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马国福老弟参与主编,特致谢意!收录我的篇目、感言和简介如下:
●不同的遭遇和用途
纪广洋
我去参观一个在本地颇有名气的工艺师的根雕展览,在琳琅满目、微妙微肖的各式各样的根雕展台前,我留恋忘返、惊叹不已,并决定去拜见这位技艺精湛的工艺师。
当我问他是如何不辞辛苦寻找到这么多的奇特树根,然后又如何慧眼独具地将它们一一赋予动感的形象和艺术灵魂时。他哈哈的笑了一阵,非常爽快地对我说:“什么辛苦?什么慧眼?这纯粹是一种巧合,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种特别幸运的妙手偶得。”
经悉心交谈了解到,他原是一位专长于制作玻璃匾的工艺师,对根雕只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具体的根雕作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他到微山湖的一个湖心小岛上游玩,见一位老渔民正在挥斧劈柴,在老渔民的身后还有一大堆尚未劈碎的奇形怪状的老树根。他的眼睛不免为之一亮__在这成堆打摞的木柴中,有不少树根无需雕饰,已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人)物的形象,具有浑然天成的妙趣。他在那堆树根前蹲下身的瞬间,已为几个树根默默地拟好了名字,像“狐仙”、“海豹顶球”、“李白醉酒”等等。
原来,老渔民的这些树根,都是那些生长在小岛四周的柳树、榆树的根,它们在夏季里被鼓涨的水浪冲荡得裸露在水中,而到了冬季湖水落浅或干涸时,它们便成了老渔民的斧下客。在我们的工艺师到来之前,不知有多少“狐仙”、“海豹”早已化作了老渔民锅底的灰烬。
当天,工艺师用去自己近两个月的工资,全部买下老渔民现有的树根(还约好以后再来买),并租船租车将它们运到自己的家里、屋里。几个月后,工艺师成了根艺师,并一举成名。
由此,我不免感叹,同是树根,有的被老渔民劈了烧了,而有的则遇上了工艺师,摇身一变,成了工艺珍品。并联想到,同是钢铁,有的做成粪勺灰耙,有的则用来制造飞机和飞船……
无论人和事物,不同的遭遇和用途,便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命运。(发表于《思维与智慧》2004年第1期,入选2004年全国统一高考(天津)语文xx“话题作文”,最近被《语文报》初二版2008年9月1日头版“作家新视窗”栏目刊登))
■创作感言:这篇小品文或说小散文,也是我源自自身真实经历的写照、思考和抒发。我父亲是根雕爱好者,我的书橱上,十几年来一直摆放着一个名为“狐仙”的根雕,就是他老人家的“妙手偶得”。我也是根雕爱好者,从小就经常去河岸上和沟渠边扒树根,我早年的一些根雕作品,如“海豹顶球”等,一直被我的老邻居、老朋友纪玉环等人收藏。我的可谓“发小”的好朋友陈军,也是根雕爱好者,他在当书记做局长的繁忙岁月里,一直恪守着对根艺的探索和追求……因此,我对“生活是创作的{wy}源泉”这样的论述深信不疑且领会深刻。
●家园
纪广洋
在我老家的屋后,住着一位老人。他深居简出。非常大的院落里,除了十几棵高大、苍老的槐树、榆树、楝树外,就是四个并排垒砌的小瓦屋——分别是鸡窝、鸭窝、鹅窝、狗窝。而那些枝连叶窜树桠间,筑满了各种各样的鸟巢,我数过多少次都没数清究竟有多少种鸟儿、究竟有多少个鸟巢。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家那幢只有在鲁西南地区才能见到的一层三间、二层只建一间的车头一样的小楼房,不仅是各种马蜂、蜜蜂的大本营,还早已成为鸟雀们的天堂——岁月剥蚀的墙洞、风雨撕裂的砖缝里,鸟雀们用棉花、稻草、麦秸以及动物的毛发和羽绒填充营造而成的安乐窝,比比皆是。
