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纳古随笔——从二伯说起(三)

   “我们小时候当然不知道光未然。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那段时期,在昆明青年人、特别是学生中进步歌曲十分流行。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自不用说,城区的昆华女中、宝善街的‘青年会’等多处场所都有抒发斗争意志、鼓舞人民抗战精神的歌咏活动。当时我们景星小学就有一班子青年人定期举行这种、为公开演出而准备的歌唱练习。我就是那时候{dy}次听到《黄河大合唱》的。只要听到那慷慨激昂的歌声,你就会热血沸腾坐立不安……你二伯当时正在明德中学上初中。他那热情好动的性格强我百倍。凡是热闹地方都有他的份儿,更不要说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歌唱演出了……1944年初中毕业后,他正是在这种意气昂然,誓死为国,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气氛和环境影响下,参加“十万青年十万军”,到桂声涛家乡所在的沾益营地,接受超强度军事训练的……当然,类似他这样受到进步歌曲熏陶,从而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并不只是他一个。后来云南的民主进步活动,反对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之所以蓬勃开展,单凭云南地区边纵武装就解放了大部县份……这和早前包括进步歌曲在内、教育了几乎整整一代云南青年人的革命宣传工作关系极大!”

   “我‘大’”说:“我们老哥俩你一言我一语、都有同样的想法:以往从飞机上、火车上都曾多次看到过黄河,而且一次和一次不同。飞机上看到的是无边无涯、一贯长虹横陈天际;火车上看到的是波涛汹涌、漫漫黄水一泻千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心中老远便自不由主地流淌出‘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的旋律来。这一次才算是真正脚踏实地、身临其境、深入到中原地区。所以感受特深!虽然是从疾驶中的大巴车上,在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一闪而过的山峰缝隙中略略窥上一眼,然而倒真有点‘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的感觉和震撼——为什么?就为我们幼时经历过抗日战争!

   这次在郑州参加回族学术研讨会,哦,不,应当说是河南之行,好多位云南老乡都深有感触。有人说,过去因为对别地方情况不大了解,总以为在回族风俗习惯方面恐怕别地方不如我们云南人认真,经济上也认为自己不错……殊不知这回实地看过之后,才晓得“癞蛤蟆坐井观天”,以为整个世界就只有盘“儿”大点儿,殊不知天外有天,自己眼界太狭小、太可笑了:单单一个中原皮毛{dy}村——孟州市桑坡回族村自己办的隆丰皮革公司,他们如果生产上稍微因故停工几天,向这个公司出口原皮的澳大利亚就要受到相当程度之影响!

   可是桑坡村才有回族人口5400多人,水南关村回族人口更少才有3000多人。而桑坡和水南关两个村合并起来还不到河南全省回族人口1,200,000的百分之一;整个河南省有23个回族乡,而桑坡和水南关才只是两个回族村!“桑坡村回族男女老少听见回族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们要到村里来参观访问,全都涌到街道两旁列队欢迎。清真寺里又是水果、茶点、又是热情洋溢的讲话。你能想到这个村原来只不过是xx靠屠宰牛羊过日子的吗?还有这两个村旧社会时,就像我们纳家营一样,也受过军阀、土匪的烧杀抢掠。而现在人家都走到现代化工业的前列去了!”

   “我‘大’”说:“你莫小看了这桑坡村,它和我们云南穆斯林也有关系。举世闻名的云南“普洱马”、和我们纳古师学渊源关系极深的马仁卿大阿訇,清朝末年曾应聘在河南开封善义堂清真寺和四川成都皇城清真寺等地讲学、执教几十年。在他跟前学经的百余名远近驰名的弟子中,就有桑坡村的杨良俊、马长清和张古董等xx的河南阿訇。

“至于近代的白寿彝、庞士谦、张秉铎等xx学者,更是和我纳忠伯父、纳训舅父在埃及同窗同学。他们是终其一生的莫逆之交!”

   说到这里,父亲又像突然想起什么事情来一样、停了一下才继续说:“马博忠先生和你二伯曾寄给我一份有关桑坡村的资料……”我一看父亲翻找老半天拿出来的这份资料上,有一篇七十年前不知谁写的《豫北火线前哨的桑坡村》。这篇文章真的很有价值,于是我又把它抄了下来:——

 

  《豫北火线前哨的桑坡村》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战地通讯——九月二十五日

 

 

   九月一日重渡黄河,李剑霜同志率领,由洛阳出发,北行三十里,经铁谢渡口,河口守军**戴孝排长,严格的检查我们。检查严格是尽自己职守,是对的。但含有侮辱性的搜索我们,加紧的刁难我们,是我们所经受不起的。周主任把我们送到河口登船,才得渡过,这真使我们感激不尽!

