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命运,习惯和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_燃心居_百度空间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久闻其名,一直没能静下心来仔细观看。今天得闲,霸占了网线两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传闻中经典的励志电影。

(个人认为{zh0}看的一张海报了,简洁而震撼)

一遍看下来,说实话,除了“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句话之外,并无太大的感觉,跑去翻了翻影评,细细想来,确是有了积分的了然。

银行家Andy因被指控谋杀了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而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在狱中度过了二十年,{zh1}成功越狱出逃。期间,Andy结交了很多朋友,教授了一个徒弟,为监狱长做假账,{zh1},经过20年的准备挖开墙壁逃出生天。一次电影版的越狱,其含义却远远地大于那部如裹脚布一般长的“惊险”电视剧。

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到底是什么?是Andy?亦或是Red?或者,是希望。希望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很美好的,充满着幻想的色彩。就如Andy对Red说的那样:“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而Red,那个在监狱中已经度过了二十多载的黑人同伴则毫不留情的打击他“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man insane it's got no use on the inside.you'd better get used to that idea ”监狱每{yt}不变的生活已经磨平了Red灵魂上的棱角,淡然地,或者说是麻木地{yt}{yt}的过着,盼着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失去了希望。

什么是希望?我一次一次的问自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气魄?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亦或是人生道路上遥远的一点亮光?我苦苦的思索,结果却是,希望,在我看来,是一种执念,一种“想要”的执念。有些人追求财富,有些人追求名声,有些人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有追求,就有希望,而这些财富、名声和解脱就是希望。希望存在在不同的事物之中,每个人的希望都有着自己的形状,但他们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想要得到的愿望和决心,是执念。

希望即执念。但若是这样,佛家所倡导的斩断执念,普度众生又是为何?一个人有了希望,才能够将希望传达,救赎他人,若是连自身的执念都已斩断,无所求无所取,又何来希望?没有希望,何来救赎?对此,只有一种解释,佛家所追求的“斩断执念”本身就是一种执念,与财富、名声相同。

不论形态如何,希望就是希望,那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和追求紧紧的将灵魂和生命捆绑在一起。想要一个温馨的家庭,想要一个成功的事业,想要快乐,想要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追逐着心中的执念,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前方,据说,是希望。

命运

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说过,她觉得,人的命运,说到底,就是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生在哪里。好像是两个坐标轴,确定了零点,等待你去画出自己的函数曲线,可能画出的是直线,也可能是抛物线、双曲线甚至是一团乱麻。每每遇到大小事情,天灾xx,我们总说,这就是命。

Andy的命是不好的,年纪轻轻的银行家,前途无量,而因为一次误判,便终身要在牢狱中度过。命运不是游戏,遇到不好的事情能够读取重来。然而,就算命运是这样,那又如何?Andy同样可以成功的逃出肖申克,在宁静的海边修理自己的小船。就如我们总说,命运关上了你面前的门,却总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的。

之前看了一篇穿越小说,叫太虚幻境。主角是一个普通学生,中了奖进入一部叫太虚幻境的虚拟游戏,整个游戏都是由电脑程序构成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一束数据流而已,但他们同样能够思考,能够追求自己的希望,哪怕那些追求在创造者看来有多么的可笑。现实也是如此,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生活在另一时空的某一个人或是其他生物的一个闪念而创造的空间;是否只是在实验室玻璃器皿中的一个大脑,连载每一个神经元上的电线为我们输送着快乐和悲伤的情绪;只是我们心目中那位创世神的一个游戏盒子,由所谓的命运之手玩弄着。

想到此,总是觉得很绝望,可绝望有什么用?如果绝望能够告诉我真实,我会毫不犹豫的投入绝望的深渊。可,有用么?命运,多霸道的一个词。能够抹杀所有的希望。是否有人说过,如果不能拒绝,就微笑着接受,享受其中的过程。

剧中的主人公Andy并不相信命运,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一步一步仔细的规划生命,最终走出了本应困住他一辈子的肖申克,我不敢说这不是命运,但他的勇敢和不屈确是深深震撼了我。原来,哪怕是面对命运,渺小的生命也可以如此的坚强,如此坦然的向心中的希望奔跑。

习惯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them.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听到老布的死讯,Red很沉重的说出了上面一段话。Institutionalizing,这次个一直在脑中回响,制度化,就是一种习惯,习惯于现状,就如同那只温水煮死的青蛙,或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那两只停滞不前的老鼠。

“Brook was here.”

在肖申克呆了50年、已是垂垂老矣的老布在终于得到自由的时候,竟然疯狂的想用伤害狱友这样的极端方式以继续留在肖申克。年轻时的老布一定也向那个被殴打致死的胖子那样有过反抗有过不认同,而50年的时间磨平了老布,既然斗不过体制,就去适应它吧。慢慢的,老布从不情愿的适应变成了严重的依赖。而不幸的是,在50年后,已经xx被体制同化了的老布被“流放”(请恕我用了这样的一个词,在体制内的人们看来,离开体制,就是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一种变相的流放)出他所适应的体制,看着和自己当初xx不同的世界,绝望的老布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自由,对于适应了体制的老布来说,只是一种毒药。

