眉飞色舞。他还会哼唱里面的歌曲、背诵里面的台词。可以看出,印度本土电影给印度年轻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快乐。

    印度报纸的副刊做得大气、丰富,上面有不少文化演出信息。印度是一个公民社会很发达的国家,很多演出都是N G O在组织,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包括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还有很多国外的演出,也是为了宣传本国文化。据在印度留学的李纤纤说,印度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古典艺术演出都不是商演,除非需要邀请信的,都可以免费观看。

    印度人生活在节日中。李纤纤说,她所在的学校每到节日,就会提前发一个通知,什么时候不上课。而这些节日都与印度的历史文化有关。在斋浦尔,本报记者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参加当地的一个盛大节日,据参加的媒体同行回来讲述———当地人参与的热情很高,大家都很快乐。

    晚上,新德里郊区的集市里常有巡回民俗表演,本报记者也目睹了一回。一个表演团体通常由几辆卡车、马车组成,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化着浓妆,表演非常认真,还和台下的人进行互动。这种表演吸引了大批现场观众,现场并没有人收费。这大概就相当于中国的“文化下乡”吧。

    保护弱者

    穷人也要给他一口饭吃

    在重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印度政府也注重社会公正,注意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早在建国之初,印度{dy}任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一篇xx演说:“我们要将自由和机会给予普通大众、给予印度的农民和工人……要让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机构确保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能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充实的人生。”今天的印度政府仍然在努力履行尼赫鲁所做出的承诺。

    今年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之际,印度媒体都在xx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印度中央及各邦议会都必须为妇女议员保留33%的议席。3月9日,印度上议院以{jd1}多数票通过了这项法案。这项立法使印度成为世界上{dy}个为妇女在议会强制保留席位的国家。

    女性席位保留法案只是印度xx社会公平、保护弱势者努力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的社会不公主要来源于种姓制度的影响。为此,政府采取了包括配额制或保留名额等措施,例如:为女性或低种姓阶层保留一定名额的政府职位,私营企业为弱势群体保留一定的工作名额。大学为弱势群体保留一定的录取名额。这种配额制和保留名额的规定是强制性的,印度政府对弱势者不遗余力地保护,甚至引发一部分高种姓印度人的抗议。

    印度新德里街上的摩托三轮车(A utorickshaw )被称为“穷人的出租车”。开三轮车的人往往是印度穷人,开一辆这样的三轮车,就基本能养家糊口。政府允许10万多辆三轮车在街上跑,也算是给弱势群体的一种照顾。不少印度银行给愿意买电动三轮车的人提供xx,给他们提供一种生计。新德里为举办英xx运动会,致力于将新德里打造成{sjj}的城市。今年3月,德里政府宣布,将逐步淘汰摩托三轮车。但第二天,德里政府又宣布此举缓行,因为时机还不成熟。新德里政府可能权衡了各种利弊,但保住那些三轮车车夫的“饭碗”应该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福利

    印度没有看病难、上学难

    在印度,如果只是看一些表面的东西,很可能会对印度很失望。如果观察印度的教育和医疗,你会发现这两个领域很不错。看病难、上学难困扰中国多年,这在印度从来没有发生过。

    拿医疗服务来说,在印度全民可以享受到免费或者非常廉价的医疗。但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务,可以去私立医院。印度的制药产业很完善,公立医院没有高价药,比如说看感冒,药都是一片一片的,吃三天就开三片药,医生只管开方子,医院一般有药房,但是可以在外面药店买,都很便宜。本报记者曾去他们的药店买药,药店里的人给我把脉,用手电筒看喉咙。药店也不是整盒整盒地卖药,而是需用服用多少,就卖多少药给你。他们把药片放在纸袋里,每种药,{yt}一片,药效很好。据在新德里的中国人说,外国人到印度公立医院看病也是免费,不过看病归看病,买药还是要钱的,也用不了多少钱。

    像医疗系统一样,教育实行的也是双轨制,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学校,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相比,师资力量相对差一些,但至少保证了全民享受教育的权利。刘南分析认为,之所以印度全民受教育程度比中国低,也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全民接受教育的意识,尤其是偏远地区居民的意识还比较单薄,二是,他们的免费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也不是很广。他们的制度虽然不能覆盖全民,但优越性体现在,全民都有这种权利。本报记者曾去过亚洲{zd0}的贫民窟———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记者发现,贫民窟的孩子也穿着整齐的校服,往返学校有校车接送。

    印度的高等学府,来自贫困地区的穷学生也有机会入读。尼赫鲁大学是印度最xx的高等学府,这里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来自贫穷家庭。学生每学期只需交很少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的医疗费全是公费。学生兼职也很容易,基本不用自己找,工作会找上门来。记者认识尼赫鲁大学的学生阿利安,他来自印度一个很穷的邦,空余时间他给印度旅游局当导游,几年下来,不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还能补贴家用。

