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热”发展的“冷”思考

藏药“热”发展的“冷”思考

2010-03-28 19:19:08 阅读22 评论1 字号:

西藏以其高海拔的自然环境让世人青睐,独特的生产环境孕育了具有独特疗效的藏药材,我们似乎一夜之间,在各种媒体看到了有关藏药的宣传广告,真假难辨,这一信息暗示着,藏药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藏药产业列为西藏自治区六大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在自治区2010年年度卫生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政府德吉副主席说:“…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将藏医药产业作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仅次于中药。目前收集的藏药中,植物药有2172种,动物药214种,矿物药50余种,其中高原特产藏药86种,在西藏临床最常用藏药主要有304种。藏医药学居于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

目前西藏本土的藏药企业达到19家,且全部通过了GMP认证。然而面对当前的热发展,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地思考呢?

一、藏药材的生态环境恶化、药材采收无序,产业上游链出现危机,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恶性循环。

藏医药有史以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藏药的生产使用范围一直局限于藏医院和佛教寺院,其规模不大,产量和用量也十分有限,除外来药材和少数加工品外,其余藏药材百分百依靠野生资源,而且一般的动植物药材(除麝香等少数药材)其采猎量远远小于资源生长量,不存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问题,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产业化生产并在市场销售的藏药制药企业已达50余家,所生产藏药品种也不下130种,产量超过4000吨,消耗藏药材8000以上,且还呈不断发展扩大趋势,必将破坏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平衡。再如今,大大小小的藏药饮片企业、藏药制剂生产企业、以藏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企业和食品企业、医院制剂室遍布西藏、青海、四川林林总总不下上万家,使得各种药材需求量巨增,生态资源严重破坏。

藏药材用量大且生长环境特殊的品种有:红景天(特别是大花红景天)、雪莲(特别是水母雪莲)、冬虫夏草、藏茵陈(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独一味、藏菖蒲、冀首草、波棱瓜、手掌参等最为突出,此类品种由于其生长环境特殊、分布区域狭窄、习性特殊,采挖后生态不易恢复,在这些地区往往会造成种源断绝,如生长在高海拔沙土滑坡面的红景天一旦被采尽,将会导致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另一种是资源少但用量也小,但其有着极高的收购价位,已出现了资源短缺危机,如桃儿七、大黄类(高山大黄)、花锚、莪大夏、湿生扁蕾、绿绒蒿、洪莲等品种。

新华社记者过巴次仁采访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阿登说““三低四缺”制约西藏藏药业发展”,藏药产业存在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和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以及缺乏生产优势的“三低四缺”问题。

西藏区内藏医药企业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藏药材与藏药产业发展之间突出的矛盾。阿登说,虽然西藏藏药材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长期无计划、无组织、盲目开采,最终影响了生态环境,出现了藏药资源的日益枯竭,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的问题。最为严重的例子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对唐古特大黄的采挖使产区近1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变成了荒野;80-90年代,对红景天资源的剃头式掠夺采挖,使这些多年生长的高原特有药材资源产量急剧下降。

资源遭地毯式掠夺,而药材赖以生存的青藏高原的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2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西藏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关研究表明,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以0.32℃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环境的恶化并不可怕,可怕是人类缺乏环保意识,药材需要量的大增,必然导致药材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药材采收量,现在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只掠夺式、地毯式采收,并不注重合理开采,有序开采或种植为主,开采为辅,于是进入了药材越采越少,药材越少越贵,药材越贵越采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链中,在采收中没有限制开采和合理开采,使得植物遭受灭之灾,同时环境也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藏红花、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价格逐年上升,价格是较5年前的十倍,藏红花价格也近3万元/公斤,冬虫夏草的价格更是高达6万元/公斤,价格堪比黄金,然而资源有限,或许若干年,这些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标本了。

二、藏药制剂的技术落后。

目前藏药剂主要是以丸散为主,近几年各厂纷纷提出藏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剂改,将丸剂改为胶囊剂。

由于水丸剂和散剂的生产工艺只是将药材直接粉碎,然后水泛丸制丸剂或直接装袋制成散剂,这些剂型存在不少缺点:

1、药材没有经过提取、浓缩,服用量较大,且也不容易吸收;

2、丸剂和散剂表面没有掩盖剂,产品味苦不便服用;

3、药丸非常硬,服用前得先用温水浸泡数小时才能服用,服用不方便;

4、藏药制丸目前主要是手工生产为主,由于产品成份中不加任何粘合剂,机制丸制成的效果外观、丸重等不符合质量标准,目前西藏多家藏药厂都已采用制丸机生产,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看产品成分中是否还有粘性成份。

