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十二册教案

小学科学第十二册教案

2010-04-14 08:01:26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小学科学第十二册教案 

第1课:光的传播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

2 、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可以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②手电筒或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一盏亮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的塑料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的塑料管弯折,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刚好可以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部粘贴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把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进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小孔很小,光又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到达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以后到达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贴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板书设计:

                          光   的   传   播

 

                     光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第 2 课: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演绎能力。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准备:

    白色的纸屏、手电筒,各色的纸、镜子、等。

教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光源。

    2、小孔成像的原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反射。

 (1)如果光源固定,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大家有没有办法?光是怎样传播的?

   镜子对光会产生什么作用?你可以用图表示出来吗?

   光照到镜子上,会改变原来的方向,传播出去。

 (2)我们来做“光打靶”的游戏:

     讲述游戏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反射光?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射光的能力。

    (1)不同颜色的纸。

    迎着光把它反射到背光处。将一本封底是白色的厚书立在向阳的桌上,使书的底背光,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太阳光,将光反射到封底上。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得出:不同颜色的物体会反射不同的光。

    (2)比较白色和黑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

    找两张表面光滑的白纸,将其中一张涂黑。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换用黑纸做实验,结果怎样?

得出:白色物体比黑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

2 、提问:

( 1 )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 2 )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 3 )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 2 课:光的反射

           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

反射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第 3 课: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 、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物像大小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 、分组观察材料

2 、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 、学生准备:平面镜、   简易潜望镜制作用的平面镜、胶水、潜望镜用硬纸板、剪子、图纸,小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 、提问:

( 1 )什么叫光的反射?

( 2 )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镜子还有什么作用?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2 、谈话: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l

3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板书课题。

2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1 )讨论: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 2 )讲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 3 )讨论: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怎样才能看到?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 )讲述: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 2 )学生分组观察。

( 3 )汇报观察结果。

( 4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 5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 、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 1 )谈话: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 2 )出示潜望镜图。

( 3 )谈话:

①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②潜望镜有什么用?

③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 4 )讲解: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 45 °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 、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 1 )谈话: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 2 )讲解制作的步骤:

①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沿着图纸的轮廓线把纸板剪下来。

②用小刀刻出口子让光线进来,上、下面的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涂上胶水,把纸粘贴牢。

④插入平面镜。

⑤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 3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 4 )汇报制作结果。

( 5 )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 、提问:

( 1 )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 2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 3 )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 、实验: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布置作业

1 、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 、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用手电筒和小镜子去做光的反射实验。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物  和   像           大小相等

 

                                  方向左右相反

 

 

 

 

第 4 课:光的折射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 、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3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水,水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 1 )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 2 )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 3 )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 4 )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上贴一张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让电筒光通过纸的缝隙斜着射入杯内水中,从缝隙的对面的杯壁上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 5 )分组实验。

( 6 )汇报实验结果。

( 7 )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方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有照在对面的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进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 8 )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杯壁上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 9 )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 10 )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 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3、河底看起来变得很浅。我们要用鱼叉击中水中的鱼,应该怎样瞄准呢?

4、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光从气体(空气)进入液体(水)或者固体(玻璃)后

光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第 5课:凸透镜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   (制作土照相机)

3 、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 、学生准备: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 1 )放大镜由哪几部分构成?

( 2 )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 3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 1 )讲述: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 2 )板书课题:凸透镜。

2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 1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着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 2 )学生分组实验。

(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窗外物体的像)

②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 4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 5 )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1 )讲述:我们用蜡烛、凸透镜和白色的纸屏一起来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②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 4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 5 )学生分组实验。

( 6 )汇报实验结果。(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 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离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 8 )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 1 )谈话:凸透镜除用作放大镜外,还有什么用途?哪些器材上安有凸透镜?它们有什么作用?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

( 3 )讨论:

①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

②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

③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④照相时,怎样使物体或人的像大一些?为什么?

( 4 )讨论:放映幻灯时,怎样安装幻灯片,放映出的图像才是正的?为什么?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凸透镜的作用及用途。

2 、提问:

( 1 )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 2 )凸透镜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

( 3 )老花镜片是凸透镜,应用的是凸透镜的哪个作用?

( 4 )放电影时,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再大一些,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土照相机,做照相游戏。制作方法参考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凸透镜

 

当凸透镜距离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当凸透镜距离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第 6 课:太阳光和彩虹

 教学目的

    l 、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教学重点:

        彩虹的成因

教学难点: 

       彩虹的成因

教学预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喷雾器等。  

学生准备:厚纸板、白纸、细线、针、颜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

( 1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彩虹。  

( 2 )这是什么?(彩虹)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 3 )彩虹多在什么时候发生?

