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_阿大太极的空间_百度空间

宋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


拳家言: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所言成功一也,又有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

歌诀云: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阴阳互感通天下。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作者待考)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dy}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dy}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论曰:

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毛发松弹守三阳:

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谚云:“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即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此“守三阳”。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泰卦卦象,坤上乾下。即如人体修练,外阴形,内阳气,修练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正是“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中的“歌诀”说: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已是“二阳”已明。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合成铁布衫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这就是“守三阳”之精义。然定砣之阳气,成膜护体之阳气,二者衷于职守也就勿虑了。最难的就是“壮大拳势的阳气”之如何守了?

此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关键在一个“松”字上。一般的习拳者在读到此句话时,认为“松”是指外形的“松活,松灵”来认识的,其实不然,《内功经》中说:“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注文中说:“松者,柔之甚也,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说明此“松”字是言表“内劲”之贯通筋骨壮拳势那“一阳之气”的状态的。因为此时的功夫艺境已经到了“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哪里还会有“外形”的“松紧”问题可谈论的呢?也只有“内劲”的“松紧”问题可谈论了。况且,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就连内劲的“升降”法式的“吸提呼放”都不得已置之不用了。只运用内劲的“寂感遂通”的“涨渺”法式了。如果以内劲的浑圆收聚之“渺法”为“紧”,则内劲的浑圆发放之“涨法”为“松”。则此乃是此时此境之内劲的“松”与“紧”的认识。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壮大拳势的那一阳之气”的“松弹”二字之精义,也就是此内劲的“涨”发之方法了。以上述对正阳之气的“三阳”功能之分配的论述,来认识“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诀言的精义,也就不会偏颇了。修练、建体、至用,自然有法了。

首先要确定:“毛发松弹守三阳”已是“三阳开泰”的神明艺境的“神拳”的功夫了。正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乃一触即发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备有“荷叶滚珠”的“无点不弹簧”之功夫,又有“沾衣如号脉,沾衣十八跌”的功夫。又有“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此数项功夫艺境,才能体现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艺境。神拳功夫艺境才能充分体现出“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之全部精义。

然须要将神拳的“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防功夫艺境之实质内容,解释一下,才能让习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不至于进入误区。

来力不入,是因为有内劲在皮里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犹如身体穿了一层衣衫,具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自有护体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铁布衫。当对方击来时,有击到空桶壁上的感觉,自己不受其力的冲击而受伤,故曰此功夫为“来力不入”。

去力无阻,是内劲化于无形,当对方击我身体某处之时,我不畏其击打,当其击我身体瞬间,我内劲已然将其节节摧打直至脏腑,可造成对手被击打状态,此谓之“去力无阻”。亦可主动攻击而用,攻击时只触其皮毛,其必应击飞跌而出之,而其不觉有受力击打之感觉,只觉一触即飞跌而出。亦是“去力无阻”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的虚灵妙境,正是“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气功夫”的体现。但体内尚有铁布衫之膜形,丹田定砣之气,即内有“内劲之形”尚未到内气无形无象之候。如果以“毛发松弹守三阳”与“皮打抖弹震死牛”,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攻防功夫艺境来比较的话,“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艺境。故我认为“毛发松弹守三阳”为神明的“神拳”之全体透空太极境界。后者为神知的“气拳、意拳”的劲形反蓄之懂劲的后期之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体现的是七年一中成的功夫艺境;“毛发松弹守三阳”体现的是十年一大成中的功夫艺境之一。一为神知,一为神明,两者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有其水平高低的诧异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本文作者:马国兴 本文摘自武林绝技之家

