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建强:新老课程高考内容的比较分析(4)_rdfzsang_新浪博客

老师们:

    从网上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科的新旧内容的比较,有些可能与咱们的教学或高考复习有关,有些可能偏离当地高中的教学实际。请教师对自己所任科目的内容进行学习,从中领会、找到教学内容变动的内涵,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桑建强

四、物理

一、新高考与往年高考在考试范围的变化

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关于高考命题范围: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综合考试内容,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内容,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即《物理必修1》、《物理必修2》、《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物理选修3-5》。自选模块考试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IB)的范围。物理选修ⅠB模块即《物理选修3-3》、《物理选修1-2》2009年物理高考内容与2008年高考内容相比新增加了“简单的逻辑电路”、“传感器”两块内容,删掉了电磁波整章内容和有关动量守恒的主要内容,只保留了“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 IB模块在原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气体”这一章。《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气态方程的运用要求较高,值得xx。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大纲并不是针对某一教材来设置,教材中有些内容如“开普勒定律”,在200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中没有出现,2009年的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可能要到3月份才出台,4月份浙江可能在全省举行一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在此之前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可将200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2009年高考方案,把握好新高考的考试范围,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教学指导意见》明确不考的章节如“电磁波”、“动量守恒定律”、“相对论”等可以只做简单回顾甚至略去。但对《教学指导意见》和大纲都要求的内容,不要太拘泥于《教学指导意见》的细化要求,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应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对过程的分析和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建模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变化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中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同样,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的能力。

对理科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实践操作技能上。物理学科命题要求注重“合理解释实验现象、提出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提炼物理模型、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能力考核目标,高考的命题技术和评价技术将会不断地完善提高。而“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

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关于高考命题中指出:命题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以准确、规范、科学、公平为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辨证关系,体现能力立意,确保质量。

《考试大纲》中对命题的要求: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xx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历年来的全国高考xx和上海的高考xx相对成熟,对浙江的自xx题应该有一定的启示,新高考命题应有可能在全国高考xx的命题形式、命题思想及难度要求上进行模仿、继承和创新,值得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加以分析研究。同时我们还应该研究近几年实施新高考的省份的高考自xx题,从高考模式来看,山东省的高考模式与浙江省的模式最为相近(考试的范围不同,浙江把3-4、3-5列为必考,山东则是3-3、3-4、3-5均为选考)。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xx物理部分注重考查主干知识,情景设置比较经典,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难度适宜。xx考点内容分布合理,着力考查了运用 “力与运动观点”、 “守恒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物理建模、估算、分析与推理等能力的考核,物理味很浓。实验题也有一定的命题导向,计算题难度设置合理,考查了审题能力、几何论证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从相应的2008年高考xx中可看出一些趋向:

1、高考xx难度基本上保持稳定。xx仍以中档题为主,内容仍以力学、电磁学等主干知识为主,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波等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注重了物理模型的构建,重视物理情景的设置,突出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对于提取信息能力的考察力度有所加强,如图像、图表、数据列表形式的题目的比重逐年增加;

3、突出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和信息题的比重会加大。

分析近几年的xx,可以看出新课程物理高考xx具有以下特点:

(1)凸现新课程理念,从而体现高考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2)继续加大考查能力力度,命题设计将突出真实性和情景性;

(3)重视考查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4)强调人文关怀,较好地处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考查的关系;

(5)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前沿为背景,xx科学发展现状,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6)xx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

(7)实验xx强调设计和探究能力,实验题命题重视课本上的实验,但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这个是近年重点考查对象,与课程改革趋势强调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灵活运用实验方法能力是一致的。

【样例1】

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xx(山东卷)解析

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xx(山东卷),依据《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实验版)山东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教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xx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密切联系考生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综合考查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考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xx难度适中,区分度合理,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1.立足基础,凸显选择的公平性
xx在内容上精选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例如,第16题以考

