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亳州还有曹操后人吗?李灿说


  在李灿的指点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又前往亳州几处和曹操有关的地方调查。在曹腾墓地旁,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曹操发迹的时候,曹家人就迁走了一大批;后来曹魏覆亡,曹家人更是死的死、走的走。现在的亳州人大多都是外来户,曹家后人怕是没有了。”

  李灿分析道:“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逐渐被妖魔化。群体性的偏见,给曹姓族群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亳州一度都不敢以曹操故乡为荣。找不到后人,可以理解。”

  山东鱼山谒曹植

  《环球人物》杂志赴山东特派记者 白伟志

  山东聊城东阿县,是曹操宠爱的儿子曹植的归葬之地。在全国各地为曹操墓的真假争得不可开交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梅田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东阿的平静:“不如去山东东阿和河南新乡方面寻找曹植墓中的骨骼,(跟曹操墓出土的头盖骨)做DNA比对鉴定。”

  失踪的曹植遗骸

  52岁的东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最近特别忙,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从事文物工作近30年,他从来没想到这个冷行业也会有这么热闹的{yt}。然而,记者们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想了解的从东阿曹植墓中发掘出的28块骨骸,现已下落不明。刘玉新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曲折。

  1951年,东阿还属平原省(1949年8月建立,1952年11月撤销,此后东阿归属山东省)管辖,平原省委书记吴德巡视黄河,路过东阿鱼山,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把刻有“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字样的古佩剑玩耍。这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没过多久,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人前来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队没有料到,这次发掘竟会遇到巨大阻力。数十位老人围坐在鱼山之前,禁止考古人员向前一步。他们都是山下曹庙村的普通百姓,根据{zc}的家谱记载,他们自认为是曹植的后人。他们说,绝不允许老祖宗的墓被“破坟”。

  “那架势,跟打仗差不多了。”现年62岁的当地党校退休教师曹贞对记者说,他的父亲便是这些老人中的一员。后来,县里派了几个人,向老人们宣传这并不是“盗墓”,而是科学考古,,“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个年月,淳朴的农民并不懂太多高深的道理,听说挖墓符合国家利益,马上就让步了。”

  1951年6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人们对曹植墓充满了好奇心,并有很高的期望值。“破开曹子建(墓),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谚语流行一时。可结果让大家大失所望,随葬器物只有陶、铜、玉、石器等132件。“实际是一座薄葬墓。”刘玉新说,“这符合历史上关于曹氏父子崇尚俭朴的记载。”

  此外,考古队还从棺椁中清理出28块完整的骨骸。“棺椁都沤烂了,骨骸下面是一层云母片,云母片下面是一层朱砂,朱砂下面是一层草木灰。但当时只重视出土文物,对于骨骸不太重视。”

  出土文物连同骨骸都被运往平原省的省会城市新乡,随后又被运往北京,1952年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过。1984年12月,东阿县政府派人去北京要回了离家30多年的曹植墓文物。“归还了114件,,留了19件玉器。”刘玉新回忆说,令他最痛心的是,那28块骨骸不知所踪。他追查了1952年新乡转交给北京的清单,“上面压根就没有骨骸的记载”。

  平原省1952年被撤销后,原有机构全部不复存在,多年来刘玉新试图寻找骨骸,都失望而归。1996年,原河南洛阳考古队副队长黄明兰老人和他闲聊此事,突然眼睛一亮:“对!有这个事,我当年还见过它!”于是帮着寻找,结果还是没找到。

  “想通过曹植骨骸来鉴定DNA,是不可能了。”刘玉新有些无奈。

  曹庙村的故事

  尽管老辈人都认定自己是曹植后人,但曹贞有点怀疑这一说法。他是恢复高考后{dy}届大学生,并不迷信祖辈的传说,而是翻阅典籍寻找真相:“曹植是1800多年前生活在东阿的人,而在我们曹庙村这一支的家谱上,从曹植去世到洪武八年之间的历史,没有详细交代。从明朝洪武八年开始,才具体记载‘从山东文登铁板桥迁来’。假如我们经历过多次迁徙,而不是一直在东阿,就可能不是曹植后人。”