老人出身在地主家庭,在那个大讲成分的年代,他错过了大好年华,没能娶上媳妇。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他一直是生产队的饲养员和车把式,他家的那个院落被充公之后,他便常年与牲畜为伍,住在生产队的牲口屋里。后来,落实政策,他家的那进院落又物归原主。生产队解散之后,马车和牲口也都变卖了。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孤身一人住进那幢本村{zg}也最古老的小楼。也许是因为单身一人的孤独,也许是因为常年饲养牲畜的习惯,住进小楼的他,随之喂养了不少鸡鸭鹅狗,并为他们在院里建起了相应的窝,准备了相应的食具,这样一来,鸡鸭鹅狗们吃剩下的食物,便成了鸟雀们觅食的目标。
而另一个促使鸟雀成群、争相投聚的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老人爱鸟护鸟的痴迷和决心。
他不但经常为鸟雀们提供各种食物,还特意为鸟雀们提供用以筑巢的枝条、棉絮等物什。再后来,我经常遇见,当他端着碗在院子里吃饭时,竟有斑鸠、麻雀翩然飞落在他的身边,然后再落在他的膝部或脚尖上,有的甚至落在他的碗边上,直接啄食他碗里的食物,还叽叽呱呱地叫个不停,那种融洽、亲热劲儿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曾亲眼看到有一只灰喜鹊居然从外面叼来大红枣丢在他的脚下,他以为是灰喜鹊不慎丢掉的,就拾起来放在一条树枝上。谁知那只灵动美丽的灰喜鹊竟然婉转地鸣叫着飞到那个低垂的树枝上,再次叼起那个大红枣,并准确地又丢在他的胸前。他这时似乎明白了灰喜鹊的意思,便客客气气地嘟哝着“我哪好意思吃你的东西呢”,遂又把那个大红枣再次放在树枝上。这时,非常动人的一幕出现了——那只灰喜鹊再次叼起大红枣之后,在他身边翩飞了两圈,径直飞到他的屋内,落在他的桌子上。可爱的小生灵把大红枣放在桌子上,还在桌子的边沿上蹭了蹭小嘴,然后叽喳两声飞回到院里的树枝上,歪头看着一时愣怔的老人。当老人回过神来,进屋拿出那个大红枣,非常激动地站在树下甜甜地咀嚼时,树上的灰喜鹊沿树枝挪动着碎步叽喳低鸣着……
记得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过后,老人家的院子里坠落许多尚不会飞的各种鸟雀的雏儿。除了当场摔死的之外,年迈的老人竟到我家搬了个梯子,把所有的鸟儿雀雏全部送到楼顶上,并分别放在小筐、小篮、小纸盒里,以便让那些不知所措的鸟妈妈雀爸爸们来喂养……深夜里,我起来小便时,还听见老人在楼顶上不停地打蚊子——他整天整夜地守护着那些劫后余生的小家伙们,生怕它们再遭猫和黄鼠狼的伤害。
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小青年,用xx打伤了老人院里的一只斑鸠,他火冒三丈地冲出院子,差点儿和小青年拼命。还有一次,我在自家的房檐下掏出一窝刚扎扁毛的小麻雀,放在笼子里喂着玩,被后院的老人看到了,他跟到我家里,苦苦劝我放回到窝里去,并许诺给我一对小白兔。
就这样,那座古色古香的小楼,那片树密枝繁的院落,成了鸟雀们的乐土和家园,一年四季都聚集着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鸟雀。每天清晨和傍晚,我家的屋后,准时会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雀的鸣叫;就连深夜,透过我家后墙的窗口也能窥见那些栖落在枝条上的鸟雀,像一串串暂且停止的音符。尤其是那些高低错落、圆圆乎乎的鸟巢,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体会到生命的和谐与亲切。
后来,镇里建起了敬老院,有关人员多次请那位老人入住,都被他谢绝了——他已离不开那些多年相依为命的鸟雀们!
