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杂谈学习心理学(4):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_罗文琴_新浪博客

 

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这是我对这一行业的觉悟。

88年秋季,我在哈佛大学修了一门心理咨询技巧的课程。老师让我们在课下做一个练习——找同学彼此做心理咨询,然后写成报告上交。

我找了一个男同学做咨询练习, 他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我们议定谈各自生活或工作中烦恼, 然后给对方做心理咨询。我谈的问题主要是眼下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他谈的是则是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烦恼。而当我们给彼此做心理咨询时,我们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给他做咨询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替他做问题分析;而他在给我做心理咨询时,总是自然不自然地鼓励我积极面对困境。

开始时,我们把这一现象归因为文化作用的结果。即,中国文化重师生关系中的指导性;西方文化重师生关系中的自主性。但后来,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种归因方法有失全面。因为我虽然好替他做问题分析,却并未具体指导他该怎么做;他虽然好为我做鼓励,却时常没有深入展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请教老师,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差异不是文化作用,那一定是人格作用了。

沿着老师的思路, 我们俩人对彼此的咨询风格做了一番深入的“自我心理分析”,结果发现我在给他做心理咨询时,最看重的心理咨询洞察力的表现;而他在给我做心理咨询时,最看重是心理咨询的自强力表现。这说明什么呢?依照老师,这说明在对心理咨询的实践上,我较他更加理性化,他较我更加感性化。

那么,又是什么人格因素导致了我们之间的这种选择差异呢?老师告诉我们,人格的因素可以是个人生活经历的作,也可以是教育熏陶的作用。至于哪一种因素更重要,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挖掘。

沿着老师的再次指点,我们俩人又对各自咨询取向的人格基础做了一番深入的心理分析。结果发现我之所以看重心理咨询的洞察力是因为我在潜意识中把心理咨询当学问来做了,所以对我来讲,心理咨询之奇妙莫过于其给人带来的睿智启发;而他之所以看重心理咨询的自强力是因为他曾一度是个差生,后来在一个老师的鼓励之下彻底改变了自我的形象,所以对他来讲,心理咨询的奇妙莫过于它给人带来的人格变化。

当我们俩把这一发现告诉老师时,他又总结说我们每个人在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实践中, 都深受自我人格和生活阅历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我的影响更多地来自多年的教育熏陶,而他的影响更多地来自早年的生活经历。

老师还告诉我们,开始时,这些因素的影响多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但随着个人咨询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个咨询学员应该越来越意识到这些个人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并主动地加以调整和转变。

那么,一个咨询学员怎样做才可以xx意识到其这种种因素的影响呢,我又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提问,而是告诉我在他心目中,做心理咨询的{zd0}挑战莫过于培养对自我认识的xx透明度,那样咨询师才会有效地避免工作中的种种陷阱。末了他还特别补充说,佛罗依德讲精神分析就是使人“变无意识为有意识(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这绝不仅是针对来访者讲的,也是针对咨询师讲的。

由此,一个心理咨询学员与其咨询理论选择有什么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咨询学员不断反思的问题。咨询学员不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就不会认识到自己在咨询实践中的种种盲点,也就不会培养出自我认识的xx透明度。

心理咨询需要对他人的认识有洞察力,而对自我的认识有觉察力。不练就这两种功夫,就不能深入做好心理咨询的工作。

心理咨询其实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出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信念,也照出咨询学员对心理咨询的种种潜意识情结。

心理咨询,照人照己。

 

感悟心理咨询

 

     咨询师只有解答了“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在咨询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感觉。

 

    心理咨询既要帮助别人了解自己,也需要不断地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前者是帮助别人认清自我成长中的种种误区,后者是发现自我能力完善上的个个盲点。

 

     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不做心理咨询,你不知道自己说话有多罗嗦,思想有多主观,动作有多讨厌。

 

     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培养包括同感力、洞察力、表达力和觉察力等方面。咨询师的同感力提高使人善于同感共情,换位思维;咨询师的洞察力提高使人善于心理剖析,情理兼顾;咨询师的表达力提高使人善于表述清晰、善举事例;咨询师的反省力提高使人善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杂谈学习心理学(4):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_罗文琴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