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规范及限差

测绘规范及限差

2010-04-17 20:30:15 阅读21 评论0 字号: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闭合)

导线总长

(km)

平均

边长

(m)

测  角

中误差

( 〞)

测  距

中误差

(mm)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

测距要求

测距仪

等  级

测回数

3.2

3.5

5.0

400

600

800

1.8

5

5

2

1:55000

1:60000

1:70000

±3.6√n

2

2

1

2

2

2

1.8

3.0

3.5

300

500

700

2.5

7

5

5

1:35000

1:45000

1:50000

±5√n

3

2

2

2

2

2

2.0

2.4

3.0

200

300

500

5

10

10

7

1:18000

1:20000

1:25000

±10√n

3~4

3~4

3

2

2

2

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

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各导线点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

一、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         同测回2c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应联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战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二、观测手簿的记录、检查和观测数据的划改,应遵守下列规定:

    (1)、水平角观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要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读、记尾数。厘米以下数字不得划改。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划改一次。

三、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                             (1-1)

    (2 )、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                            (1-2)

其中: --------左、右角之和360º与之差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向角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或计算 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表3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

 

 

 

 

 

 

 

 

 

 

 

 

 

 

 

 

 

 

 

 

 

 

 

 

表4     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

≤±1

±3

±5

±10

(㎜)

≤±2

±6

±10

±20

仪器型号

DS05,DS1

DS1,DS3

DS3

DS3

水准尺

因瓦

因瓦、双面

双面

双面、单面

观测方法

光学测微法

光学测微法

中丝读数法

中丝读数法

中丝读数法

观测顺序

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后前前后

后后前前

观测次数

与已知点联测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返

环线或附合

往返

往返

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

平丘地

±4

±12

±20

±30

山  地

±3

±5

±10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

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表5  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型号

DS05

DS1

DS1

DS3

DS3

DS3

视线长度(m)

≤60

≤50

≤100

≤75

≤80

≤100

前后视距差(m)

≤1.0

≤2.0

≤3.0

大致相等

前后视距差累积差(m)

≤3.0

≤5.0

≤10.0

视线离地面{zd1}高度(m)

下丝≥0.3

三丝能读数

三丝能读数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较差(mm)

0.5

光学测微法1.0

中丝读数法2.0

3.0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较差(mm)

0.6

光学测微法1.0

中丝读数法3.0

5.0

注:当采用单面标尺四等水准测量时,变动仪器高度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表6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表7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距中

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DJ1

DJ2

DJ6

三等

14

3

≤±20

≤±1.8

≤1/150000

6

10

3.6

≤1/55000

四等

9

1.5

≤±18

≤±2.5

≤1/80000

4

6

5

≤1/35000

一级

4

0.5

≤±15

≤±5

≤1/30000

2

4

10

≤1/15000

二级

2.4

0.25

≤±15

≤±8

≤1/14000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0.1

≤±15

≤±12

≤1/7000

1

2

24

≤1/5000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测区测图的{zd0}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zd0}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   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jd1}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表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

 

 

 

 

 

 

 

 

表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路线长度(Km)

≤50

≤16

(㎜)

2

6

10

15

仪器型号

DS1

DS1

DS3

DS3

DS3

视线长度(m)

50

100

75

100

100

前后视较差(m)

1

3

5

大致相等

前后视累积差(m)

3

6

10

视线离地面高度(m)

0.5

0.3

0.2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0.5

1.0

2.0

3.0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0.7

1.5

3.0

5.0

水准尺

因瓦

因瓦、双面

双面

单面

观测次数

与已知点联测

往返

往返

往返

往返

环线或附合

往返

往返

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

平丘地

±4

±12

±20

±30

山  地

±4

±6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 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

                     

 

 

 

 

地形测量:

表13    测图比例尺的选用

比例尺

              用    途

1:5000

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

1:2000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矿山总图管理、城镇详细规划

1:1000

1:500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矿总图管理;竣工验收及工业普查等。

注: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坦地:a<3˙

丘陵地:3˙≤a<10˙

山  地:10˙≤a<25˙

高山地: a≥25˙

表14-1    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个数

 