    当然,客观地说,印度的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可能不如中国,毕竟有一大部分人民是生活在偏远山区,很难被纳入到政府的统计当中,但就印度的可统计人群,或者是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福利的人群而言,他们的福利是比较好的。有人统计过,他们的工资与所创造价值的比例可以达到40%以上,远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顺便提一下,尼赫鲁大学类似中国的北大。大学的设施可能不如中国的那么好,但有一种自由的氛围,学生不功利,思维活跃,阿利安告诉记者,印度领导人有到学校讲演的传统,尼赫鲁大学以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命名,但这里的学生曾把一位印度总理挡在校外。他说,尼赫鲁大学的学生生活简朴,理想高远。他们考虑的不是将来找个什么工作,把小日子过好,而是想怎么改变印度。

    文/图:本报记者周勇进

    (感谢驻印使馆工作人员邹永红、刘南,媒体同行王磊、曾晋、廖政军提供采访协助)

 

风云对话

类别:   浏览量:

0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8

作者:

摘要:拉贾·莫汉是印度xx的南亚问题专家、战略评论家。3月31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中印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印双方有能力解决争议,建立一种新兴的、稳定的双边关系。他表示,中印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双方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加深合作。他相信,中国和印度一起能改变世界。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拉贾·莫汉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迪班卡·班纳吉

    战略评论家拉贾·莫汉:

    中印携手能创造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拉贾·莫汉是印度xx的南亚问题专家、战略评论家。3月31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中印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印双方有能力解决争议,建立一种新兴的、稳定的双边关系。他表示,中印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双方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加深合作。他相信,中国和印度一起能改变世界。

    拉贾·莫汉目前任《印度快报》战略问题编辑。他早年在尼赫鲁大学获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任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拉贾·莫汉加入印度xx大报《印度教徒报》,此后3年他任驻华盛顿记者和战略问题编辑。1998年至2000年,他曾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2003年拉贾·莫汉任尼赫鲁大学南亚问题研究所教授。他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2009年至2010年度的亨利·基辛格讲座学者。

    中印关系进入成熟期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曾多次表示,中印关系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你对中印关系的现状有何评价?

    拉贾·莫汉:当然,我也认为中印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因为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经济也在继续快速增长。作为世界上两个文明古国,两国都有超过10亿人口,都具有巨大的科技和文化潜力,中国和印度一道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如何,对这个世界关系重大。

    南都:近年来,两国关系越来越成熟,双方都认为边界问题等不应影响中印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两国应通过相关的机制,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你认为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

    拉贾·莫汉:过去20年来,尽管中印关系之间有些小问题,但两国合作在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印度的{zd0}贸易伙伴。我的理解是,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成熟期”。有不少人总是看着过去,我认为,我们应该放眼未来。

    南都:你怎样定义“成熟”的中印关系?

    拉贾·莫汉:中印关系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稳定的双边关系,经济的互动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两国能够坐在一起讨论彼此的分歧,并就国际事务展开合作。因此,我说的“成熟”指的是两国有能力解决争议,有能力扩大双边合作中的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

    不仅仅是双边关系

    南都:现在是发展中印关系的机遇期吗?

    拉贾·莫汉:中印建交60周年,让我们记起印度是最早承认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很多国家在孤立中国,而印度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我想,再过60年,中印之间的关系将会出现飞跃。更重要的是,两国关系不再仅仅是双边关系,同时对世界也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全球安全问题等等议题上,印度与中国能进行有效合作。中印合作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南都: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拉贾·莫汉:旧的国际秩序是西方国家定义的,中印携手可以打造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一种基于东方理念的秩序。

    南都:最近美国和印度达成了一项协议,允许印度对其从美国进口的核燃料进行再处理,这被认为是美印全球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将印度视为其xx的盟友。你怎样看这种美印全球伙伴关系?

    拉贾·莫汉:美印核协议只是美印关系的一部分,过去5年,美印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美印关系在某些方面没有中美关系发展得好,例如,中美贸易额远超过美印之间贸易额。而且,中国和美国还被称为G 2.我认为,没有封闭性的关系,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远超过中印,所以,印度需要做的是发展中印关系,并把美印关系发展到新的水平,这是印度的目标。美印关系并不是针对中国,中印关系也不是针对美国。

    两国媒体应加强交流

    南都:我对印度媒体如何报道中国很感兴趣,你如何评价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拉贾·莫汉:我不能代表印度媒体,印度媒体众多,各种立场都有,它们报道什么,基本没有人管。如果中印关系出现更多积极因素,那么媒体也会改变报道方向。如果中印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媒体报道会趋向于报道积极的方面。

    南都:印度媒体如何看中国的崛起?