直到如今,年过八旬的老人还守着他的老宅深院,守护着那些整日为他歌舞弹唱的鸟雀们。他常说:“我不能死,我死了,这些鸟儿们谁来看护呢!”(发表于2001年9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丰收”文学副刊。后被《中学语文》《初二课外现代文阅读》《中学生作文素材手册》《语文教学通讯》《世界教育信息》《阅读与鉴赏》《2002年湖北省中考语文xx》等选载辑录,最近又入选《语文报》初一版2010年1-2合刊“作家频道”栏目)
■创作感言:这篇散文是我早年的写实散文之一,文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都是真实的。也正因为这些基本元素的真实性和熟知性,我当时写起来才是如此的得心应手、如此的细致真切。多年的写作经验让我懂得,凡是亲身经历的素材,写起来才会真正的“身临其境”、“心吝其情”,也才会写得内容饱满、情感真挚,自然而然地抒写出生活的现场感和岁月的沧桑感。这篇也和我的另一篇《一只救命的野狐》一样,隐含着我对身外世界的忧患、寄托着我对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分钟
纪广洋
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接见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大敞四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的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令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清洁条理、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讨教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的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的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的说,“我懂了,您让我看到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的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的走了。
其实,只要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读者》2002年第5期,入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朗读作品》、沪教版第10册《语文》{dy}单元,入选数百家语文xx,最近又入选《语文报》初一版2010年1-2合刊“作家频道”栏目)
■创作感言:这篇小品文与我的另一篇小品文《{zyx}的就是你自己》,是我前些年同一时期写下的小稿,都是我自个构思原创的小故事,也都有着借助“名人效应”的弊端,有着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和傍“名人”之嫌。尽管“班杰明”在国外只是一个姓氏,就像我国的张王李赵刘一样,不过,毕竟在美国的近代确实有一位名叫“班杰明·芬克尔”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而且,我写这篇小故事的时候,肯定就是“挂”的他的大名。这样一来,也同样犯了“傍名人”之忌。这篇也可以把“班杰明”的名字直接改成“有位教育家”,也就无可挑剔了。我已经多年不写小品文了,但一些经验和教训,对同学们来说,应该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zyx}的人就是你自己
纪广洋
古代有位哲学家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zyx}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哲学家在临终前,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把他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哲学家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zyx}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哲学家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哲学家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哲学家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哲学家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zyx}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哲学家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哲学家眼看就要告别人世,{zyx}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的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哲学家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zyx}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zyx}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哲学家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zyx}的人就是你自己!”(《读者》2003年第1期,被《中国学生美文品读》、《中学生话题作文新全解》、《教育学案例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多种书籍收录,入选2003年河南省中考xx“话题作文”)
