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_五岳独尊_新浪博客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9°35′─97°55′,北纬27°35′─36°35′。

玉树州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邻,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土地总面积为 26.7万平方公里(包括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的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2%(不含唐古拉山乡面积19.8万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5%)。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zd1}点3510米,{zg}点6621米。

玉树州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镇、47个乡,257个村牧委会,1048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27万人,其中藏族占97%,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苗族、布依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zg}的自治州。在总人口中农牧业人口31万人。

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在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有众多的内陆湖泊。黄河干、支流在州境内总长559公里,长江为3380.2 公里,澜沧江为1792公里,总流域面积23.80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多年平均径流量1022.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力蕴藏量542.7万千瓦。据估算,地下水资源为114.92亿立方米,冰川储量1899.9亿立方米。可开发装机容量0.4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0.386万千瓦的水电站26座。

高寒是该州气候的基本特点。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明天暖季4─5个月,没有{jd1}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zd1}气温-42℃,{zg}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463.7毫米,空气含氧量要比海平面空气含氧量低1/3─1/2。灾害性天气多,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全州年日照时数在2,467.7小时─2,789.1小时之间,年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623.5千焦耳─674.7千焦耳之间,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

-----------------

一、基本情况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和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南与囊谦县为邻,西和杂多县毗连,西北与治多县联境,北和东北与曲麻莱、称多县以及四川省相望。西起东经95°41′40″,东至东经97°44′34″,经差2°02′54″,南经北纬33°44′44″,北至北纬33°46′44″,纬差1°05′10″。东西最宽189.5公里,南北最长194.3公里,国土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全县地形以高原为主,西北和中部高,东南与东北低,{zg}山峰保俊色海拔5752米,东部正达金沙江水面海拔3350米,平均海拔4493.4米,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地形地势东临川西山地,南接横断山脉北段,西近高原主体,北靠通天河,全县纵跨长江与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势高耸,地形复杂,由唐古拉山余脉色吉嘎牙——格拉山构成地形骨干,从东向西横贯县境中部,蜿蜒曲折,形成树枝形山地,是两大流域的分水邻。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为主,间有许多小盆地和湖盆。

县府所在地结古镇,自古以来是连接青、藏、川三省区的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经过长期频繁的贸易活动及广泛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河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景观,勤劳、智慧、朴实的玉树藏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二、社会经济

  玉树县属青海省五类县,下辖结古、隆宝、下拉秀、巴塘、安冲、仲达、上拉秀、小苏莽五乡三镇,62个村委会,262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93535人。截止200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54.01万头(只、匹)。农作物播种面积5.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7万亩。粮食总产量445.8万公斤,国内生产总值30746万元,其中{dy}产业产值18596万元,第二产业产值584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603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8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98.82元。

  三、公路交通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700余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0余公里,乡村公路1300余公里,公路总里程中黑色油路150余公里。全县八个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车,能通车的行政村6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bfb},通车生产合作社230余个,占全县生产合作社总数的88%,连接巴塘草原、巴塘民用机场、隆宝湖自然保护区、藏娘佛搭、新寨嘛呢石堆的环结古镇旅游公路开始建设,部分路段已开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国道214线、玉治、玉杂公路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体系。

 

-------

四、自然资源

  县境内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等十分丰富。植物资源800余种,其中优良牧草70余种,乔灌木树种8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中,仅药材就达400余种,其中xx的有冬虫夏草、川贝、大黄、藏茵陈、黄芪、秦艽、羌活等,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包括寒温带动物区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有兽类31种,鸟类73种,属国家保护动物16种,其中较xx的有金钱豹、雪豹、棕熊、白马鸡、黑颈鹤、藏雪鸡等。玉树县矿产资源分布广,矿种多,门类全,储量丰富,初步探明的矿点资源有26个,其中铁矿点5个,铅铜矿点6个,锌、铝、金、银矿点3个,自然硫矿点1个。具有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有赵卡隆多金属矿,属P级储量,隆宝镇可漏砂金矿属C级储量,巴塘乡当托铅锌矿及岗钦铜矿等。

