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_黄永祥药师的空间_百度空间
【概述】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起病隐袭,误诊率高,预后很差,临床上比较少见。常发生在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眼球的色素膜和脑膜的脉络膜丛,亦可见于消化道粘膜及手足等处。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均最常见于浅肤色人种和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受紫外线照射的强度与发病率有明显关系。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近年不断地上升,不同人种有很大差异。它的病理和生物学特点,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在多数国家恶性黑色素瘤的死亡率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zg}(5~6人/10万),日本和香港{zd1}(0.2人/10万)。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远不如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
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名,但是有不少类似本病临床表现的记载。如《灵枢.痈疽》中记载:"发于足旁,名曰厉疽,……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大,不治,百日死。发于足趾,名曰脱疽,……"。明代陈实功著《外科xx》一书中也提到类似本病的有关内容,如"多生于足……初生如粟,色似枣形,渐开渐大,筋骨伶仃,乌包黑黑,痛割伤心,残残败败,污气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将倾。……古人有法,截割可生。"中医将恶性黑色素瘤纳入"厉疽"或"脱疽"的范畴。
【病理、分型】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抓起和损伤而引起恶变,不适当的挖除和xx腐蚀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转化成恶性黑色素瘤。孕期或生育年龄的妇女会使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迅速,提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从年龄上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数发生在青春期前。据报道:84%恶性黑色素瘤来自良性痣。据Wieeio报告,由于痣太小的缘故,许多病人患病初期都没有注意到。有人认为良性痣是恶性黑色素瘤的{zd0}根源。
(二)病机
恶性黑色素瘤称色素病和"脱疽"或"厉疽",其发生由于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或脉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而成;肾中浊气混于阳,阳气收束所致,和血凝气滞等因素有关。《诸病源候论·黑痣候》谓:"有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瘕。若虚损则黑痣变生。"《外科xx·黑子》中日:"黑子,痣名也。皮肾中浊气混浊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这些论述表明,恶性黑色素瘤之基本病因乃在虚损的基础之上,或外邪搏于血气,或阳气束结而致血瘀气滞。瘀血结聚,乌黑肿块。瘀久化热,热毒瘀阴,则色红溃烂,流污黑血水。虚者,血气虚,肾气虚;实者,血瘀气滞,瘀毒壅阻。
二、分型
根据皮肤黑色素瘤的病变和临床表现,有人分为4种常见的普通类型:结节型、表浅蔓延型、恶性雀斑型、少见的特殊类型、如恶性蓝痣、气球样细胞黑色素瘤、结缔组织形成性和无黑色性黑色素黑色瘤等型。
1.结节型 由各种黑色素瘤细胞混合构成,常以上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为主要组成部分。
2.蔓延型 则瘤细胞散在浸润于表皮各层,且xx内有瘤细胞团浸润,可形成瘤细胞巢。其邻近xx常有淋巴细胞浸润。
3.雀斑型 镜下不仅可见过多的良性色素细胞,且更多有较多的异形增生细胞呈痣样、梭形或多核巨细胞。