渡过北岸是白鹤镇,东北行四十四十里经孟县,再行十里,便是河北手屈一指回民大村庄——桑坡。这里在战前,有居民二千户。现在仅剩六百余户了!遭过敌人四次蹂躏,加上今夏雨量过大,马河附近田庄,多数已被淹没。城里如同水寨。西大街被敌机炸得瓦砾斑斑。鼓楼热闹市中闢靜无人,商铺全成十室十空,大街整日见不到人影。战时影响的惨巨,令人难以回味!

    桑坡村在过去曾蒙极大社会不良印象。因为孟县三百六十个村庄,只有桑坡是回民村庄。从满清遗下割裂民族情感政策,和回汉不团结的遗毒,使桑坡成了众矢之鹄。招他村农民岐视。其{zd0}原因,是居民多飞皮毛手工业。在落后中国农村中,农民不事农产物,而营皮毛业及手工业者,开中国农村之先例。在陇海路未修之前,西北皮毛东运,赖桑坡转口,供应国内、出口国外,交易市场,如挪威的夜市。自陇海路贯通东西,商业一落千丈。二年多来战时影响,交通困难,商工阻塞。于是家家宣告破产。加之地方摊派过重,既无生产,担负无力,遂远逃他乡,转徙流离,情况甚苦!

    村中有清真寺七处,小学校一所。清真寺如此多,学校反如此少,且居村东端。该校自创设以来成绩斐然!县小毕业会考,前列五名,皆为桑坡学生。且该校经费困难万状,教育局对于该校并无奖励。对于常年经费,更无补助。村民血汗余资,用来培养国民。仝合县村庄自动办学者,则亦仅桑坡一村,该县不肯尽扶植之责任,令人不解!

    数日来,豫北战事激烈,我军攻克崇义村温县,村民帮助国军运转。今春敌人进犯孟县,我军**在南庄酣战。村民剩箪食壶浆,以嚮我英勇抗战弟兄。沁阳敌被我包围,旦夕即告歼灭。豫北廓清。敌势稍挫。隆隆炮声,尤掀动大部青年杀敌情绪。现已组织分团,预备前线服务。他们要为祖国争生存,为民族争解放,为世界争取和平。除消极的在前线服务,积极的将要参加神圣的抗战了!以洗桑坡村被人轻衊之耻!

 

  “我大”转述家瑞二伯的话说:“根据李华英先生的考证,80年代在水南关清真寺发现了一块《沁碑》,它证明这个村的先辈和我们纳古一样,都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现在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都还保留着早前先辈们虔诚伊斯兰教的痕迹!从“我大”拍下来的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出,桑坡和水南关的穆斯林男女老少,真的和我们这里相似至极。要是不特别说明它的拍摄地点,还真会让人认为这是一群昆明顺城街、通海纳古,或是云南某一个回族‘哲目尔台’,虔诚、热情的穆斯林呢!

   “李华英先生的文章说,《沁碑》是1990年重建水南关清真寺、开挖地基时发现的。当时在地下3、4米深处,突然见到一方字迹模糊的阿拉伯文古碑。但是当时这方破损不堪的碑刻,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甚至有人还觉得“碍事”,想把它砸烂、移到别处去。领导水南关清真寺重建工程的买望真哈吉(时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虽不清楚这块古碑的价值,但他却劝告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这块古碑。16年之后的2006年,河南省文物专家来考察水南关清真寺时,教长马福军阿訇对专家们说:‘我们这里还有一块年代不详的古碑。请专家们予以鉴定。’有着深厚专业素养的专家们仔细端详古碑后赞口不绝地说:‘这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应该予以认真考证。’消息传开后,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沁碑》因而在各地引起极大的轰动。李英华先生的文章更是对《沁碑》的历史意义作了最详实的考证……”

    老爸说:《沁碑》的故事,使我们想到纳古经历过同样命运的、两块历史文物价值极高的古碑。可是,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水南关和纳古两块古碑的命运竟截然不同:——

    1958年“大跃进”纳古修水利时,一条水渠将要通过纳家营大坟,事先划定的水渠石灰线之内的纳永阶墓必须拆毁。幸好当时负责这项工程的一位汉族技术员,虚心接受了当时纳家营清真寺教长纳荣宽大阿訇的意见和建议、说:纳永阶是位历史人物,{zh0}请将水渠移开一点,把它保留下来……因而,后来我父亲80年代在他的《独特的通海纳古小手工制造业》这篇文章中提到这桩事情后,马上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络绎不绝常来此探访的这块古碑方才保留下来!