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

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表15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H为测图{zd0}视距,n为测站数;

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导线相对闭合差可放宽,但不应大于1/1000。

 

 

表16   图根支导线(极坐标)平均边长及边数

 

 

表17   图根经纬仪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S为边长,n为边数, 为等高距(m)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1999-7-01实施)

 

表18-1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18-2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注:n为测站数

 

 

表18-3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经纬仪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2c较差

同方向各测回较差

   DJ1

             1

      6

       9

         6

DJ2

 3

8

13

9

DJ6

 -

18

-

24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手簿中注明。

表18-4   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与限差

表19     水准测量计算小数位的取位

 

表20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表21-1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21-2    图根三角高程技术要求

表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路线长度(Km)

400

45

15

(㎜)

≤±1

±3

±5

(㎜)

≤±2

≤±6

≤±10

观测顺序

往测

奇数站

后前前后

后-前-前-后

DS1仪器因瓦标尺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后前前后

偶数站

前后后前

返测

奇数站

前后后前

偶数站

后前前后

准尺类型

因瓦

双面

因瓦

双面单面

因瓦

仪器型号

DS1

DS05

DS1/DS05

DS3

DS3

DS1

视线长度(m)

50

60

80

65

80

100

前后视较差(m)

1

3

5

前后视累积差(m)

3

6

10

视线离地面高度(m)

下丝读数≥0.3

三丝能读数

三丝能读数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

中丝读数差(mm)

5mm刻划标尺

1.5

10mm刻划标尺

3.0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0.4

光学1.0

中丝2.0

3.0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0.6

光学1.5

中丝3.0

5.0

单程双转点观测左右路线转点差(mm)

1.5

4.0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mm)

1.0

3.0

5.0

观测次数

与已知点联测

往返

往返

往返

环线或附合

往返

往返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4

≤±12

≤±20

测段左右高差不符值mm

≤±8

≤±14

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

平丘地

±4

 

±12

±15

山  地

±15

±25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

≤±6

≤±20

≤±30

注: 1、 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 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公里记;

2、山区指路线中{zd0}高差超过400米的地区;

3、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根为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长度小于1公里时,按1公里计算;4、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1998年6月1日施行

 

表23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

量等级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适  用  范  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

特级

≤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一级

≤0.15

≤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二级

≤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

≤1.50

≤10.0

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注:1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几何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相邻观测点相对高差中误差;

2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物(或构件)相对底部定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

 

表24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各等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25中的规定: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25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    级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特    级

0.15

0.2

≤0.1

≤0.07

≤0.15

一    级

0.3

0.5

≤0.3

≤0.2

≤0.45

二    级

0.5

0.7

≤1.0

≤0.7

≤1.5

三级

光学测微法

1.0

1.5

≤3.0

≤2.0

≤4.5

中丝读数法

2.0

3.0

注:表中n为测站数。

 

 

 

 

 

 

表26  测边控制网技术要求

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

1测距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较大时。

 

表27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注:1 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C1=C2=1;对独立单一导线,C1=1.2,C2= ;对导线网,导线长度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1≤0.7、C2=1;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

1)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   际平均边长与导线长度对比表列规定数值相差较大时。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表28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项   目

地  球  椭  球

参  考  椭  球

         坐标系名

参考名称

WGS-84

1980西安坐标系

1954北京坐标系

长半轴a(m)

6378137

6378140

6378245

短半轴b(m)

6356752.3142

6356755.2882

6356863.0188

扁率α

1/298.257223563

1/298.257

1/298.3

{dy}偏心率平方

0.00669437999013

0.00669438499959

0.006693421622966

第二偏心率平方

0.006739496742227

0.00673950181947

0.006738525414683

 

 

 

 

 

 

 

 

表29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表30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

 

表31    GPS测量各等级的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观测方法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卫星高度角(º)

