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月初三

海南三月初三

2010-04-15 19:34:49 阅读9 评论0 字号:

       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黎族“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三有三”的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来观看和参与.
      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传说,远古时代,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一次特大洪灾,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死兽亡,只剩下一对恋人,他俩坐在一个大葫芦瓢里,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这天,大水已退,两人海誓山盟,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集合在昌化江畔对歌,播种爱情,代代沿袭,成为节日。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3月3在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每年这{yt},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饭板,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鱼,姑娘在仔边烤鱼并将烤鱼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热烈的萧、鼓等乐器奏鸣声中,未婚男女欢歌起舞,谈笑游乐,互唱山歌,倚歌择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播下了爱情的种子。黎家的故乡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乡,深深体会到“甜不过黎家糯米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萧,小伙子闻到悠悠萧声 ,情切切,意浓浓,来到姑娘身边,同他一起吹鼻萧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崭新内容,民族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了。三月三已经成了海南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zj1}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民风质朴、敦厚。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在树的空隙处有用竹篱笆围成的小地方,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小表示情意的厚薄。

〔黎族〕
【 起源 】
   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chi you)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因为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以至其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
【 范围 】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 住宅 】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 放寮 】
   因黎族生活在山区,男女接触机会较少,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人口繁殖率低,儿女到了十五岁时,父母会为他(她)搭建一个茅草房(寮房),为其提供机会自由选择异性;在平时劳动结束后或每年三月三节日时,男女青年会结队在山坡上对歌以寻觅心上人,而后成双成对地离开去谈情说爱。
【 节日 】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参见"人类历史"中"黎族起源传说"解说和"木棉树"解说)
【 黎族歌舞 】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chong)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 黎锦 】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zhu)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xx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lx1}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参见"南山文化旅游区自助导游"和"木棉树"解说)
【 服饰 】
   对襟上衣和筒裙,加各种饰物。
【 竹筒饭 】
   用山兰米(一种旱稻)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竹筒中,以炭火烤焦绿竹即熟,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待客之食用佳品。
【 甜糟、山兰玉液 】
   用黎族特产山兰糯米发酵,半个月便可制成甜糟;如果将甜糟装在坛里深埋在芭蕉树下,一年后酒呈黄褐色,二三年则显红色甚至黑色,其时甜糟已经全部化为浆液而变成山兰玉液(山兰酒),黎家人称之"biang",被誉之为黎族"茅台"。山兰酒汇集黎山大自然之精华,消食去滞、愈伤xx、滋补养身、去湿防病、驻颜长寿,每逢宾客莅临、重大节日或妇女坐月子,便以此为礼,用细竹竿插入坛中吸食。

〔苗族〕
【 历史 】
   苗族同黎族拥有共同的祖先--东部、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赶,逐渐向南、向西南躲避于山岭;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从广西调防来海南岛戊边的苗族士兵撤防后留了下来,后代变成了现在的苗族,上岛历史已有400 多年,人口约6万人。
【 范围 】
   与黎族同居岛的中南部山区,因为入居海南岛时间较晚,加之人少势弱,往往在黎族的居住区里见缝插针,或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
【 住宅 】
   茅草盖顶的金字型房屋。
【 节日 】海南苗族与黎族同有农历三月三节。
【 蜡染 】
   是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艺,用蜡刀蘸蜡液于白布上绘图,再浸入蓝靛缸染色,然后水煮脱蜡,即显出蓝底白花纹布。
【 服饰 】
   头用红绸带,或蜡染,或刺绣花角巾束髻;上身为无领、开右襟的青色上衣,束红绸腰带;下身是短裙,扎有绑腿。
【 五色饭 】
   在三月三节庆时家家制作。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皆用桑叶等植物汁液作xx色素拌于糯米中,然后放进特制的木蒸笼里蒸成。五色饭色彩鲜艳,清香可口,是开胃去火的清凉美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海南三月初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