五、旅游、人文及自然景观  旅游业已逐步成为玉树县新兴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已向世人开放。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有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是我国藏传佛教派别最全、{zj1}有地域特色的地区。玉树歌舞、藏族服饰、风土人情绚丽多彩,以其独特的风格闻名遐迩,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新寨嘉哪嘛呢石石刻经文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25米,高4米,有25亿块嘛呢石,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已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年石窟文成公主庙,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远嫁吐蕃,进藏时沿途留下的规模最为宏伟壮观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庙内供奉的主佛像藏语称“觉俄襄巴诺泽”,相传此佛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具有同等加持功威,是多、康地区弘扬佛法的缘起之门。勒巴沟石刻岩画相传是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前后进藏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此沟深约20公里,沟中溪流奔腾,鸟语花香,风景优美,随处可见石刻经文及佛像,其刻画的技艺及神韵令世人赞不绝口,是研究唐代藏汉关系、观赏佛教石刻艺术风采的宝贵文化遗产。隆宝湖{gjj}自然保护区,湖面海拔4千余米,是世界上最稀有珍禽黑颈鹤的栖息地,每年夏、秋季节,有数不清的黑颈鹤、斑头雁、黄鸭等飞禽群居其中,展现出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巴塘热水沟景区方圆十余公里,景色独特,风光无限,最为称奇的是这里有108个热水泉,每个泉眼都有不同的医疗效用,它既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也是疗养、保健、治病的一方胜地。藏娘唐卡与热贡艺术相媲美,安冲xx、腰带等服饰品工艺精湛,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玉树县这块圣洁的土地上传承着古老文化,无数的神话传说和歌谣,传颂着藏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历史,并继续激励着玉树儿女为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当地概况

    玉树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面积19.8万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5%。人口中近97%是藏族,占全省藏簇人口的近1/4,是省内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州境地内山河壮丽,巍峨的东屏障于西部,唐古拉山绵延于境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000余座,平均海拔4000~5000米。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天此。
  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主要为西羌地。隋朝为苏毗和多弥国一部分,唐时为叶蕃所属,草原辽阔,牧草肥美,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加上它处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四川之间重要的效能位置,为三省(区)商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少数民族以藏族为主,人口24.01万,占全州人口的95%,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zg}的自治州。
  玉树是一片xx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 ”歌舞的家乡”。青海广大藏区被称为”安多”地  区,而玉树地区长期同川西区,西藏昌都地区联系密切,称为”康”区,连同这一带的藏胞,统称”康巴”地区。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每年7、8月份,玉树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绿,到处盛开着一束束、一簇簇姹紫嫣红、灿若云霞般和各种野花,宛如一幅尽善尽美的大型歌舞表演、骞马和物资交流为主  要内容的康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搭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帐篷,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
  文成公主庙:从结古镇溯巴塘河南行约20公里,便进入一条奇峰突起危崖高耸的山谷,谷内有溪水流出,人们叫贝纳沟(也叫柏沟、勒巴沟)。沟内林木茂盛,苍翠秀丽,幽深莫测。往里走进不远,便看到一座褐红色、精巧玲珑、幽静雅致而规模一算大的寺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迹”大日如来佛雕像”和它的庙,俗称”文成公主庙”。
  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
  还有结古寺、竹节寺、岭国寺、麻尼石墙等十多出历史遗迹。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有白唇鹿、藏羊、雪豹、棕熊、野驴等40余种,还有雪鸡、马鸡、黑颈鹤等珍禽。名贵药材种类较多,达800余种,xx的有虫草、麝香、知母、贝母、大黄、雪连花等。

