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手电的进化发展历史1_电工与照明的空间_百度空间



短短几年以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LED也可以做手电,而今,无论是在商店,还是Taobao的店铺,LED手电已经随处可见。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到,贵的有好几千一只的,品种之丰富是几年以前难以想象的。LED到底有什么优势?不同的LED之前有什么区别?各个品牌又有什么特点?本文尝试以LED手电的发展为主线做一个阐明。LED手电的核心是LED,就好比计算机的核心是CPU一样,甚至更加重要,手电的别的部件几乎都是围绕着LED进行设计的。LED是英文发光二极管的缩写,顾名思义,从{dy}只LED诞生起,它就是会发光的。LED光源的应用非常早,比如在指示灯上。最初的LED只能发出红色和绿色,后来蓝色光的LED研制出来,这样三色光LED就可以组合成全色的大型户外显示器。单色光的的LED也可以用来做小型手电,但由于只有单色,使用受到极大限制。在白色光LED研制出来以前,曾经有些LED手电使用多只单色光的LED来组合,这些产品可以说是最早的“白光”LED手电。白光是一种混合光,蓝光LED的研制成功,使得用RGB合成白光,以及用蓝光和蓝光激发荧光粉产生的黄光混合产生白光成为可能,这样在1998年,Nichia(日亚)终于推出了{dy}只白光LED。这种小功率的白光LED大多采用5mm炮弹形封装,驱动电流25ma左右,可以发出2流明左右的光通量,在以后的几年里,其他厂商也开始大量生产类似的产品。Nichia的白光LED本身就已经集成了聚光部件,LED的炮弹前部实际是一个用于聚光的透镜,原理和以前的聚光灯珠是一样的,显然10mm的封装具有更大直径的聚光透镜,所以聚光强于5mm的,而5mm的又强于3mm的。虽然这种透镜使得LED本身有一定的定向照射能力,但却给二次光学(手电的聚光零件)设计带来麻烦,并且由于折射,会引起光斑偏色,色散,不均匀等一些问题。Fig 1.Nichia 5mm LEDNicha的5mm LED非常适合在小型手电中使用,因为小功率的灯泡发光效率很低,电池不足时发光效率会更低,甚至达到0(只耗电不发光)。但LED应用有一个麻烦,它的驱动电压是3-4伏特,而且在工作电压附近对电压变化非常敏感。最初的应用方式是用几个电池串连,以超过LED的驱动电压,再加上电阻分压/限流。这种方式现在仍然在低端产品中常见,比如用3个排成品字型的7号电池串连。小体积的手电可能会用纽扣电池,最xx的莫过于Pelican的1930,使用了4个LR44电池串连。很明显这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因为纽扣电池的容量太小了,开上半个小时电池就损耗大半,一次更换4节也比较麻烦。采用降压设计的产品也不乏精品,最有代表性的是Inova的X5。X5在功能,电路上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它的成功在于外观设计,特别是{dy}版,外观是非常简洁的圆柱,5颗LED嵌在头部孔洞内受到了xx的保护,显得非常结实。这种直筒外观设计的成功,从其后面大量的仿制品就可见一斑(新版的X5现在还在生产销售,LED改用了更高光效的)。Fig.2 Inova X5{dy}版2001年,ARC公司带来LED手电历史上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ARC AAA(包括高级版的LE)。它首先把升压/整流电路引入手电设计,实现了用一颗普通的AAA驱动LED。ARC的电路是半整流设计,把一颗AAA的电压升高到3.xV,在超过6个小时的时间内可以平稳下降的输出,当电池不足以推动LED高亮时会转入低档继续工作几个小时。此外,ARC AAA的制作也很精良,外壳采用HA III超硬阳极电镀,LE版本使用精选LED,更白更亮,防水性能极好(经过340英尺水压测试)等。相对于以前的灯泡7号手电比如Maglite Solitare等,它在输出,效率,体积,表面处理上有明显优势。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wy}的遗憾是对于中国的消费者,它的价格显得高了些,毕竟当时很多人觉得Maglite已经是xx手电的代表了。Fig.3 经典的ARC AAA类似X5这种手电,使用多颗LED来提高光通量,从技术美学角度,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正如一个亮的灯泡手电不会用很多个小灯泡一样,最理想的应该是应用大功率的发光体,Lumileds公司的产品使这种方案成为可能。