静    态

快速静态

≥15

≥15

≥15

≥1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静    态

快速静态

≥4

≥4

≥5

≥4

≥5

≥4

≥5

≥4

≥5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    态

快速静态

≥2

≥2

≥2

≥1.6

≥1.6

≥1.6

≥1.6

≥1.6

≥1.6

时段长度(min)

静    态

快速静态

≥90

≥60

≥20

≥45

≥15

≥45

≥15

≥4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静    态

快速静态

10~60

10~60

10~60

10~60

10~60

注:当采用双频机进行快速静态观测时,时间长度可缩短为10min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GPS测量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

城市GPS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表32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xx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式中   ;

       n--------独立环中的边数。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测绘知识

一、             测绘名词(摘自国家测绘局)

1、大地基准: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其中,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啊,地心引力常数GM,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f)和地球自转角度w,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而一组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成为大地原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想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

全国天 文大地网共包括三角点、导线点48433个,拉普拉斯点458个,长度起始边467条,由此组成全国范围的参考框架,是国家各部门和全国各行业进行测绘工作的基础

 

 

2、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它是重力等位面,即物体沿该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如水在这个面上是不会流动的)。大地水准面是描述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物理参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是通过确定它与参考椭球面的间距——大地水准面差距(对于似大地水准面而言,则称为高程异常)来实现的。大地水准面和海拔高程等参数和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无处不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基准之一,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国家基础测绘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将几何大地测量与物理大地测量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确定空间几何位置的同时,还能获得海拔高度和地球引力场关系等重要信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密度和分布等信息,对海洋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勘探、石油勘探等相关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3、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yj}性水准原点。  水准基面,通常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实际上确定水准基面则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国家第二期一等水准网高程起算点为水准原点。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系统”,共有292条线路、19931个水准点,总长度为93341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程基础控制网(台湾资料暂缺)

4、重力基准是指{jd1}重力值已知的重力点,作为相对重力测量(两点间重力差的重力测量)的起始点。世界公认的起始重力点称为国际重力基准。各国进行重力测量时都尽量与国际重力基准相联系,以检验其重力测量的精度并保证测量成果的统一。国际通用的重力基准有1909年波茨坦重力测量基准和1971年的国际重力基准网(IGSN——71)。 中国于1956~1957年建立了全国范围的{dy}个国家重力基准,称为1957年国家重力基本网,该网由21个基本点和82个一等点组成。1985年,中国重新建立了国家重力基准。它由6个基准重力点,46个基本重力点和5个因点组成,称为1985年国家重力基本网。 国家1985重力基本网,由6个重力基准点、46个重力基本点和5个引点组成。1999年开始重建工作(台湾省资料暂缺)

 

 

 

 

5、54国家坐标系: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开展我国的测绘事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一等锁与原苏联远东一等锁相连接,然后以连接处呼玛、吉拉宁、东宁基线网扩大边端点的原苏联1942年普尔科沃坐标系的坐标为起算数据,平差我国东北及东部区一等锁,这样传算过来的坐标系就定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因此,P54可归结为: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的两个几何参数;

  c.大地原点在原苏联的普尔科沃;

  d.采用多点定位法进行椭球定位;

  e.高程基准为 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

  f.高程异常以原苏联 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结果为起算数据。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而得。

  自 P54建立以来,在该坐标系内进行了许多地区的局部平差,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

长半轴a=6378245m

短半轴b=6356863.0188m

扁  率α=1/298.3

{dy}偏心率平方 =0.006693421622966   第二偏心率平方 =0.006738525414683

 

6、80国家坐标系:  

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C80是为了进行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而建立的。根据椭球定位的基本原理,在建立C80坐标系时有以下先决条件:

  (1)大地原点在我国中部,具体地点是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2)C80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椭球短轴Z轴平行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方向,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 Z轴垂直指向经度 0方向;Y轴与 Z、X轴成右手坐标系;