   但是,过了十多年,另一块纳古《圣旨荣封》古碑,却在“xx”中未能幸免于难。除了留下“圣旨荣封”四个残缺不全的大字外,其余被毁得片石无存!

  “我大”说:“五十年前的纳家营清真寺教长纳荣宽、二十年前水南关清真寺的买望真哈只和马福军教长,虽然天各一方地处南北,但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对伊斯兰的爱心,竟然相似若此——真主一定会按照他们的善心、善行和众人的好“睹阿”,在今生后世给他们以丰厚的回报!”

 

开封古城和朱仙镇的感受

    10月22日,会议又组织大家到开封和朱仙镇回民区参观访问。

    运用某种艺术方式对同一事物进行记载和描述,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老实说,过去偶然看到的朱仙镇清真寺照片,真的不怎么引人注意——这一回我老爸又不厌其烦地从偏安一隅的宋高宗和奸臣秦桧沆瀣一气,残害忠良,用十二道xx把正在朱仙镇战场上杀敌抗金的民族英雄宋代名将岳飞召回,从而失去了一次“直捣黄龙”收复失地,洗雪“靖康耻”的大好良机。并{zh1}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上的历史故事说开了去……可能是环境、气氛的缘故,父亲实地拍摄的照片果然大不相同:朱仙镇清真寺庄重朴实、古色古香,气势不凡!

    老爸转述二伯的话说:“1944年我参加青年军立志杀敌报国,与昆明大南城头上马伯安仿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很有关系。要是在这一次参观访问朱仙镇清真寺的行程中,也包括了这个古战场有关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历史内容就更好了!”

    才到郑州当晚,宾馆里参会文件包中的丝绣礼品《清明上河图》,开封的形象便在大家心中顿时兴起思古的情思。

    开封有个顺河回族区,位于市区东北部,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下属六个办事处和两个乡,总人口24万,总面积86平方公里。相当于纳古镇八倍的土地面积和二十多倍的人口。一个区的回族人口就比整个包括附近几个县的昆明市还要多得多!

  顺河回族区是开封市的重要工业区。有着包括电力、纺织、机电、化工、电缆、冶金、建材、空间结构、高压阀门、空分设备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一大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顺河回族区的东郊乡和土柏岗乡的农业用地有54平方公里,比整个纳古镇土地面积还大五倍多。是开封市优质水稻和绿色蔬菜的主要产区。顺河回族区商业繁荣,店铺云集,生活环境条件优越便利。悠久历史、具有独特制作工艺的回族清真食品,是享誉海内外的“开封”名吃。当然最有意义的是规模宏大、包括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在内的清明上河公园。

    开封古城地处中原,是多民族文化交相撞击融合最频繁之地,历史上遗留下大量的特色宗教建筑,有伊斯兰教建筑16坊。建筑于明代的东大清真寺被授予{gjj}文物保护单位。22日中午,开封市民委特地在东大清真寺为会议代表人员组织了具有回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武术表演。

……

   本来,二伯和我老爸他们在河南短短几天的经历还有好多可说的。但是长话短说,再讲一下他们在郑州会议期间的这么两件事情就该刹车了:——

   在郑州当地工作的纳古人纳老表和他爱人合儒兰俩特地到饭店来看望家乡亲人。纳老表是我们家近亲纳为华的长子。从某学院毕业后参军在xx工作已经八、九年了。合儒兰是我的表妹。毕业于军医学校后起先在昆明xx医院,后来调到郑州一个回族幼儿园。他们的到来让大家高兴异常。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机会多谈,见了二伯跟他合影之后马上就回单位上班去了!

    二伯六十多年前成达师范学校的老同学沙之沅、河南李英华、北京马博忠、张巨龄、上海张志诚等各位先生和其他许多知名学者在跟他和其他纳古的人谈话时都说:你们纳古、纳家营的文化历史,全国穆斯林众所瞩目!你们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有相应的现实条件,一定要赶快把它整理出来,专门举行一次类似这样规模的纳忠学术研讨会,大家都认为这事很有必要,你们可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啊!

    依我看来,这沙、李、马和两位张先生的上述谈话,才真正是二伯和整个七个半人纳古代表团此次郑州行{zd0}的启发,和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家瑞二伯、家琨三叔以及其他我不太熟悉、了解的人,他们大多都上年纪了。现在再不带着年青人做做这些极为需要、极为重要的事情,以后的人就困难多了——尽管像我这样的小辈份插不上嘴,但我也要在这里留下一笔,让他们理所当然负有责任的老辈们考虑去!