    拉贾·莫汉:印度媒体对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xx,派驻中国的印度记者不多,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记者交流也不太多。就像你来印度,我希望有更多印度记者能去中国。我认为,中印之间需要有更多的人员交往。在商务领域,我发现,有很多印度工程师在上海、广州工作,我希望,在商务领域之外,还有更多其他领域的中印人员交流,有更多印度人去中国旅行,了解中国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去亲眼看了之后,毫无疑问他们会改变对中国的看法。现在印度也有不少人主张,印度应该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集中精力搞好经济。

    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鉴

    南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也不例外,你怎样评价中国和印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拉贾·莫汉:我们是不同的国家,我们都需要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都有古老的文明,在过去50年,我们都曾走过弯路,不能说我们的发展模式比中国好。对于中国来说,也同样。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相互借鉴。

    南都:中国可以向印度学习什么?

    拉贾·莫汉:私营经济在印度有悠久的历史,我认为,中国可以向印度学习如何发展私营经济。而印度可以向中国学习如何高效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管理好国有企业。

    南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印度存在的{zd0}问题是什么?

    拉贾·莫汉:印度仍然有大量人口在贫困线以下,印度还需要20年或者40年时间,才能让人们生活达到某种程度的富裕,实现政府许下的承诺。

    两国携手将造福两国人民

    南都:印度的{zd0}优势是什么?

    拉贾·莫汉:我认为,是印度多元的政治体制,它能容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立场。印度有各种各样的人,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信仰各种宗教,他们能和睦共处。在解决分歧和处理有关多样性的问题上,印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更有经验。

    南都:也有人认为,印度将在多少年后赶上中国,你对此有何评论?

    拉贾·莫汉:这只是一种预测,这种预测的前提是中国的增长速度慢下来,印度仍然快速增长,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南都:{zh1},你能展望一下中印关系吗?

    拉贾·莫汉:中印关系的前景很好,尤其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后。中国和印度在双边经贸上还有巨大的潜力。两国人口加起来有25亿,两国携手将造福两国人民。

    智库xx迪班卡·班纳吉:

    中印两国找到解决分歧的机制

    迪班卡·班内吉是一位退役的印度陆军少将。他曾是1962年后首批访华的印度陆军高级军官之一,这是迪班卡·班内吉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作为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创始人,迪班卡·班内吉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防务、外交政策和战略研究专家。在创办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前,迪班卡·班内吉曾是印度战略和安全研究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官方智库“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之所以另起炉灶,是因为他希望用民间、独立的声音,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

    4月5日,本报记者对班内吉进行了采访。他表示中印两国之间找到了解决分歧机制,他特别指出,媒体对双边关系的报道应秉承负责任的态度。

    南都: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你如何评价中印关系?

    迪班卡·班内吉:过去60年,中印关系有过曲折,近些年中印关系有了持续的改善。

    南都:具体来说,这些年中印关系有了哪些改善?

    迪班卡·班内吉:中印关系总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可喜的进展。中印贸易飞速增长,尽管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印贸易有所下降,但仍达到434亿美元。中国在印度有很多投资项目,中印民间交往越来越频繁。近年来,双方人员来往每年约50多万人次,虽然相对于两国的人口仍不成比例,但是在逐步增长。未来,两国要进一步加强人员交往,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增加了解,增进互信。

    南都:在你看来,中印两国之间找到了一种解决分歧机制吗?

    迪班卡·班内吉:我们建立了一种机制。2005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印度,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两国又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制订了深化合作的“十项战略”,签署了《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双方达成了很多共识,如果遵循双方达成的指导原则,就能够达成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南都:目前中印边境有什么机制来防止“擦抢走火”?

    迪班卡·班内吉:每年,中印边境人员会碰面几次,会一起庆祝对方的独立日。他们是好朋友。如果有什么事情,他们会在碰面时协商,及时解决问题。由于这种接触沟通,边境的局势很平静。当然,也可能会发生误会,由于没有划界,因此有可能会有士兵误入对方的防区。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边界问题,以建立更坚实的、更具建设性的双边关系。

    南都:我对你的军旅生涯很感兴趣,你能否谈一谈?

    迪班卡·班内吉:虽然我当时是一名指挥官,但我没有卷入中印边境冲突,我当时在克什米尔。1991年6月,我和另一名印军将军一起受邀访问中国。我们是1962年冲突后访问中国的首批印度高级军官。之后,我们也邀请了中国军方人员访问印度。之后,中印军方的双边交流慢慢得到加强。

    南都:从xx退役后,你转变成为学者、NGO负责人,你的研究领域包括地区安全、外交关系等等。你认为中印关系对地区安全意味着什么?