  (3)椭球参数采用IUG 1975年大会推荐的参数

  因而可得C80椭球两个最常用的几何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40±5(m)

短半轴b=6356755.2882m

扁  率α=1/298.257

{dy}偏心率平方 =0.00669438499959  第二偏心率平方 =0.00673950181947

椭球定位时按我国范围内高程异常值平方和最小为原则求解参数。

  (4)多点定位;

  (5)大地高程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水面为基准。

 

 

 

 

 

 

 

7、WGS-84大地坐标系

WGS-84大地坐标系

  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年)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 BIH 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 BIH 1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 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如图所示)。

  WGs-84椭球及有关常数:

  对应于 WGS-8大地坐标系有一个WGS-84椭球,其常数采用 IUGG第 17届大会大地测量常数的推荐值。下面给出WGS-84椭球两个最常用的几何常数:

           长半轴: 6378137± 2(m)

              短半轴b=6356752.3142m

扁  率α=1/298.257223563

{dy}偏心率平方 =0.00669437999013

第二偏心率平方 =0.00673949674223

 

8、高斯-克吕格坐标

高斯-克吕格坐标

  适用于高克吕格投影的一种坐标系统。高斯- 克吕格投影是按分带方法各自进行投影,故各带坐标成独立系统。以中央经线投影为纵轴(x), 赤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纵坐标以赤道为零起算,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均为正值。横坐标如以中央经线为零起算,中央经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横坐标出现负值,使用不便,故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当作起始轴,凡是带内的横坐标值均加 500公里。在地形图上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在靠近图廓西边的{dy}条坐标网纵线和东边的{dy}条坐标网纵线的坐标值之前,需加注这一图幅所在的带号,例如,{dy}条纵线的横坐标值是 6370公里,设该图幅属于第十四带,则应写成146370。三角测量中大地点的坐标亦应加注带号。

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平面直角坐标

 

9、高斯投影分带

高斯投影分带

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这是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xxx方法。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面沿子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瓜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六度带或三度带。六度带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第 1、2…60带。三度带是在六度带的基础上分成的,它的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分带子午线重合,即自 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三度带第 1、2…120带。我国的经度范围西起 73度东至135度,可分成六度带十一带或三度带二十二带。六度带可用于中小比例尺(1:25000以下)测图,三度带可用于大比例尺(如 1:10000)测图。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高斯投影也可采用宽带或窄带,如按经差9度或1.5度分带。分带图如下:

 

10、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布设的第二代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它是在地球上空布设24颗 GPS专用卫星,卫星轨道即每时刻的xx位置由地面监控站测定,并通过卫星用无线电波向地面发播;地面上用GPS接收机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信号,根据卫星的xx位署以求得地面点位置。它能为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向速度和时间信息。

  GPS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离远等特点,促使大地测量的作用大大向外扩展延伸。其作用可归纳如下一些:

  (1)为飞机、船舶、运载体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

  (2)布设城市、矿山、海洋等各类控制网,不需造标观测,可灵活方便又廉价的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布设地面监测网,可监测地壳形变、板块运动、固体潮、海平面升降等地球动力学现象;

  (4)可用于标定国界、海疆和联测沿海岛屿;

  (5)用于建立以地球质心为坐标系原点的地心坐标系,为建立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提供资料;

  ( 6)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精化大地水准面;

  (7)应用在已知点上的GPS观测资料,可反求大气对流层的气象元素等。

1、GPS发展的背景

    1957年世界上{dy}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利用xxxxxx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1973年12月,美国陆、海、空三军继“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简称“NNSS”,1958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运行)后,开始联合研制新一代空间xxxxxx系统,历时20多年,耗资300亿美元。其目的主要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GPS的工作原理

    GPS是目前世界公认{zxj}的被动式xxxxxx系统。即卫星全天时地发射包含自身三维速度、三维坐标和准确时间等信息的导航电文,设在代定点上的接收机通过接受导航电文进行测时、测距,利用空间后方距离交会技术反算出代定点的三维速度和三维坐标,实现导航定位的目的。

