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
争取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互联网+旅游”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精准表达,后续的实现路径需要业界更多的创造性努力,尤其要避免国内许多产业都曾出现的盲目上系统、上硬件的发展误区。时至今日,还能在许多城市看到公用电话亭、数字城市终端等设备,因为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需求而破败废弃。我们其实也能看到不少智慧旅游设备没有物尽其用的例子,比如旅途中收到的问候短信除了让游客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某地行政辖区外,就基本没有了其他的功用。一些景区和博物馆的智能导游及电子讲解系统,好像只有在领导现场考察时才会派上用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跟风建设的旅游在线预订系统,因为没有订单不得不束之高阁,有的甚至沦为需要被清理的政府“僵尸网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可能贻误了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旅游”同样不仅仅是接入Wi-Fi、装上设备,更加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的信息处理机制,在可接受的伦理边界内{zd0}限度xx旅游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以实现更加充分的市场出清。由于旅游需求最显性的表现,是每天产生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使得对旅游大数据的广泛收集和深入挖掘是决定市场出清水平的关键。比如张家界,目前约有半数游客到了张家界之后不进山观光,而是吃吃农家菜、看看演出就离开了,这其中不乏因为相对丰厚的利益空间使得旅行社力推观看演出外,肯定还有诸如休闲需求、回头客比例等方面的原因,而借助大数据手段,势必能较为准确及时地探究其中缘由,并推出一些令供需双方都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百度推出的“大数据+旅游”服务为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景区搭建了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升级的智能化平台。近年来通过与福建、河南、山东、桂林等地旅游局,以及包括九寨沟在内的龙头景区大面积合作实践,切实帮助了这些地区的旅游管理由“等客来”向“引客来”,由无差别游客管理向个性化游客管理的质变提升。
归纳而言,旅游大数据挖掘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客流管理、需求辨识和信息推送。就客流管理来说,可以通过LBS动态数据、银联刷卡数据了解某景区的现实游客来自哪里,以及在景区内的游憩轨迹,以帮助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精准营销策略制定、景区客流量预测、人群聚集风险控制、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业务升级。北京西单年游客量超过5千万人次,曾经在国庆阅兵、奥运会开幕等重大活动期间出现人群聚集风险,通过建立基于人脑识别技术的客流监控与管理系统,成功化解了包括苹果专卖店{qg}在内的聚集风险。需求辨识主要是通过对搜索、订单等海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帮助景区管理部门进行游客画像,了解游客的性别、年龄、客源地、目的地偏好,以及实施竞品分析、重点客源地市场诊断等方面的探索。并根据掌握的这些信息,为游客推出多元化、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而在此基础上的行前、行中和行后推送服务,则是客户管理基础上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目前,国内一些供应商与高铁、景区等部门合作,通过在高铁动车和景区内免费部署Wi-Fi获得流量以及相应的开发权限,立即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苏州拙政园就引入了一家第三方科技公司,科技公司为进入拙政园的游客提供免费Wi-Fi,并通过微信公号和手机APP为拙政园优先发布广告,以及为游客提供园内智能导游,园外酒店及餐饮等服务商家推荐,返回客源地后周边游及出境游等产品推送服务,据悉产品平均转化率在0.7%左右,市场效益颇丰。游客也从中获得了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旅游服务,大大减少了游客搜寻和辨识旅游信息的时间成本,对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大有助益。
日前,百度大数据中心进一步与峨眉山景区强强联合,从搜索行为、游客人群、景区定制数据和百度舆情进行全面合作,以适应对数据的需求、掌控旅游发展的趋势;大数据合作为做好未来旅游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奠基,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应对,对及时的做好精准营销、社群营销和网络营销都有积极的帮助,搭建了一个包含客流管理、需求辨识和信息推送的综合性平台,无疑是以大数据支撑“互联网+旅游”落地的{jj0}案例。
坊间流传的“内事问老婆,外事问百度”虽有调侃之嫌,但也足以说明互联网,特别是百度之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程度,外出旅游更是如此。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括百度在内的大数据企业,本身就是我国“互联网+旅游”的最重要的,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百度提供的“大数据+旅游”定义了“互联网+旅游”的核心属性,基本代表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