    迪班卡·班内吉:中印两国的安全与和平,也关系到亚洲的安全和和平,中印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全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对方的立场,尊重对方的利益,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中印之间的突出问题。

    文/图本报记者周勇进

 

瓦拉纳西,无限接近天堂的地方

类别:   浏览量: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8

作者: 

摘要:源远流长的恒河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转了个弯,河水折向北流。转弯的地点就是瓦拉纳西。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人们往往不远千里来瓦拉纳西朝拜,他们相信恒河的圣水可以洗去他们今生的罪孽,恒河边的祷告也更容易被神听到。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恒河中经常会有浮尸,有报道说恒河水中的大肠杆菌超过正常水质上万倍。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狠心”的父亲把自己的孩子浸入水中,孩子有时被水呛得都哭不出来,而父亲满心欢喜。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恒河是人们生活的中心,清晨的恒河边更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时光在瓦拉纳西静止了,瓦拉纳西是恒河边的一座小城。

    源远流长的恒河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转了个弯,河水折向北流。转弯的地点就是瓦拉纳西。

    它比历史更久远、比传统更传统,比xx更神奇,甚至可以说它比所有这些加起来还要古老两倍。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眼里的瓦拉纳西。

    “水色沧浪,波涛浩瀚”,这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足迹所至的瓦拉纳西。

    在耶稣诞生1000前,就已经有了瓦拉纳西;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加牟尼在瓦拉纳西附近的鹿野苑初转法轮。3000年来,瓦拉纳西的香火繁盛不绝,从未衰败。

    瓦拉纳西是时间长河中改变最少的古城。数千年如一日,人们的生活围绕着一条河展开。据说,在某些重要的节日,全印度的朝拜者都会挤到这个城市。

    清晨,成千上万的朝拜者,带着鲜花、水果等各种祭品纷至沓来———无论富翁还是穷光蛋,修行者还是骗子,四肢健全还是残疾,哪怕是一条狗,也会来到河边。待到破晓的一刻,人们宽衣解带浸入恒河,他们希望洗去一生的罪孽。沐浴是通往来世的护照。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亲近恒河———有的念念有词,有的高举双手,有的潜入水中。有人捧起就喝,也有人用来盥洗。偶尔,离沐浴的人群不远处会漂过一具浮尸,无人理会。不少人带着小孩来,父亲把小孩举起,xx浸入恒河中,等孩子的头再露出水面,已是一脸惊恐,嚎啕大哭,而“狠心”的父亲则满脸喜悦。

    沐浴罢了,神清气爽。在河边摊点吃个早点,去旁边的庙里做个祈祷,有空拜见河边的得道高人,沿路对乞丐表示一点慈悲,然后才从河边的巷子离开,开始{yt}的工作。这就是瓦拉纳西人的生活方式。

    日落时分,人们又回到恒河边,积聚在最宽敞的一处河坛,举行礼敬圣河的仪式,僧侣将鲜花放在河面上,手持火焰烛台祈祷,高潮处钟声四起、烟雾弥漫,悠长的“Ganga”(印地语“恒河”)在夜空中回荡。

    无论如何,死前一定要去一趟瓦拉纳西,或者,死要死在瓦拉纳西。这是印度教教徒的{zd0}心愿。

    沐浴场一端的马尼卡尼卡河坛(ManikarnikaGhat)就是恒河边上{zd0}的火葬河坛,在背后的庙宇里,还有专门供人等死的场所。千百年来,无数人来到这里结束生命。举行火葬的河坛终日烟雾缭绕。当地人说火葬一般由家里的长子进行,骨灰由长子散进恒河,然后用水罐取恒河水,背对着火葬坑,将火浇灭,表示与亲人诀别。前来送别的亲人并不会悲伤。

    生命是短暂的,死亡也只是暂时的。在他们看来,这里是连接往生和来世的驿站,是无限接近天堂的地方。

    文字:本报记者 周勇进

    摄影:周勇进 曾榛

 

寻访恐怖袭击旧地

泰姬玛哈酒店:那是一道{yj}的伤疤

类别:   浏览量:

94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8

作者:

摘要:3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孟买探访泰姬玛哈。抵达酒店附近时是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印度门广场上,来自新德里的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喂鸽子,他们是来孟买度假,小女孩天真可爱,逗着鸽子玩。也许对她来说,这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当年恐怖袭击发生时,他也在孟买,但不在现场。回忆起那一幕,他说,“那是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了。”之后,这对夫妇把相机递给本报记者,“帮我们在酒店前拍张照片吧!”如果他们回去仔细看照片,会发现泰姬玛哈酒店的外墙上的脚手架,有一些工人在忙碌。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2008年11月29日,印度孟买,印度士兵告诫人们不要靠近泰姬玛哈酒店。东方IC供图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泰姬玛哈酒店在袭击中遭受重创,至今未恢复元气。图为酒店外墙上,工人在维修。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酒店大堂里摆放着花环,用来纪念那次袭击的遇难者。