Lumileds成立于1999年,现在已经是Philip的xx子公司,它所生产的Luxeon Star(LS)是最早的大功率LED产品。2001年,又是富于创新的Arc 公司,首先应用了LS LED,推出了ARC LS。ARC LS({dy}版,以下同)应用了一颗Lux I大功率LED,驱动电流350ma左右,对应功率略超过1W。由于使用了大功率LED,相比两节锂电驱动的X5,ARC LS用一半的体积做到了高一倍的输出。作为{dy}款大功率LED手电,ARC LS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向人们证明了,一只小巧的,只有不到7CM长(用一节CR123A锂电)的LED手电,输出可以达到普通两节1号大手电的水平,而且灯泡寿命长几个数量级。作为ARC公司的{dj0}产品,ARC LS在别的方面自然也不会马虎,防水密封不在话下,HA III nat的涂层,虽然看起来没有X5那么精美,但是硬度高很多,更耐磨损。ARC在电池段方面也很有创新,电池段可以选择一节CR123A,两节AA或者一节AA。现在我们提到最早的大功率单节AA手电,一般会想到Fenix的L1系列,但实际上ARC LS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把大功率LED和单AA结合在了一起。只是由于这时候单节AA驱动LS I的输出实在太低,所以没有引起广泛的影响。Fig.4 Lumileds Lux I LD封装加星形基板Fig.5 ARC LS原型(带有三种电池段),{dy}版,第二版在现在看来,ARC LS的不足仍然非常明显。这时候的Lux I采用的是LD(Low Dome)封装,有些类似炮弹形LED,发光核心上面覆盖的透明体相当于一个直径很小的透镜,对光线有一定汇聚作用,这种封装在后来看来是不成熟的。LS公司建议配合NX05透镜或者类似产品(当时大部分LS LED手电都是如此)作为二次光学对LED发出的光进行汇聚,但由于LD的透镜,使得发光体等效面积(像面积)增大,光斑发散并且由于折射作用有偏色(主要是偏蓝)和不均匀等现象。另外,这时候的LS I,只能发出15流明左右的光,发光效率比同功率的灯泡并没有占到明显优势,花一百多美元去买一只ARC LS,一方面是由于寿命,更多则是出于对新技术的一种追逐吧。LED光源上的巨大进步,也引起了Surefire的注意.Surefire可以说是xx手电的代表,长期以来为军方和执法部门生产高质量的照明工具,包括手电,战术灯,激光瞄准装置等。大部分产品使用一次性锂电驱动,小巧高亮。Surefire的产品线很庞大齐全,各种配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当Surefire打算涉足LED电筒领域的时候,它是以生产LED灯头(作为灯泡灯头的一种可选替代)起步的。2002年,SF推出了KL1,KL2,KL3三款灯头,分别用于配合Surefire E系列,M系列和Classic系列(包括M2,C系,G系,P系)筒身。KL1,KL3使用了一颗LS 1W LED,配合NX05透镜,光通量标称17和19流明(实际没有什么区别),KL2则使用了19颗5mm白光LED,光通量标称27流明,电池寿命则取决于使用的筒身。稍晚一些,Surefire又推出了两档调光的L1(电筒而非灯头)以及混合使用LED和白帜灯泡的A2。Surefire虽然相对ARC,Inova等公司进入LED手电领域较晚,但还是体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由于Surefire的电筒全部使用锂电,不用考虑兼容负载能力较低的碱性电池等,所以Surefire采用了全整流设计(之前ARC等采用半整流设计),只要电池还能输出额定的电流,灯头的输出没有变化,放电曲线xx平直。又由于Surefire每个系列有多种不同电压的筒身,Surefire普遍采用了健壮性较强的电路,输入电压范围很宽,以KL1为例,输入2-9V电压都能正常工作,输出几乎不变,但是代价是电路效率相对专用电路较低。另外,SF这几款灯头也保持了Surefire的一贯优势,制造质量上乘。外观造型炫目美观(或者说够噱头),尤其是{dy}版的KL3,好似一个CPU散热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对大功率LED散热的过分担心。Fig.6 Surefire KL1({dy}版),KL2,KL3({dy}版)Surefire的这几款灯头仍然体现了当时LED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局限:LD封装+透镜的散而蓝的光斑,KL3比KL1大得多的体积,却使用一样的LED,一样的透镜,一样的输出,KL2还在使用多颗小功率LED的方式等等。