■创作感言:这是我多年前写小品文时的“代表作”之一,是{jd1}原创的文章,从立意到故事都是我自个酝酿构思的,只是当初写的时候,不该把故事中的人物写成具体的“苏格拉底”,这样一来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也有傍“名人”之嫌。如果像后来这样,稍作变动,直接就写“古代有位哲学家”,这篇小品文或说小哲理故事,就是一篇无可挑剔的小美文了。常言说“文章不厌千回改”,是很有道理的。别管什么文体,在写法和构思的过程中,都该有所取舍、避讳和禁忌的,这也是我写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之一。
●一只救命的野狐
纪广洋
到唐山出差时,有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放生的故事,说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听着有点儿玄,可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这位老人告诉我,在1976年以前,他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经常一个人住守在水库边的配电室里。因常常闲来无事,他喜欢上了垂钓,随着垂钓技术的不断提高,他钓的鱼常常吃不了,就存养在一口大缸里。这口大缸则放在简易搭建的厨房里。
1976年初夏的某个晚上,他还没睡,就听到厨房里有动静,他抄起家伙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只前来偷吃鱼的野狐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也爬不上来了。想到前几次不明就里地鱼就少了,就想弄死这只讨厌而倒霉的狐狸。当他用强光手电照着狐狸正欲动手时,他看到狐狸的眼里满是惊恐,甚至还有眼泪(也许是渐上的水珠),他的心又软了……最终还是放了这只野狐。
后来,他的鱼就再没少过。有两三次,他早晨起来,房门前还放着被咬断喉咙的山鸡野兔什么的。他就感念狐狸这生灵通人性、有良心。更令他意想不到、感慨万端的是,大地震骤来时,这只野狐居然挽救了他的命。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左右,熟睡中的他,被一种急促的抓挠声音和呱呱鸣叫聒醒,他听出来是那只狐狸,就起身下床打开房门——那只野狐焦躁不安地仰脸望着他,并一次次地就地兜圈子,像一个有急事的满腹话语的哑巴。他就想,可能狐狸没找到猎物,饿急了,来求援了。可是,就在他想回屋里取吃的东西给它救济时,那只狐狸忽然咬住了他的凉鞋襻,狠命地往外拉。他忽然有一种什么预感。于是,随狐狸来到院子里。就在这时,举世皆惊的7.8级的大地震轰然降临,他居住的配电室瞬间既被震塌……
直到现在,年迈的老人还念念不忘那只被他放生、又来救他的狐狸,感慨万端地说:“地球就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的生物、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也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原载《中国文化报》和《作家》杂志,后被2006年第6期《中学语文园地》“阅读设计”栏目选用,最近又被《语文报·青春阅读》2008年6月1日试刊号选用)
■创作感言:旅途中听来的故事,却宁愿相信是真实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人类也不可一手遮天主宰地球。在人类堆积核武器的今天,人类{zd0}的威胁就是人类本身,甚至威胁到整个宇宙。忧患意识是个洪泛的概念和思潮,百万文字也难以表述清楚,本文借助一只性灵的小狐狸,通过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抒写寄托着深切的忧患和美好的心愿。行文最忌空泛,谋篇以点带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文明进程一日千里、环境恶化一发难收的今天,人类依然猎杀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会说话,甚至不会哭泣,但是,它们也知道疼、它们也是性命……谁来拯救它们?谁来为它们代言?
●让我流泪的香橡皮
纪广洋
新学期开学,和我同村的纪翠兰成了我的同桌。她是个优秀的女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家庭状况却很糟糕。贫寒的家境,让她在生活中学会了节省、俭朴,买个练习本先用铅笔在正反面写,再用钢笔覆盖一遍,她甚至捡一些瓶塞、管头等橡胶制品代替橡皮来用。
那天,我买了两块包装精美的香橡皮,送给她一块,可我说了半天她也不愿收下。{zh1}我实在不想和她多理论,就顺手把课桌上的橡皮朝她那边一推,与同学们一起去操场上拔草了。
放学时,翠兰忽然问我:“记得那块橡皮吗?怎么不见了!”
我以为她开玩笑,就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不见就不见吧,不见就对了。”“你这是啥意思?”翠兰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一副焦灼万分的模样,“那块橡皮真的不见了!”看她那认真相,我才意识到橡皮真的不见了。可我一时又理不出原因,就安慰她说:“或许哪个同学拿去看了……”“谁会拿桌上的橡皮呀?”翠兰说着说着竟有了哭腔,“今天是怎么啦?真是见了鬼不成……”
看她着急,我只好安慰她说:“明天再说吧。天不早了先回家,明天问问同学。”翠兰不说话了,眼里却凝聚着浓重的疑云。
回家的路上,我一遍遍寻思:这件奇怪的事还没有结束,明天翠兰还会提起。她的心够苦了,不能再让她遭受不白之冤。思来想去,我急中生智……跑到商店再买一块同样的橡皮。
第二天,我在去学校的路上追上翠兰,哈哈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一模一样的橡皮,装成自怨自艾的样子:“哎呀,我真糊涂,回家一摸口袋,两块都在里面……”“你胡说!”翠兰一边掏书包一边幽幽地说,“那块橡皮在我包里呢。是我不留神把它夹在书里的,回家一掏书,就掉在了地上……你说实话,是不是跑到商店里又买了一块?”