 

超发挥“余热”的家瑞二伯

    10月23日是会议结束离会的日子。所有与会人员都各自打道回府。在云南全部三十来个代表中,大概就我家二伯老哥弟俩与众不同,他们没有南飞昆明回到家中来,而是继续北行,要藉此机会去保定、北京等地探亲访友。因为他们乘的是早班车。六点钟动身前就早早惊动了纳锦斋、马耀升、马喜光、马恒骧、家琨三叔、纳继森等人,他们晨礼后全都从远在三百米的另外一幢大厦来为他俩送行!

    郑州到北京的动车组列车清早7点钟出发,大约11点多刚到保定,和二伯他们厂来往十多年、专门生产高频设备的保定电子设备厂便专车来接。因为要突出二伯、老爸们此行的主题,“我大”亲历高速动车组列车的感受,就略去不谈了。

    家瑞二伯九十年代初期和三叔等人,初期合办通海焊管厂时,因为厂里焊管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曾多次来过这里。所以他熟悉在车子里谈起保定的变化来:这儿原来有家回民饭店、那儿的街道拓宽了、车站比十多年前扩大两倍多了……那如数家珍的熟稔劲儿,让年轻的驾驶员师傅都意外得一面点头称是,一面啧啧称赞、连连回头看他这后座的俩老头!

    当时因为焊管机的主要设备、高频电源还一直延用工作电压高、本身耗能大、转换效率低、寿命短,和必须定期更换等缺点的旧式电子管振荡装置,从而严重制约着焊管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虽然那时二伯六十多岁,但他是个头脑聪慧,对新鲜事物十分敏锐的人。他多方打听得知保定方面对焊管生产专用电源有着独到的成就,于是专程到当地访察情况,向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的这家保定电子设备厂,多次恰购到了他们{zx1}研制的串联谐振型固态电路焊管电源。这种串联谐振型固态电路焊管电源,较之原来的老式电子管振荡装置当然有了很大的改进,成本和效率都有所提高。由于该厂还在试制阶段就得到家瑞二伯的大力支持,所以人家对此深有印象,彼此双方在业务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串联谐振电源仍然存在着槽路电压高,运转过程中感应器经常会产生一串串的火花等问题。火花不但浪费电能、污染环境,造成器件容易损坏,而且负载适应范围窄,更换产品规格时需重新调整槽路匹配电压……等缺点。这既给焊管生产厂家工作上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是电源生产者保定公司方面的一大心病。所以他们特别xx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积极研究改进和创新,力图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以求取得新的成就。果然不负有心人。保定厂的高频电源又取得了新的进步。他们针对电子管电源和串联谐振固态电源的诸多缺陷,研制成功新型的全固态焊管电源。采用{zx1}零电压和零电流软开关技术,简化了控制电路。不但更加节能,而且还有设备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工作电压低、安全系数高、高频辐射小和噪声低、故障率低,维修难度小等特点。电源效率提高了八成以上!

    玻璃外壳的电子管电源,水、电开销、损耗极大。每根管子经过一连串的辊轮辗圧、火花飞溅……一系列的工序之后,才能把带钢坯料弯曲成型、圆满对接焊接牢固,飞锯切断成材。中间还需要一个三十多立米容积的冷却水池。冷却水要反复通过水泵把大量用过一遍、接近沸点的工业用水循环流动起来,才能达到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温度目的——单凭这一道工序,就等于每天要有一台10吨左右的锅炉在工作。这样的花费实在惊人!

    焊管生产用电成本次于材料而占居第二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电耗的意义还不xx于降低本厂范围内的微观成本,它更有广泛的社会效益——由于家瑞二伯他们厂多次率先采用该厂新设备,成了他们试用和适用新设备的样板厂,对他们厂的科研、试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某家后来跟着新建的焊管厂,主要由于认识、观念问题,当然也有一时资金短缺的缘故,选购了价钱比较便宜的制管设备二手货。起初动工时似乎很划算,照样可以生产成品,而且在早先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时照样可以销售出去、照样利润丰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二手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最致命的质量问题日愈显现。有这样的一位办厂人,他在附近找了间房子,暗地观察家瑞二伯他们厂子的生产情况。先是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唰、唰,唰之后,接着便是一声尖励的飞锯切断声,然后,咣当一声,不过几秒钟时间就有一根成品进入料堆。他又细心观察二伯他们厂出产的成品质量:油光锃亮,毫无毛剌、飞边……他观察许久之后,咬咬牙齿才狠下心来,重新添置新设备——他这一番不由得不由衷钦佩的话,是隔了很长时间、心里实在撇不住之后才对二伯说出来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纳古随笔——从二伯说起(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