4.特殊类型 镜下可见少量黑色素,所以实质为少(隐)色素恶性黑色瘤。总之,恶性黑色素瘤的结构复杂,形态多样,诊断时应抓住有上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及黑色素形成为基本成分,即可确诊。
三、播散与转移
临床上所遇到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多数属于中晚期,其转移途径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或沿淋巴管扩散入血液系统,多转移到肺、肝等部位。如果恶性黑色素瘤在上肢则向腋窝转移,病变在下肢则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当表浅淋巴管被瘤细胞全部阻塞后,扩散的瘤细胞在原发病灶周围形成卫星结节,下肢向深淋巴管扩散,出现腘窝淋巴结肿大,直至扩散到所有区域性淋巴结。恶性黑色素瘤在xx中如果不采取彻底根治性手术xx,术前术后的中医药及中西医药综合xx,仅单纯采取局部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术后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黑色素痣自初生长,好发于面部、四肢,为黑褐色斑点,可高于皮肤,无不适感,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妇女孕期褐斑增多。西医学认为色痣分雀斑、幼年痣、胎斑和蓝痣,均属色素细胞的良性改变,很少有恶性改变。交界痣可变为恶性黑色素瘤,也有原发便是恶性者。黑色素瘤来自黑色素细胞。头面部、四肢多见。其他部位也有发生。从黑色素痣恶变到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过程大约从几个月到数十年。局部黑色素痣长大,色素加深,隆起丘状或结节状,色调不匀,周围出现炎性反应或散在深黑色斑点,易结痂或破溃出血,均要考虑有恶变的可能性。摩察和损伤后恶性黑色素瘤可形成溃疡,溃烂处可流出略带黑色血性渗出物,四周皮下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情的发展,周围淋巴结可出现区域性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早期肺转移或其他器官转移。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不同分型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1.结节型 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其特征是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较为一致,为黑褐色或灰红色,亦有偶见无色的。肿块表面多规则,或菜花状,或息肉状,或菌状。表面常发生溃疡。肿块于短期内常迅速增大,达数厘米不等。
2.蔓延型 此型呈表浅湿疹样外观,多由原位黑色素瘤浸润发展而来,肿瘤周围皮肤具有湿疹样变化。蔓延型湿疹样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灰黑色、灰白色、淡红色等杂乱色。
3.雀斑型 此型多由原位病变恶性雀斑发展而来。瘤块附近表皮具有雀斑样特征。其边缘变极不规则,但表面却呈扁平状,颜色多呈不同程度之棕色,亦可与蔓延型相似。本型常于老年面部雀斑病变基础上发生,不过我国较少见。
4.特殊型 肿瘤位于xx深部和皮下组织内,呈小结节状,境界清楚,但无包膜,呈现灰白色或灰蓝色,质硬,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检验与其他检查]
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有效手段是活组织检查,目前一般主张小病灶者全部切除并活检,大病灶力争全部切除,并作植皮术。如全部切除确有困难,可作部分切除。诊断一经证实,则在活检过的区域尽快作广泛切除。有经验与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作冷冻切片,对快速诊断有帮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条件通常有:
1.瘤细胞的间变可异型性,主要是核增大而深染,细胞形态大小不一;
2.交界活性 表皮xx交界处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细胞分散不成巢,或巢与巢融合,表皮突之间的基底层有不典型黑色素细胞连续增生;
3.不典型瘤细胞突破基底膜进入xx;
4.除Spitz痣外,所有的痣细胞瘤在xx内部都无核分裂相,如有,常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征象;