生熟知的经典静力学模型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第17、20题立足于考查考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平均速度、功、交流电、直流电、有效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2、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利于提高考生的综合素养

xx情境设计注重加强物理与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问题的能力。许多xx情境和设问角度,新颖独到,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如第24题,以设计“2008”奥运年轨道为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圆周和平抛运动等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xx基础典型而又鲜活生动,与奥运主题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xx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xx的第19题以抗震救灾中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设问起点低、入手易,又不失灵活性与区分度,引导考生xx社会

3、xx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xx与物理学有关的新鲜事物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理念的体现,更是终身学习的要求。xx的第18题以我国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成功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为背景,取材新颖,体现了时代性,对这个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xx的第23题以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电阻”的发现为背景引出磁阻效应,旨在引导考生xx当今世界科技{zx1}成果,xx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这些题目的背景来源于物理学的发展前沿,要求考生xx发生在身边的事,xx科技的发展,xx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注重实验探究、创新和迁移能力的考查
xx的第23题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和迁移能力。此题与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这三个必考实验相关,涉及安培表的内接和外接、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电路设计和仪器仪表的选择、利用图象进行数据处理等重要内容,是在原来实验基础上的重组与创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熟悉这些常规实验器材,是否真正动手做过这些实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考生是否能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等。

xx选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三个环节设问,考生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实验探究环节,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xx第(3)步设问的设置注重开放性、探究性,体现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第(4)步设问则运用上述情境合理延伸,从图1变化到具有对称性的图3,要求考生开放作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深入考查考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总的来看,2008年山东省的xx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考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查。命题者通过xx中的三个减少、三个提高即:①适当减少文字量和设问个数,提高对思维层次和品质的要求;②适当减少繁杂运算量,提高对数理结合思想、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要求;③适当减少考生熟知信息、题型的给予,提高对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情境、新问题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1、xx主干知识,注重物理核心思维方法

从高考命题分值分配和考题分布来看,主干知识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偏难怪题很少出现,考查的都是物理的核心思维方法,比如,化难为易的方法,分解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与高考对思维能力要求接轨。

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进行解题思维规范化训练,提高复习效率。精心组编xx,通过定时训练、及时评讲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应变能力。让学生通过训练,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突出模块间综合,进行系统化训练

新课标的编写按模块划分,但在高考xx中,作为必考内容,很多命题会涉及到多个模块的综合,由于在学习时是分模块进行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所以在高三的复习中注意加强各章的联系,把各个独立的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网络,用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和训练是低效的。要进行足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力学综合、电学综合和力电综合给于充分的重视和系统化的训练。由于涉及到模块间的综合命题,所以组合式命题在高考xx中大量出现,xx的题干内容比较长,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操作规范化训练,注意解题的切入点、关键点、转折点。

4、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新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考形式稳中有变的形势下,将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合理融合,取长补短,逐步过渡,这样才能既不影响课堂效率,又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也才能与目前的高考命题接轨。

既要保持原来成功的复习方法,也必须了解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使我们的高三备考教学扎实有效,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新课标并没有xx否定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多年积累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备考方法,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仍然非常有效。由于高考命题的平稳过度,传统的命题仍在xx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探究性xx在高考xx中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加,但不可能在高考xx中大量出现。

5、xx课程理念,适应高考演变趋势

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作为一种导向,很多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便是非课标区,考虑到向新课标的过度,也在xx中较多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多数命题以生产、生活和科技为背景,如2008年全国有4份高考xx中出现“嫦娥一号”为背景的xx,但考查的内容仍是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大多数所谓的“热点”问题,只是提供了设计题目的背景素材而已,我们没必要化太多精力追赶热点。但我们需要xxxx中新出现的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如2008北京理综的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评价题:

【样例2】(2008北京理综)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A.当=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当m>>M时,该解给出a=,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在物理学科的备考复习中,应以高考方案和高考大纲及《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审题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的培养。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桑建强:新老课程高考内容的比较分析(4)_rdfzsang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