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出来的人,都是废物,偶尔几个不是废物的,那是人家自学成才。怎么,不信?那么,我们可以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两门课:《文献检索》和《药事管理学》。
文献检索学了一个学期吧,但是现实工作中,谁是用他教的方法查资料了?——MD,老子当年还苦练了手工查CA,一个关键词要查一星期,累得几乎要吐血。但现实工作中呢?光盘检索,10分钟搞定,而且可以多个关键词联合检索。很多工作中非常重要和有用的查询方法,学校都没有教。
比如中国专利的查询,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官方免费专利网上查询系统有特色,有些专利你直接用关键词是检索不到的,比如西地碘片(华素片)的专利,你直接输入关键词,{jd1}查不到。——而由知识产权局办的收费专利查询网站则可以轻松的用关键词查到,很耐人寻味。
就连中国专利的查询都这么需要技巧,更不要说查美国专利欧洲专利什么的了。现在的条件好了,上网方便,但也不要觉得这很简单,很可能你登上欧洲专利局的网站,半个小时都摸不着北。然而,只要有人点拨一下,自己再练习一下,检索就很容易掌握了,但是,学校的老师们,会教这些东西么?
不知道现在的本科生是不是已经可以自由的玩维普、CNKI、万方等数据库;可以轻松操作OVID、MEDLINE全文、SPRINGER······之类外文全文数据库;熟悉MERCK索引,PDR等药学常用光盘数据库?如果不是,则文献检索,不学也罢。
至于药事管理学,更是扯淡。学了半天,居然都不知道新药共有几类,各类之间有何不同;不知道xxxx是干嘛的,xxxx证有什么用;不晓得GMP、GLP、GCP、GSP的具体内容,顶多也就会个名词解释;至于药品集中招标啊,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进口标准什么的,更是简直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药事管理,学个P啊?
自从推行教育“产业化”以来,学校也成了创造GDP增长的产业,而产业嘛,大家都知道,是以利益为{zd0}化的,首先,就是生产规模的{zd0}化,扩招。
考大学时赶上扩招,入学率高,当初以为是好事吧?等到找工作时,才发现被骗了吧。当然了,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受点骗也是正常的。问题是,学校不单单是将你骗进来,日后的数年,你也一直被骗了。产业化除了生产规模的{zd0}化之外,还有成本的最小化。
按道理来说,学生多了一倍,相应的配套设备和资源也应该增加一倍,可是结果怎样大家都是知道的。这样的教育培养,是偷工减料的。
更为严重的就是,科技是以指数上升发展的,而我们的教育呢,基本上还是10年前的样子。普及高等教育,本是美事,然则中国普及的却是“高等教育xx”。
作为药学的本科,毕业时居然会不知道新药的注册过程,不知道新药的研发过程;没有动手操作过HPLC、GC;没有见过软胶囊机、滴丸机;没有做过无菌操作,没有生产时必须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概念。10年前,这些都说得过去,因为那个时候这些东西都很精贵,就连老师也不常见到,但是现在,这些都是常规仪器、设备和概念了,上了这么多年学,居然都不会,难怪用人单位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好用了,都10年过去了,教的东西一点不变,企业的要求已经远远走到了教学的前面,以现在的需求衡量10年前的教学,自然一无是处了。
作为药学当家立身的基本功“分析化学”,我们看看教材吧,倒是改了几版了,可是居然是越编越薄,越编越浅;本来我就认为其没有编入热分析的内容是不对的,热分析是原料药结构确证的常用方法,不学的话势必造成知识结构上热差、热重分析方面的盲点;我们的教材,它它它居然不但不补充,反而删减了好多内容(我记得是容量分析部分删减最多),真是整不明白啊。
药学另一基础“药理学”也是,大家看看xx这么牛B的药,上市已经8年了,不算新药了吧?为什么教材里不讲(大家不要想歪了,其NO的机制可是拿了诺贝尔奖的),因循守旧,来来去去讲的都是几十年的老药,学生能有新思路么?再者说了,随着发改委的降价令,老药都被踢出医院了,还讲它做甚?