    烟雾笼罩着泰姬玛哈酒店的圆顶,消防员搭起云梯营救,海鸥和鸽子在烟雾中穿行———那是2008年11月的泰姬玛哈。

    印度门广场人来人往,无数鸽子自在地觅食,坐落在阿拉伯海边的泰姬玛哈酒店安详平静,门前车水马龙,客人进进出出。这是2010年3月的泰姬玛哈。

    而紧闭的正门、酒店外墙上的维修工人、严密的保安措施提醒人们,这里的确曾经发生了什么。

    “那是一道{yj}的伤疤”

    3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孟买探访泰姬玛哈。抵达酒店附近时是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印度门广场上,来自新德里的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喂鸽子,他们是来孟买度假,小女孩天真可爱,逗着鸽子玩。也许对她来说,这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当年恐怖袭击发生时,他也在孟买,但不在现场。回忆起那一幕,他说,“那是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了。”之后,这对夫妇把相机递给本报记者,“帮我们在酒店前拍张照片吧!”如果他们回去仔细看照片,会发现泰姬玛哈酒店的外墙上的脚手架,有一些工人在忙碌。

    泰姬玛哈酒店安保措施严厉,泰姬玛哈酒店的正门并没有开放,所有人从侧楼的大门进入,在门口的左侧,有一个士兵在一个方形的掩体里持枪戒备,掩体外用布围起来,看上去并不显眼。入口处,有不少保安人员,每个进入泰姬玛哈酒店的人都必须过安检门,就连相机也要接受检查。

    袭击已经过去了,就连酒店的工作人员也不愿再提起。泰姬玛哈酒店的客户总监娜塔莎说,“我们不愿再去勾起伤心的往事,虽然一年多过去了,但伤痕仍在那里。”她说,“泰姬玛哈的每个人都愿意提起过去,那是一道{yj}的伤疤。”据悉,在那次袭击中,光酒店的职员就有31人死亡。酒店保安经理在袭击中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

    酒店内客人熙熙攘攘,他们是来这里享受的,不像记者这个不速之客,专门来探访往事。没人理会一个中国记者的好奇心,那么,就在酒店里转悠吧。在酒店大堂的瀑布墙旁边,摆放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并不太起眼。娜塔莎说,那是专门纪念那次袭击的遇难者的。

    记者提出看看遭袭最严重的主楼部分,娜塔莎让记者自己过去看,她提醒说,很多地方不能进入。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往主楼,走廊两侧xx品商店林立,西方有名的品牌应有尽有。在酒店保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印度安全人员与恐怖分子激战的地方。保安指着地面的一块大理石,问记者有什么异样,仔细看,原来有一块大理石特别新,是当时遭到破坏,后来补上去的。爆炸破坏了周围的墙壁,至今仍能看到斑斑点点的痕迹。

    顺着中央楼梯上去,一楼的平台处有泰姬玛哈酒店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的铜像,当年的恐怖袭击就发生在他眼皮底下,他老人家如果在天有灵,一定痛心疾首。

    就这样被恐怖分子盯上

    “泰姬玛哈”,意为“放置王冠的地方”,也许塔塔集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想把它建成酒店之冠,因此,什么材料都用{zh0}的,饭店圆顶所用的钢材从国外进口,据说与埃菲尔铁塔用的钢材xx一样。1903年建成后,它立即成为印度酒店的标杆,不仅是印度{zh0}的大酒店,甚至被视为东方早期奢华酒店的典范。

    融印度北方拉其普特风格、伊斯兰摩尔风格、欧式佛罗伦斯和英伦爱德华风格于一体,泰姬玛哈宏伟庄严。手工编制的丝质地毯,豪华的水晶吊灯、珍贵的艺术品、高品位的家具……有人这样描写其内部的富丽堂皇:不尽其数的艺术珍品贯穿于整个酒店的内部空间,无尽的拱廊亲切典雅,庄重的中央楼梯、硕大的内部空间以及室外透进来的和煦阳光、还有那交响乐队的现场演奏……每一个细节都将奢华发挥到了{jz}。”记者实地参观,这些描写恰如其分。

    泰姬玛哈酒店诞生以来,深受社会名流的青睐,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曾在此下榻,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世界各国的富豪们更是争相入住,他们住泰姬玛哈酒店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另外,“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英国“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等也曾来过这里。

