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的新闻在过去的几年中时不时就出现一次。一条又一条活灵活现的新闻并没有伴随着有人受到惩处,就更让人觉得此事扑朔迷离。不过,从技术上来探讨它能否流回餐桌,以及对人体有多大危害,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无论如何,它以任何方式重回食品中都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地沟油、潲水油该往何处去,在美国,这些废物是如何被回收处理的呢?
如果把“地沟油”定义为从下水道回收起来的油,那么,美国应该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原因很简单,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废弃油脂进入下水道对环境和污水管道的危害很大,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分类处理。一般家庭会把厨房里的少量废油装入密封的容器,扔到垃圾桶里;如果量大的话,会被建议直接送交回收站。而饭店之类的废油产量极大的地方,也都会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在美国,环保局(EPA)会监测商业生产机构产生的污水,污水的组成和产量会影响到产生者支付的污水处理费。所以,饭店一般也会配合收集废油。这样,进入地沟的油本来就不多,而从地沟里捞油并进行加工是一件劳动量很大的事情。在美国,人力成本很贵。所以,即使中国媒体上披露的地沟油收集加工工程是真的,在美国也未必有利可图。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按照媒体上的描述,地沟油大概也骗不过饭店的眼睛。也就是说,购买者不是被骗的,而是明知来源不正依然购买使用。在美国的食品流通管理体系里,即使有地沟油出售,对饭店也没有什么吸引力。美国的食品加工中,油在总成本中只占到很小的部分。但是,主管部门的管理却很严格。并不需要有顾客吃出了问题才会过问,而是生产原料或者加工环境不合格,都会受到惩处。别说使用地沟油这种xx非法的原料,就是厨房里看起来不够干净都可能导致停业整顿。而停业整顿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即便随后能重新开业,也会导致顾客流失———在美国,中餐馆因为内厨卫生不合格被整顿,{zh1}导致业主不得不出售饭店的事情并不罕见。
所以,美国所说的的废弃食用油,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潲水油”。对它的处理只是垃圾处理的一部分而已。按照政府的方针,垃圾是“谁产生谁负责”。所谓的“负责”,就是产生者付钱让垃圾处理公司处理,而不能随便放到环境中。一般的家庭,每个月交纳几十块钱给垃圾处理公司,他们每周来一次或者两次把垃圾收走,而污水处理费每个小区里一般也是固定的,大致二三十块钱。商业生产机构就比较复杂,往往是自己跟垃圾处理公司谈判。像饭店的潲水油,有的地方是出一笔钱,让废油收集公司定时来取,而废油收集公司又通过向政府交费取得在某个地方倾倒废油的许可。如果有公司愿意接收这些废油,政府又会向他们支付一笔钱。这样,把废油转化成生物燃料的经济效益,就包括了卖燃料本身的收益和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效益。
或许是因为把潲水油转化成生物燃料所需要的成本降低,也或者是燃料的价格升高了,总之,如今把潲水油转化成燃料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所以,许多加工企业不再向潲水油生产者收取费用,反倒愿意提供适当的容器,潲水油生产者,比如饭店,只需要把潲水油倒进收集者提供的容器里,就用不着支付处理费用了。这对于饭店和收集者,也算是双赢的结果。
文字编辑:拇姬
已刊发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萨苏有一片关于日本的地沟油的文章:
“今天,走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漆饰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出出进进。这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是地沟油。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了日本政府。而日本政府,则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了垃圾车的燃料。”
编辑们感兴趣的话,或许可以和萨苏联系下,让他写个详细些的版本。
地沟油这件事,关键还是在于有利可图,要解决呢,一方面应该严格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一方面呢,就要靠利益引导吧。回收利用地沟油的利益如果高于用于食品加工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很专业的建议.不过回收做燃料油和回收做食用油的利润差异也会是一个重要障碍.
日本也是通过政府补贴来使得回收做燃料的收益达到一定程度,和拿来做食用油还要冒着被处罚的危险相比更为划算。
相当于政府买下所有的地沟油,加工成燃料油只是为了环保和收回一点成本吧。这是个亏钱但是保护民众的做法。
个人感觉美国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差的太远,而且人口密度和国内差别太大,这些方面可能还是向日本学习比较好一些。
在美国,很多公交车站旁边都有大的露天停车场,因为很多乘客家离车站太远,要开车来坐公交;学校的暖气刚停,冷气就开的很足,中间连间歇都没有;几乎没有人回收电池、节能灯泡(含汞)。虽然美国人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提的很响,但是实际的动作还是差的很远的。
唉 中国什么时候能那样就好了
首页的 地沟油在国外 链接错了! 怎么跑到世界杯上了……
中国暂时实施很困难,许多家庭生活开支都有问题,还要多交潲水油钱
中国的地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
其实最狭义上的地沟油,也不是去地沟里掏来的,太没效率了,是从餐饮企业的 隔油池 里掏出来的
漏了个“油”,地沟油
“一条又一条活灵活现的新闻并没有伴随着有人受到惩处,就更让人觉得此事扑朔迷离。”
读了好多遍,才读通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