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方解石

孔雀-方解石

2010-04-15 19:27:58 阅读5 评论0 字号:

2009-08-20 20:40:39  (豆瓣)

 

 

 

“这个电影中有一个明确的时间与地点设置。时间是70年代,地点是中国外省的一个小城市。但在这个电影中,这二者又同样被相当地模糊了”

  

  我越想越觉得憋气,外省人,你分明是以一个上海人的身份来看。顾长卫的确是没有拍那些标语,但是这是他不想在作品中出现支线的一种处理吧。拍摄地点是在安阳,你{zh0}亲自离开你那繁华的处处有韩国人做伴的上海亲自去看看,我去过郑州、洛阳、开封、项城等河南的大小城市,那些场景是很常见的,基本上每个城市都还有残留的没有被开发到的部分。我曾经在项城的狭小的街巷里摸索了两个月挣扎着调节自己的神经衰弱,看着颓圮的墙土和青砖红砖颗粒簌簌剥落,它们无疑是六七十年代的遗物。

  

  作为一个上海人无疑不能理解有梦想却无处可寻的态度,因为他们是受尽国家宠爱的孩子们。而在河南,曾经有上千万人在40 年代的黄河决口中流离失所;有千万人在60年代的饥饿中消失,没有名姓流下来;曾经有14万人在75年的洪水中被冲走;时至今日,河南高考人数将近一百万人却只有3万的重点名额。在这样的时局下,河南绝大多数青年便只有选择怀着渺茫的梦想,却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我在中考之后天天在家打苍蝇发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更不知道自己日后的人生,而一个落榜的同学,在暑假里,就被身为企业家的他父亲拖去做了一个上海人!时至今日,他已经在向英国身份冲击。

  

  姐姐的一些想法是可信的,没有到过那个地方经历过那些生活的,不会理解那些事情和感受。至于那个放老鼠药的事情,几乎每个县里面那些喜欢转载道听途说的人们都能找出十个八个类似的故事。

  

  “这种“理解的姿态”,我认为是电影在编剧上的根本问题。当他叙述这三姐弟的成长经历时,他有着真切的痛苦体会,其中有无奈,也有自私,有诚挚的梦想,也有势利的手段。但由于梦想被抽象化,被纯洁化了,成为一首咏叹调的主题,那么反而割裂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之设为两个简单的对立项。”

  

  楼主认为是编剧的问题的地方,这里我倒是觉得正是编剧忠实于生活的地方。在河南这个地方,由于条件所限,对很多人来讲,梦想只能是梦想,只能是纯洁的梦想,只能成为简单的对立——因为真正的融合生活的梦想,对他们来说太远了!!!

  

  “这个哥哥有着一种宽厚的待人态度,就算是那些嘲笑他、鄙视他的人,他也不能体会到种种嘲笑和鄙视,而依然对人宽厚。电影里给他安排了一个乡下来的瘸腿姑娘做妻子,他似乎过上一种最安稳、最安心的生活。 ”

  

  其实他不是宽厚,而是面对生活的只能如此。即使人家嘲笑和鄙视你,难道就能反戈回击吗?在河南的很多现实情境中,那将招来更多的麻烦。哥哥是无奈的选择接受了一切,包括那个跛姑娘。他也只有安心的接受一切。因为他没得选择,不像上海,还可以进福利院,或者吃低保。

  

  “在第五代的叙事法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扬弃,当侯孝贤、贾樟柯式的质朴的现实主义叙事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认可与xx之后,他们反过来影响了第五代,但是对于《孔雀》而言,很大程度上,它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一种真正的深入现实,在现实中感受,并去现实中寻找根源与答案的现实主义,才是有力量的现实主义。而《孔雀》中的现实,太沉迷于对细节的复制,结果,它走向的是怀旧与感伤,而不是更深入的对现实的观照与理解。 ”

  

  《孔雀》的对现实的观照和理解,并不是所有片子都能做到的,也并非是所有片子都具有楼主所说的这些特质的,这就有点像xx中非要让每个文艺创作都做到“三突出”一般。事实上,我觉得《孔雀》可以来xx这些人物,就已经是提出了一些观照和理解了。比如那三种对孔雀开屏的态度。楼主作者由于不理解整个生活环境和生活逻辑,才觉得本片是没有充分的观照和理解,才认为“走向的是怀旧和感伤”,那照这种逻辑,红楼梦等作品也没有做到这些了。

  

   “70年代不妨被理解为一个象征,象征着物质与精神的馈乏,人更馈乏反省的主体性——因此,这些美的地方与恶的地方,也表现得更为袒露。而无论如何,人又总是在一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如何在一种“日常性”中表达这些东西,则是《孔雀》可以不同于第五代,也不同于第六代的地方。但是它,没有做得完整而深入,只是以一种平面的象征作结。 ”

  

  在70年代,人的确是缺乏反省性,这是为什么呢?从片中的父母对于三人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很多观众应该有所感悟,片中很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比如打蜂窝煤,别告诉我你没有打过蜂窝煤,没见过雨水冲刷掉煤的事情。在有些地方,人生比楼主所了解的上海xx的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正常”的多。

  

  我脑海里面也有许多许多的少年时期的故事,和认识的人,以及他们认识的人,以及听来的故事,我相信随便找一个河南的县级市,随便找个三十岁以上的人,能讲的这类故事比《孔雀》表达的多多了。

  

   “第五代与第六代某种程度的综合,再加上审查制度与电影节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孔雀》这样的一部电影,它其实也不算太不好,但是,它更象知道“好电影” 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它把力气过分放在了,怎样显出象是个“好电影”的样子。 ”

  

  我非常理解《孔雀》的编剧,他想的不是要表现出好电影的样子,他只是想讲一群人在那样的岁月那样的环境里他们的经历和选择。而顾长卫只是忠实的加以表达。或者楼主很懂电影,然而楼主离真实的生活还是差不少的。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孔雀-方解石】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