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
作者:于志钧

  宋书铭何许人也?今人知者不多。他就是《宋氏太极拳谱》的传人,是颇有争议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作者、明代太极拳家宋远桥的后代,以“太极拳三十七式”称著。关于宋书铭的太极拳水平之高,太极拳家许禹生、吴图南的著作都有记载,文字不多,录之如下: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中记载: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钅监]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香港商务扳)注解中记载: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言为宋远桥的十七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子修、吴[钅监]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
  当时是民国初年,太极拳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钅监]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为教员。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如杨少侯、杨澄甫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健候之子;吴[钅监]泉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全佑之子;刘恩绶、刘彩臣皆为吴全佑之徒。
  据先师吴图南先生讲述:宣统末年(1911),吴图南从友人处得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署名宋远桥的传抄本。后来吴[钅监]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都抄了一份。当时,许禹生有个朋友,叫宋书铭,在袁世凯处当幕僚,也会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是{zc}的,他自称宋远桥是他的远祖。于是,体育社的许多教员都随许禹生去访宋书铭,同去的有纪子修、吴[钅监]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吴图南等人。到宋书铭住所之后,宋很客气地接待大家。吴图南告诉宋,说他从朋友处得到一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宋听说之后,马上到内室,也找出一本家传《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拿给大家看。两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内容xx相同。后来,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大家看,宋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禄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切磋之后,众人纷纷向宋请教。宋书铭把珍藏的{zc}《宋氏太极拳谱》抄本赠送给众人。这些人多是吴氏太极拳家,所以《宋谱》就被吴氏太极拳吸收,以后成了吴氏太极拳的经典。《宋谱》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呢?何以如此厉害。这就是许宣平《十六关要论》等经典,其中讲到“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太极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气。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

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
毛发松弹手三阳;
阴阳互感通天下。

宋书铭,所以手臂放在对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阳经,皆在手臂外侧,即汗毛的一侧,故有“毛发”之称。然而,这是太极拳的第四乘功夫,下面我们就要讲个太极拳第五乘功夫的故事。
  宋书铭与太极拳名家推手的事立即惊震京师,访者日众,多被宋婉谢。{yt},杨氏太极拳宗师杨少侯携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来到宋书铭住所拜访。少侯先生是当时京师太极拳{dy}人,其技艺之高、名气之大胜过杨澄甫,他的太极拳得班侯的亲传,儿时得乃祖禄禅教授,功夫{jj0}。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喧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过了一会,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接着咏歌诀一首: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故事讲完了。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什么?为什么达不到?要找答案?吴图南大师告诉您,其病在:
  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关于“凌空劲”吴图南先生有《凌空劲》歌一首,如下:
凌空劲歌

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来源:天下武林 作者:昭林 点击: 514 发布时间: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作者待考)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dy}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dy}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注:以上四篇系从宋书铭传抄拳谱中录出。许禹生《太极拳势图介》说:\"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留馨附识

太极拳家向恺然谈太极拳推手(上)
[ 2006-12-5 15:33:00 | By: taiji ]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

“十三势”是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太极拳和练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当然有许多人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方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练架子,是练推手所用的体;练推手,是练架子所得的用。可说整个的体都是用,也可以说整个的用都是体。照这样说来,练架子和练推手,不是没有分别吗?有的,我把古人太极拳理论中属于推手部分的条文,录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释,再综合起来作一个总结。并将我个人研究推手的经过写在后面。

《太极拳经》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义,并非刚强之刚,并非刚劲之刚;例如推手的掤、挤的两个动作,是采取攻势的。柔字是采取守势的意义,并非柔弱和柔软之柔;例如推手的捋、按的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对立的两个代名词,xx是用意的、用势的,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捋、按两种守势去化解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玫逼,意图使对方失势,这动作叫做粘。

又说:“动急则急用,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可说巳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乃当然之理,容易明了;不过要练得娴熟,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进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恩。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倒撵猴”的退,也是 一样要向左右转换。其它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wd}。”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毛不到平稳的地方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敛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jd1}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螺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鑫先生箸有《太极拳谱》,关于推手的有两句话说得{zh0}:“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经,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借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又说:“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理解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脚两手,就是一个指头,也免不了双重。陈鑫先生的《拳谱》上说得{zh0}:“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出处;无凸凹处,那得有双重?