3、GPS的组成部分

    ①空间部分: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卫星上安置了xx的原子钟、发射和接受系统等装置;

 

 

 

   ②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系统的工作)、注入站(即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和其他命令)、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③用户装置部分:由天线、接收机、微处理机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4、SA和AS技术及对策

    美国为了维护其军事利益和国家安全,分别对GPS实施了AS和SA技术。AS(Anti-Spoofing)技术也叫反电子欺骗技术,他是一种GPS保护技术,是为了防止敌方和黑客对GPS信息的破坏和干扰以及防止非授权用户(民用用户)使用精密导航信息(xx码)。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即选择可用技术,是通过在非精密导航信息(民用码)里人为地加入高频干扰信号和降低卫星星历精度,从而降低了普通用户的定位精度,使民用单点定位误差达到100米。SA政策是影响民用定位精度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美国SA政策,提高定位精度,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差分技术。即利用多台接收机同时接受同一颗卫星信号,采用一次或多次求差的方法,抵消同一颗卫星的各种人为干扰误差和大气误差,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的广域差分、实时差分等定位技术,有效的减弱了SA和AS政策的影响。

5、GPS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GPS的发展,1998年美国政府提出了GPS现代化计划,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保护。采用各种措施保护GPS不受敌方和黑客的干扰,增加xx讯好的强度,增强抗干扰能力。

    ②阻止。阻止敌方利用GPSxx讯号,设计新的信号结构,将xx频道和民用频道彻底分开。

    ③改善。改善GPS定位和导航精度,增加2个民用频道,提前结束SA政策。

    为了促进GPS产业发展,2000年5月1日,克林顿总统宣布取消SA干扰,使GPS单点定位精度提高了10倍。为了不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美军升级了xxGPS系统并声称在其认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还将增加地区性的认为干扰。

GPS定位原理概述

第1节GPS的组成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xxxxxx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

  GPS计划始于1973年 ,已于1994年进入xx运行状态(FOC[2])。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

  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3]。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

  控制部分

  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

  用户部分

  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 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

第2节 GPS信号

  GPS卫星发射两种频率的载波信号,即频率为1575.42MHz的L1载波和频率为1227.60HMz的L2载波,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基本频率10.23MHz的154倍和120倍,它们的波长分别为19.03cm和24.42cm。在L1和L2上又分别调制着多种信号,这些信号主要有:

  C/A码

  C/A码又被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L1载波上,是1MHz的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码长为1023位(周期为1ms)。由于每颗卫星的C/A码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用它们的PRN号来区分它们。C/A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的信号。

  P码

  P码又被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L1和L2载波上,是10MHz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七天。在实施AS时,P码与W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Y码,此时,一般用户无法利用P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Y码

  见P码。

  导航信息

导航信息被调制在L1载波上,其信号频率为50Hz,包含有GPS卫星的轨道参数、卫星钟改正数和其它一些系统参数。用户一般需要利用此导航信息来计算某一时刻GPS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导航信息也被称为广播星历。

第3节 SPS和PPS

  GPS系统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一种是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另一种是精密定位服务(PPS–Precision Positioning Service)。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子系统提供,标准定位服务由标准定位子系统(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ystem)提供,精密定位服务则由精密定位子系统(PPS–Precision Positioning System)提供。

  SPS主要面向全世界的民用用户。

  PPS主要面向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部门以及民用的特许用户。

第4节 GPS定位的常用观测值

  在GPS定位中,经常采用下列观测值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数据处理,以确定出待定点的坐标或待定点之间的基线向量:

  L1载波相位观测值

  L2载波相位观测值(半波或全波)

  调制在L1上的C/A码伪距

  调制在L1上的P码伪距

  调制在L2上的P码伪距

  L1上的多普勒频移

  L2上的多普勒频移

  实际上,在进行GPS定位时,除了大量地使用上面的观测值进行数据处理以外,还经常使用由上面的观测值通过某些组合而形成的一些特殊观测值,如宽巷观测值(Wide-Lane)[4]、窄巷观测值(Narrow-Lane)[5]、xx电离层延迟的观测值(Ion-Free)[6]来进行数据处理。

