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南石头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_福建教育博客_百度空间

《论“闽南石头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一轮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这就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和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开发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它是综合性、统整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课程的实施来看,它应是探究性、实践性的教与学方式;从课程目标来看,它应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与国家课程相辅相依,具有互补性的特点。同时,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借课程开发促进学xx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近段时间来我结合我校所在地区(学校地处石材主产区)的特色,以及学校的实际,在教委办教研室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几所兄弟学校一起选择了“闽南石头文化”这一校本课程,把它当成一个实验课题来进行研究与开发。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能不能做好还有待于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去验证,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最终还是想开发出一套适合同学们学习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但为什么要研究和开发这个课题呢?我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说明理由。

一、因为石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是石窟、洞穴,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垒造石屋,使用的是磨制石器。随着原始生产的发展,原始人类在劳动之余,开始了娱乐活动,欣赏和珍藏美石成为了原始文化活动的一个方面。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人骨石旁散落着赤铁矿染红的石珠。据考古学家分析,这种石珠,既是审美对象,又是宗教用品。可见,人类观赏石头的历史,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xx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始发于自然。”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石文化对原始文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神话故事方面。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奥秘无法解释,就产生了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女娲炼石补天,精卫鸟噙石填海等一系列为世人所熟知的神话传说,它们都对当时的文学及艺术产生积极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和《石头记》,山石中崩出美猴王,石头幻化成贾宝玉。不仅如此,原始人还把石头作为图腾和不朽的雕像来顶礼膜拜。由此不难看出,石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宝库,使之永远成为世界文化林中的一块瑰宝。
众所周知,石头还象征着坚定、坚固、顽强以及各种我们所向往的品质。因此,人们用石心比喻坚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谊,用石城汤池形容防守坚固的城池。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石头的魅力才这样恒久不衰。可以这么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利用石头或变相利用石头。石头无所不在,无所不用。人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写的书。无论是国家的重要建筑物,如皇宫、皇陵、御园、城堡、寺庙、堤坝、桥梁、大道等,还是民间的园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无不取材于石。至于石碑、石刻、石雕、石画、石钟、石罄、石鼓,石塔、石砚、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头上做尽文章。
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建筑已远远不止于石头的构建,各种新奇的材料几乎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任何效果,石材却从来没有丧失它的光彩,石头依然高贵、优雅、大方地屹立于材料王国的宝座上,向人们讲述着它几千年文明的历程、几千年神秘的使命、几千年沧桑的变化……

纵观石头历史和石头文化,不难看出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颇深的。二、因为作家笔下丰富的“闽南石头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我只举晋江籍中国知名作家许谋清先生的一篇《泉州石》来说说。

他说泉州是地道的“石头城”。有句名言“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小小泉州实在有傍西安大名之嫌,西安地下有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你说泉州有什么?有花岗岩。花岗岩算什么珍贵石头,哪儿没有?泉州人不说了,让石头说。“站着是东西塔——石头,躺着是洛阳桥——石头。” 泉州什么石头都有,泉州处处是石头建筑。石雕像:老子像,摩尼光佛。石塔:东西塔。石头寺庙: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也离不开石头。石墓:圣墓,郑成功墓。石壁:九日山祈风石刻。石桥:洛阳桥,五里桥。石城:崇武古城。老子像是中国{zd0}的老子雕像,摩尼光佛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现在佛像图案被作为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会徽。东塔上有一尊孙悟空,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好几百年,日本的学者称孙悟空为我们这石头城的孙悟空。西哈努克亲王寻找百柱寺,找到我们石头城的开元寺,横十竖十,100根石柱。这些“泉州石头”是中国之最,还是世界之最。我们的刺桐古港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dy}大港”,当时船可以开到九日山下,那里的祈风石刻成了一部面对大海的史册。

三、因为泉州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和鼎盛的石材产业。

(一)泉州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分布。泉州市石材资源丰富,采石场遍及全市。石材据岩石成分、颜色、花纹等可分为花岗岩类、变质岩类、基性岩类、彩石岩类、火山岩类等等。1990 年统计资料泉州花岗岩类石材大型矿床有1处,中型矿床有5处,小型矿床有9处。变质岩类石材已发现大型矿床有2处,中型矿床有5处,小型矿床有2处。其中惠安大山乍山、五峰山、内厝山,晋江巴厝、小觉山等矿山开采规模较大。基性岩类石材已发现大型矿床有1处,中型矿床有6处,小型床有9处。火山岩类石材已发现小型矿山有2处,其中德化安村和安溪湖上均为安山岩,湖上矿山有少量开采。彩石岩类石材有安溪山塔小型矿山1处,矿体为下三叠统溪口组条带状硅质岩,岩石花纹美观、质坚硬。

