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还能坚持走多远?(上)-围城的呐喊-搜狐博客

                     调查:社区卫生还能坚持走多远?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适合中国

文/刺猬的衣裳

      我国引进“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兼看小病(基本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历时十年多了。尽管媒体象吹捧过去的“平价医院”那样极力宣传造势,将其描述成能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突破口,“打个电话医生随时上门服务”的美事,估计那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事,事实上社区在很多医疗技术落后的中小城市远非如此!

      今以一个基层医生的视角看,我国中小城市的社区卫生大多只是个摆设,要么居民不买账,门前冷清生存堪忧,要么在大搞医疗服务赚钱,而偏离航向。总之这是个浪费国家巨额资金在医院外围打造的低端重复建设,不符合国情的面子工程,提供给百姓的只是低档没油的片汤,如果不立即调整转向将流于形式。

            (一)政府投入不足,社区服务“挂羊头卖狗肉”,前景堪忧

      “社区卫生”与“医院”区别在于:社区卫生服务突出了“预防+基本医疗”,是个集“六位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因为“预防”向来都是赔钱的,基本医疗又赚不到钱,因而社区卫生必须靠政府强大的投入做支持。政府以“购买”方式获得公共卫生服务。

       而我国对社区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城市以及贫困地区尤其突出。《补助政策》规定,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补助于社区。这3元钱连去一个大医院挂号费都不够,找个实习学员理发都不够,能带给居民多少卫生服务?对只允许“看小病”的社区卫生单位更是杯水车薪。

       看看实际运行中的社区情况吧:政策规定每3—10万居民区要设立一个社区卫生中心,通常每个中心得30人以上,由医院转型来的会更多。

       举例:某社区卫生中心拥有医护及工勤人员共计35人,辖区居民3万,以每人每年8元补贴计(比规定高5元),它每年获得政府补贴最多只有24万元。若以每名医护平均工资1000元/月计算,该社区每年最少需工资42万,这里上不包括支付医护福利、五费一金、养老和医疗保险、办公、水电、维修和取暖等等费用,实际补贴不足全年支出的20%。

       注意,这点政府补贴还不一定能xx到位,必须完成上级规定服务后才能获得,各地又存在着资金不到位的克扣现象。举例某医改试点城市,今年给予社区补贴人均费用竟长到了1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赢来一片赞扬。但是在实际发放过程中,又以极其苛刻的绩效考核为名逐项扣除,实际每个社区平均所得不足9元。我所了解的其他中小城市均存在资金被克扣现象。

       政府投入不足,社区从事规定工作又不赚钱,为了生存势必转向效仿医院从事“看大病”获得补偿,而各地政府通常对此默许,“不给钱给政策”,以至于某些卫生管理者也错误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称为“社区医疗服务”。

       本人从04年开始陆续参观了各省地市很多“样板社区”不下百余家,尚没见过几家社区只靠上级那点补贴资金,靠看小病和药品差价赚钱生存的(估计将来药品零差价后更难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医疗服务赚钱养社区”。通常是人员越多越赔钱,预防工作干得越好越赔钱,要么压缩编制,要么工作偷工减料。

       而最可笑的是新闻媒体和某些急于邀功者,将这种社区违背服务宗旨的逐利现象描述成“形势一片大好”,象当初吹捧“平价医院”一样大肆鼓吹是拯救“看病贵、看病难”的{wy}救赎之路。试想国家给予社区补贴是从07年才开始的,社区卫生机构早在97年就开始建设了,这10年间没有任何政府补偿,还要肩担赔钱的公共卫生服务,怎么可能生存?连“平价医院”都难以为继早早“死翘翘”了,但是各种“样板社区”却坚挺着以势不可挡之势供人参观学习了十年。

       一旦将医疗服务重新纳入主攻方向,中国花了那么多医改资金重新建设的、或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机构,将重新“返祖”成医院,举办社区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医疗人才匮乏,设备简陋,社区卫生服务“一锅片汤”

       医疗人才缺乏,设备简陋,必然造成社区技术水平低下,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致命缺陷。

       事实上很多中小城市居民对社区缺乏信任,社区门可罗雀,成为了一种摆设。在居民眼里社区只是个小诊所水平,只会打打针,卖点小药而已。人们宁愿舍近求远“有病去医院,小病到药店”。

       我国现有2.7万个社区医疗中心站,按规定“每个社区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生,9名全科护士”,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不足1万,全科护士培训只刚刚开始,平均每个社区还分不到一名,距离每个社区每2千—4千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生,至少缺口50多万。这个人才缺口对我国而言最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解决。

       社区的工作强度大,薪水和待遇低下,服务层次低端,业务繁杂,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没人愿意去社区工作,也没人愿意去考取全科医生;社区补贴不足,投入人力越多越赔钱,于是全国各地社区被迫普遍缺编,加重了人才的缺乏,其技术水平更加低下。

       社区的医疗硬件条件较医院差,医疗设备数少而简陋,能为周围居民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自然就很少,诊断率低,服务层次低,人们不愿意去社区看病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以上不利因素,暂时性造成的两大“假亮点”,却被新闻媒体吹捧为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天堂!

       首先是方便:社区身处居民楼中,因为投入不足患者少而吃不饱,开始转向寻求扩大医疗服务时,因为无法和医院竞争,只有降低价格,采取主动上门服务,办理家庭病房等便民措施。

       另外是到“看病比医院便宜”。社区卫生目前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能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少,只能靠简单医疗服务和药品差价来维持基本生计。试想看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没有啥仪器设备可用能花多少钱?

       但这些亮点只是暂时的假象。试想待其将来发展强大后,政府补贴太少无法满足其生存需要时,特别是“药品零差价”赚不到差价后,你如何制止它通过“扩大医疗服务多赚点钱”呢?(这点连医改专家都不否认。 )而一旦社区谋求赚钱又和医院有何两样?

       有人会问“既然社区赔钱,为啥会有很多医院要求转型成为社区”?

       医院转型成社区,绝非看中“赔钱”的公共卫生服务,而是看中社区的服务领地。因为社区是政府{wy}给划分“人口领地”的医疗机构,有了自己的“分封领地”还愁赚不到钱么?况且由医院转型来的社区,依然还是医院,只是在门口多挂了个社区招牌而已,并不影响其“看病赚钱”,况且还能得到些政府补贴,以弥补其因承担公共卫生带来的亏空,价格自然稍低,既惠民又惠医院。因此常有媒体报道说某某社区卫生中心办得如何火爆,大多是这种由医院转型来的。

       由此看出,公共卫生由单纯社区来承担的道路前途堪忧,而交由医院来担任则前途光明,因此国家目前正积极推行“由医院转型办社区”,说白了还是要回归过去医院承担预防工作。

       注意:我国的公共卫生,在医改前本来就是“三级医疗体系”中的各“基层医院”来承担的,且这种模式一直以“投入少产出高”名列世界前茅的!上述的“医院转型成社区”,和恢复过去的医院职能有何根本区别?

      

                  (未完待续,以上内容文字方面正在修改)

           

郑重声明:资讯 【社区卫生还能坚持走多远?(上)-围城的呐喊-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