5.瘤细胞散布表皮全层;
6.细胞不成熟,即从xx层到深层瘤细胞无逐渐变小变长现象;
7.间质反应 在皮内痣的深层可见较多致密的网状纤维包围单个分散的痣细胞,而恶性病变的间质反应较轻;
8.黑色素形成增加;
9.xx带状炎症浸润;
10.表面溃疡形成。
在以上各项诊断条件中,1~5项更为重要,而后5项可作为参考条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诊断
1.凡有色素的结节,或色素结节呈溃疡表现者,应高度疑及本病之可能。
2.对交界痣应进行密切观察,若黑痣在短期内很快长大,色素明显加深,并向四周扩散,或黑痣毛突然自行脱落,或黑痣有瘙痒感,或黑痣周围出现颗粒状卫星结节,所属区域淋巴结肿大等,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表现。
3.活检病理检查,镜下则见上皮样瘤细胞、梭形瘤细胞、黑色素成分混合构成,结构复杂、形态多样。
4.Fontana染色可显示黑色素瘤;电镜下观察可见黑色素小体;免疫酶标(S-100)观察阳性。这些均可确诊本病。
(二)临床分期
1.TNM分期(UICC,1989)
原发肿瘤(T)分期(应在手术后评定):
PTx:对原发肿瘤不能作出估计。
PTO:未发现原发肿瘤。
PTiS:原位癌,肿瘤侵及表皮层(基底膜以上)。
PT1:肿瘤厚度不超过0.75mm,侵及xx乳头层。
PT2:肿瘤厚度在0.75~1.5mm及/或侵及乳头层和网状层的交界处。
PT3:肿瘤厚度在1.5~4mm和(或)侵及网状层。
PT3a:肿瘤厚度在1.5~3mm。
PT3b:肿瘤厚度在3~4mm。
PT4:肿瘤厚度超过4mm及( 或)侵及皮下组织,及(或)在距原发肿瘤2cm内有卫星结节。
PT4a:肿瘤厚度超4mm和(或)侵及皮下组织。
PT4b:在距原发肿瘤2cm内有卫星结节。
局部淋巴结(N)分期:
Nx:对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作出估计。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zd0}范围不超过3cm。
N2:任何局部淋巴结转移{zd0}范围超过3cm及(或)原发肿瘤与淋巴结之间有转移结节。
N2a:淋巴结转移{zd0}范围超过3cm。
N2b:在过路上有转移。
N2C:上两者同时存在。
远处转移(M)分期:
MX:对远处转移不能作出估计。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有皮肤或皮下组织转移,或局部淋巴结以外的其他淋巴结转移。
M1b:内脏转移。
(注:所谓过路上的淋巴结的转移是指在原发肿瘤2以外,但未超越局部淋巴结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受侵。)
2.临床分期
Ⅰ期:PT1N0M0;PT2N0M0。
Ⅱ期:PT3N0M0
Ⅲ期:PT4N0M0;任何PT、N1~2,M0。
Ⅳ期:任何PT,任何N,M1。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良xx界瘤、幼年性黑色素及细胞性蓝痣相鉴别,亦更应注意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还应注意与硬化性血管瘤、老年痣、脂溢性角化病、甲床下陈旧血肿相鉴别。
1.良xx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xx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xx乳状增殖,扩张的xxxx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xx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xx,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xx】
一、基本xx方案
恶性黑色素的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发现时就很快转移。目前主要采用尽早切除病变组织,配合化疗、生物、中医药及物理、放疗等综合xx。
二、中医xx
从表面看,本病发生以外因为主,但磨擦、日光、外伤等外部条件(故应尽量避免),还必须通过"正虚"之内因而起作用。导致"正虚"之因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和热毒内蕴。从临床看,热毒内蕴表现较多,若进一步分析,则气血痰湿异常为顺,而热毒内蕴为果。故在xx上,应首先扶持虚弱之气,或补气温阳,或养血滋阴,务求改变机体的失衡状态,调动机体的防卫能力,再视临床见症,或xx导滞,或化瘀xx,或消痰散结,或败毒消瘤,方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比较符合我们对肿瘤病机的根本探讨-"正虚",亦即气、血、阴、阳虚,尤以"阳虚"为重,xx宜"温阳"为主的扶正xx方法,再配合临证他法。所以,笔者非常赞同陈义文先生的辨证施治,而不赞同以"xxxx"为主的系列xx,现摘录如下。