  “那洪武八年之前的历史,您设法调查过吗?”记者连忙追问。

  “唉,这是我多年来的遗憾。”曹贞叹了口气。十几年来,他一直多方打听文登“铁板桥”,始终也没找到这个地址。

  如今的曹庙村有240户,约800人,看上去颇为凋敝、萧瑟。曹贞说,大部分村民还是守着祖先留下的土地务农,但“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明清两代,曹庙村出过40多个秀才、6个举人,如今“在读的大学生有20多个”。村里的老人们深信,这正是从远祖曹植身上遗传下来的文气。

  曹姓人心里的英雄

  全国曹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曹景官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与东阿相邻的山东菏泽地区,就是天下曹氏的发祥地,被尊为“祖庭”。

  “曹操一脉,在天下曹氏里,是一个重要的旁支。”曹景官说,“曹氏起源于周文王第六子振铎,因其封地为曹国(今山东菏泽一带),史称曹叔振铎。他是天下曹氏的{dy}代始祖。经过几千年繁衍分流,曹氏子孙遍布于五湖四海,主要聚居区有山东、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安徽亳州的曹氏,始于孔子72弟子之一的曹恤。曹恤的第二个儿子曹瑗这一支,从封地上蔡(今河南驻马店)逐渐迁移到的沛县(今江苏徐州)、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

  在菏泽,还有一个曹国文化研究会。67岁的曹长明是这个研究会的会长。“曹氏祖庭的具体位置,在菏泽市定陶县孟海镇的曹庄,每年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拜祭的曹氏子孙有六七百人。而纪念始祖曹叔振铎的庙会,更是有数十万人的规模,。去年祭祖时,安徽亳州也来了一批人,他们自称是曹操的后人。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现在迫切地想联系他们,也没有办法。”

  谈及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曹操墓,曹长明说,他心里很激动,准备开春后天气暖和一点了,就到亳州和安阳走一趟,观瞻一下曹操故里和曹操墓。曹贞则感慨道:“世事的变迁真是耐人寻味。以前曹庙村逢年过节都会请京剧班子来唱戏,但有一出戏是{jd1}不允许唱的,那就是《击鼓骂曹》。在天下曹姓人的心里,曹操永远是英雄。现在曹操墓的发现引起全国热议,希望大家从此对曹操有正确的认识。”

  

  

  湖南浏阳访后人

  《环球人物》杂志赴湖南特派记者 邢婷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获悉,在湖南浏阳地区生活着一支有族谱记载的“曹操后人”。

  祖上的传说

  在湖南长沙浏阳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位编纂过族谱的曹氏后裔曹修勋。老人今年75岁,是一位退休干部。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可能真是曹操后人,“安阳陵墓中并没有出土多少贵重财物,这和祖上流传的曹操是清官的说法一致。”

  在曹修勋家中,存有两套族谱。一套是他自己于1996年主持编修的《曹氏支谱》;另一套是编于1925年的《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当曹修勋小心翼翼地抱出珍藏了几十年的族谱时,记者颇为震惊:族谱不仅记载详细,且图文并茂。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一支被称为“湖南三峰曹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迁祖为曹子明,号玉溪,又称玉溪将军。始迁祖“自江西吉安来,掌湘阴三峰关务,元时家于长沙玉溪。”这支曹氏后人陆续扩散,现在已遍布“湘、鄂、川、赣、皖、苏诸省”。

  这套老族谱一直由曹修勋的叔叔曹典成保存。1984年,曹典成将族谱郑重地传给曹修勋保存。

  “叔叔生前曾多次提到,祖上一直传我们是曹操后人。”曹修勋回忆,,英勇善战且极具政治才能的曹操,始终是他们叔侄乐此不疲的话题。曹典成一直将曹操称为“忠臣”而非奸雄,并讲了很多曹操如何吃苦、爱民的事。

  族谱的记载

  “更完整的族谱保存在我老家太平桥镇合盛村,那里能找到我们是曹操后裔的证据。”曹修勋老人答应陪记者一同前往。

  出浏阳市向西,车行驶五六公里便到了太平桥镇。这是一座“以烟花鞭炮、豆豉生产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继续西行三四公里,就是合盛村。

  合盛村共1200多人,曹姓有30多户,120人左右。和浏阳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村民也大多从事鞭炮加工生意,全村有大大小小十几个鞭炮厂。