但是,LED在灯头寿命上的优势,Surefire在市场的信誉和庞大占有量,手电发烧友对新技术的追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还是使得这几款灯头(尤其是KL1)获得了巨大的成功。KL1和KL3的改版目前仍在生产,当然结构已经大变,性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手电厂商忙着研制和改进手电的时候,Lumileds也在着手研发新的LED。LD封装之后,SE(Side emitter)和HD(High Dome)封装被应用。 SE的透镜类似一个漏斗,可以把LED向前发出的光线折返回来,这样可以让较浅的反光碗也能收集到足够光线。HD则拥有一个半球型透镜,发光体位于球心,这样球壳对发光核心折射作用被减小到{zd1},光线可以自由辐射出去,发光形态被认为是最接近灯泡手电的,HD封装在应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LD的封装则逐渐被淘汰了。更大功率的LED也被开发出来,典型的就是Lux V,功率达到5W左右。在电气结构上,采用两只1W管脚串连,所以驱动电压是普通LED的两倍,达到接近7V,物理结构上则是把四个1W核心田字型排列,通过增大发光体面积来获得更高的光通量。Fig.7 HD,LD,SE三种封装外观区别HD封装的Lux I和原有的LD封装产品是兼容的,所以ARC很快就推出了 ARC LSHP (H表示HD封装,P表示高级版),光束比原来更加集中,而且也不再那么蓝了,只是由于发光体是方形,在透镜的成像作用下,光斑也呈现出方形。{dy}只应用Lux V的手电则是ARC的LS III,灯头类似原有的ARC LS,仍然使用同样的透镜,但驱动电路改变,电池段改为两节Cr123A串连。ARC LS 3只生产了几十只,产品生涯非常短暂,虽然号称是{dy}只5W LED手电,但实际只工作在2W 功率上,它的不成熟从其昙花一现的生命就可见一斑(以至于很多手电发烧友都不知道有这款产品)。Fig.8 ARC LSHPFig.9 Lux V特写Fig.10 ARC LS 3Surefire的L4,L5,L6,L7在2003年推向市场,其中KL4,KL5,KL6也作为LED灯头组件单独销售。Surefire的Lux V产品推出比ARC 3晚了一些,但要成熟许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影响力{zd0}的Lux V产品。这几款手电身体都基于原有的Surefire灯泡产品,L4是E2e的身体,L5是M2的身子,L6是M3的,L7是9AN(充电型)的身子,尾盖都换成了Clicke(按下可锁定)型。这几只电筒都使用了HD封装的Lux V,运行功率在5W左右,真正达到了满功率运行,光通量比起原来的1W LED有巨大飞跃。初期产品标注为65流明,实测一般都可以达到80流明以上,后期则更高。由于HD封装的LED发光形态接近灯泡,Surefire使用了比灯泡手电焦距更短(同样口径更深)的橘皮反光碗来配合他们,光斑过渡平滑,中心光斑外有范围很大的泛光区,很适合日常照明使用,比起原有的透镜元件,在光斑质量上也有了巨大提高。另外说明一下,这几只产品的反光碗焦距是一样的,只是口径不同(当然深度也不同),口径{zd0}的L6聚光{zj0},但泛光区也较小,L4的泛光很大,光斑也比较大,比较适合近距离使用。Fig. 11-14 surefire L4,L5,L6,L7Fig. 15 L4,L5,L6外观对比如果说Surefire的L4-L7这个系列有什么缺点的话,这个缺点主要来自LED本身。5W LED带来巨大光通量的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发热,特别对于体积娇小的L4来说问题比较严重。田字型排列的LED由于发光面积大,所以光斑面积也较大,不利远射,而且由于发光体核心之间的缝隙,造成光斑中心会有一个微弱的暗斑。LUX V的寿命也大大低于LUX I,官方数据分别是50000小时和500小时,另外,LUX V一直产量不足,价格居高不下,一颗好Bin的更是难求,这也造成量产LUX V手电的公司相对较少。现在,在Lumileds推出新产品之后,Lux V已经逐渐淡出了市场。在2004年,Surefire在LUX V手电产品上独领风骚(SF还推出了两档调光的L2,并在05年推出6档磁控开关的U2),而采用HD LUX I的手电则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这里面不乏精品,比如新加坡的Longbow,拥有和Surefire同级别的制造质量,Inova则以其独具特点的TIROS透镜吸引了很多眼球(可惜Inova现在又回到和大家一样用反光碗了)。在这里面,{zj1}特色的则当数ARC 4。



郑重声明:资讯 【LED手电的进化发展历史1_电工与照明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