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类型- 历史的海洋- youjiaboke - 和讯博客
学习情境类型 [转贴 2008-09-06 09:59:36]   

教学情境的类型

情境就其广义来是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无论情境的外在形式还是情境内容都会使生产积极的情绪反应。创设情境可分为以下几类:

(1)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zj0}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

(2)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亲临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品尝着受阻的焦虑和成功的喜悦,在积极思考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学中采有此法。

(3)模拟真实情境

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像法律专业的学生创建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又如学习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来锻炼他们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等。

(4)合作性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中有竞争,既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教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或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时宜采用此法。

(5)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资源的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学习资源。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将会是未来教与学环境发展的总趋势。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各类教学情境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此类情境与彼类情境有交叉与重叠。在现实的教与学中,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创设利用各种情境,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教与学的{zy}效果。

2、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情境创设运用得好,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但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考虑以下关系:

(1)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宜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用于知识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2)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特征的关系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既情境创设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zy}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思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
    (一)实体情境
    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把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实体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使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凭借实体情境,可以发展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实体创设情境具体而真实,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客观上不可能具备那么多的实体;主观上亦不需要事事物物以实体出现。模拟情境,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因为是模拟,就和实体相似。儿童进入模拟情境就可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同时,由于模拟情境,只需相似而已,在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画一个萝卜 点上三笔作眼睛、嘴巴,就表示是“萝卜娃娃”;很有节奏地哼唱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让通过歌曲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可想象游击队员英勇善战,出没在深山阔水之间,有力地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从而理解游击队员是“神xx”、“飞行军”等诗句和意境。由担当角色,进行表演,也属模拟情境。利用孩子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作为背景,那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连同儿童的情感,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应该说,无论是担任角色,还是在座位上作观众的,几乎都一同借助模拟情境去体验、感受。由于模拟情境,只求相似,所以它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
    (三)语表情境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带入课文情境的。由于语表情境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具体,所以随着年级的升高,为促进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逐渐增加语表情境。《月光曲》是一个优美的传说。贝多芬在盲姑娘的小屋里即兴创作《月光曲》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我用这样的描述把带到那莱茵河畔的月光下的小屋而后提问:“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的?”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花了一夜功夫,才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了”)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那么,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xx的钢琴曲的呢?你们看,课文插图,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月光是那样的明,又是那样的美,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清幽”。“清”是指清亮,“幽”,表示美,而这种美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所以书上说是“清幽的月光。”这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啊,小茅屋里的一切是这样的明亮,课文上用了一个比喻,“好象披上了银纱”。“纱”是轻柔的,“银纱”就不光是轻柔,而且明亮,该是多美啊!现在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一节课文,细细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这被晚风吹起的破旧的窗帘,那月光下的穷苦而向往美好生活的皮鞋匠,盲姑娘……这一段语表情境,帮助体会到贝多芬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从而努力用自己的琴声,把穷兄妹从这低矮的茅屋带到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边,让穷苦的盲姑娘从琴声中仿佛看到光明……。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是通过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当然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象的契机。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我”的理想那一段,想象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去,飞过高山,飞过田野,有的愿它来到荒山上,有的愿它来到森林里,有的还愿它来到草原上……并在那儿发芽长大。这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并不能亲眼见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怎能让展开这美妙的想象的呢?那是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孩子们看到种子飞远这一实体情境,听到老师的语言描述:  “你们,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决定在哪儿生根发芽?”于是望着蒲公英的种子向远方飞去,望着望着,许多形象浮现在眼前,伴随着情绪和语言描述的方向性,新的形象出现了,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五)推理情境
    小学儿童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必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推理情境的创设会促进这种过渡。正因为儿童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属初级阶段,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纯推理的思维还不大可能。推理情境总是伴随着形象进入分析推导事物的有序状态中的。教学寓言和常识性课文,常常运用到推理情境。例如《刻舟求剑》先以模拟情境演示,一艘小船可以前后移动,“剑”从“船上”落到水中,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使船向前行进(如31页图)。演示到这儿,要说出用“刻舟” 的办法“求剑”能不能求到。于是凭借眼前的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剑从某处落入水中,已不能随船前行;船不断行进,离剑愈来愈远,到了对岸,与剑距离更远。得出“剑”是捞不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分析这个人错在哪儿?从而认识到错就错在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没有看到事物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推理情境帮助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问题情境