  记者随曹修勋走进一户建有三层小楼的人家。这家的主人叫曹典钦,和曹修勋年纪相仿。曹典钦父辈一直是族长,所以家里保存的族谱最完整。他家这栋楼房前后即是当年的祖祠——玉溪公祠堂所在地。可惜这座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祭祖场所,在“破四旧”时被毁坏。在曹修勋的记忆中,{zh1}一次祭祖是在1949年。仪式由当时的族长、曹典钦的父亲曹广俊主持, 200多名族人跪拜,场面庄严气派。

  记者的到访显然令曹典钦感到有些意外。他有一个顾忌:“祖宗的墓地详址都印在家谱上,一旦报道出去,会不会有人去盗墓啊?”在曹修勋的一再解释下,曹典钦才稍许放心。僻静的村庄显然鲜有媒体造访,记者刚进屋,便有许多族人闻声而来。

  曹典钦不善言辞。应记者请求,他嘱咐孙辈从阁楼上搬下保存的族谱,共28本。所有族谱被放置在一个外面用麻绳紧捆的长方体木箱内。木箱只有一侧可以打开,侧门上注有两行竖排黑色字:“共谱贰拾捌本:老谱贰本新谱贰拾四本草谱贰本”。打开侧门,纸张已泛黄的族谱赫然在目,共有两摞,分列箱中。

  28本族谱中,最古老的是编纂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曹氏族谱》(两卷本)。比较完备的还有编纂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四卷本)。由曹修勋新编修的《曹氏支谱》,也比较完整。其余的是编纂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支谱,较为零碎。

  距今已有289年历史的《曹氏族谱》分前集和后集,是两本紫檀木色封皮的线装书。书中不仅有始祖玉溪公的画像,还详细记载了玉溪公的墓地图、碑文及历代派系表等。

  后集的《玉溪堂通礼》一文中,写道:“魏武出于平阳,而吾姓俱称谯国,亦当年之从近也。吾楚南以玉溪之嗣,称玉溪宜也。必称同祖远,然玉溪之前又谁不知其为谯国乎……”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出自西汉平阳侯曹参一脉。我们都来自曹操的祖籍地谯国,是当年曹操宗族的后人。我们的近代祖是玉溪公。虽然离祖先的年代很远了,但在玉溪公之前,谁不知道我们是谯国来的呢?”

  族谱的记载,无疑成为“湖南三峰曹氏”认祖归宗的有力佐证。

  祖训的传承

  纵观曹典钦家藏的四套族谱,“湖南三峰曹氏”家族传承的整体脉络清晰可见。

  首先,派语体现家族传承理念。派语,又称字辈谱,是记载家族辈分的排序。比如《曹氏支谱》记载其中一支曹氏的派语是:“子懿汝希彦,义均永庭兴,仁启政泰开,家盛英才广,典修治策长。”《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又续订派语三十字:“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仁孝怀三代,嘉征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这些具有很明显励志作用的派语,影响了一代代曹氏后人。

  如今,在合盛村的曹姓中,辈分{zg}的是“广”字辈,尚有4人在世。记者见到的曹氏族人,多为“修”字辈。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支曹氏族人中,多数务农,种植稻谷等作物,也有不少人经商,从事花炮生意。追溯其祖上,也多从事农业。

  这一点得到族谱的印证。在《湖南三峰曹氏通谱》中,有房支表(家庭分支表)、分居表、祠堂统计表、族学统计表、丁(男)口(女)统计表、职业统计表、财产统计表等各类统计表,可谓完备的“家族数据库”。

  饶有趣味的是,其中的职业统计表把曹氏族人划分为官吏、军警、办理地方公益事务、校外修业、校内修业、农、商、工、矿、医等职业。务农的人数最多,数以万计,从事矿业的人最少,仅27人。

  《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则记载了曹氏六字祖训:“莫犯法,莫欺心。”同时,还详细记载了十二则家规:“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肃闺门、教子弟、笃宗族、睦乡邻、爱国家、崇实业、讲公益、尚勤俭、辟妄诞。”每则家训后面都有解释,被编成二十四行五言歌,以便族人传颂。曹门家风之严谨,可见一斑。