5、藏药成份中存在不少动物药,藏药生产工艺中xx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尚未报道针对藏药制剂有有效的xx方法和设备。目前藏药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微波xx,然而微波xx产生的温度高,产品成份中大多数含有红花等挥发性成份,使产品成份受影响,目前低温xx技术(钴60xx、环氧乙烷、灭氧xx等)尚无具体体现在藏药制剂上,也未见可行性报导,这对xx器械厂商来说可能是一个市场。

针对以上不足,于是诸多厂家纷纷申报改剂,普遍的是将丸剂、散剂改为胶囊剂,然而藏药研究起步较晚,对藏药材植物的生药学、药理学研究尚未进入一个成熟的现代化阶段,那制剂现代化更谈不上,胶囊剂的出现,表面上解决了工艺和服用中不便的问题,但未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未能研究出产品的具体作用的有效成份和作用机理,仅单纯从剂改,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

没有研究出具体的药效和药理,就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藏药现代化,那么就无法找到一些濒危药材、名贵药材的替代品,那么藏药生产环节中供需矛盾还解决不了,“药材越采越少,药材越少越贵,药材越贵越采”的怪圈还走不出,整个产业链始终处于供需矛盾当中。藏药现代化,任重道远。

三、藏药制造业产能过剩,产品重复多,市场价值不高。

目前藏药品种数量少,且重复率多,一个品种多家生产,现在的制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高,必须达到GMP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标准,毕竟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投入太多的资金进行软、硬件建设,然而企业品种少,市场效益低,那么企业就是一个相当沉重的包袱,厂房闲置,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每天面临的是折旧费和维护管理费,这使得产能过剩。

好在藏医药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于是,诸多药厂开始转入医院制剂的申报、生产,毕竟医院制门槛较低,只是在医院内部销售,市场风险较小,利益也较丰厚,所以大多的藏药企业国药准字号的品种生产量由于市场销售的限制,其生产量微乎其微,而大规模的申报医院制剂,申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品种也不乏少数,这种做法值得推广,毕竟,藏医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的疗效有着临床证明,按《药品注册管理》申报批准文号不仅时间长、研究费用高,而且藏药成分中重金属、毒性药材居多,参照中药审评的标准审评,几乎是不可能能取得批准文号,所以走医院制剂文号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一方面传承了藏医藏药,有效地保障了医院制剂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很好地补充了藏药企业开工不足的现状,使企业、行业进入良性运转的良好局面。

然而藏药是国粹,就要走向世界,所以藏药必须取得国药准字批文,这需要针对藏药的实际,用藏医理论去辨证地审评藏药新品种,组建藏医藏药专家,对藏药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对藏药的研发提出指导性意见,对藏药新药进行实事求是地审评,让更多疗效确切的藏药取得国药准字批文,走向全国,跨出国门!

四、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中华民族中医中药的精髓在于炮制,同样藏药的精髓在于炮制,而掌控炮制精髓的人多是藏医院的名老医生和寺院里的医生僧人,显然,炮制技术瓶颈直接影响了藏药的纯正性。现在西藏本土的大多数的藏药企业技术人员来源于内地,内地的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管理方面比西藏本土的技术人员技高一筹,毕竟教育环境、工作经验方面比西藏本土的稍好一些,然而,技术人员技术再高,对炮制掌握这一块永远是一个难题,首先,藏医有着上千上百年的历史,资料古籍浩如烟海,而藏药又是基于藏医发展的,你要发展藏药必须精读藏医,而西藏又有自己的文字,技术人员不可能花太多地时间去研究学习藏文,再研究藏医。然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适时地整理了炮制规范,用数据规范了一些炮制工艺,但这从真正意义上很难保证藏药炮制的精髓,就像你可以在任何书店买到一本烹饪的书籍或一张大师教你如何做菜的VCD,配方、原料、做法详细,你就是做不出他的味。

所以藏药要传承,加大本土人员的教育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挖掘藏医古方,一方面要使藏药炮制技术传承,该公开的公开,该保密的保密,从炮制上保证藏药的神秘性,必竟这是国粹!

 

 

博主注:本文只是对藏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没有引用数据,一是数据无处引用,二是数据也不尽真实,仅仅是个人想法、看法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文中如有贻笑大方的见解,还肯请老师您指正,毕竟学生我学历、见识有限,对您能阅读我的博文,我表示感谢,期待您的来信进行指正、批评和讨论,{zh1}祝扎西德勒!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藏药“热”发展的“冷”思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