-----------

碧落秋风吹玉树 文/潇散闲人     

  树,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陈宫内宴明朝日,玉树新妆逞娇逸”(唐·王毂《玉树曲》);“临春阁下花蒙茸,雕阑玉树沉香风”(宋·《玉树谣》);“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唐·《后庭花破子》);“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宋·柳咏《凤栖梧》);“碧落秋风吹玉树,翠节红旌,晚过银河路。”(宋·晏几道 《蝶恋花》)。这些美丽的诗句在古典诗词里常以华贵秀美的面目出现,或形容物华高格,或形容身姿丰美,令人暇想不已。
  苏毗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要说起明朝吴承恩(1500-1582)所著《西游记》就相当熟悉了。许多人都认为那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女儿国是虚构出来的,然而,在历史上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中,还真的记载了苏毗国这个奇特的国家。被唐三藏称之为“东女国”或“苏伐剌拿瞿呾罗国”的国家就是《西游记》里所描绘的女儿国的原型。至今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苏毗国开始没有男人,女孩只要到黄河源头的星星滩去洗个澡就可以怀孕。据说女儿国后裔一年一度的洗澡节就是因这个风俗而引起的。至于后来居住在苏毗国的男人,则是战败的羌人战俘。因此,苏毗国里女人主政,男人则是劳作和冲锋打仗。史书称:“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直到被吐蕃呑并后,才改变了女人主政的局面。其实,这不过是这支古老民族保留的母系社会特征的遗风。
  《新唐书》列传{dy}百四十六下西域下有这样一段记载:“苏毘,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zd0}。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户三万。”其时的苏毗,这个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前由羌王苏毗建立的羌人国家,其国土地形东西长,南北狭窄,以今西藏羌塘为中心,包括整个藏北高原。东接今青海省,西接印度恒河上游的三波呵国,南接唐旄,北接新疆于阗。《隋书》称“其国代以女为王,字末羯,在位二十年……”。苏毗国统一藏北高原后,成为西藏高原的名义共主。连后来一统青藏高原的吐蕃在当时也臣服于他,史书记载,吐蕃赞普达布聂西妹亦为苏毗女王之侍婢,可见当时苏毗国足够强大。
  近玉树,高原风貌似乎更加清晰和浓郁,越过巴颜喀拉山口,草原和山坡上的植被有了显著改变。植被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不时有针叶林、阔叶林和丛丛簇簇的灌木丛映入眼帘。地貌色彩也更加丰富,在十月的阳光映照下,雪峰在深邃的蓝天上熠熠闪光,远山苍苍,层层叠叠,愈远渐淡,如水墨一样洇入辽远的天际;近处的山峦以褐色、深褐色为底,绵延着黄、青、紫和靛蓝色,不时衬以大片山体裸露的铁锈红,在婉延曲折的山道上如幻灯片一样跳荡着奇妙的色调,灿若锦帛,令人目不睱接。
  在高原有两个场景最让人心动,一是大雪纷飞,万山素裹的时刻,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澄澈在纤尘不染的蓝天下的高原雪域,云雾茫茫,雪山高耸,高高的雪山峰顶浮现在一片金黄之中,形成“日照金山”的壮观场面,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这是个令人激动、千载难逢,难得一见的画面,可遇不可求;再一个就是雪峰挺拔,而万山披锦、五彩缤纷的仲秋时节,也只有这时,山峦如画,草甸如毡,遍地的野草鲜花,青藏高原才一改它的严酷、冷峻、无情,显露出它美丽和温情的一面。高原秋阳,也算是青藏高原的一景罢。