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走又是粘的准备。所以下面紧接者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又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谓阴阳、粘、走、刚柔、粘、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里巳有守,守里已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法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练愈精。

又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这就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但是有许多人认“舍己从人”四字,以为要从对方研究来势,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

以上所标举的,都是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zg}深、最xx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发劲练劲,才能沉着,才能松净;又必须在沉着松净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专主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这里面包含时间、地位、方向等三个要素,有一个不适合,便是沉着松净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因此必须在推手的时候,一方面准备接受发劲,不走不化;一方面专心按规律发出去,练手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

《xx歌》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名称。这四动作里面包含了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十三势歌》{dy}句“十三势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的意思,能主宰于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化解对方的攻势,因此说“人难进”。十三势歌第二句“命意源头在腰际”也就是这个意思。

又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着对方的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行出击。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一是故露破绽,引他冒进。陈鑫《拳谱》上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此中前辈说:“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这中间包含沾、连、粘、随四种动作。沾、粘是属于不丢的,随、连是属于不顶的。就是说,对方进,我用连、随;对方退,我用粘、沾。这xx歌,虽是初步入门极简单的法则,但不经口传面授,那么即使绘图立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

甚么叫做“法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述的法则去自修,若不依法则,自修也是徒劳。平江李昌罗《拳经》上说:“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推手必须重视这个法则。

以上仅就社会上{zlx},为一般爱好太极拳者所熟知的理论,加以简单的解释。因本人学识有限,所解未必正确,但敢肯定的向诸位同好者保证:没有一句话不是秉承名师传授,加以本人三十年实际体验得来的。

如今再将我实际体验的所得作一个结论,再将我卅年中学习太极椎手的经过,作一个简单的叙述,以供爱妤推手者的参考。

我们练习太极拳,为什么必须要练习推手呢?

这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但是我们得认识推手不等于打架,也不等于其它武术的对打,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单手定步,二、双手定步,三、活步,九宫步,四、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认真说起来,初学入门的人,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虽简单,两人都以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的听劲和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流行的是定步双推手法,以上所举有关推手的理论条文,都是属于定步双推手的。这种推法,是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太极拳的实用价值,必须在这种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坚强的基础。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转动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个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跟找劲、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紧要的诀窍有下列四点:

一要慢:不问是拈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

二要圆:双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

三要定:这是定步推手法,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方面打下坚强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去化解他的来势。习之既久,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椎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方掤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方捋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惟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方掤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近一步,彼方捋退三步,向我方后转一步,这一步包括采、列、按三个动作。因捋退三步,故名大捋。

无论是练习那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并{jd1}不应有胜负观念。

上面所集各家有关推手的条文,虽各有其主要的意义,不相含混;我们学习推手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应该深刻了解具体钻研才对,实际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认定一个条文去下手钻研,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都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本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须走一个;不过这一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的。我们还要知道这几个门,没有高下好坏的分别,从东边来的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就各人所接近的走。读理论条文也是一样,只须认定那一条比较接近,容易体会,便从那一条下手钻研。{wy}要诀,就如猎犬追逐野兽,认定一头,不得不舍。

我研究推手的经过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从陈微明先主初学太极拳,陈先生和他老师杨澄甫一样,最喜用掤、挤两势进逼;但不发劲,使我停滞在一个通身不得劲的态势中,既不能走,又不能化。这是我初学推手时感觉最难受的一个阶段。

后来王润生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练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掤、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势消灭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本来极轻灵;我等感到不得劲时,便巳失去重心,不能走、也不能化了。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不过你用方法去逼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劲,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不能化便不能发;不过两人的个性不同,所用的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

一九二九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从宋书铭学的,是宋远桥的一派;专注意开合,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他又注意黄百家箸的《内家拳》里面的“敬、紧、经、劲、切”五字诀;他说“切”字最关紧要。就是每个动作都须求得切合应用。所以他的推手最能运用架子中各种动作。可惜他那时主办北京国术馆兼办北京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

刘先主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位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拈、粘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直到三个月以后,方渐渐成了习惯,不受诱惑了。我从前练过外家拳,有时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击,他立即停止不推了。他说:推手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争胜负的心理。若是较量胜负,则彼此形式不同,决没有站住不动,等待人家攻击的道理。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很是惭愧,深觉自己不应该在推手的时候,存着胜负的观念,不按规则的去偷袭人家。就技术上说是犯规!就交际上说,是不礼貌!就质量上说是不道德!