    或许正是该酒店的声望,让恐怖分子决定选择它下手。恐怖袭击不仅是印度的悲剧,也是泰姬玛哈的悲剧。

    恐怖袭击成为心腹之患

    对印度人来说,孟买泰姬玛哈酒店遭袭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很多印度新闻媒体将其与“9·11”事件中纽约世贸中心遭袭相提并论。当年一名在现场报道的印度电视台主持人说:“美国人不能忘记发生在世贸大厦上的悲惨一幕,印度人也不会忘记这烧毁泰姬玛哈酒店美轮美奂结构的大火,以及泰姬玛哈酒店所代表的孟买城和孟买的自由精神。”

    印度常年对恐怖分子保持警惕。孟买袭击后,印度各地重要设施的保安措施变得更加严格。几乎所有的印度xx酒店都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很多五星级酒店门口,有多层岗哨,停着警车。甚至有的五星级酒店前还堆起了沙袋掩体,持枪士兵在那里警戒。进入酒店的车辆都要进行检查,保安人员会用一个探测装置检查车底是否有异物。至于普通的酒店,门口一般都坐着个保安。

    安检似乎无处不在。记者在新德里乘地铁,也发现地铁入口有沙袋掩体,士兵荷枪实弹。而进入地铁乘车前,也要经过安检门,有印度的xx把守。就像国内机场安检一般。xx一点的商场也有安检措施。

    设防,设防,然而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袭击会在哪里发生。

    4月6日,就在记者离开印度的当天,纳萨尔派打死印度中央后备xxxx70多名警员。

    文/图(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周勇进

 

摘要:3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孟买探访泰姬玛哈。抵达酒店附近时是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印度门广场上,来自新德里的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喂鸽子,他们是来孟买度假,小女孩天真可爱,逗着鸽子玩。也许对她来说,这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当年恐怖袭击发生时,他也在孟买,但不在现场。回忆起那一幕,他说,“那是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了。”之后,这对夫妇把相机递给本报记者,“帮我们在酒店前拍张照片吧!”如果他们回去仔细看照片,会发现泰姬玛哈酒店的外墙上的脚手架,有一些工人在忙碌。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2008年11月29日,印度孟买,印度士兵告诫人们不要靠近泰姬玛哈酒店。东方IC供图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泰姬玛哈酒店在袭击中遭受重创,至今未恢复元气。图为酒店外墙上,工人在维修。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酒店大堂里摆放着花环,用来纪念那次袭击的遇难者。

    烟雾笼罩着泰姬玛哈酒店的圆顶,消防员搭起云梯营救,海鸥和鸽子在烟雾中穿行———那是2008年11月的泰姬玛哈。

    印度门广场人来人往,无数鸽子自在地觅食,坐落在阿拉伯海边的泰姬玛哈酒店安详平静,门前车水马龙,客人进进出出。这是2010年3月的泰姬玛哈。

    而紧闭的正门、酒店外墙上的维修工人、严密的保安措施提醒人们,这里的确曾经发生了什么。

    “那是一道{yj}的伤疤”

    3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孟买探访泰姬玛哈。抵达酒店附近时是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印度门广场上,来自新德里的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喂鸽子,他们是来孟买度假,小女孩天真可爱,逗着鸽子玩。也许对她来说,这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当年恐怖袭击发生时,他也在孟买,但不在现场。回忆起那一幕,他说,“那是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了。”之后,这对夫妇把相机递给本报记者,“帮我们在酒店前拍张照片吧!”如果他们回去仔细看照片,会发现泰姬玛哈酒店的外墙上的脚手架,有一些工人在忙碌。

    泰姬玛哈酒店安保措施严厉,泰姬玛哈酒店的正门并没有开放,所有人从侧楼的大门进入,在门口的左侧,有一个士兵在一个方形的掩体里持枪戒备,掩体外用布围起来,看上去并不显眼。入口处,有不少保安人员,每个进入泰姬玛哈酒店的人都必须过安检门,就连相机也要接受检查。

    袭击已经过去了,就连酒店的工作人员也不愿再提起。泰姬玛哈酒店的客户总监娜塔莎说,“我们不愿再去勾起伤心的往事,虽然一年多过去了,但伤痕仍在那里。”她说,“泰姬玛哈的每个人都愿意提起过去,那是一道{yj}的伤疤。”据悉,在那次袭击中,光酒店的职员就有31人死亡。酒店保安经理在袭击中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

    酒店内客人熙熙攘攘,他们是来这里享受的,不像记者这个不速之客,专门来探访往事。没人理会一个中国记者的好奇心,那么,就在酒店里转悠吧。在酒店大堂的瀑布墙旁边,摆放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并不太起眼。娜塔莎说,那是专门纪念那次袭击的遇难者的。

