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电影节秘书长工作手札(二) - {za}向日葵的日志- 网易博客

北京民族电影节秘书长工作手札(二)

2010-04-09 17:09:03 阅读9 评论0 字号:

2010年3月15日

 

 一、十七年激情澎湃,打造经典,民族性的电影手段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大都出生于革命战争时期,对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对中国革命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支持还记忆犹深,充满感情、激情和理想主义。
    此时期特点:
    1、反映革命历史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斗争,及少数民族对革命的支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和少数民族翻身解放的红色主题。如:《农奴》、《金沙江畔》、《摩雅傣》、《山间铃响马帮来》、《冰山上的来客》。
    2、通过电影手段艺术地再现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彰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
     电影中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装、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等,为观众提供了刻意的少数民族记忆。如:《刘三姐》、《阿诗玛》取自壮族、彝族的民间传说,本身的民族xx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
       如:民族音乐方面:《草原上的人们》、《达吉和她的父亲》、《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当然还有三大经典,创作出民族音乐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性。
      :在民俗民风上,主要表现了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爱情、友情、亲情。特别是少数民族在爱情上独特的表现方式,具有感人至深的审美价值。
    ——《五朵金花》中的对歌;
    ——《哈森与加米拉》(1955)中表现哈萨克族的“追姑娘”;
    ——《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蒙古族的“敖包相会”;
    ——《芦笙恋歌》(1957)反映拉祜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3、适合电影视听特性表现力,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魅力,给少数民族电影赢得至高的审美价值。
      :《内蒙古人民的胜利》(1950)“套马”场面,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
       《哈森与加米拉》(1955)“刁羊”场,凸显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作品的生活情趣。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为当时的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
    4、在叙事方式上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尝试探索。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其中类型元素的运用最为显著。
    如:戏剧类型,实践证明是各民族都乐于接受的类型之一。
如《五朵金花》。写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到多个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喜剧性情景。
    惊险样式类型
    惊险样式影片是“十七年”电影中{zj1}类型特征且成就最为突出的类型片。
     《神秘的旅伴》(1955)彝族姑娘小黎英,与化妆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充满惊险与恐惧的旅途。惊险的旅途成就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惊险、悬念,瑶族与彝族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听到了美妙的彝族情歌。再如:《山间铃响马帮来》、《冰山上的来客》等。这些视听元素,为当时的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
       总之,“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dy}个高峰时期。体现民族性与电影艺术特性的成功结合。  
      在一部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的表现一定要与影片主题进行合理的融合,既不能缺失,否则就失去民族性;也不可过分,否则就猎奇之感。民族性要为影片探索深层人性主题、表现和谐的主题等起衬托作用。
    一部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民族特色与人文色彩必不可少,然而这些特色的真实呈现,艺术提炼加工,以及在真实的艺术呈现中对超越性价值、“普世价值”的体现,是及为重要的,是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们应当xx的。
    只有真实,才具有民族性,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只有超越体现“普世价值”,才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界限,使少数民族电影有广阔的心怀,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这些,都是“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给我们的提供启示和借鉴的。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北京民族电影节秘书长工作手札(二) - {za}向日葵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