第5节 GPS定位的误差源

  我们在利用GPS进行定位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影响GPS定位精度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与GPS卫星有关的因素

  SA

  美国政府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通过降低广播星历精度( 技术)、在GPS基准信号中加入高频抖动( 技术)等方法,人为降低普通用户利用GPS进行导航定位时的精度。

  卫星星历误差

  在进行GPS定位时,计算在某时刻GPS卫星位置所需的卫星轨道参数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星历[7]提供的,但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星历,所计算出的卫星位置都会与其真实位置有所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星历误差。

  卫星钟差

  卫星钟差是GPS卫星上所安装的原子钟的钟面时与GPS标准时间之间的误差。

  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是GPS卫星上信号发射天线的标称相位中心与其真实相位中心之间的差异。

二、与传播途径有关的因素

  电离层延迟

  由于地球周围的电离层对电磁波的折射效应,使得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电离层延迟。电磁波所受电离层折射的影响与电磁波的频率以及电磁波传播途径上电子总含量有关。

  对流层延迟

  由于地球周围的对流层对电磁波的折射效应,使得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对流层延迟。电磁波所受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与电磁波传播途径上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有关。

  多路径效应

  由于接收机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中还包含有各种反射和折射信号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多路径效应。

三、与接收机有关的因素

  接收机钟差

  接收机钟差是GPS接收机所使用的钟的钟面时与GPS标准时之间的差异。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是GPS接收机天线的标称相位中心与其真实的相位中心之间的差异。

  接收机软件和硬件造成的误差

  在进行GPS定位时,定位结果还会受到诸如处理与控制软件和硬件等的影响。

四、其它

  GPS控制部分人为或计算机造成的影响

  由于GPS控制部分的问题或用户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引入的误差等。

  数据处理软件的影响

  数据处理软件的算法不完善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第6节 GPS定位方法

  GPS定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定位方法。GPS定位方法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作如下划分:

一、根据定位所采用的观测值

伪距定位

伪距定位所采用的观测值为GPS伪距观测值,所采用的伪距观测值既可以是C/A码伪距,也可以是P码伪距。伪距定位的优点是数据处理简单,对定位条件的要求低,不存在整周模糊度的问题,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实时定位;其缺点是观测值精度低,C/A 码伪距观测值的精度一般为3米,而P码伪距观测值的精度一般也在30个厘米左右,从而导致定位成果精度低,另外,若采用精度较高的P码伪距观测值,还存在AS的问题。

载波相位定位

载波相位定位所采用的观测值为GPS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即L1、L2或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载波相位定位的优点是观测值的精度高,一般优于2个毫米;其缺点是数据处理过程复杂,存在整周模糊度的问题。

二、根据定位的模式

{jd1}定位

{jd1}定位又称为单点定位,这是一种采用一台接收机进行定位的模式,它所确定的是接收机天线的{jd1}坐标。这种定位模式的特点是作业方式简单,可以单机作业。{jd1}定位一般用于导航和精度要求不高的应用中。

相对定位

相对定位又称为差分定位,这种定位模式采用两台以上的接收机,同时对一组相同的卫星进行观测,以确定接收机天线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三、根据获取定位结果的时间

实时定位

实时定位是根据接收机观测到的数据,实时地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的位置。

非实时定位

非实时定位又称后处理定位,它是通过对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进行定位得方法。

四、根据定位时接收机的运动状态

动态定位

所谓动态定位,就是在进行GPS定位时,认为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动态定位又分为Kinematic和Dynamic两类。

静态定位

所谓静态定位,就是在进行GPS定位时,认为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保持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在测量中,静态定位一般用于高精度的测量定位,其具体观测模式多台接收机在不同的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时间由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不等。

 

 

 

 

 

 

 

 

 

 

 

 