(一)辨证论治
1.扶正消瘤法 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内虚学说,凡肿瘤疮疡多为正虚邪盛之疾,不论临床见症多少,也不管术前术后或放疗前后,均宜扶正消瘤法,临床常用扶正消瘤片、扶正xx冲剂、八珍xx汤、六味地黄丸等加减。临床常用药:高丽参、西洋参、人参、党参、太子参、广明参、北沙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鹿角霜、甘草、熟地、阿胶、制首乌、当归、枸杞子、桑椹子、黄精、龙眼肉、紫河车、杜仲、川断、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仙茅等。
2.xx散瘀法 按阴阳互根之理,气为血帅,血为气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情志抑郁之人,多有气滞血瘀之候。故临床常见胸闷烦,胁肋胀满,嗳气吞酸,肿块胀痛、刺痛、脉弦涩或弦浮,舌尖瘀黯等证。临床常用越鞠丸、舒肝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大黄庶虫丸等方加减。临床常用xx:乳香、没药、丹参、桃仁、红花、刘寄奴、三七、茜草、木馒头、水红药子、三棱、莪术、蒲黄、归尾、赤芍、虻虫、五灵脂、石见穿、水蛭、马鞭草、庶虫、麝香、黄药子、昆布、海藻、木香、沉香、枳壳、枳实、青陈皮、砂仁、丁香、旋覆花、八月扎、半夏、刀豆、香附子、苏梗、厚朴、沙苑子、槟榔。
3.消痰散结法 由于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肾火衰退,故湿痰凝于经髓,结于肤表,症见胸腹满闷,纳谷不香,脉濡苔腻,肿块增大迅速,发痒陷痛,或破溃,渗流黄汁,病人黑尿。临床常用消瘤丸、海藻玉壶汤、舒肝溃坚汤、桂枝茯苓丸等方加减。临床常用药:牛黄、山慈菇、生半夏、天南星、全瓜蒌、莱菔子、常山、皂角刺、刺猬皮、浙贝母、泽泻、白术、苦参、木通、车前子、猪苓、茵陈、白鲜皮、防己、抽葫芦、半边莲、生苡仁、佩兰、藿香、瞿麦、金钱草、石韦。
4.败毒祛邪法 由于邪毒侵扰日久,或因素食肥腻等,致邪毒雍聚经络肌表郁久化火而成此候,常见发烧恶寒,包块肿痛,或破流血水,心烦口渴,xx多梦,消瘦食少,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临床常用仙方活命饮、普济饮、五味xx饮、四妙勇安汤、青蒿鳖甲散等方加减。临床常用药:蒲公英、野菊花、半边莲、苦参、山豆根、虎杖、紫花地丁、甘草、穿心莲、半枝莲、连翘、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芙蓉叶、草河车、金银花、大青叶、凤尾草、山桅子、土茯苓、石上柏、板蓝根、藤梨根、露蜂房、猫人参、核桃枝、黄芪、皂角刺、穿山甲、熊胆、牛黄、黄药子。
(二)专方验方
1.消核浸膏片 浙贝母、丹参、海藻、昆布各12.5g,牡蛎、白花蛇舌草各25g,夏枯草50g,玄参15g,甘草3g。浓煎,浸膏制片。每服4~6片,每日3次,可长期服用。
2.消瘤片(扶正消瘤片) 由人参、三七、蚤休、狼毒、薏似仁、甲珠、蜈蚣、黄药子、仙鹤草、牛黄、黄芪、鹿角胶、硼砂、紫河车等组成。每服6~10片,每日3次,可长期连续服用。
3.牛黄1g,半枝莲30g,大黄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煎服1剂,长期服用。
4.海藻玉壶汤 由海藻、陂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独活、川芎、当归、甘草组成。每日煎服1剂,或连续服用。对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呈小结节状痰核型有一定效果。
(三)外敷xx
1.鸦胆子研粉,或砸成油状薄饼,外敷于病灶上,每1~2日换一次。
2.家吉利(即野百合)研粉,或鲜草捣成糊状,外敷于病灶上,每日换药2次。
3.金花散 升丹1份、熟石膏9份,研细混匀,敷于xx,涂于恶性黑色素瘤之溃烂表面上,每日换药一次。
5.水蛭30g,大黄10g,青黛5g,共研细末,以香油60g、黄蜡15g熬膏,外贴于肿瘤灶上,每日换药1次。
6.五虎丹 水银、白矾、青矾、牙硝、食盐各180g,煤油丹并将结晶研成极细粉末。或将药粉直接撒敷于肿瘤上,或以米饭赋形搓成钉剂,敷巾于病灶上,或插入病灶中。待肿块坏死脱落后,改撒红升丹,隔日换药一次,直至收口为止。
7.三品一条枪粉 以白砒和明矾煅制成白色块状物,加雄黄、没药,共研成细粉,并以紫外线紫外线消毒后封瓶备用。肿瘤病灶局部以呋喃西林液洗净后上药粉0.3~0.6,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3~5天上药一次。一般上药3~5天后,癌组织全部坏死脱落,即改换四环素软膏涂布,使肉芽组织形成。