一九三四年在长沙和一个同学推手,王润生先生在旁边看着,忽然说道:“你们推手怎么全没有开合呢?”

我忙停手问道:“你从来教我推手,不曾说过开合,教我们到那里去找开合呢?”

他说:“拳谱上不是说了能开合然后能呼吸,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吗?你自己不去找吧了。”

我说:“我很久以前就怀疑那两句话不通,甚么是能开合然后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吗?”

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谁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艺人的呼吸;艺术不能配合呼吸,就是不能呼吸,这是最关紧要的。你看书上赞美艺人表演武艺总有面不改色,氟不发喘的两句话。你们刚才推手推得发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缘故。”

我说:“许禹生曾对我说练架子要有开合并配含呼吸,我当时忽略了,不曾追问应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开合,也要配含呼吸。”

王先主说:“初学入门的时候,不能讲这个动作,因为这动作太复杂了,不易体会,此刻却非从开合呼吸着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随即就架子中指示了几个范例,如掤、挤为开,捋、按为合之类。

我从此在练架子时找开合,找了几天,自谓得了,练给王先生看;才做了一个揽雀尾,他便笑着说:“不应练了,开不成开,合不成合。”

那时他手中拿着一把折扇,一开一合的摇动着问道:“这开合是怎样产生的?﹂我说:﹁是由你的手产生的。”

他摇头指着扇把子的纽说道:“需要有这个东西才能开合。”随又指着房门道:“就和这门需要有这个枢才能开合一样。你没有找到这个枢纽,当然开不成开,合不成合。”

我问:“枢纽在那里?”

他说:“这是需要你自已去找的,我说给你听没用。”

我为这个枢纽,足足闹了一个多月,把所有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读得烂熟;结果恍然大悟,认定枢纽在腰。于是又从头找开合,为要合拍,把架子许多衔接的地方变更了;后来觉得每一个动作之中有好几个开合,都得配含呼吸;动作越来越细密,时间也越来越加长了。这时因为王先生在湖南大学教课,不容易会面;直到半年以后,才遇着他,赶忙练给他看。他徽笑点头说:“虽不中,不远矣。你但知道主宰于腰,却忽略了<命意源头在腰际>的<际>字,和<刻刻留心在腰间>的<间>字。你要知道这两个字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他就是太极拳名称的来由;找不到这个,十三势便找不到中定,更从何处体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不过这理论颇艰深,不容易了解,更不容易直实体验。若对初学的人说出来,不但无益,反招疑谤。所以古人不轻易传给人,不是怕人知道,却是怕人不知道。”

我当时听了这番剀切的指示,感激得几乎哭了出来。
太极拳家向恺然谈太极拳推手(下)
[ 2006-12-5 15:37:00 | By: taiji ]



我们练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或是其它之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因为人们)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态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双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xx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用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观其实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何方攻击,方能用务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反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却苦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去何从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xx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就算是蛮打蛮揪。

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敌人牵动或被击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相顶相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攻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的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功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xx。

常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是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xx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彻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每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倍速也。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

以上所说的理论和经过,我觉得是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把它公开出来。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关于太极拳的著述也不少;专注于理论上,尤其在推手理论上做有纟统发掘和研究工作、写出文字供大家参考的还很少。因此写出这篇东西来,供爱好太极拳者研究



郑重声明:资讯 【宋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_阿大太极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