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行星引潮力_2010_百度空间

行星引潮力、太阳活动与螺旋结构
1970年中国科学院的陈协珍和董士仑等人根据观测资料相继提出:《检验行星潮汐对太阳耀斑的影响》、《行星摄动力对太阳活动的调制》 的论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杨志根等人对太阳大耀斑与行星起潮力关系的研究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笔者也认为是行星的潮汐力,不仅能触发太阳耀斑,而且是木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的引潮力影响着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
地磁研究者说:“地球磁爆平均每年十次左右,与太阳耀斑爆发有关。”本人认为这种平均每第十次左右的磁爆与行星的磁场及行星与地球冲合时对太阳产生的引潮力有关。
理由之一,五行星与地球的冲合总次数平均每年约10次左右。我们知道五行星与地球的相冲周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分别为0.159年,0.799年,1.068年,0.546年,0.518年。则一年中,五行星与地球冲合的总次数由下式给出。
冲合总次数=(1/0.159+1/0.799+1/1.068+1/0.546+1/0.518)-1≈11.4
上式之所以减去“1”,是因为水星和金星有一次在0.8年左右的同时与地球冲合。当考虑到在多的过程中,将有更多次几个行星与地球同时冲合,这将使平均每年的冲合次数更接近10次。
例1982年6月14日的两次大耀斑,而在6月1日,水星与地球相合,木星与地球相冲。
理由之二,自1962年2月5日(春节)8时10分发生七曜同宫以来。2000年5月5日14时,又一次发生日、月、火、土、木、水、金星在白羊座汇聚现象。以张角小于30度来算,公元1~3000年共将发生39次五星联珠,平均约77年出现一次。与太阳活动的包络线周期80年接近。
理由之三,根据美国K·D·WOOD计算,太阳黑子平均周期为11.05年,太阳系中的行星潮汐平均周期为11.08年。这两个平均周期已十分接近!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黑子周期实际在8.2~13.6年之间。如果有一次较严格的五星连珠,则12年左右又会发生一次,但真正严格的五星连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行星公转周期是无理数,不可通约。故五行星不可能同时在一严格的直线上。这也许是黑子周期不稳定的原因。
理由之四,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对太阳的引潮力也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相对较大。如果以地球对太阳系引潮力为1个单位来算。则水、金、火、木、土等行星对太阳的引潮力大小分别为0.89、2.19、0.03、2.27、0.11。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对太阳的引潮力很小。其中,木星、金星、水星、地球对太阳的引潮力占所有行星引潮力的97.9%。而木、金、火、水、土、地等行星则占所有行星引潮力的99.995%。(引潮力的计算公式是:引潮力F=2GMR/d3,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行星质量,R为太阳半径,d为行星公转平均半径。)这是笔者只论包括地球在内的六行星的原因之一。其实一般只需考虑木、金、水、地的引潮力即可,这样木星绕太阳公转周期为11.86年,它到太阳的最远距离8.16× m,到太阳的最近距离为7.4× m,轨道对黄道的倾角为1.3°。木星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34:1。因而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中在近日点引潮力{zd0}。此时应是太阳活动较激烈的时期。而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中肯定会有一次四星会合。在太阳活动较激烈的时期碰上四星会合,即在,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4331天中四星会合的周期为:11.2 (年)。就是说太阳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有最激烈一次。太阳黑子周期形成机理就源于此。同时,木星、金星绕太阳公转周期为11.85652年和224.695天,二星会合周期,其计算公式为:金星公转周期的倒数与木星公转周期的倒数的差的倒数;将数据代入,得到木星、金星的会合周期为:237日。因此说每隔237天有一个小太阳黑子周期。
虽然行星对太阳的引潮力远比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小。但我们应该了解这样的事实:海水的潮汐形变比地壳的潮汐形变大2倍多,大气的潮汐形变却比海水的潮汐形变大一千多倍;而地壳的密度比海水的密度的大2倍多,海水的密度比大气要大一千多倍。且我们知道,太阳大气比水的密度小7~8个数量级,可见行星对太阳大气的引潮力是不能勿略的。
当然,引潮力的扰动,可能达不到太阳内部。但在太阳大气里,也能发生一些热核反应。因为在一些特大耀斑中,探测到一些γ谱线,如0.511Mev,2.23 Mev, 4.43 Mev, 6.14 Mev等。这是在耀斑中曾发生某些核反应的有力证据。而核反应是一种远离平衡的不可逆反应,不难知道,太阳大气符合形成一个有序耗散结构的条件。因此行星对太阳的较小的引潮力,会使太阳耀斑爆发,以致影响到地球和地球人。
从行星际磁场的研究来看。太阳风携带着磁场的运动,同时冻结的磁场向稀薄的太阳风等离子体提供压力和粘性。太阳每27天自转一次(相对地球),发自太阳赤道附近的较快气流能赶上,从邻近区域发出的较慢的气流,致使太阳等离子体的快气流与慢气流的界面,成为巨大的螺旋结构。大约在1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日地平均距离)范围内。土星的公转半径为0.952天文单位。可见是只包含了土星轨道的范围。其外就是不稳定的太阳风。
我们若是将这种结构与动物进化联系起来,便会惊奇的发现:太阳系内诸行星只有前六大行星在这种稳定的螺旋结构之中,而生物进化也只有进化到鱼类(鱼类时代五行属土),才形成有序的神经中枢。这种奇妙的对应又会令你想起“天人一体”。
漩涡星系 M51