协作情境

 

                   历史与社会情景教学中情景的类型与运用

           作者  阿珠

 

[本文关键词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  情感共鸣  思维冲击  领悟人生

 

“情景教学”是指通过创设含有真实(或仿真)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或合作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教学一般由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构成。教师可采用故事、漫画、音乐歌曲、实物、录相、录音、图片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出发,本人尝试运用下述情景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虚拟情景。

虚拟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虚构某个事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虚构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某个角色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书本知识。当然这种“虚构”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仿真情景。通过这种“虚构”,让学生置身于未来或现在可能要发生的一些问题当中,并让其思考或讨论,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的地形》时,采用游戏活动情景进行教学:课前我让同学们搬动书桌,大家围着教室中间的空地坐成一圈。我的教学准备则是在教室中间空地上画一幅中国轮廓图。上课开始了,我先交代今天的游戏规则:“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选择扮演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及旅游者,然后分头做准备:扮演各种地形的学生要能说出所扮演地形的位置和特点,扮演旅游者的学生要了解我国地形的总特征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游戏开始,先让扮演高原的学生来到教室中间,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让旅游者开始旅游,每来到一个高原,让扮演着做自我介绍,同时鼓励旅游者设计一些动作、设想他们看到了些什么物产等。接着旅游山地、盆地、平原、丘陵,{zh1}由旅游者谈感想,归纳总特征。同时,我适时地作一些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同学们个个参与,动脑动口,跃跃欲式,即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又使他们在紧张而活泼的活动中学会了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形象情景。

形象情景就是教师通过影视剪辑、图片漫画、自编小品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宫殿。通过创设形象情景,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工业革命新阶段》时,先请同学们前边这幅图片,思考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他们是谁?然后分别对电灯、电话、汽车、飞机、xx的发明过程进行分别提问分析。如对当时的信息传递工具:电报、电话的发明进行设问:当时的信息传递工具除了电话还有什么?现在有哪些信息传递工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在讲解交通运输工具时,我先播放视频录象《莱特兄弟与飞机》,然后展示安装内燃机的早期汽车图片,再引导学生回忆火车的发明过程, 让学生归纳重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早期的汽车                             莱特兄弟的飞机

三.热点问题情景。

热点问题情景,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把有关的社会热点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提出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热点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学《工业革命的兴起》时,我首先展示了右边这幅图片,然后设问:你知道《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是谁吗?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吗?青藏铁路的建成意味着西藏人民马上就能看到火车了。那么火车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的? 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变化?你会记住火车的发明者吗?

四. 故事情景。

故事情景就是教师选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历史典故及与教学有关的民间传说、笑话等作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通过创设故事情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并从愉悦的感受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例如:学习《来自海上的挑战》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追溯澳门被侵占的过程,就图5-78“澳门妈祖庙”问;“图中的妈祖庙有什么含义?”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5-79“荷兰殖民者投降”,从中把握台湾被占领及被收复的过程,体会收复台湾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与祖国有着割不断的血肉关系,同时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体会明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采取的对策。

五. 对比情景。

对比情景,选择有强烈反差的事例或者材料组合成对比情景,可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得到启示,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时,我先让学生回故一下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说出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发生的主要变化,然后提问:“西方国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处于哪个时期?社会面貌又是怎样的呢?中国和西方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社会与历史》课的教学,重在收集和积累材料,而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又是开展情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应用,xx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应遵循有效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新颖性原则;在问题的设计中应体现启发性原则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我们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如一教师在教《珊瑚》一课时,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树枝三种珊瑚,使学生对珊瑚有了真切感知,这便是通过实物创设情境。苏联xx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实验过程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以化学实验为例,从仪器装置到药品配制,从实验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到新物质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光、电、热现象。学生学习化学正是立足于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观察。如讲氯气时,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通过学生看到的直观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学性质,即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图像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具体直观地表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如教学《燕子》一文,为了使学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师一开讲就用放大的彩色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它们的色彩、动态又怎样?那起伏的山岗,如镜的湖水,翠绿的垂柳,轻飞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图画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式助语言,xx势,比如讲这个孩子这么高这根棍子这么长,对人,用手比划一下,这也是形象性。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动作的形象性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问题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把4根、5根、7根、8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通法。操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而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皮亚杰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四五岁的孩子为了数清楚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一行,然后从1一直数到10。数完后,又从另一端开始数,发现也是10。他接着把石头摆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了同样的结论。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没有发现石子的性质,而是发现了排列顺序的动作的性质。因为这些石子是没有顺序的,是他的动作使之成为直线顺序或圆形顺序或任何一种顺序。所以,从这里获得的经验与石子的物理性质没有关系,确切地说,与石子可以毫无关系,而xx可用数学符号来代替。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将它呈现给儿童,而不是将数学外科式地改造得适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对于学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3、活动