(二)泉州惠安有“石雕之乡”“石雕之都”的美称。惠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石雕之都”。惠安雕艺源远流长,源于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可以说,一部惠安现代石雕史,就是一部浓缩中国革命与建立的历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记录,也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传播史,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史。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惠安雕刻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二十一世纪前后,惠安一跃而为中国雕刻生产加工能力最强、技术{zxj}、创汇最多、造就{zg}、影响最广的雕刻之都,惠安雕艺因此被誉为“民族之光”、“中国一绝”。

(三)泉州南安是地道的中国石材城。“买石头,到南安水头”是全国乃至全球石材同仁的一起心声。 水头的闽南建材{dy}市场成为中国{wy}的“石材城”。现在,市场占地800亩,有10万平方米建筑,由“中国石材城”、“闽南石材荒料市场”、“闽南陶瓷水暖装饰城”组成。作为闽南乃至全国石材行业{zd0}的平台,该市场独享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环境,正促使市场向国际性、外贸型转轨。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仅闽南建材{dy}市场就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南非、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同业参访团体60余个,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中国石材城更为两岸石业合作发展,共铸大业的桥头堡。

(四)泉州晋江是“中国石材之乡”。目前晋江已发现玻璃砂、型砂、花岗岩、高岭土、泥煤、粘土、矿泉水等七种主要矿产,已查明矿产地100多处。晋江的石矿资源和石材加工区主要分布在永和、东石、英林等镇。20035月,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正式授予永和镇“中国石材之乡”荣誉称号。据悉,这是全国惟一镇级获此殊荣。永和镇石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花岗岩储量1.8亿立方米以上,是福建省乃至全国主要的石材产区之一。 永和镇的石材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5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利用石材建房造桥、加工雕刻,以及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所用的材料就是永和镇的石材。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石材产业发展迅猛,矿山开采从早期简陋的原始方式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先进的开采技术;石材加工从最初原始的人力加工发展成为使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机械化加工;石材营销也从最初的出售“出国石”(荒料)发展成为石材深加工以及运输营销一体化的产销体系。晋江以实施“星火计划”为契机,做大做强石材产业。坚持以创新为主线,实施“科技兴石”战略,培育石材产业的xxxx,加快高新技术、{zx1}成果的推广应用,打造晋江石材品牌。积极引导石材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视生活领域石材品种的需求,用新型石材扩大消费导向;延长石材产业链,注重石料废弃物及边角料的合理利用和环保综合治理等。
    从以上丰富的“石头文化”足以证明本课题的提出是很有价值的。但“闽南石头文化”这个校本课题的研究和教材的开发必须在教委办的支持下,邀请上级领导,进修学校教研员,知名专家来作专业的指导,还要邀请分布在石头矿区的相关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等积极参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和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进行相关工作的科学分工才能做好。

“闽南石头文化”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体现内容的真实性、代表性、综合性、科学性。教材的开发应力求结合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图文结合,采编范围主要涉及中国石头文化历史,闽南花岗岩矿区的分布,采石工具的变革,闽南石头开采的现状;石头的利用变革;生活中的石头;石雕文化;奇石文化;有关石头开发和利用产生的环保问题调查和思考;泉州“石头城”的现状和抗震问题矛盾的调查及处理调研。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特点,把几大部分的内容编写成以说明文、记叙文、故事传说、调查报告等为主的文体,再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材中还应设计形式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如资料袋、调查与研究、学习交流平台等。本校本教材暂定编写综合性文本的一套(或一本),它是循环使用的校本乡土教材,该课程是语文、思品、综合实践、乡土教材的有益补充。

“闽南石头文化”看似平凡,但却丰富多彩,有很深的学问在里头,它是一门地道的“乡土教材”,要研究和开发好这套校本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去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认定这个课题是可行的,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对于课程改革将有一定的促进,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好处,那么,我们认准的路就一定要把它走好。



郑重声明:资讯 【《论“闽南石头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_福建教育博客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