8.蟾酥软膏 取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再加40g磺胺软膏,共调均匀,以适量敷肿块处。一般用药3天后癌瘤开始坏死脱落,药18天左右,创面可基本愈合。
(四)饮食调养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常在体虚主要是气血双亏或肾气不足基础上发生黑痣恶变。大病后,或手术xx后、化学xxxx后,体质更加虚弱。因此调理饮食、加强营养,显得尤为重要。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欲气血双补,必先健脾开胃,以xx养血。
可选用:
1.人参粥 以人参末3g(或党参15g),冰糖适量,好米100g,煮粥常食。
2.黄芪粥 黄芪50g,煎水取汁以作煮粥水,好米100g,红糖适量,陂皮末3g,共煮粥。
3.归芪蒸鸡 当归20g,黄芪100g,母鸡1只,共蒸熟后分次服用。
4.参枣米饭: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20g,好米250g,白糖50g。参、枣切碎与共蒸,米熟饭成,加白糖分次服用。
5.术枣饼 白术30g,大枣250g,鸡内金、干姜、面粉、油、盐等调料适量。诸药研末或切极细,与面粉、调料合匀,煎饼,分次食用。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还常见有肾亏表现,针对肝肾不足,可选用以下饮食:
1.虫草枸杞 冬虫夏草10g,枸杞子20g,瘦猪肉100g,鸡蛋250g,调料适量,炖熟后分次服用。
2.枸杞粥 枸杞子30g,好米100g,共煮粥。
3.核桃鸭 核桃仁200g,鸡肉100g,荸荠150g,老鸭1只,料洒少许,油盐适量,共炖熟,分次服用。
针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毒瘀之象,可选用以下饮食:
1.大蒜粥 紫皮大蒜30g,好米100g,共煮粥。
2.芦笋香菇汤 芦笋200g,香菇100g,文火熬汤,可加适量调料饮食。
3.菱粉粥 菱角粉60g,好米100g,共煮粥。
三、手术xx
外科手术切除病变总之仍是xx本病的主要方法,因本病扩展范围广,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切除。一般认为肿瘤应广泛切除,切除范围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及部位而定。四肢和背部病变,一般包括瘤组织外5cm以上正常组织一并切除;面部等处难以广泛切除者,至少应切除瘤组织外2cm正常组织,切除深度要包括皮下、肌膜及肌肉组织,以免瘤细胞扩散或转移。大面积切除后需要植皮,切除后所造成的组织缺损,一般先暂时用简单方法修复,观察一段时间无复发者,再考虑成形修复术。在切除原发性肿瘤的同时,应同时作局部淋巴结切除术,凡原发性肿瘤靠近淋巴结、肿瘤大而隆起或发生破溃者,原发肿瘤侵袭到xx者均应作局部淋巴结xx术。
本病的手术效果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病变侵袭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直接关系,临床所xx的患者由于多数发现较晚,故一般认为术后5年生存率在20%~30%之间,如xx时尚属早期,手术中无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70%~80%。也有文献报道术后辅助以其他综合xx10年生存率可达62%,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0%~20%,10年生存率为0,有血行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有5%。
四、化学xx
(一)单一用药
有效的xx有DTIC、BCNU、CCNU、ACD、DDP、HU、DBD、VDS、VLB和VCR等。
亚硝脲类xx对黑色素瘤有一定疗效。DTIC是xx黑色素瘤的较好xx。
(二)联合化疗
两种药或三种药的联合化疗较单一药疗效好。常以DTIC、亚硝脲xx、DDP和长xxxx物等合并使用。
1.BDV方案
BCNU 65mg/m2,静脉注射,第1~3天/6周;
DTIC 250mg/m2,静脉滴注,第1天;
VCR 1~1.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6次。
2.DVP方案
DTIC 25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
VDS 3mg/m2,静脉注射,第1天;