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数十亿年前,宇宙孕育了地球。数百万年前,地球诞生了人类。一万数千年前,人类创造了具有螺旋纹样的造型艺术。一百多年前,人类观察到了宇宙太空存在着螺旋结构的银河星系。几十年前,人类发现了微观世界中的DNA是由两条螺旋链所组成的。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奇妙的螺旋现象:如银河系的螺旋结构,旋涡星系,太阳风的螺旋结构,龙卷风,水的旋涡……等都是螺旋结构。在人类的造型艺术中也闪烁着无数优美的螺旋之光:如中国的太极图、凡・高的《星月夜》……。
不仅自然界偏爱这种螺旋结构。生命其实也偏爱这种螺旋结构,人类的指纹,头顶的发圈,植物幼苗破土前的螺旋状,蛇攻击时的盘旋状。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结构中都存在着螺旋结构。
1951年,波林(Pauling)根据结构化学知识和α角蛋白的X射线衍射图谱提出了肽链中存在着α螺旋结构。后来经大量实验证明这种α螺旋不仅广泛存在于纤维蛋白和球蛋白中,而且还是蛋白质中最主要的二级结构形式。α螺旋是肽链通过C。两侧单键的旋转而形成的右手单链螺旋,螺旋中的残基侧链伸向外侧,相邻螺旋之间形成链内氢键,使这种结构得以稳定。与DNA双螺旋结构相比,蛋白质中的α螺旋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螺旋,这正好与DNA和RNA单链线性一维的三联体密码编码方式相适应,从而保证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中的线性序列传递。遗传物质DNA,它包含着人体的遗传信息。在受精卵中父系与母系的各一条链相结合,就诞生了综合二者信息的新的生命。
不仅生物大分子采取了螺旋的构型,而且有时整个生物体的形状或生物体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螺旋体。我们熟悉的螺旋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其得名就是由于其形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螺旋状的缘故。螺旋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研究表明,螺旋藻是所有已被发现的生物中营养成分最丰富,xxx,最均衡的海洋生物。它的细胞壁是由多糖类物质构成,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吸收率可达95%以上。此外,螺旋藻还富含胡萝卜素,亚麻酸和亚油酸等活性物质,有xx血脂、疏通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的作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很有益处。
寄居在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因其呈杆状、螺旋形而得名。胃液对许多xx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但对幽门螺旋杆菌却奈何不得。幽门螺旋杆菌埋藏在胃壁表面的黏膜下方,能够分泌一种物质来中和周围环境中的强酸,这是其过人之处。幽门螺旋杆菌很爱挑衅我们的免疫系统,往往激怒免疫系统发动初步的无情攻击,导致发炎反应。因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会出现没有症状的胃炎(也就是胃粘膜发炎)。人进入中年之后,会很容易得这些病,这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祸害所致。
除上述生物体本身呈螺旋状外,而有些生物却借助螺旋形状实现它们独特的功能。水黾就是利用其腿部特殊的微纳米螺旋结构效应在水面上行动自如,即使在狂风暴雨和急速流动的水流中也不会沉没而下沉。原来,这些取向的微米刚毛和螺旋状纳米沟槽的缝隙内可以有效吸附空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阻碍了水滴的浸润,从而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即不浸水)特性。对其腿的力学测量表明:仅仅一条腿在水面的{zd0}支持力就达到了其身体总重量的15倍。
由上述得知,大自然几乎到处都存在螺旋。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许多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微型结构都采用了这种构造。那么,为何大自然对这种结构如此偏爱呢?
美国宾州大学的兰德尔·卡缅教授指出,从本质上来看,在拥挤的细胞(例如一个细胞里的DNA)中,非常长的分子聚成螺旋结构是一个较佳的方式。在细胞稠密而拥挤的环境中,长分子链经常采用规则的螺旋状构造。这一构造有两点好处:可以让信息紧密地结合其中;还能够形成一个表面,允许其他微粒在一定的间隔处与它相结合。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允许进行DNA转录和修复。
卡缅教授通过一个模型说明了这个问题:把一个能随意变形、但不会断裂的管子浸入由硬的球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管子就像是一个存在于十分拥挤的细胞空间中的一个分子。观察发现对于短小易变形的管子而言,U形结构的形成所需的能量最小,空间也最少。而它的U形结构,在几何学上与螺旋结构最为近似。
卡缅指出:“看来,分子中的螺旋结构是自然界能够{zj0}地使用手中材料的一个例子。DNA由于受到细胞内的空间局限而采用双螺旋结构,就像是由于公寓空间局限而采用螺旋梯的设计一样。”这是生物大分子采取螺旋结构的合理的数学解释。其实螺旋结构的数学机理,不仅于此。它与黄金分割有很大关系。我会在其它的文中再论及。
这种结构象弹簧一样,蕴蓄了很大的势能。任何未超出限度的形变,螺旋结构所固有的“回复力”,都会使其有一种回复至原态的趋势。这是事物之间相似及重演的动力因素。
行星对地球人的影响,也许是通过这种有序的螺旋结构,以某种方式如长程相关传给地球人的。因为无论是外国的星辰学,还是我国的中医,都重视行星对人体的影响。如《医宗金鉴》卷三十五中说:“星迟于天为顺,为灾病轻;星速于天为逆,为灾病重。稽留不进,守度日多,则灾病重;稽留不进,守度日少,则灾病轻。”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就是行星与地球相冲,相合及东西大距时,对人体的影响。而用肉眼能看见的,也只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所以论行星对人体的影响时,古人也只论五星,当然也只能论五星。



郑重声明:资讯 【转帖行星引潮力_2010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