学生活动所产生的直观情境也有其教学意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行程问题时,感到学生对同时不同地相遇相遇时间等概念难于理解,于是他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他组织两队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竞走,老师哨子一吹,两人同时从两地对走。这时,老师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学生这是相遇。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老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知识。

4、演示

演示也能创设直观情境。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便是通过模球演示,引入归纳法的。一上课,教师从袋子里摸出来的{dy}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个均是红玻璃球,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继续摸,摸出一个白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少部分)。再摸,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这种直观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如讲丰收,决不仅仅是亩产多少增产多少,更应高梁乐红了脸麦穗笑弯了腰。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

1、朗读——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让儿童领略文章的奇妙之处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层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读《东郭先生和狼》、《一头知识渊博的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寓言和童话故事,朗读的表情与声音的模拟就是一种艺术。

2、描述——绘声绘色

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讲点的轨迹时,高高举起手中的一块蓝色粉笔头,别开生面地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个刚从墨水瓶中爬出来的小虫子',在保持不定点A距离30厘米处不断爬行,爬呀爬,身后留下点点墨迹。你们看,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学生听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人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

3、比喻——贴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有位化学教师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从而在教学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难懂的概念,在教学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个人要隔着一条河从甲地到乙地,共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先沿着河岸到很远处过桥,路远费时(比喻反应本身会进行但速度慢);另一种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途径使速度加快),而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就像人坐船从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这里的船相当于反应的催化剂,它加快了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参与了这一过程(比喻催化剂本身参与了反应),但船本身在人上船与下船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对于负催化剂则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初二课本有一段关于血压的知识: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时常超过12千帕,则被认为是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时常低于12千帕,则被认为是低血压。这段课文,即使让学生读上五遍,学生未必能掌握。教学中就可以用拳头(情景)来比喻:拳头象心脏,收缩时有劲,产生的压力大。舒张(拳头松开)产生的压力就小。分界线在12。收缩压应当高,该高不高谓低,如果低于12则是低血压。舒张压该低,而该低不低谓高,如果大于12则是高血压。怎么记这个12呢?我们平时说,十分高兴,就有人说十二分的高兴。所以,这是个{zj0}数字。这样描述情景,学生容易掌握血压的知识。[1]这样通过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具体形象的比喻,使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而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不易遗忘。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学生没有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旧知识,则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两者之间的相异时,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从而产生机械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显然,如果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旧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么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新知的学习就不可能是有意义的、顺利的。

具体来说,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被除数是小数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示37.5÷15=2.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充分说出算理,再出题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是几?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确定答案还是2.5。学生这样想,正是我们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这时教师再引导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格式,进一步深化算理,学生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自己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

1作者介绍

俗语说得好,文如其人,对人(作者)的介绍必定有助于促进对文(作品)的理解。因为作者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歌德语)。所以作者介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格,从而更好地观照、鉴赏作品的风格。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教《凡卡》一课,可在课文分析完时要学生谈谈凡卡受了哪些苦?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受那么多苦?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文章时代背景,使学生领会从小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看到受尽摧残的旧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缩影。

3历史典故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那些趣味横生的文学掌故、数学史趣闻、科学家轶事等,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是很有益处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草》时,便是通过一则文学故事导入新课的。一上课,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故事是这样的: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习,特别喜欢写诗。16岁那年,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提高写诗的水平,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道: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两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则故事巧妙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课大意有初步的感知,又缩小了时空差,解决了学习古诗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感的大障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案例: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2]

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上述类型并没有穷尽教学情境的外延,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因而对其也就有多种的解读和定义,如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一书中也提出关于情境的理论,他认为情境可以是以下几种:场所(即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故事(即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设计(即被创造的现实);主题(即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分科分支);剪辑(即从各种印刷品上发现大量数学的人们遇到的麻烦)。[3]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郑重声明:资讯 【学习情境类型- 历史的海洋- youjiaboke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