我只好不打自招:“昨天,我也弄不清橡皮是怎么不见的,怕你惦记,就……”“别说了,”翠兰半嗔半怨地笑起来,“其实这事儿全怪我,我太执拗、太不近人情了,才惹出这样的误会。让你受委屈了,请你原谅。”
我嘿嘿地笑了,笑着笑着,眼睛就开始发涩、发热……而让我真正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来,是在两天之后的物理课上。
那天上物理课,赵老师手里拿着一块精美的橡皮,径直朝我走来,嘴里还不停嘟囔着:“前天你们在操场上劳动时,我从教室场外经过,偶然看到放在你课桌上的这块四四方方的新橡皮,就联想到我正准备上浮力课,打算用它做个试验,看把它放在水中能浮出几分之几,后来一忙,忘给你了,这才想起来……没耽误你用吧?”
赵老师回到讲台上,目瞪口呆的我,也重重地坐下了。我想,我肯定是流泪了,不然,翠兰怎么一边夺我手里的橡皮一边这样说——“两块橡皮我都要,四块橡皮我也都要……别哭了,好吗?”说着说着,她竟也泪流满面。(原发《辽宁青年》,后入选《青年文摘》2002年第10期红版,《读者人文读本》初一下册,《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第5期,《儿童文学·选萃》2007年第5期,《作文大王·初中版》2007年第9期,《中国{zj0}微型小说》、《感动小学生微型小说全集》、《感动中学生微型小说全集》、入选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新课标语文精品读本》和绍兴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教材。最近又入选人教版“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整体阅读赏析 ”教案和《语文报》初一版2010年1-2合刊“作家频道”栏目)
■创作感言:岁月倥偬、人生苦短,许多甜美的记忆却又是那么的柔韧和绵长。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尤其是中小学校园里的美好时光,是人们一生的眷顾和怀念。那时的一张张笑脸、一个个背影,在记忆长廊的最深处历历在目、影影绰绰。那时的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一场小小的误会,都能成为彼此之间铭记终生的缘由和感念。因为那时的一切,都镌刻着同学之间不带半点功利成分的真诚。本文中的翠兰和我为了抚平对方心中的坎儿,不约而同地都买了同一种橡皮回来,并且不惜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对方,以求得对方心安理得,体现了双方天真无邪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善良。为他人着想,这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纯真的情谊。正是因为有这种真挚友情,中学时光才如此地美好、如此地令人怀念。
●记忆中的一场雪
纪广洋
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我家空闲的西屋里住进一对老夫妻,他俩是从北京师范大学下放而来的老教授。尽管他俩在当时都是不受欢迎的“臭老九”,不过,在我们村他俩却受到应有的礼遇,被安排到村里的小学,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
1975年,我七岁,那年的春节,多年无人问津的二位老人忽然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女婿,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外甥女。他们是从云南远道而来的,他们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地质工作者。他们的外甥女裴蕾当年也正好七岁,而且出生的月份和我一样。我和裴蕾很快成了好朋友。她送给我一枚xx红五星,我送给她两粒玻璃球。红五星是金属的凹突的,比潘冬子的还要好;玻璃球是我特意挑选的,里面有鲜艳的五瓣花朵。
在院子里玩耍时,裴蕾忽然对我说:“雪呢?我想玩雪,我想堆雪人……”
于是,我领她来到房屋的后面,那里有前些日子留下来的残雪。她看到房屋的阴影处有大片的雪地,惊喜地叫起来,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她先用手指在雪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又写下“xxx万岁”等,又让我教她堆雪人。我立即动手,非常熟练地堆了一个“刘少奇”。她说不喜欢我堆的雪人,让我帮她照着她妈妈的样子修改雪人。当我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改成她的“妈妈”时,她又说不好看,让我照着她的模样重新修整。于是我又找来两只弯弯的高粱穗,照着她的羊角辫的样子插在雪人的头部。她还是说不好看,于是,我把自己的另外两粒玻璃球拿出来,给“她”按上了两个大眼睛。她又说我的玻璃球不好看,抠出来,换上她的那两粒带花朵的。
她终于满意的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那样的天真。我却忧虑起来——担心那两粒玻璃球,在我俩离开后会被别的小孩儿偷走。{zh1},当大人叫我俩回家吃饭时,我和她一人一边小心翼翼地把雪人架到了院子里,放到墙根处晒不着太阳的地方。裴蕾就像得到了宝贝,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用双手拍拍自己的小脸再拍拍雪人的小脸……
说来挺遗憾的,在裴蕾来探亲的二十多天里,基本上全是晴天丽日,一片雪花也没落。她常常仰望着长天说:“下雪吧、下雪吧,雪都到哪里去了?”