( 4 )关于彩虹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 1 )讲述:为了弄清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三棱形的透镜,叫做三棱镜。拿起三棱镜,让阳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看到什么现象?  

( 2 )学生分组实验。  

(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白墙或屋顶上照出不同颜色的光。有的学生可能说出现了彩虹。  

    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③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 4 )讲解七种色光的名称。

     ( 5 )学生复述七种色光名称。

     ( 6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 7 )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后能使白光散开成一条彩带(七种色光)。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彩虹的形成

     ( 1 )讲述: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空中没有三棱镜,阳光怎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到院子里,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喷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 2 )学生分组实验。(在院子里、向阳处进行)

     ( 3 )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有彩虹)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 4 )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 6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7 )学生复述彩虹的成因。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彩虹的成因。

2 、提问:

( 1 )太阳光是一种单色光吗?它由哪几种色光构成的?

( 2 )使用什么仪器能使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

( 3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 4 )在瀑布前面(课文第 22 页彩图)和喷水池上面常看到彩虹。这里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 5 )彩虹一般不会在空中出现很长时间,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1 、制作:照课文第 22 页的插图,在圆形白纸板上涂色,制成七色板。也可以先在白纸上涂色,再贴在厚纸板上,剪成圆形。在纸板中间扎 2 孔,穿线,打结。

    2 、实验:手握双线两端,先使纸板旋转,然后向两旁拉抻,使七色板快速旋转。观察有什么现象?

3 、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设计:

 

                太阳光和彩虹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通过三棱镜后能使白光散开成一条彩带(七种色光)。

 

教学小记:

  

 

第7课  物体的颜色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太阳光的七种色光和物体颜色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搜集现象并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色光与物体颜色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透明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 

三棱镜,无色、红色、黄色、蓝色玻璃各一块。白色,红色、黄色、黑色木板各一块。白色纸屏一个(或白纸一张)。 

教学预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了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成的,那么太阳光与我们所看见的千变万化的物体颜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学习新课 

(1)

无色、红色、黄色、蓝色玻璃各一块。白色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①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

 ②    再让七色光穿过透明玻璃,照在白纸上。

 ③    观察白纸上的现象,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④    依次用红色、黄色、蓝色玻璃代替无色玻璃重复上述实验,并做好记录。

 (2)师生讨论:

 ①当七色光穿过红色、黄色、蓝色玻璃时分别各自有几种颜色的光通过?其他颜色的光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当太阳光穿过无色玻璃时,所有七种颜色的光都通过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小结:太阳光通过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只有与透明物体颜色相同的光能够通过,而其他颜色的光均被阻挡。

 (4)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另一组实验,看看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不同颜色物体的反射光是什么颜色的?

 (5)白色,红色、黄色、蓝色、黑色木板各一块,白色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①    把白色木板平放在太阳光下。

 ②    让太阳光照在白色木板上的反射光照在白纸上。

 ③    观察白纸上的现象,并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里。

 ④    依次用其他颜色的木板代替白色的木板,重复上述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6)讨论:

 当太阳光照在不同颜色的木板上时,在纸屏上得到的反射光的颜色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当太阳光照在白色木板上时,它的反射光是什么颜色的?这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特定颜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白色木板反射太阳光的各种颜色,黑色木板吸收了太阳光的各种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木板分别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黄色、蓝色,吸收了太阳光中别的颜色。到了晚上,没有光可共反射,于是物体都是黑色。

 板书设计:

 

                        物体的颜色

         透明的                           透过的

                    物体的颜色由它               太阳光的颜色决定 

         不透明的                         反射的    

  

教学小记:

 

    

第 8 课:眼睛的科学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3 、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眼球成像原因

教学难点:

        眼球成像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      蜡烛及烛台、凸透镜 2 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 、模型  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 2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 、谈话:

( 1 )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睛有密切的关系。你猜猜可能有什么关系?

( 2 )关于眼睛你有什么问题?

3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 1 )认识眼球的构造

①谈话: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②讲解:眼睛外部是眼睑(眼皮),眼睑边长有睫毛,眼睑内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睑、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出示眼球构模型。

③观察:眼球是什么形状的?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④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几层,内层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⑤观察: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⑥讲解: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⑦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视网膜)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实像。人有了这架 " 照相机 " ,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 2 )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①讲述: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②讨论: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眼球内能成像吗?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③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睛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 3 )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①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②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指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眼睛既能看清远处物体又能看清近处物体

①    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    讨论:使物体离眼睛远一些(蜡烛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使模糊的像再清晰起来?

③    学生分组实验。

④    讨论:通过以后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人在有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是怎样变化的?

⑤    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

(6)小结:说一说眼睛是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板书设计:

8. 眼睛的科学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小学科学第十二册教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