有一篇影评这么写道:“对一个个体来讲,体制化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在群体里或社会里,被大多数思想所同化的过程,而当这个群体或社会的思想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时,这种同化的过程就变得越加厉害了。影片中一直试图给我们展现一个被强烈体制化(同化)的世界(监狱),典狱长,狱警以及监狱里的各种制度等等,都成了这种体制化(同化)的工具。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同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同化)的命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

每一个人出生、成长,塑造出一个独特的灵魂个体,而当我们踏入社会的那一秒开始,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就开始做如同砂纸一般的工作——将我们打磨成同样的形状,如同生产线上的零件,然后组装在机器的各个角落,保证它日复一日毫无变化的运转。我们被困在一座座形状各异却都同样坚固的监狱里,可笑的是,这些该死的监狱,是我们自己亲手造的。

习惯了简单,习惯了懒惰,习惯了平庸,习惯了……我们在习惯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追求希望的勇气,只是唯唯诺诺的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最终,迷失在这个广阔的世界。在人类千百年来的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维持社会秩序而形成了体制,而如今,由我们发展起来的体制倒是反客为主,一点一点腐蚀掉我们最最宝贵的灵魂。真是可笑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点一滴的体制化着,然后成为监狱的一分子,这个过程丧失着真实的自我,是精神病外的另一种人性的沦丧,如果说精神病还是人类对高贵和神性追求的极端体现,那么这种“体制化”就是人性的彻底堕落和崩溃,在这个过程的洗练后,人不是人了。人变得随从,跟风,沉默,恐惧,随时为着未来而不可知的危机而焦虑担忧,神经过敏的对任何一个风吹草动竖起耳朵,紧握双拳。为了逃避不安的痛苦而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麻痹自己,进一步沦丧自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经写过一本书《逃避自由》,书中说,如果有{yt},各种媒体,消遣方式都失去了功能,大停电,交通瘫痪,那么人群会怎样?弗洛姆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无疑,人群会很快的崩溃,混乱,丧失理性,遁入颠狂,在那{yt},犯罪会直线飚升,社会秩序会大乱,会有数不清的人精神崩溃,精神障碍,歇斯底里。因为在这个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无奈中失去了生而有之的家园,你今天所确信,所遵守的一切本来与你真正的自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你被“体制化了”,在体制化以后,你不得不忍受他,习惯他,甚至爱上他,{zh1}成为体制化的帮凶。——出自另一篇影评,很精练,精练到让我无话可说。

救赎

终于谈到救赎了。所谓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人心,是灵魂。电影结尾,Andy逃出了监狱,Red在假释后和Andy在墨西哥的海滨相会,远处的蓝天碧海,自由翱翔着美丽的鸟儿,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Redemption(救赎)这个词总是带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不管是耶稣在xx中说的上帝的救赎,还是中国古代一次次的起义(如三国战乱开始前黄巾军的“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我们一次次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结果。我们向苍天祈祷,向神灵祈愿,独独忘记了自救。Andy的救赎,救赎的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他救赎的是灵魂,挣脱了体制化下被束缚已久的灵魂。

现代的人,总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人生找不到方向,麻木,做事浅尝辄止,没有勇气,没有积极的心态,没有进取精神,没有忧患意识,浪费太多的时间去等待,期盼着有{yt}幸运之神能够悄然光临,带来我们想要的一切。然而,我们苦苦等待来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绝望。每一个人在体制下“整齐划一”的踏着相同的步伐,踏灭了所有的希望和对自由的追求。我们没有自由,不是什么外来的东西拘囿了自己,问题在于我们用一种叫做“结果”的东西蒙蔽自己,蒙蔽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以为人生是奔着那个去的,得到了“结果”,就能得到安全,得到归宿,瑞德说,“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就是这样,“结果”的谎言促使我们为死而生,把存在以虚无为目标,遁入彻底的“无我”的沉沦。”(摘)然如果不是为了“结果”,我们这一生追求的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我们追求的,是经历。人只有一辈子,人生如同滔滔江水,你只能取一瓢。广阔的世界和渺小的个人之间仅有的连接是坚强的心灵和美好的希望,如同风筝一般,若是没有了那一条细细的线,任风雨吹打,风筝只能迷失在无垠的空间,永远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生存状态,安逸与艰辛,充实的生活是很累的。人们情愿去选择空虚而轻松的生活,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又情不自禁的去佩服强者的生活。这就是人,矛盾着的人。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过多的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造就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只要努力就好,因为你除了努力对于任何别的事情你都无能为力,不是吗?尽你所能,做到{zh0}就行.然而为什么本来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却津津乐道的深陷其中呢.给自己找寻那么多的烦恼呢? 这个时代崇尚适者生存。然而并不是说你不可以选择你要过的生存状态,只要你清楚的知道你在做什么,或者在以后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可以承担的起。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摘)

有了希望,才能够救赎自身,生命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而怯懦和冷漠只能换来平庸和绝望。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不知如何结尾的分界线———————————————————————————

凌晨两点十八分,我已经有点不知所云了,救赎的部分写的乱七八糟……个人观点,大家姑且看之,不介意板砖……

ps:谢谢小青陪我熬到这么晚~虽然我不是很赞成熬夜啦~哈哈哈~(某只经常熬夜的飘过……)

(这里澄清一下:楷体部分为摘抄,不过摘抄的来源比较广泛,就不一一列举了……)



郑重声明:资讯 【希望,命运,习惯和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_燃心居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