至于毒理学,不晓得该算是从药理学派生的呢,还是从病理/病生繁衍的,总之,本科教育是没有设置这门课程的,然而,这却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一个大项目,也是动物实验中最吃钱的项目。随着国家新药注册管理的逐步严格,毒理学概念的推广和水平的提高越发重要。可是,什么急毒长毒生殖毒,致畸致癌致突变,又有哪门课讲过了?当然,我承认有些学校的教材里面有一点点致突变试验的内容,但很遗憾,那是在微生物书里的不起眼位置稍微那么提了一下。巨大的知识空白点,在接受我们的“高等”教育时,就已然形成了。
药剂学,是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重点要掌握的,首先是设备操作和药用辅料,前面说过了,几乎全部的制药生产设备,本科生见都没见过(研究生博士生都不一定能见几样),更别说操作;辅料由于近年来新剂型的蓬勃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科书上有什么呢?来来去去还是淀粉乳糖环糊精吐温,就这样,我们的新型给药系统何时有出头之日呢?而且,各院校的所有药剂学教材都无意间将学生引到了一个死胡同,那就是忽视了辅料的安全性,在实际研发生产时,对辅料的毒性和不良作用是最重视的,但是,药剂学教材中却没有对其做足够的说明,什么辅料有什么危害,可以使用的{zd0}剂量,统统没有详述,让学药剂的人无意中不重视辅料的安全性,甚至某些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用的辅料,从安全性上看都可以笑掉大牙,误人子弟啊。——不是说本科生要向研究生那样培养成专才,但是起码你要把人家的眼界见识打开吧,起码要把人家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吧?结果学校自己教的不行,{zh1}却反而说学生素质越来越低,说学生素质低的学校,就是给自己抽嘴巴子。
生物化学,大概就是这样吧,不过有些学校的教材不行,比较陈旧,应该用王镜岩(沈同)的第三版为宜。可是光是那点生物化学的内容怎么够呢?在这个生物技术四处开花的世纪,没有动手玩过质粒转染、PCR、ELISA,起码也该见过吧,再说现在这些实验成本也很低了,可以考虑加入到本科生的实验课中的。很多药学出身的人对分子生物学一无所知,这首先就是教育培养方针的过错。吴梧桐的《现代生化药学》倒是不失为这方面很好的选修教材,遗憾的是没有得到普及。
xx化学就不要提了,药化的基本功,除了书本外,其实更重要的检索能力,这方面似乎还没有见到哪个学校的课程中提过。
xxxx化学(植物化学)也是不堪入目的。中药提取的超临流萃取之类的先进技术就不说了,就算它不常用吧;可是怎么教出来的学生连正交、均匀试验设计是咋回事都不晓得呢?这些虽说似乎应该在统计学课程中学,但目前应用最多最常见的,还是中药成分{zj0}提取工艺的确定,而且似乎很多学校的统计学课中没有讲,我认为应该在xxxx化学中着重教一下的。
生命科学发展是很快的,细胞凋亡都快要成为陈年旧学问了,我们的教材中仍然语焉不详;至于新兴的细胞色素P450研究,似乎也还没有被编进哪本教材中,印象中也就是在生物化学的呼吸链一节很古典的提了一下;其他的,唉,懒得一一列举了。
{zh1}我们再说说英语,中国教育的所谓英语,基本上学的是残疾人使用的“聋哑英文”,这是从来如此的,也不能光算到“高等”教育头上。可是,当前再怎么牛B的学生,也不过是跑新东方自学了托福GRE,跟着李阳满嘴跑口语而已,堂堂的药学本科,给他一个“工艺验证”都不晓得怎么翻译成英文,你说是应该怪学生不努力还是怪学校不作为?
虽然教材是几年一更新,但几乎看不到升级的迹象(只更新不升级,倒像是某国产软件);再加上授课老师那万年不变的讲义——哦,对不起,还是变了一点,现在都是PPT幻灯了,但是一看内容,“音容宛在”——到底还是没变。
为什么学校不“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学质量呢?因为麻烦,花钱,会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当老师的都知道年度教学计划,层层上报,校办审查批准,年年老套路,一旦想有所变化,那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系统都可能要改,对于学校做行政的同志而言,那可是太难了,又没有谁下文件要求改,费那劲儿干嘛?你说学校的老师都看不出问题?假的。学校有的是有水平的老师,但是一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二来有本事的老师做实验赚外快还来不及呢,都嫌上课耽误了赚钱,授课还不是敷衍了事?
大家明白了吧,我们的学校,就像90年代初的温州资本家一样,大肆制xxx冒伪劣产品骗钱,而我们这些学生,就好比当年温州产的劣质皮鞋。
近年来,从学校每年推出社会的研究生比狗还多,本科生比狗虱还多;一方面,用人单位发现自己成了买方市场,随便P大一个小公司发个招聘启事,马上黑压压的一片毕业生哭爹喊娘的奔过来,你说多低的薪水他都干,万一他不干还有的是人干,负责人力资源/招聘的部门主管,非常能找到当大爷的感觉,实在是爽;但另一方面,又发现现在的学生素质越发的低,到了岗啥也不会,还要花钱花时间培训,理想中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员工实在难求。
结果,毕业生的工资当然是每况愈下了。
知识在爆炸式的增长,学校的教育却如太平间一样阴沉古板,死硬而不朽,教得出什么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