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 ...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转贴 2010-04-16 11:27:37]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

简介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是以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为基础组建而成,系国内外惟一的专门研究满语文化的科研机构,设有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部、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部、文化语言学研究部、文化人类学研究部、《满语研究》编辑部、满文文献开发部,为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学会挂靠单位。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办刊各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研究中居{lx1}主导地位,成为国际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该中心现有中国惟一的满语文化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面向国内外招生,培养高层次满语文化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指导的研究生中有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满学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xx的学术热点,极具民族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特色。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作为该学科带头人赵阿平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的新研究方向,不仅具有理论性、应用性,而且具有跨学科性和边缘性,将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对满族历史、语言、文化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了满学研究的新路,成为满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其优势与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该学科带头人为赵阿平教授,后备带头人为郭孟秀教授。学科现有学术骨干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3人。56-60岁2人,46-55岁2人,36-45岁7人,35岁以下1人。本学科骨干成员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群体优势。
  该学科目前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带头人为赵阿平教授;满语文翻译理论与应用研究,带头人为黄锡惠教授;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带头人为哈斯巴特尔教授。
  该学科共出版《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等著作25部,668.4万字;在《中亚文化》(德国等)、《SAKSAHA》(美国等)、《阿尔泰学报》(韩国)、《民族语文》、《世界民族》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60多篇,330多万字。主持完成《满族语言与文化国际共同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完成《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时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参加国家项目2项;主持省级项目7项。在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获{gjj}奖1项,省级奖22项。
  多年来,该学科与日、俄、韩、德、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芬兰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1985年创办的学术刊物《满语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学术期刊。作为国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刊载了大量优秀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语研究》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期刊奖重点社科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北方八省市优秀期刊。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本中心力争在科研上求深度,上层次,出精品;在办刊上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宝藏,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完成历史重任,开创新的未来。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1983--2004)

简介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于1983年3月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全国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中心机构。1999年11月进驻黑龙江大学,并组建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00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化学)”硕士学位点,为黑龙江大学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其宗旨为抢救调查、开发利用满族语言文化遗产及同语族语言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繁荣、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与制定决策参考。
  设有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部、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部、文化语言学研究部、文化人类学研究部、教学研究部、《满语研究》编辑部、满文文献开发部、所行政办公室。为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学会挂靠单位。
  现任所长(主任)赵阿平。现有编制10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特聘研究员52名。赵阿平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本学科骨干成员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群体优势。
  办公物质条件充足完备,拥有现代化办公设备;藏书2万多册,含有珍本,并藏有大量珍贵的满语口语、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田野调查录音、录像资料及数据处理光盘资料。主要经费来源为省财政经费、黑龙江大学经费及项目经费。
  满学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xx的学术热点,极具民族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特色。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作为本学科带头人赵阿平教授于90年xx创的新方向,不仅具有应用性,而且具有跨学科性和边缘性,将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对满族历史、语言、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了满学研究的新路,成为满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其优势与特色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该所(中心)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办刊、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研究中居{lx1}地位,成为国际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
  一、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满语基础理论研究;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抢救调查研究与数字化处理;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满族语言文化模式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研究等。
  主持完成《满族语言与文化国际共同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完成《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时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参加国家项目4项;主持省级项目多项。
  出版《满语研究通论》、《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等专著、编著25部,668.4万字;在《中亚文化》(德国等)、《SAKSAHA》(美国等)、《阿尔泰学报》(韩国)、《民族语文》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80多篇,340多万字。有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共获各级奖98项,其中省级奖29项,厅局级奖69项。
  二、人才培养
  该所(中心)曾为省内外文博考古系统、大专院校、民族地区开办了各种类型满语学习班,共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员350余人。于2000年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化学)硕士学位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国内外招生,系黑龙江大学重点学科,为系统培养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高层后备人才建立了教学基地。2001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研究生前来留学, 2005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研究生前来留学;2001—2004年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7名。
  三、主办学术期刊
  《满语研究》学术期刊创办于1985年,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学术期刊。系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国际学术交流期刊。该刊立足本省、本国,面向世界,展示了国内外满—通古斯语言、文化及相关语言文化研究的{zx1}成果,填补了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国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发行于日、美、俄、韩等近20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该刊被收入三个国际文献数据库;被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被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外许多重要书刊收录、载记、介绍。曾多次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刊展览。共获各级奖34项,其中{gjj}奖3项,省级奖31项。
  四、学术交流
  建所(中心)以来,与日、美、英、俄、韩、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荷兰、芬兰、匈牙利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办、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先后接待了美、英、日、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90多批200多人次。该所科研人员多次受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邀请,进行课题研究、讲学及学术考察活动,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该所(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8次(46人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7次(43人次)、省级学术会议百余次。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该中心力争在科研上求深度,上层次,出精品;在办刊上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宝藏,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完成历史重任,开创新的未来。

郑重声明:资讯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