  得益于以上严格的祖训家规,“湖南三峰曹氏”虽以务农为主,但也出了不少名人和高官。修过族谱的曹修勋,对此了如指掌。他向记者介绍了几位近现代人物,如编纂《湖南三峰曹氏通谱》的曹佐熙(1867-1921),是知名学者,曾倡修《湖南通志》等,著述甚丰;曹典球(1877-1960)是知名教育家,抗战前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建国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当代的曹庆泽,曾任中共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曹伯纯曾任中共广西区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形象历尽荣辱,家族千年沧桑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梁正强

  1800多年来,曹操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其形象也几经变化,颇富戏剧性。这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

  曹操年轻时,东汉名臣桥玄称赞他是可以安定天下的“命世之才”,另一名士徐劭也称他为“治世之能臣”。曹操的对手诸葛亮则说:“操智计殊绝于人。”这些评议,比较贴切地反映出同时代人对其才干的褒扬,。

  曹操去世45年后,司马氏篡权,,建立西晋,尊曹魏为正统。西晋大臣陈寿,撰写了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这是一部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大史书”的正史巨著。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写道:“太祖(指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正史上对曹操的高度评价。

  到了东晋,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公元316年,司马氏政权不敌北方少数民族,迁都南京,偏安一隅,史称东晋。此后的100多年里,北方地区逐步被鲜卑族的拓跋氏所统一。拓跋氏政权不仅在版图上与曹魏类似,而且也以“魏”为国号。东晋小朝廷因此不愿再以“魏”为正统。这一时期,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改尊蜀汉为正统。

  隋唐时代,对曹操的正面评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大臣们也以“神武同魏祖”来称颂李世民。

  北宋的主流意识也是“尊曹”。这与其开国背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后周皇帝的“禅让”取得政权,和西晋“继承”曹魏政权有相似之处。因此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称曹操是“天下雄隽”。

  然而,进入南宋之后,理学的兴起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曹操的形象就此“一蹶不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违背了理学家倡导的“忠君之道”;他“用法冷峻、强烈事功”,则违背了理学家们推崇的“礼治”和“伦理道德”。因此,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对曹操进行了系统的口诛笔伐。他写的《通鉴纲目》,就打出了“帝蜀寇魏”的旗帜。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了整个中国,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族知识分子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对抗异族的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带有明显倾向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曲艺演出,都以三国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慢慢地,刘备成了汉族的象征,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了反面人物,成为北方政权的代名词。“拥刘反曹”,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宣泄和政治表态。

  出生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深受时代理念的影响,他根据笔记小说、民间故事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塑造了曹操狡诈、多疑的奸臣形象。但罗贯中也保留了对曹操的客观描写,如“(有)宽仁大德之心”。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删除客观描写,加入大量对曹操的负面描写,这就是如今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经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传播,使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近现代,正统王朝观念被时代所抛弃,许多人提出为曹操“平反”,如xxx、鲁迅、郭沫若等。时至今日,中学历史课本已将曹操定位于“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文艺作品中“大奸大恶”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区别对待。

  历朝历代对曹操评价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曹操后裔的人生道路。一般来说,只有在“尊曹”时期,曹氏后人才乐于向世人展示自己贵族后裔的身份。如唐代xx画家曹霸,文武全才,人们以其祖先“三曹”来赞美他,称他“文如植(指曹植),武如操,字画抵丕(指曹丕)风流”。北宋大将曹彬,自称曹操后人。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特赐楹联:“绣虎文宗(指曹植),名麟俊彦(指曹休)。”而在“抑曹”、“贬曹”之风盛行的时期,多数曹氏后人除了内心忿忿之外,只能选择沉默,隐姓埋名,不敢认祖。当然,也有人为先祖“翻案”,那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创作的剧本《续琵琶》,把曹操塑造为英雄,在家庭戏班公开排演时,不让曹操一角涂白脸。

  最近,曹操墓被确认的消息发布之后,不少人自称是曹操后人,出面“认亲”。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当今社会对曹操的评价已走向理性和客观。“往事越千年”,曹操形象的荣辱浮沉,已付笑谈中,不再对今日曹氏后人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曹氏后人在这一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才敢于去接纳、承认自己的族姓身份。 加载中,请稍候......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郑重声明:资讯 【今天的亳州还有曹操后人吗?李灿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