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陪朋友去办事,遇到几个菲律宾来的朋友。
这几个异国朋友来自一个家庭,领头的是大姐,怎么形容这几位异国朋友呢?坦白地讲,该大姐身材壮硕,长得满满当当的,乏善可陈,仅从身材判断,应该是个称职的大姐,其面积足以为小弟小妹们遮风挡雨;一个弟弟,身材匀称,皮肤黝黑穿牛仔,倒显得干净清爽好多;一个小妹,个头不高,身材细细,眼看着像缺了肥和水的禾苗,还没长开,只是盘腿在床上摆弄电脑,见了我们也明媚着笑容打招呼“helloe……”他们平日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酒吧的夜场唱歌——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的家就在背上的包里——四海为家,颇有点吉普赛人的味道。
菲律宾官方语言是英语,民间一般用当地土语。我的朋友跟他们谈点业务上的事情,因为我的朋友英语不好,所以交谈的时候,就一个词一次往出蹦。我偶尔也帮着说几句。当然,我的口语跟朋友一样半斤对八两,那个差啊真是难分伯仲的。
每当夜晚降临,夜店气氛渐渐氤氲的时候,姐弟三人就会分布于各个角落,弟弟弹拨乐器,姐姐和妹妹开始演唱,一时间,流畅而颇具异国风情的声音传遍整个华灯闪烁的世界……
相当年我学口语的时候,是参加了一个国际友人开办的小型辅导班。这个小班教学带有一种扶贫助困的味道,是美国一位天主教徒开办的,只要少交一点钱,每周一次,就可以跟外国友人当面交流练习。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有志青年来说,那{jd1}是个天赐的良机——或者按天主教的说法,应该是主赐的良机才对。
想当年我还是好学青年,前途迷茫却自感远大,所以甘心骑车跑好远的路去学习。我只记得天黑路远,我从一个小村村里骑着自行车,在呼啸的大车夹缝中赶往县城,路边连个路灯也没有,身边就是深沟,据说有好多浪漫的司机在这里冲破护栏的羁绊,表演美国大片一样的飞车绝技……去参加那个每周一次的培训,现在想来,都对自己深感佩服。
那么辛苦,其实感觉很值,因为培训口语的{jd1}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际友人。有的来自加拿大,有的来自澳大利亚,还有来自美国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跟老师对口语。你不说都不行,人家会盯着你不放,直到你说出来为止。我只记得刚开始好几次,我都被逼得满脸通红,直到{zh1}我被逼得脸皮够厚,心如铁石。
各位看官千万莫小看一对一练口语的机会,那是相当的难得。我记得后来偶尔在太原广场去参加中小学生自发进行的xx英语角活动,结果发现全是本族同胞,互相操着典型的和非典型的Chineselish侃得自得其乐。有一次好容易出现了一位通体黝黑的非洲友人,人家来这里是想找个愿意教他汉语的人——但该友人刚一出现,那家伙,广场上立刻人潮涌动,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呼啦一下子围住了人家,该友人墨黑墨黑的脸立刻变得墨绿墨绿,我估计这哥们一定在浩叹:中国人口资源真丰富啊……
这么多年过去,口语是忘得一干二净,但对感恩节圣诞节吃过的小甜点却念念不忘……
我的同学小鱼儿,也曾经非常执著得学过英语。
我记得当年开学{dy}天我们还互不认识的时候,该同学就抱着一本语法书埋头不语。这个样子,在嘈杂的教室里,那感觉简直就是当年毛润之同学故意到菜市场去练习专心读书的情景……当是时,我记得我吃惊地关注着这个场景,暗下决心——当然不是暗下决心学好英语——而是暗下决心怎么也得找个理由认识一下……惺惺相惜么,我的一个学生解释过这个成语:就是一只大猩猩见了另一只大猩猩,他们觉得天地间能遇到这么一个同类实属难得,就会觉得很可惜……
小鱼儿同学在学生时代,就曾经象个粘糖一样,紧紧粘着英语老师不放。
N年之后,当我一个人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来到北京,办完事情之后,就去北大看寄生在那里的小鱼儿同学。该同学毕业之后放着工作不好好干,跑来北京玩北漂,就在北大蹭课,专心琢磨英语和汉语,以及研究怎么当个合格的汉奸,好把中文用英文教给那些个洋鬼子:韩鬼子、日鬼子什么的,好多好多。据她讲,有一次在汉语辅导班讲完课,有个帅帅的韩国鬼子就来约她去吃饭——说到此事,小鱼儿满脸得意之色,我则报以满脸鄙夷之色。
后来我看一篇文章,才知道,韩国有个优良传统:一堆学生都爱请老师去吃饭,有个中国老师经不住诱惑,就跟着去了,只是众多韩国学子们在吃完饭后两手一抹嘴巴,眨动两只纯洁无辜的眼睛,盯着老师,等老师付钱,还美其名曰“韩国文化”,该老师就这么惨遭屠戮。想想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是不知道,那位老师是不是小鱼儿……
后来小鱼儿终于得成正果,考到了对外教学的资格证,可以光明正大的向洋鬼子传播我们天朝文化了,小鱼儿也不用当北漂了,开始定居北京,开始装模作样地发表点论文,伪装知识分子了……
前段时间看到阿里巴巴马云的经历,才知道这位风云人物虽干着互联网商业的行当,但自称不懂计算机和互联网,他的老本行是学英语的。想当年马云同志连考了三年才考上英语专科学校,在整个大学期间专门去找老外练习口语。有谁又能知道,老鸹也能变凤凰,马云同志{zh1}还是靠着老本行英语办了最初的翻译公司,然后凭借英语有了一次美国之行,就是在那里,他发现了的互联网无限潜力与魅力,回国之后华丽转身,才有了今日的阿里巴巴。
回想若干年前,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曾经抱着漫画书看阿里巴巴,然后,就看到了那个风靡全球的咒语:“芝麻开门”。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有时候,就应该努力储备,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对着永恒的未知与未来,勇敢地大声喊出来:芝麻,开门哪!……
已投稿到: |
|
---|