DDP 1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
3.CBP方案
CCNU 80mg/m2,口服,第1天;
BLM 15U/次,静脉滴注,第3~7天;
DDP 40mg/m2,静脉滴注,第8天。
6周重复。
4.BDPT方案
DTIC 22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3周;
DDP 25mg/m2,静脉滴注,第1天/6周;
BCNU 150mg/m2,静脉注射,第1天/6周;
Tamoxifen 10mg/次,口服,每日2次。
6周为一疗程。
5.PBDV方案
DDP 30mg/m2,静脉滴注,第5~7天(或50mg/m2静脉滴注第5、6天);
BCNU 125mg/m2,静脉滴注,第1~4天;
VCR 2mg/m2,静脉注射,第1、8天。
3周重复,共3~4周期。
6.BDVRT方案
BCNU 60mg/m2,静脉滴注,每6周的第1、8天;
DTIC 20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
VDS 3mg/m2,静脉滴注,第1、8天;
DDP 30mg/m2,第4~6天;
TAM 10mg/次,口服,每日2次。
3周重复,共3周期。
五、生物xx
实验已经证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大多数具有特异性抗原,在患者血清中可查出自身肿瘤抗体存在,并且文献中有少部分恶性黑色素瘤有自发消退现象,提示本病与免疫有关,故临床上倡导应用免疫疗法,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期望达到控制肿瘤生长、杀灭体内残存的瘤细胞和防止肿瘤复发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有:
1.用自身肿瘤制成的疫苗,进行皮内注射,每周1~2次。
2.卡介苗 在尽可能将原发病灶切除的基础上,将卡介苗注入病灶周围新出现的卫星结节内,若原发病灶已无法彻底切除,亦可注入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内。
3.干扰素 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干扰素对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有较好的xx性。据不xx统计,应用不同类型的干扰素xx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约400余例,缓解率在20%,少数病人可获得xx缓解。据认为是目前较有效的xx。
4.左旋咪唑 每日150mg,连用3天,间隔11天为一疗程,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5.转移因子和提高免疫的xxx等亦可使用。
六、物理xx
液氮冷冻疗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小、位于表皮病变的早期患者,临术实践证明,皮肤色素细胞对冷冻敏感,冷冻后数分钟即可致死,且尚具有防止瘤细胞扩散的作用。此外还可用激光、电化学疗法。
七、放射xx
适用于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尤其是对内脏转移灶所引起的压迫症状具有缓解作用,可作为临床综合xx一的一部分。至于以上这些疗法与中医药的配合,可参见有关章节。
【预防】
1.对发生在容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应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如儿童大毛痣在腰部,常受腰带的摩擦和挤压,应尽早全部切除。若一次全部切除有困难时,未恶变前可在大毛痣中部尽量切除主要部分,两侧缝合,等侍周围皮肤拉松后,再切除其余部分,直到全部切除黑痣为止,以防恶变。每次切除的标本必须送病理检查。若有恶变,应全部切除,行植皮术。
2.不宜用腐蚀xx或彻底的冷冻等方法刺激黑痣。一次冷冻不掉而反复数次,是有危险性的,因为黑痣常因外伤刺激而发生恶变。据报道,是有人因一次冷冻不彻底而发生恶变的。约有30%~50%的恶性黑色素瘤与外界刺激有关。如果因美容的需要,应将痣一次性切除,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冷冻结合切除,力求一次完成,切忌分次切除,切除的标本应送病理检查。
3.色痣恶变的信息
(1)色痣体积增大,色素或深或变浅。
(2)色痣呈放射状向周围扩展。
(3)色痣无故疼痛或不适,表面有少量的渗出物。
(4)色痣区域淋巴结肿大,隐约可见蓝黑色。


郑重声明:资讯 【恶性黑色素瘤_黄永祥药师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