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4日_金字塔_新浪博客

龙虎山悬棺之谜新探

摘 要:

江西省龙虎山上的悬棺之谜,经央视CCTV-10专栏于2009年8月的5、6、7三日连续播报,把多人的考古结果和解谜实践一一公布于众。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们解此谜的空间。就此,我踩着他人的肩膀发现:龙虎山悬棺是当地古人仅用绳索、滑轮等原始工具,由八仙(八个殡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自下而上吊入洞中而造成的。

关键词:悬崖 岩洞 齿式滑轮 绳索 主缆 吊装 悬棺 安放

一、悬棺的现状

龙虎山地处江西省贵溪市西南。在距今2600多年前,即战国时期的当地古人,就以一种独特稀奇的方法,将亡者灵柩安葬在陡削的xx悬崖洞中或凸出的崖体上。

龙虎山今已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由此引来数以亿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当他们住足于悬崖前,见着一具具木棺放在其洞穴中时,无不感到十分惊奇。由此也产生:这些悬棺,古人是如何把它放入洞中的疑惑。

为了揭开龙虎山悬棺之谜,江西龙虎山旅游集团悬赏40万元巨资,招引解谜爱好者来解此谜。同时央视CCTV-10专栏把近几十年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谜的考古结果和几个解此谜较突出的先例一一公布于众。从此进一步扩大了解龙虎山悬棺之谜的科学空间。而且也引起了许多人来解此谜的兴趣。

由于龙虎山的悬棺都是安放在xx的悬崖岩洞中,而且崖下都是小河及流水,使人没有落脚之地。虽然许多人提出过种种解谜设想和有人在龙虎山实地直接演示解悬棺之谜的方法,却因所用的人力、物力过多,并且都没有以考古的历史现状为依据,而一一被否认。至此,龙虎山悬棺之谜仍是迷。

二、龙虎山考古现状

龙虎山的悬棺奇迹,早在60年代,江西就有一些中科及社科方面的有识之士,对它作实地考古研究,并取得许多考古收获。

1.龙虎山的各处悬崖,多是山顶向崖边倾斜。有的崖体上部出现帽沿状的突出,接着呈笔直而下似一堵墙的悬崖,但也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现象。而崖底均是河流及水池,使人无法走近崖底,更无搭架上崖的落脚之地。

2.崖体后山存有战国时代古人开凿出的上山台阶以及经攀爬可上山顶的小径。

3.崖顶有供人可立足的小型平地和斜面,而且今人已在山顶作出过固定吊装缆绳的实践事实。

4.山体上许多洞穴都是xx形成的。但有的洞大、有的洞小,并且深浅不一,而且有的洞口在崖体滴水线以内较远处。有的洞口地面向外倾斜等奇特形状。

5.木棺多用整段树杆挖空制成。每具棺大小不一,{zd0}的有1000多斤,平均在400斤左右。古人为了使悬棺有适用的作力点,便在棺的两端左右中间钻有四个圆孔或在棺顶头装上八只木柄,以它来施力进洞或控制棺材的水平面。

6.在贵溪市博物馆中存放着一只圆式和一只齿式滑轮的转动体。并且由考古人员证实它是安装悬棺使用过的工具。

7.{zg}的金枪峰在150多米高,而该峰的崖壁也在100多米高。

8.{zg}的洞穴有80多米,{zd1}的洞也在14米以上。

9.崖壁上没有开凿出用栈道运棺入洞的痕迹。

10.悬棺建于2600多年的战国时期。

11.战国时代的中国仍是处在青铜器为主的历史时期。

12.战国时期的龙虎山人口稀少,因此人的死亡间隔也相应大,即一年也难死一人,为此悬棺安葬不可能有什么商业性的专业队伍。

13.战国时代人们的生产能力低下,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会对一死者的安葬去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是今天的普通家庭,也承担不起电视中播报的那种安放悬棺的开支。

三、悬棺安装的方法

据已知的龙虎山悬棺现状,按考古结果指明的思路,用古人留下的遗物和他们当时能办到的事实,再以现代科学、历史及事实为依据;只要作如下操作,便可达到用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具悬棺的安葬任务。

1.准备一些必备的工具

A.绳索

按每具装有死者的棺材加上一些随葬品的重量,平均以200公斤一具为例。再加上两个拉绳人所作出的60公斤拉力为重力。则吊装悬棺主缆必须大于300公斤的许用载荷能力。由于山高在150米以下,为此主吊缆绳总长也必须在160米以上。

战国时代的古人已具备了编织出能载荷几百乃至成吨重的麻绳和竹缆的功能,这也是历史事实。为此必备一根实用的160米长的竹缆索,这样更接近古人安放悬棺的方法。其原因是竹缆材料易起、编织容易、防腐经用、成本低等。