    记者提出看看遭袭最严重的主楼部分,娜塔莎让记者自己过去看,她提醒说,很多地方不能进入。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往主楼,走廊两侧xx品商店林立,西方有名的品牌应有尽有。在酒店保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印度安全人员与恐怖分子激战的地方。保安指着地面的一块大理石,问记者有什么异样,仔细看,原来有一块大理石特别新,是当时遭到破坏,后来补上去的。爆炸破坏了周围的墙壁,至今仍能看到斑斑点点的痕迹。

    顺着中央楼梯上去,一楼的平台处有泰姬玛哈酒店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的铜像,当年的恐怖袭击就发生在他眼皮底下,他老人家如果在天有灵,一定痛心疾首。

    就这样被恐怖分子盯上

    “泰姬玛哈”,意为“放置王冠的地方”,也许塔塔集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想把它建成酒店之冠,因此,什么材料都用{zh0}的,饭店圆顶所用的钢材从国外进口,据说与埃菲尔铁塔用的钢材xx一样。1903年建成后,它立即成为印度酒店的标杆,不仅是印度{zh0}的大酒店,甚至被视为东方早期奢华酒店的典范。

    融印度北方拉其普特风格、伊斯兰摩尔风格、欧式佛罗伦斯和英伦爱德华风格于一体,泰姬玛哈宏伟庄严。手工编制的丝质地毯,豪华的水晶吊灯、珍贵的艺术品、高品位的家具……有人这样描写其内部的富丽堂皇:不尽其数的艺术珍品贯穿于整个酒店的内部空间,无尽的拱廊亲切典雅,庄重的中央楼梯、硕大的内部空间以及室外透进来的和煦阳光、还有那交响乐队的现场演奏……每一个细节都将奢华发挥到了{jz}。”记者实地参观,这些描写恰如其分。

    泰姬玛哈酒店诞生以来,深受社会名流的青睐,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曾在此下榻,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世界各国的富豪们更是争相入住,他们住泰姬玛哈酒店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另外,“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英国“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等也曾来过这里。

    或许正是该酒店的声望,让恐怖分子决定选择它下手。恐怖袭击不仅是印度的悲剧,也是泰姬玛哈的悲剧。

    恐怖袭击成为心腹之患

    对印度人来说,孟买泰姬玛哈酒店遭袭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很多印度新闻媒体将其与“9·11”事件中纽约世贸中心遭袭相提并论。当年一名在现场报道的印度电视台主持人说:“美国人不能忘记发生在世贸大厦上的悲惨一幕,印度人也不会忘记这烧毁泰姬玛哈酒店美轮美奂结构的大火,以及泰姬玛哈酒店所代表的孟买城和孟买的自由精神。”

    印度常年对恐怖分子保持警惕。孟买袭击后,印度各地重要设施的保安措施变得更加严格。几乎所有的印度xx酒店都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很多五星级酒店门口,有多层岗哨,停着警车。甚至有的五星级酒店前还堆起了沙袋掩体,持枪士兵在那里警戒。进入酒店的车辆都要进行检查,保安人员会用一个探测装置检查车底是否有异物。至于普通的酒店,门口一般都坐着个保安。

    安检似乎无处不在。记者在新德里乘地铁,也发现地铁入口有沙袋掩体,士兵荷枪实弹。而进入地铁乘车前,也要经过安检门,有印度的xx把守。就像国内机场安检一般。xx一点的商场也有安检措施。

    设防,设防,然而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袭击会在哪里发生。

    4月6日,就在记者离开印度的当天,纳萨尔派打死印度中央后备xxxx70多名警员。

    文/图(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周勇进

 

目击孟买贫民窟

类别:   浏览量:

217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8

作者:

摘要:孟买有的是富人,有的是纸醉金迷、穷奢极欲,而就在市中心,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城中村”——— 达拉维贫民窟。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达拉维扬名世界。3月26日,本报记者带着好奇探访了这个亚洲{zd0}的贫民窟。

触摸印度 - 稷仆 - 稷仆 广览天下 孜孜以求    贫民窟的一户人家。

    孟买有的是富人,有的是纸醉金迷、穷奢极欲,而就在市中心,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城中村”——— 达拉维贫民窟。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达拉维扬名世界。3月26日,本报记者带着好奇探访了这个亚洲{zd0}的贫民窟。

    儿童自娱自乐

    达拉维贫民窟位于孟买北部的两条主要市郊铁路线之间,去达拉维贫民窟乘火车很便宜,在当年英国人留下的CST火车站,记者花了约10卢比买了张票,随着人流上了火车。火车向北行驶,达拉维贫民窟就在M ahim车站附近,下车后穿过高架桥,就进入了达拉维贫民窟的领地。