待她就要回云南的时候,房屋后面的残雪也化个差不多了,她用小手指写的那些字也很模糊了。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放在阴凉处的那个雪人却还风采依旧。我准备把那两粒带花朵的玻璃球拿下来,让裴蕾带走。裴蕾却说:“那是‘我’的眼睛,拿下来就难看死了,等雪人化了,你为我捡起来收藏好,我再来的时候还给我……”
谁知,两年之后,裴蕾的外公外婆就回了北京,她从此再无音信。尽管,尽管那两只非常美丽的玻璃球我一直珍藏着。
童年的往事就像记忆中的一场雪,纯洁,靓丽,一尘不染,却早已无影无踪。(《当代人》2006年第1期卷首)
■创作感言:有人说,童年是人类心灵的故乡。孩提时代的经历和往事,其实就是每个人心灵的背景和土壤。记忆中的一场雪,记忆中的一个人,记忆中的一个童年的小朋友……遥远的记忆,雪白的画面,一枚鲜红的xx红五星,两粒里面有鲜艳五瓣花朵的玻璃球……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犹如童话的化身,却在那场不期而然的雪和不期而然的运动中栩栩定格于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记忆里……文笔的妙处,往往就在于瑞雪与风尘的反差、小女孩与大时代的反衬……童年的雪早已融化了,童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融化。
●花开的时候吵你了吗
纪广洋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十六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的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和遏制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非常美丽的教案——这{yt},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态状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主动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纳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怔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山深欲幽,水深欲静。真正有学问有道行的人、真正成功和芬芳的人生,不见得张扬和炫耀。(《智慧》2009年第3期,《课外阅读》2009年第7期,《作文与考试》2009年第12期)
■创作感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神奇的大自然处处充满玄机,也处处隐含常理。有些靠深奥的理论和尖锐的辩解也不好阐明的人生道理,就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世间万象中。例如本文中暗自芬芳的夜来香;例如你的窗外,那棵扎根土壤、暗藏年轮、日渐茁壮的大树;例如你的纱窗上,那只尽管微弱渺小,却在午后的阳光中,鼓翅自得的蚊虫;例如你的桌面上,那只精美的茶杯,原来只是山野中的一捧瓷土;例如你读着这篇禅悟和这段感言之际的一个闪念,成就你想写篇文章的一个灵感,或联想到某个久被遗忘了的心愿……
书中附个人简介:
纪广洋,作品散见于《语文》(沪教版第十册{dy}单元)《散文》《中华散文》《散文百家》《读者》《青年文摘》《小说选刊》《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中外书摘》等海内外千余家报刊,获《小小说选刊》《当代小说》《山东文学》《星星诗刊》《青少年文汇》等奖项50余次。散文《根雕》《家园》《香橡皮》等入选大中小学教科书、普通话教材、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教材,入选高考和中考xx。出版《没有钥匙的锁》《禅知道答案》《人生的加减乘除》(中文版和哈萨克文版)《眼光是金行动是银》(汉文版和哈萨克文版)《没有彼岸的河》《人生的基本公式》(台湾繁体版)等文集,入选 “百套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2004·感悟人生十本书”、“2008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等。本人原创的书已有七本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本人策划主编的书已有五十余册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曾参加《山东文学》运河笔会、《旅游时报》韩国笔会、《婚姻与家庭》泰国笔会。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