B.滑轮

将考古取得的圆形与齿式滑轮为样件,重新组装一套有支架和木或铜轴的单门滑轮装置各多只。

C.再准备8只单门小滑轮,每只许用载荷值大于70公斤。

D.做两只青铜器的金属钩,并装上长竹柄。

E.准备2根400米长的麻绳,单根载荷值在70公斤以上。外加一些缚扎用的短绳及其小木材等用具。

F.准备一只或两只小船,能载棺材、八仙及家人等。

2.操作方法:

A.在死者安葬之日的头{yt},死者家属便带八仙们到岩洞前进行选洞工作。此时八仙们也就趁机将主吊缆绳运到山顶。找两根木段按2米的间距打下两个固定桩。然后由一人拉着绳子走到崖边放一根重垂线来确定已选定的岩洞方位。当山下人认同其准确性后,便在此悬崖的转角处固定一只圆形滑轮装置,并确保它不会下垂。以此来起着支承主缆不被磨损、不被折断以及道其走向和滚动省力的作用。

若是主缆绳的纵轴线不与崖面垂直,则必须用一只或两只齿式滑轮来控制主缆绳的走向,并且固定好。

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有可能要用多只齿式滑轮,使主缆成S状,或用主缆绕套在铜轴齿式滑轮上来控制送缆速度及安全。

B.出殡之日八仙抬灵柩上船运抵崖下定锚。分出五人由后山上至崖顶。然后由两人坐着主缆下部的木板下至洞口。

此时,随着主缆下放长度的增长,则重力也增加,因此,在放缆中便有可能产生重力加速度而造成失控现象。那么放缆人只要用木条卡住齿式滑轮的转动,然后利用绳与滑轮的摩擦阻力即可安全再放。

C.崖下人员用2根几百米长的xxxx八只单门小滑轮,组装成两副滑轮组。并按目测得出的洞穴高度,将动、定滑轮拉成与其等高的距离。同时,崖下人员又用四根两米长的绳子一端分别扎在棺体头部的四个圆孔中,或扎在四只木柄上以备拉棺进洞所用。

D.悬坐在主缆上的两人放下绳子,将安放悬棺必须的滚木、长杆钩、木板等工具或用具一一拉升到洞穴中备用。然后,他们又用绳子提着定滑轮一方拉起整个滑轮组,并把定滑轮固定在主缆上。然后,由崖下人员拉动滑轮上的吊绳,来修正其长度;{zh1}将动滑轮挂在棺材的两头各

处的缚绳上,组成两组滑轮提升系统。

E.洞外准备妥当后,两个悬坐在洞口缆绳上的人便可逐个进入洞中。若是洞口距主吊缆的下垂距离较远,则用长杆钩钩住洞口,在十分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一人先跨入洞中,并用木条和绳子控制主缆在洞口边,再送进一切必用具材。然后两人都入洞按实际情况做好洞中安放悬棺的前期准备。

F.一切准备妥当后,崖下三人,一个作总指挥;其他两人各把持一根滑轮组的吊绳,随着一声令下,两人协同向下拉绳。在保证棺材两端较为水平的前提下,将一具棺材吊升至洞口。

棺材吊至洞口后,崖下的操作人员必须紧握绳子、集中精力、听从指挥,随时做出升降棺材某一头的动作,以协助洞中人拖棺进洞。

G.若是横向放入棺材,而且洞口又大、又非常适用。则洞中人只要各人用手握着棺头的木柄,拖棺就位即成。

若是横向入内,又遇着洞口地面向外倾斜,洞口上沿又卡着吊绳。此时必在洞中地面以0.5米的间距与棺的纵轴线成十字形地摆放两根粗木条。然后用两根T形长木条卡在棺头的木柄间,来控制棺体不向洞口外倾斜。再用滚木承载作强拉或用杠杆对应力作摆动棺材的方法,千方百计将棺材安放在{zj0}的位置上。

H.如果遇着洞口小,棺材又必须纵向入洞。则在洞内的两人只有爬、卧在洞的两侧,用长杆钩钩着系在棺端的绳子拉棺入洞搁在一小滚木上。

棺材局部进入洞口后,便会被洞口的上沿卡着吊绳使它无法一次性全部入洞。故此卧在洞中的人必须用钩钩来洞外棺材另一端的拉绳,将棺材向着洞内拉进。在此同时,操作提升棺村而且是靠近洞口一方的人,应慢慢地放松拉绳;而洞外另一侧的滑轮组却必须适当向上提升。用此一紧一松的方法来确保棺材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向洞内拉进。