    起初是一条商业街,街店面很多,有各种生活用品。由于灰尘太大,记者不得不在这里临时买了条手帕。但达拉维贫民窟其实就掩藏在主干道两侧的各个小巷子里,房子低矮,像普通的房子按比例缩小一半,多分为两层,房间很小,睡觉一般在狭窄的阁楼上。记者特地进一户人家看了看——— 室内面积大概只有4平方米,靠外边是主人缝衣服的地方,里面是厨房,上面有个小阁楼,感觉屋里无法并排站两个人。记者随手给这户人家的小孩一点卢比,小孩害羞地躲到女主人身后。

    达拉维贫民窟的儿童,看不出他们和其他地方儿童有什么区别。他们照样上学,照样玩耍,只不过地点是在脏乱的环境里。

    下午放学时间,会有一群群的学生穿过铁路高架桥,返回贫民窟的家,他们身上穿着整洁的校服,一路有说有笑,活泼可爱。看到记者拍照,还会围上来看看照片的效果。

    贫民窟里并非所有适龄的儿童都去上学,在一处开阔的空地上,记者看到几个大一点的小孩在玩打板球的游戏,有人防守,有人进攻。烈日当空,地上满是瓦砾,他们也不在乎。还有一些儿童在街边玩一种类似中国小孩玩的“跳格子”游戏,大家轮流上阵,玩得不亦乐乎。

    贫民窟的一名男孩给记者带路,记者给他一点酬劳,他坚决不要。而在孟买其他地方,经常有小孩拉着人的衣袖要钱。贫民窟的这些小孩喜欢照相,不停让记者给他们拍照。可能他们很少照相,或者根本没有照过相。贫民窟的不少小孩长得很好看,看上去不像贫民窟的小孩。

    自成一套系统

    在如迷宫一样的巷子里,有各种各样的作坊、加工厂、理发店、洗衣店、裁缝店等等,自成一套系统。有时候探头进去,会发现一个空间很小的制衣作坊里,有很多人光着膀子干活,天气很热,大家汗流浃背。在达拉维地区,除了传统的制陶和纺织业,还有颇具规模的回收利用产业,处理从孟买等其他地方运来的废品。据估计,该地区大约有15000间小作坊,有报道说,达拉维一带的产品出口到全世界,不知是真是假。

    达拉维贫民窟如何形成?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调查,在19世纪末这里还是一片红树林沼泽,在这里的多为渔民。后来沼泽被填干,渔民离开,这里很快就成了另外一批人的地盘。从古吉拉特邦来的库哈斯人把这里变成制陶人的聚居地;来自南方的泰米尔人来到这里制革;来自北方邦的人从事的是纺织业。逐渐地,各种各样的人都来了,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社区。那些在孟买等其他地方住不起的人,慢慢也都来到这里。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达拉维贫民窟的一切xx符合这个定义。有统计说,在达拉维贫民窟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约60万至100万人。而2004年之前,达拉维贫民窟还是一个非法居住区。

    贫民窟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共卫生设施,有调查说,平均每15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大部分居民家里没有排水系统,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糟糕的排水系统,雨季到来时,达拉维贫民窟常会变成一片泽国。

    绝望的城市

    孟买政府早有改造贫民窟的计划,但像印度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拖再拖,{zh1}谁也不再提起。

    印度建筑设计师M ukeshM ehta最早于1997年提出一个计划,联合几家开发商,在达拉维贫民窟重新建设保障60万人居住的高层住宅街区,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增加住房面积、独立卫生间、自来水、提供学校以及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孟买政府也有意向合作,原定在2008年5月之前将贫民窟夷平。但记者发现,到2010年,达拉维贫民窟改造工程似乎仍没有动工的迹象。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工程遭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原因是已经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每户只能得到约20平方米新住宅。而且,只有2000年前住在这里的人才有资格重新安置。另外,还有人担心,他们在这里的一些作坊不能重新安置。

    即使是3月份,印度的烈日也让人要晕倒,环境恶劣,记者实在无法继续在贫民窟里待下去,只得匆忙踏上返回孟买南部的火车。在车厢里,一个孟买年轻人告诉记者,孟买有的地方和发达国家无异,是{dy}世界,但有的地方连第三世界国家也不如。他指的应不仅仅是达拉维贫民窟。2005年的一场暴雨,孟买死了几百人,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而孟买是印度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城市。

    城市化让无数人涌向城市,而城市生活又常常是另一种苦难的开始。无情的现实又把无数人驱逐到城市附近的灰色地带,让他们处在绝望的境地——— 这就是孟买这个城市标本给我们的启示。美国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预言,未来的城市更有可能是一种“贫民窟城市”,未来的地球是一个贫民窟星球。但愿,他的预言不要成真。文/图 本报记者 周勇进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触摸印度】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