  公元七世纪以来,随着吐蕃的强大和领土扩张欲望的不断强烈,向东方进攻,就成了它的主要方向,因此相继灭掉了苏毗国,吐谷浑,并出兵大唐,屡屡作战。因此要保证进退有序的战争和后勤保障,这里也是重要的通道之一。唐蕃联姻之后,无论出于战争还是讲和,甥舅之间客观上密切了双方的交往。因此,使这个四处高山夹峙的狭长地带上的小镇,繁华了二三百年。近代以来,随着唐朝帝国声势的日渐消琢,吐蕃王朝的不断衰微,这条唐蕃古道也逐渐沉寂下来,那些商旅如云,人喊马嘶,热闹非凡的场面,都随着年年飘落的雪花,渐渐隐入了历史风烟之中。
  树,是汉语发音,也有叫“尤秀”的,它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大约在11世纪,在今昌都、玉树及首曲流域地区,崛起一个新的国家岭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至今在藏民族中传唱不衰的格萨尔王。据专家学者考证,格萨尔王的出生地在今甘孜德格县的阿须草原。岭王国的遗址也不在玉树。但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的王妃珠姆的家乡在玉树州的治多县,治多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地名、河流名称、遗迹等,在《格萨尔王传》中都有实指性的记述。还有许多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都为玉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xx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在这个神话传说里,格萨尔王具有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是一个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从12岁登上王位,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从岭(即今玉树)返回天界。
  根据藏文史籍的记载和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今青藏高原康北地区古代有一个名为岭的大部落国。甘孜州的德格、石渠、白玉等地,曾是岭国的核心地区。藏文史籍中有不少关于格萨尔的记载,肯定了格萨尔是个历史人物,确有其人。关于格萨尔的出生时间,《印度八大法王传》,《安多政教史》等藏史书藉中都有记载,虽然略有出入,但肯定了格萨尔是十一世纪左右的人。其时代正与林葱土司{dy}代相同,证明格萨尔为林葱家先祖之说是有根据的。格萨尔王,大约出生于1038年,去世于1119年,享年81岁。
  为了纪念这个藏族英雄,在藏民族中人们历经千年,心口相传,创作了史诗般的《岭·格萨尔王传》。这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伟大杰作。它全面地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时代的历史风貌,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追求正义,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敢,降妖伏魔,造福人民的一生业绩,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崇高理想。经过不断地加入其他传说故事以及人们的理想愿望,使格萨尔这一人物神化,成为艺术创作的典型人物。