当一具棺材的三分之一部分进入洞口后,便可松掉先入洞口一方的滑轮组。这样不但解决了洞口卡绳的麻烦,而且使棺材另一部分的重量变成重垂式的摆动挤压作用力。因此,在人的拉力作用下,那怕洞口较小,也是同样可以安放一具悬棺的。

另外还要注意,棺材局部入洞后解除了缚棺的绳子。随着棺材慢慢地进洞,操作人员也就应将另一组滑轮慢慢地松绳,才能使棺材成水平状进洞。当半个以上棺材进入洞口后,才能全部解开棺材上的绳索,再强拉棺材进洞。否则,若有疏忽,整个棺材便有落回崖下的危险。

J.安放好了一具悬棺后,即可用与吊装悬棺相反的过程,放下滑轮组、工具等到崖底。然后两位洞中操作人员同时坐着主缆由山顶人员放送到崖底。接着山顶人员又收缆上山,并且把滑轮等工具一起藏在山顶的棚室中以备下次再用,然后再下山。

以上操作方法,一没动用攀岩高手,而只是用了两个可乘缆从山顶下至洞口以致入洞,并且又能从洞内爬上缆绳再下至崖底的人。

二没动用大量的人力或物力。

三没使用现代设备与工具,而且把古人遗下的齿式滑轮等实物摆上了极为科学的大用场。

为此,只要八仙们能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地按以上操作方法实施;那么,古龙虎山人安放一具悬棺是可以办到的事实。并且可以在出殡的当天中午以前达到使亡者准时回灵进屋就位的目的。

四、对操作中的几点分析及说明

1.齿式滑轮的科学性

A.古考取得的齿式滑轮有着控制提升悬棺的主缆走向,支承主缆不与地面或石锋所造成的摩擦损伤。齿式滑轮更为突出的科学性是,当要使主缆在前进中突然停止不动时,只要将一只绕着主缆的齿式滑轮,用木条卡在齿上,则主缆便会立即不动。

齿式滑轮这一止动的科学性,恰好与现代人在用霸王车吊装几吨重物的情况下,需要突然临时停顿一样。即推着杠杆的人原地不动,控制缆绳的一人抓着绳的后部不放手,那么悬吊在空中的重物也就丝毫不动。为此可以说齿式滑轮有着与现代霸王车异曲同工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B.用齿式滑轮控制着主缆送人由山顶进至洞中或从洞中下至崖底时,就起到非常安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的科学作用。

C.当要将主缆收回到山顶时,由于缆绳特长即上提重量大而造成拉上山的起动困难。有了齿式滑轮,拨动它的齿,就能起到起动省力和加快提升速度的效果。

2.滑轮组的问题

历史上都无法考证,动、定滑轮的组合,起用于什么年代或谁人之手。但是在龙虎山的考古中却发现了较为粗大的滑轮。可见龙虎山的古人在安放悬棺中已用上了滑轮或滑轮组。

央视CCTV-10报道着:龙虎山悬棺属水网地区,而浙江、湖北、四川等地的悬棺也都是安放在水网之中的历史事实。而水网中的人们都有驾船放木排的技能。大家都知道驾船者升降风帆或船穿过桥梁时放倒和立起桅杆都必须用上滑轮组。就是建筑大仙——鲁班,在吊装宫殿的大门梁石时,也是用滑轮组而且传世于今。另外,水乡地区的人们在流放木排时使用的绳索都是竹缆。而且大木排上全部是用竹缆进行缚扎或定锚,{jd1}没有用麻绳者。由此可以推断:古时,龙虎山安装一具悬棺,就是以竹缆为主吊索,利用两套滑轮组把一具具棺材自下而上吊至洞口,然后又用一紧一松的技能把它送进洞中。其滑轮组的成倍省力问题已是小儿科,在此就不论说。

若是按电视上所演示的缚扎棺体吊绳的方法,遇到较小且又复杂的洞口,不管它是横纵进洞,棺材上的吊绳都会被洞口卡着,只能使棺材的 长或小半边宽放进洞中而无法松缚,即最终不能使全部棺材进洞。可见,不是古龙虎山人用上了滑轮组,并且它又有分头松缚的科学性,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恐怕也要几天的时间和消耗更多的木材才能安放好一具悬棺。

结束语:

上述所叙,是以考古即历史现状、以战国时代的古人能办到的事实和以现代科学证实可行性的方法为依据而得出的结果。也是我在五、六十年代用原始工具解决起重大难题之前,必须先作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一样,而写成本文。可以说,本文就是古龙虎山人安放悬棺的主要过程。当然,由于岩洞形状各不相同,棺木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也必然存在一些不相同的安放过程。在此就不作一一单叙,愿待他人提问再作答复。

鸣谢CCTV-10“走近科学”的播报和刘诗中、谢水根等人的考古结果。

作 者:曾怀民

字 数:4764字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1月14日_金字塔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