 

 

 

 

 

 

 

 

 

 

 

 

 

 

 

 

 

 

 

 

 

 

 

 

 

 

 

 

 

 

 

 

 

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

(高、低两点间水平角的测定)

仪器:  GTS-701         观测者: 马宝峰          记录者: 黄祥雄       检查者:

日期:  2004-6-3          天  气:  晴              成  象:  清  晰                       

度 盘

位 置

照准点

读                   数

2C (L-R±180°)

-1/2[L+(R±180°)]

角       度

盘     左   (L)

盘      右   (R)

 

(顺)

1

高点

0° 00′00 ′′

   00

′′

00

180° 00 ′06′′

           07

′′

06

′′

-6

°  ′   ′′

    0    00   03

°   ′   ′′

 

 

        1

2

低点

359  59  59

  59

59

180° 00 ′05′′

           06

′′

06

-7

  0    00   04

 

30°

1

高点

29  59  59

       59

59

210° 00 ′06′′

           07

′′

07

-8

  0    00   04

 

 

 

        0

2

低点

30  00  01

     01

01

210° 00 ′08′′

           07

′′

08

-7

  0    00   04

 

60°

1

高点

60  00  00

   00

00

240° 00 ′08′′

           07

′′

08

-8

  0    00   04

 

 

        0

2

低点

 60  00  01

       01

01

240° 00 ′07′′

           08

′′

08

-7

  0    00   04

 

90°

(逆)

1

高点

90  00  01

         01

01

270° 00 ′06′′

           07

′′

08

-7

  0    00   04

 

      -1

2

低点

90  00  02

       01

01

270° 00 ′06′′

           07

′′

08

-6

  0    00   03

 

120°

1

高点

120  00  00

       00

00

300° 00 ′06′′

           05

′′

06

-6

  0    00   03

 

      0

2

低点

120  00  01

       01

01

300° 00 ′07′′

           06

′′

07

-6

  0    00   03

 

150°

1

高点

150  00  00

           01

00

330° 00 ′07′′

            07

′′

07

-7

  0    00   04

 

    -1

2

低点

150  00   01

            01

01

330° 00 ′07′′

            07

′′

07

-6

  0    00   03

C高=(∑(L-R)高)/2n=(-6-8-8-7-6-7)/2*6=-3.5

 C低=(∑(L-R)低)/2n=(-7-7-7-6-6-6)/2*6=-3.25

全站仪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2C变动、I角变动)的测定

 

 

 

 

 

 

 

 

 

 

 

 

 

(高、低点垂直角的测定)

仪器:  GTS-701      观测者:  马宝峰             记录者:黄祥雄         检查者:

日期:  2004-6-3        天  气:  晴                成  象: 清  晰                            

照准点

测回

读                   数

指 标 差

垂  直  角

盘         左

盘           右

 

 

 

 

 

1

86°  48′  10′′

11

 ′′

  10

273°  12′  07′′

 06

 ′′

  06

 ′′

  8

°  ′   ′′

  3    11   58

2

86    48    10

        10

 

  10

273    12    08

         07

 

  08

 

  9

 

  3    11   59

 

3

86    48    12

        11

 

12

273    12    09

         10

 

10

 

11

 

  3    11   59

                                                          中数

  3    11   59

 

 

  低

 

 

 

  点

 

1

93    14    39

39

 

39

266    45    32

 31

 

  32

 

  6

 

-3    14   33

 

2

93    14    39

        39

 

  39

266    45    30

         31

 

  30

 

  4

 

-3    14   35

 

3

93    14    40

        39

 

40

266    45    29

         30

 

30

 

5

 

-3    14   35

中数

 

-3    14   34

 

                             α=3°11′59′′+|-3°14′34′′|=3°13′16.5′′

 

 

 

               {zh1}计算结果: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c高-c低)·ctgɑ]/2=-2.3′

                                 视准轴误差C=[(c高-c低)·cosɑ]/2=3.4′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测绘规范及限差】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