  我花了{yt}时间粗略读了一遍《格萨尔王传》,从中发现这部史诗只所以被称之为伟大之处,在于它给人类所提供的那种公平、正义、有序的思想内核。在格萨尔王的足迹中,他所具有的英雄业迹,遍布藏区的每一个角落。从其诞生地德格到9岁被流放到玛曲、12岁在果洛赛马称王,开始其戎马生涯、踏上英雄的征程,{zh1},在成就大业之后,在玉树返回天国,都在藏区都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风物遗迹传说。在玉树即便在饭馆吃饭,当地的藏族老乡都能说出格萨尔王的一些xx的片断。不管是德格、玛曲和玉树,每个地方的《格萨尔王传》中的传说遗迹都是整个《格萨尔王传》中的一个部分。因此,传说遗迹是史诗的另一种文本形式。
  至此我似乎明白,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具有人文关怀般的英雄情结,有如一棵参天大树,它根植于大地,也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青藏高原,生活这里的人们置身于这个千万年来雪封冰铸的旷世奇境里,都必须身不由己地用xx虔诚的心灵来感受生命意义存在的每一刻,这是一个充满神话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信仰至上的世界,更是一个英雄崇拜的世界。这里的每一个山峰都有自己神山圣地的传说,每一个传唱的遗迹都诉说着一段感人而生动的英雄史诗,每一曲质朴的藏族民歌,都是一首歌颂英雄的命运交响曲,而英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千千万万的藏族同胞,每一个英雄,都是他们自己。
 树作为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文成公主在玉树盘桓了一段时日,据说她曾亲自制定佛像的尺寸、格局和图案,率工匠在贝勒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还给当地藏族同胞传授了开荒种田、织布、酿酒、歌舞等技艺。至今留有文成公主庙,很多关于她的传说和故事还在藏族同胞中口口相传。在玉树休整后,文成公主旋踏上了西行的道路,朝着逻些进发,向着一个陌生的地域开始了一段未知的生命旅程。
  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各朝代和亲的君王均用于调和民族矛盾,化解敌我之间的战争冲突,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又折射出统治者的妥协、懦弱和在解决问题上的无所作为等等而显得丧气和无奈。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的历史局限,决定了和亲成为可能,又因为国家之间的实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统治者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使得和亲这一举动,变得似乎有几分晦暗与委琐。鲁迅曾经说过,“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尽管和亲的动机多种多样,取得的成效也多寡不一,不管怎样说,国家与民族的危亡有时候要由一个弱女子来承受挽狂澜于既倾的民族大义,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
  事实上,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得并不幸福。关于文成公主入藏以后的生活情况,除散见于藏文书藉的只言片语外,汉文书藉中鲜有记载。就连两唐书中也只有简略的几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的时候,已经有了三位藏族妻子,芒妃赤姜、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央妃嘉姆措,以及一位尼泊尔妻子墀尊公主。就个人感情生活而言,与其说松赞干布娶了大唐和尼泊尔两国的公主为妻子,不如说是藏地得到了两位文化交流的使者更为确切。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严酷,这一切作为常人似乎都能体会到文成公主内心无以弥合的难言之痛。有传说显示,文成公主入藏的前几年,一直住在逻些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后来由于送行的唐朝使者愤愤不平,质问松赞干布为何冷淡公主,松赞干布才把她接到了布达拉宫。还有传说,文成公主根本就没有进入逻些,而长期生活在玉树的文成公主庙附近等等。而又由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十年婚姻,没有生育过一男半女,又使得历史上文成公主的个人生活增加了更多扑朔迷离的色彩。
 为唐蕃古道的追寻,我们到玉树就告一段落了。望着滾滾而去的烟尘,历史距我们越来越远,而文明进步的回响却越来越显示出激越强劲的旋律。从宏观来说,一千三百多年前进藏的脚步,带来的不仅是文明、和平,还有人类共有的善良、融通与宽容,暂时使边疆人民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成公主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舍弃豪华处优的皇家生活,义无反顾,以自己的微薄之身,不惜历尽千难万苦,点燃文明和希望的火种,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温暖化开高原深处的冰雪,与那些和亲公主一样,虽然“吾家嫁我兮天一方”,但以自己的隐忍、坚持和顽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了下来,传播了文化和先进的技艺,从而赢得了不朽的声名,可歌可泣,令人无言地由衷敬重。
  在这个人世间,最动人的是苦难中的人性之美。但是,个人认为,我们同情文成公主,我们赞美和讴歌她的大义,但,决不赞成这种摧残人性的形式,以至于如此的牺牲。犹如我们不怕苦难,却不赞美苦难一样,把民族大义如此仓惶地处理,无异于说明统治者的无能与在政治面前女性的卑微以及对冰冷桎梏下哭泣心灵的不公平。同时也说明,战争带给统治者所谓帝国勋业的荣耀,其实是对天下苍生的生灵涂炭,是对人性强烈的扭曲和摧残。无论政治家也好,史学家也罢,不要一再翻出历史的旧叶,该尘封的历史就让它归于岑寂,让一介女子能安安稳稳地沉静于历史的宽慰之中,永远微笑在高原雪域之上,这就是对文成公主以及那些为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情感,抛弃了优渥生活的女儿们{zh0}的纪念。
 天河——金沙江滔滔不息,日夜流淌,它似乎正在叙述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沧桑,由得我独自聆听。玉树,在它的滋养下依然山青水秀。南望巴塘山,山峰秋意盎然,一所所高低错落的藏式民居依山而建。北面木塔梅玛山上高高的结古寺一派红装,耸立在灰色天际的背景中,肃穆而庄严。扎曲河由西、巴曲河由南流进市区,在市中心交汇后向东流去,我在河边拍下了一张照片,河水唱着歌儿奔向远方。我拍下了格萨尔王威武的身躯,格萨尔王沉默无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_五岳独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